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做在的位置: 中国投资 > 产业企业 > 从汉密尔顿指数看全球新质生产力发展态势和我国应对之策

从汉密尔顿指数看全球新质生产力发展态势和我国应对之策

2025年7月

文|郑腾飞   张于喆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导读

建议以强化科技创新为核心,改变“重硬轻软”的传统理念,加快发展信息技术服务业

国际竞争形势

● 国内发展现状

● 政策建议

 

   

从美国信息技术与创新基金会(ITIF)的汉密尔顿指数看,我国在战略性产业中占据主导地位。当前美国在高端设备的研发设计、基础材料研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方面优势地位依旧突出,我国在未来产业押注不足,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滞后。建议以强化科技创新为核心,改变“重硬轻软”的传统理念,加快发展信息技术服务业。

 

国际竞争形势

从全球看,发达国家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全球领先, 墨西哥、越南等国均非我国未来的主要竞争对手,但要高度重视印度的潜在实力。

(一)美国、日本和德国机械设备、基本金属和化学品产业优势减弱
ITIF发布的《2023年汉密尔顿指数:中国正在引领战略性产业》显示,2020年美国机械设备、基本金属、化学品占全球份额为14.6%、7.5%和18.3%,分别较1995年下降5.1个百分点、9.5个百分点和4.9个百分点,美国信息技术服务业在2020年以36.4%的市场占有份额领跑全球,较1995年提高近10个百分点。日本和德国机械设备、化学品占全球份额也存在不同程度下降,但日本信息技术服务业所占的全球份额仍居世界第三位;与此同时,德国信息技术服务业专业化水平(LQ值)为1.31,相比于2008年经济危机时增加了0.09。

(二)墨西哥、越南等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滞后,而印度新质生产力发展向好且发展潜力大,对我国存在潜在威胁须重点关注
墨西哥和越南等国战略性产业发展缓慢。除汽车产业外,墨西哥仅在计算机、光学和电子产品方面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越南仅有电气设备及计算机、光学和电子产品行业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印度最具优势的产业是基本金属,同时信息技术服务业、制药和生物技术、其他运输和化学品行业也均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印度庞大的人口和市场体量支撑其拥有较强研发能力和世界级企业,而且信息技术服务业实力更突出,我国需要对其潜在风险给予足够的重视。

 

国内发展现状

从我国自身发展看,新质生产力整体进展快速,但存在“重硬轻软”态势,不利于未来长期可持续性发展。

(一)我国基本金属、机械设备、电器设备等产业总体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制药和生物技术近年来增速放缓
从全球份额来看,2020年我国基本金属、机械设备和电气设备产量占全球比重为45.6%、32%和36.1%,较1995年提高了39.5个百分点、27.7个百分点和32.4个百分点,增速稳居全球第一。有必要引起注意的一点是,2015~2020年我国在医药产业增速放缓,在全球份额有所下降,同期美国在该领域增速最快。

从产业专业化来看,2020年我国基本金属、机械设备、电气设备的LQ值为2.64、1.86和2.1,相较于1995年增长0.06、0.01和0.51,而我国制药和生物技术在2020年的LQ值为1.01,相较于1995年降低0.24,基本与世界平均水平保持一致。我国交通运输的LQ值为0.88,略低于平均水平,当前正通过发展中国商飞公司的喷气式客机业务来补齐该领域短板。

(二)我国计算机、电子和光学产品等硬件产业发展迅速,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软件产业发展相对缓慢
从全球份额来看,2020年我国的计算机、电子和光学产品产业以26.9%全球份额占比位居世界首位,与1995年相比大幅度提高24.1个百分点,领先于韩国、新加坡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

从产业专业化来看,我国计算机、电子和光学产品的2020年LQ值为1.56,高于1995年的1.18。同时,全球信息技术服务业从1995年到2020年增长了508%,2020年该行业约78%的产出集中在经合组织国家,略低于1995年的85%。我国信息技术服务业虽然在全球市场份额较大,但其LQ值仅为0.54。说明我国在硬件专业化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在软件、系统集成和商业服务方面相对较弱。

 

政策建议

(一)强化科技创新,提升新质生产力人才库
一是持续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做好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工程实施工作,聚焦前沿、颠覆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大科技项目及国家科技计划中,前瞻性部署有望催生未来变革性技术的基础及应用研究。支持技术领先的设计厂联合制造厂建立研发设计与生产制造融合发展的产业创新中心,重点围绕人工智能、汽车电子、物联网等领域,推进设计和制造两个环节深度融合。

二是强化新质新域人才保障。加快新质新域相关学科布局,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优化人才结构布局,培养有交叉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国外高校及相关机构合作,实现基础技术与产业应用的有效对接,培养高度匹配的重点领域人才。在信息技术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加大对国际顶级科学家和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

(二)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信息技术服务业
一是大力发展云计算服务与大数据服务、物联网服务。顺应电子信息产业及其他领域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需求,积极发展云计算服务与大数据服务、物联网服务等新兴软件信息产业。着力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实现“软硬均衡”发展,积极探索面向重点领域的系统解决方案和行业应用服务,促进电子信息产业与其他领域的融合发展,催化核心技术创新、产品服务创新、业态模式创新。

二是大力推进服务性制造。支持电子信息企业聚焦核心业务和产品,加快服务模式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不断提高服务要素在投入和产出中的比重。从以加工组装为主向“制造+服务”转型,从单纯出售产品向出售“产品+服务”转变,延伸和提升价值链,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

(三)深化区域合作,凝聚 “一带一路”重点国家的创新资源
一是加强重点国际区域合作,维系亚洲区域价值链内部以及亚洲和其他区域价值链之间的供应链稳定。聚焦集成电路、航空航天、光学影像和医疗器械等创新链薄弱环节,以实施外商投资法等为契机,引导外资在广东设立创新中心、研发中心,推动成果转化共享,共建东北亚高技术产业供应链和创新链。

二是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友好国家、企业开展技术合作。凝聚 “一带一路”重点国家的创新资源,鼓励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开展科技园区合作和技术研发。加强 “一带一路”科技合作资源库建设,开展科技政策、科技项目、技术成果、技术需求等信息资源的征集、分类及科技合作信息资源库的建设。与“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国家的相关机构单位建立科技合作联盟,互设合作窗口,推进国际技术转移和合作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