文|张培元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投资研究所
导读
●激发民营企业创新活力具有重要意义
● 制约民营企业创新活力释放的主要问题
● 进一步激发民营企业创新活力的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在2月17日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强调,要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坚守主业、做强实业,加强自主创新,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提高企业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当前,我国民营企业积极作为,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等多种方式助力民营经济蓬勃发展。下一步,仍需在要素支撑、权益保护、政策服务等方面继续加力,为民营企业创新注入新动能。
激发民营企业创新活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民营企业已成为驱动科技创新的生力军
全国工商联调研显示,我国研发投入前1000家民营企业研发费用总额1.39万亿元;研发人员总数达到192.65万人,比上年增长7.4%;共持有国内有效专利101.4万件,其中,国内有效发明专利51.45万件。随着一系列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政策显效发力,民营企业创新动能得到较大提升,其中一批敢于创新的优质企业已经成为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的关键力量。春节前后,DeepSeek横空出世,这款人工智能大模型性能强、训练成本低,在推理能力方面能与国际领先模型相媲美,在解决数学难题、分析复杂文本等方面展现出强大的实力。CMG世界机器人格斗擂台赛上,宇树科技G1人形机器人展现出非凡身手,其毫米级精准控制、360度无死角感知网络以及超强抗冲击能力,标志着我国人形机器人在伺服驱动、环境感知、实时决策等关键技术领域的突破。
(二)激发民企创新活力能够更好满足市场需求
民营企业通过创新,能够研发出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高品质产品和服务,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在智能养老需求日益增长的当下,优龙机器人生产的双下肢髋关节助行设备“羽翼”融合了仿生学、深度人机交互等先进技术,辅助髋关节力量不足的老人行走;擎朗AI机器人入驻养老院等机构并承担物品配送、智慧引领、场所消毒等工作,有效分担了医护人员的非专业工作负担。春节档电影《哪吒2》给全国人民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和文化享受,巨大的票房成功得益于138家中国动画公司在技术创新、文化表达、制作模式等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如深圳洛克特视效团队开发了“全球首个AI智能VR大空间电影实时交互系统”,并攻克了大规模粒子特效和毛发动力学解算技术。
(三)支持民营企业创新有利于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创新不仅是民营企业应对市场竞争的核心手段,更是民营经济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路径。一方面,民营企业通过自主创新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从而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提高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如比亚迪、宁德时代等企业通过持续创新,在新能源汽车和锂电池领域取得了领先地位,主导的技术标准正改写全球产业格局。另一方面,民营企业创新发展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升级和转型,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提高整个民营经济的质量和效益。许多传统制造业民营企业通过数字化改造和智能化升级,实现了生产效率的提升和产品质量的提高,同时也带动了上下游产业的协同发展。
制约民营企业创新活力释放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民营企业虽有动力、有能力加大创新投入、提升技术水平,但在关键要素获取、合法权益保障以及享受政策服务等方面仍面临一些障碍。
(一)引才“磁力场”偏弱
高水平人才对企业创新至关重要,而我国民营企业总体呈现“小散弱”的特点,在高端人才争夺中常因薪酬竞争力不足、科研平台能级有限、人才政策配套滞后等问题处于劣势地位。此外,中小民营企业在人才留用和培育方面也存在较大短板,人才供给不足使其难以推动技术革新和产品研发。某五金制造业民营企业表示,由于工作重复性强、管理较为严格,即便企业提高薪资待遇,对技术型人才的吸引力依然不足。某软件开发民营企业表示,支付高层次技术人员薪酬并为其缴纳社保是该企业的主要成本,近期企业经营效益不佳导致技术人员薪资要求难以得到及时满足,致使企业培养的核心技术人员流失,不利于保持企业创新研发的稳定性。
(二)融资“玻璃门”犹存
民营企业创新需要大量研发资金作为支撑,然而许多企业尤其是科创型中小微企业融资仍然面临“抵押要求高、审批门槛高、综合成本高”的“三高”困境。某半导体民营企业表示,由于需要长期配备足够的工程师团队,以及持续进行研发投入,企业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亟需从银行获取长期融资支持,然而银行出于半导体技术路线迭代快、资产周转速度较慢等方面的顾虑,未能及时满足企业的融资需要。银行“不敢贷、不愿贷”的顾虑与民企“融资急、融资频”的需求形成结构性矛盾,直接融资市场准入门槛更是将大多数中小民企拒之门外。同时,银企信息不对称、尽职免责细则的缺失也加大了民营企业获取融资支持的难度。
(三)权益“防护网”不密
民营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合法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的情况时有发生。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一些企业研发投入大量资金和精力取得的创新成果,容易遭遇侵权,而维权成本较高、周期较长,使得企业创新积极性受挫。在负面网络舆情方面,民营企业在取得创新成果或者推动企业上市时,易受到“网络黑嘴”的攻击,民营企业往往陷入“自证陷阱”,对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造成不利影响。
(四)政策“最后一公里”不畅
近年来,支持民营企业创新发展的政策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在个别地方,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仍然存在。一些民营企业反映,许多惠企政策需要民营企业自己去查询和研究,导致民营企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后仍然出现“听不到”“享不到”有关政策的现象。还有一些企业反映,涉企支持性资金申请窗口期短、资金下发慢等问题也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政策效果。
进一步激发民营企业创新活力的建议
(一)加强技术人才支撑
加大人工智能、生物技术、健康科技等前沿领域人才梯度培育力度,健全一流科技人员从高校、研究机构到民营企业的技术交流机制。推动完善民营企业职称评审办法,试行关键技术攻关“里程碑式”奖励机制,提升企业引才留才能力。精准匹配民营企业用工需求,有针对性地引导和培训劳动力掌握必备技能,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开设“实训营”“实习班”,通过“校企合作”等模式定向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支持搭建中小民营企业和劳动者求职信息对接平台和人才交流平台,打破企业与高层次人才间的信息壁垒,充分保障民营企业创新发展所需的人才要素。
(二)构建多元融资体系
民营企业应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沟通与合作,积极提供企业真实、准确的财务信息和发展规划,争取更多的银行贷款支持,同时探索与金融机构合作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创新型融资方式。具有创新潜力的民营企业应合理利用产业引导基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等政策性资金,在国家支持的创新领域发挥更大作用。加强民营企业自身财务管理,优化财务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有限的资金能够精准投入到创新项目中。
(三)强化企业权益保障
强化对民营企业知识产权的全面保护,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打击力度。健全完善知识产权纠纷快速处理机制,加大涉中小民营企业专利侵权行政裁决办案力度,助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进一步明确“恶意抹黑”“造谣传谣”等行为的认定标准,研究设立民营企业舆情维权绿色通道,简化立案流程,降低诉讼成本。以法律形式保护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保障民营企业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
(四)优化政策服务方式
建立“线上+线下”融合的政策解读体系,线上打造统一权威的政策信息平台,运用智能算法实现政策与企业画像的自动匹配、精准推送;线下组建“惠企政策宣讲团”,深入产业园区、行业协会,开展分行业、分规模、分主题的“滴灌式”宣讲,确保民营企业听得懂、用得上。针对涉及多部门审核的创新项目补贴,打破部门壁垒,建立“一窗受理、信息共享、并联审批”机制,加快补贴下发。畅通地方政府与民营企业沟通渠道,加强政企协作,共同打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的优良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