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做在的位置: 中国投资 > 封面故事 > 卫生援外 55年的非洲情谊——专访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际合作司副司长冯勇

卫生援外 55年的非洲情谊——专访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际合作司副司长冯勇

卫生援外 55年的非洲情谊

——专访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际合作司副司长冯勇

文 | 本刊记者 裴安迪 图片提供 |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导读:

1963年,第一支中国援外医疗队应邀派往阿尔及利亚。55年来,从未间断,先后有2万多中国医务人员远赴非洲45个国家,救治了2.2亿的非洲患者。

做为中国目前项目时间最长、效果最好、最接近于非洲民众的一项伟大的工程,中国援外医疗队是中国的援外工作甚至外交工作的一块金字招牌。

● 55年援非 不忘初心

提高援非医疗针对性

多方合作,共谋发展

⬆1965年6月,周恩来总理与江苏省第一期援桑给巴尔医疗队部分队员合影 图片提供:江苏省卫生计生委

自2018年起,每年的8月19日被设立为“中国医师节”。1963年,中国成立援外医疗队并陆续向阿尔及利亚等48个非洲国家派遣医务人员,凭着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赢得了各受援国政府和人民的高度赞扬。2018年,也正是中国援外医疗队卫生援外工作的第55周年。借此,《中国投资》杂志社对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际合作司副司长冯勇进行了采访。

⬆冯勇副司长接受本刊记者采访

55年援非 不忘初心

《中国投资》:请问您如何评价 55 年来的中国援非医疗所取得的成就?

冯勇:中国在1963年向非洲国家阿尔及利亚派遣了第一支援非医疗队,从此,揭开了中国向非洲派遣医疗队的序幕。目前,在非洲的45个国家都有中国医疗队的身影,前后共有2万多医务人员远赴非洲参加援外医疗的工作,55年来共医治了2.2亿的非洲患者。我认为,援外医疗队是中国对发展中国家无私援助的杰出代表。可以说,无论是中国的援外工作还是外交工作,中国援外医疗队都是一块金字招牌。正如习近平主席2013年在看望援刚果(布)医疗队时用十六个字总结的中国援外医疗队精神——“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这十六个字高度概括总结了中国援外医疗队的无私奉献和国际人道主义精神,他们挽救了数以亿计非洲人民的生命。可以说,中国援外医疗队取得的成绩非常显著,这是中国目前项目时间最长、效果最好、最贴近非洲民众的一项伟大的工程。

《中国投资》:在援非医疗的不同阶段、在非洲不同区域,分别有哪些特点?

冯勇:从区域的角度来说,非洲目前有54个国家,而我们在45个国家都有医疗队。从北非开始,逐步向中非、西非、东非,再到南部非洲的过渡,可以说,中国援外医疗队已经遍布非洲。援外工作上,我们是根据非洲国家提出的需求派出医疗队,例如,有些国家提出需要提升当地的医疗技术水平,中国政府经过考察之后就派出相应的医务人员。医疗队的派遣从地域上来说,并没有明显的先后次序,我们援外医疗队完全是根据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国家的需求来派遣,这样也体现了我们在派出医疗队工作上的公平性。只要是非洲国家有需求,中国可以支持,我们就会尽自己所能去支持非洲的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为非洲民众提供我们力所能及的医疗卫生服务。如果从全球的角度来看,我们曾经向71个国家派遣过医疗队,其中有48个是非洲国家,所以,地域上来说,非洲国家是我们援外医疗队工作的重中之重。

从时间的角度来看,从1963年到现在,我们的援外医疗工作一直在坚持,可以大致分为几个阶段:2000年之前是一个阶段,我们派遣的医疗队是以提供基础的医疗技术支持为主。进入新世纪之后,我们开始尝试做一些创新工作。以前医疗队派出之后,基本上就是在当地看病。2000年之后,我们尝试着做了一些创新,就是派遣一些短期的医疗队。比较典型的就是2014年非洲暴发“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当时中国不仅派了医疗专家,同时也派了公共卫生专家去非洲支持埃博拉疫情的防控。埃博拉疫情防控主要是一个公共卫生的概念,它不是一对一,而是对一个群体的医疗工作。所以2014年以后,我们加强了对非洲群体的、公共卫生的支持。为此,我们在西非三个国家开展了埃博拉的防控项目,加强对公共卫生的培训和宣传教育,在卫生健康的促进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另外,我们也正逐步在非洲开展疟疾项目和血吸虫病控制项目。在对非洲的医疗援助方面,中国正逐渐从以前的临床服务向公共卫生和临床并重这方面过渡。此外,我们的医疗卫生援助形式比较多样,有很多援建医院,同时也给非洲提供了大量的如奖学金和短期培训等医疗培训机会,这些工作以前由商务部负责,现在由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负责。

提高援非医疗针对性

《中国投资》:中国的国家综合实力已经有了较大增长,这对中国援非医疗产生了哪些影响?

冯勇:我认为影响是全方位的。比方说,非洲最缺的是人力资源,缺的是医务人员的能力提高。我们与非洲国家代表开会的时候,非洲国家提出需要加强能力建设。非洲很多国家人口众多,但眼科医生只有八九个,神经外科医生只有一个,总体来说,专科医生较少。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医疗事业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在专科医生的培养方面,我们能给非洲国家很多的支持,有很多经验可供非洲国家借鉴。另一方面,非洲面临最大的问题是绝大部分的药品都依赖于进口,医疗设备的本地化生产几乎是零。所以,近几年来,我们做了大量的努力,推动中国的企业,无论是制药企业还是医疗设备的生产企业,到非洲去投资,帮助非洲实现药品和医疗生产的本地化,从而降低价格,提高非洲民众获取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在这一方面,我们近两年一直在推动。这种形式对今后的中国援非医疗队的要求也会更高一些,他们需要把中国的药品和医疗设备介绍到非洲,让非洲国家了解到中国在这方面取得的成绩。总体上,主要还是要帮助非洲国家提高医疗服务,特别是高质量的医疗卫生产品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

《中国投资》:中国与非洲各国都有着传统医药的深厚历史,在援非医疗中,如何更好地发挥中国传统医学的作用?

冯勇:大部分的援外医疗队中都有中医医生,根据我们的实践经验,他们是医疗队中最受非洲民众欢迎的。临床科室的患者很多,中医大夫是医疗队里最忙的医生之一,他们经常用中国传统的针灸、按摩和理疗,在帮助非洲民众解决病痛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因为中医最大的特点就是便宜、可及,非洲和中国在这方面有很多的共同点。非洲的传统医药也非常丰富,在这一领域,我们也在积极推动中国传统医药的研究机构与非洲合作,包括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传统医药的监管上也做了很多的工作。我们希望把中国发展传统医药的经验跟非洲国家进行分享。实际上,我们的传统医药在中国已经写进了卫生工作方针,我们提倡的是中西医并重,中医与西医共同发展、齐头并进,中国也非常愿意与非洲国家分享这一理念。

《中国投资》:当前中国援非医疗还面临哪些困难和挑战?

冯勇:随着时代的变化,我们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也是随之不断的变化。从国内来讲,援外医疗队的选派面临着很大的难度。医疗队员是以援外人员的身份到国外去工作,援外工作是一项临时性的工作,医疗队员要离开国内熟悉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还要远离亲人。虽然在国家层面,我们也做了很多的推动工作,但毕竟是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去工作和生活,并且工作和生活的环境与国内相比有不小的差距,面临着无法充分发挥技术水平的情况,并且当地如疟疾等传染病肆虐。所以,“选派难”是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

从非洲角度来说,我们感觉到非洲国家的需求也在变化。55年前,非洲还只是需要一些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但是随着55年的发展与进步,非洲国家的需求也变得更加多样化,不仅需要基础的医疗卫生服务,对高精尖的专科医生、技术和设备的需求也更加迫切。这也是我们面临的挑战,如何调整医疗队工作能够满足非洲国家的需求,包括不仅是提供临床服务,而且更需要帮助加强医疗卫生体系建设。

所以,如何在55年取得的这些辉煌成绩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把这项事业做好,更加体现中非友谊,我认为还面临着很多的挑战。

多方合作,共谋发展

《中国投资》:多年援非医疗过程中,积累了哪些宝贵的经验?这些年援非医疗实践,反过来对国内有哪些启示?

冯勇:从国内的角度来说,我们内部要加强协调,这不仅是卫健委或者是国际发展合作署这两个部门的工作,而是需要多部门间的合作与参与。包括提高援外人员的待遇、加强卫生援外的顶层设计,整合援建医院、医疗队、药品、器械、培训等资源。只有把顶层设计做好了,卫生援外的工作才能做好。同时,我们的这项工作也希望能得到社会的更多关注,得到广大民众的理解与支持。这样,我们才能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好。

从国际上来讲,我认为,我们还需要与非洲国家更多地沟通,把我们的援助与非洲国家的需求做到真正的匹配,就是说,我们对非洲国家的援助确确实实是他们当下所需要的。我们对非洲国家的援助有三个原则——非洲提出、非洲同意、非洲主导,我们要根据这三项原则来安排援外工作,包括援外医疗队。

⬆ 1963 年第一批援阿尔及利亚医疗队队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