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汉: 从远古到现代的农耕传奇
文 & 编辑 | 本刊记者 杨海霞
设计 | 姜灵枝 李玉丹
制作 | 黄硕存
⬆《初秋的田野》 张民 摄
2003年,考古工作人员在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境内的兴隆洼遗址发现了1500余粒碳化黍粟的标本,其中黍占90%,粟占10%。经有关专家鉴定,这些碳化黍粟距今约8000年,比中欧地区发现的谷子早2700年,是中国北方旱作农业的重要实证。
与此同时,通过对敖汉地区古人类遗骨标本的检测分析,距今约8000年前,敖汉地区古人类的食物来源中粟和黍占到60%~80%,表明当时粟和黍已成为人们的主要食物来源。专家由此推断,敖汉旗兴隆洼地区是黍、粟这两种谷物和中国北方地区旱作农业的起源地,也是横跨欧亚大陆旱作农业的发源地。
2012年,敖汉旱作农业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批准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敖汉旗成为粮农组织确定的“全球重要农业遗产保护试点”。2013年,敖汉旱作农业系统被农业部列为第一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兴隆洼遗址
⬆兴隆沟遗址地出土的炭化黍
⬆兴隆洼遗址地出土的石锄图
⬆红山整身陶人
保留至今的旱作农业文化
目前,粟和黍这一古老的物种不但没有在敖汉这片土地上灭绝和消失,而且繁衍不息代代传承,敖汉旗原始地理环境和自然风貌没有大的改变,仍保留原始农业种植形态,时至今日还有古老的耕作方式、耕作工具和耕作机制,呈现了与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千百年来支撑着敖汉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百姓的生存需要。
正是其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典型的旱作农业景观特征,独特的农耕技术和知识体系与丰富的传统文化,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与自然协同进化,让其多年来保留至今,为当地粮食安全提供了保障
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也面临着被抛弃的危险。赤峰市敖汉旗政府编制了专门的保护与传承规划以及管理办法,使这一重要农业生产系统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为当地带来了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 播种
⬆ 薅地
⬆ 镇压保墒
⬆人工收割谷子
⬆丰收时节
传承与发展
种质资源,已被世界各国及有关国际组织公认为是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敖汉旗的农作物品种丰富多样,最有名的粟分为黑、白、黄、绿四种颜色,品种有大金苗,毛毛谷,小红谷,绳子紧,黑沙滩等。
为有效保护传统农家种植品种,2013年以来,4年间敖汉旗对濒临灭绝的农家传统种植品种进行搜集与整理。
在搜集到的品种中有部分传统农家种子在农户自家缝制的布口袋里保存了近20年,几乎被主人遗忘,据农户反映,这些即将失传的农家品种食用性强,吃起来口感好,是现代任何品种无法比拟的,只是当前面临经济飞速发展,现代科技推广让这些没有形成商品性的品种渐渐失去推广价值,沦为农户自食自用的品种,敖汉所搜集到的这些宝贵的农家传统种植品种即将成为最后一粒种子。
近年来,敖汉旗谷子产业逐步向“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形式方向发展,初步形成了以龙头企业为带动,合作社为补充的发展模式。目前,敖汉旗以谷子加工为主杂粮企业184家,其中杂粮加工龙头企业4家,年加工能力在5万吨以上。敖汉旗组建杂粮种植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社366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2家,辐射带动农户2万余户。先后扶持培育了金沟农业、远古农业、蒙惠粮食、刘僧米业等一大批杂粮加工企业。
2015年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上,敖汉小米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产品的身份参展,孟克河有机小米、八千粟绿色小米吸引了许多外国友人驻足观看。
⬆ 敖汉旗蒙古族-呼图格沁“呼图格沁”也称“好德歌沁”,蒙语为“丑角”之意,被誉为我国民族民间舞蹈和戏曲发展史上活化石,因其带有喜剧色彩的滑稽表演得名
⬆ 敖汉旅游圣地-佛祖寺
⬆ 《陶醉》
作者杨红,2011年摄于敖汉旗四道湾子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