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关系为什么很重要
文|罗建波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
导读:
中国要实现自身的战略目标,除努力经营周边睦邻关系外,还要积极加强和拓展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利用其整体力量制衡少数国家对中国的阻遏,改变和优化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处境。
● 何谓“发展中国家”?
●互学、互助、互援、互信
●中国外交的“初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深化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推动形成携手共进、共同发展新局面。广大发展中国家是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天然同盟军,要坚持正确义利观,做好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的大文章。”2013年习近平就任国家主席以及2018年连任国家主席之后的首次出访均选择了新兴大国和发展中国家,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外交对发展中国家的高度重视。
何谓“发展中国家”?
国际社会特别是发达国家在使用这一概念时,通常指称那些人均国民总收入(GNI)尚未达到高收入国家行列的低收入国家、中低收入国家和中高收入国家。2017年7月,世界银行把2016年人均国民总收入(GNI)等于或低于1005美元的国家列为低收入国家,在1006—3955之间为中低收入国家,在3956—12235之间为中高收入国家,达到12236美元及以上为高收入国家。
中国对“发展中国家”概念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认识,认为“发展中国家”自始便不是一个纯粹的经济概念,而具有更为丰富的历史、政治和文化属性。在中国的外交思维中,当代“发展中国家”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过去“第三世界”的延续和发展,当代发展中国家的南南合作也与过去亚非万隆会议、不结盟运动和七十七国集团的活动一脉相承。虽然第三世界各国早已实现了政治独立,但这些曾经在追求民族独立过程中携手前行的亚非拉国家仍然面临实现经济发展和国家现代化的发展任务,在国际事务中也面临相似的政治和外交需求。在中国外交视野里,“发展中国家”概念既承载一种历史记忆,又有一种现实需要,因而有着一种特殊的归属感、亲近感、认同感。正是从这个角度讲,中国将始终与发展中国家站在一起,一如既往地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仍将是中国外交的重要方面。
互学、互助、互援、互信
在中国的外交布局中,发展中国家一直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在某些时候甚至是撬动中国与外部世界关系的结构性“支点”。借助发展中国家的力量,中国在过去曾经打破了外部大国的封锁,得以重返国际社会;在当前中国实现和平发展的关键时期,发展中国家对于中国经略外交大棋局、对于中国统筹与外部世界关系仍然有着重大意义。由于部分西方国家在“欢迎”中国融入国际体系的同时,又秉持延续多年的冷战思维或霸权思维,对处于快速崛起进程中的中国进行政治或安全上的防范。这种背景下,中国要实现自身的战略目标,除努力经营周边睦邻关系外,还要积极加强和拓展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利用其整体力量制衡少数国家对中国的阻遏,改变和优化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处境。中国不会搞军事同盟关系,但中国也需要政治上的战略依托。
发展中国家还是中国实现经济发展的重要合作伙伴。中国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利益涉及多个方面,其中最为重要、最为迫切的方面之一,是实现中国资源和能源进口的多元化,这在中国资源能源供给日益多样化的今天仍然十分重要。中国企业深度参与发展中国家的投资、贸易和工程建设,可以在海外市场拓展、企业管理、资本运作、风险规避、中国标准走出去,以及如何处理与当地政府、民众和国际社会的关系等方面积累宝贵经验,帮助中国企业更好规范自身行为、完善企业社会责任,进而更好走向世界。从更为宏观的角度讲,对发展中国家的“走出去”,还有助于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也有助于中国全面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进而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发展中国家也是中国提升在世界感召力和塑造力的着力点和生长点。中国与发展中国家间不断拓展的人文交流特别是治国理政经验交流,不仅有助于双方的相互认识、理解和信任,也能够通过对外展现中国发展成就、发展模式和发展经验,显著提高中国发展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自信,进而提升中国在世界的感召力和塑造力。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治理中的合作,以及中国不断向世界贡献中国方案,也能显著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同样重要的是,中国在发展中国家的积极作为还有助于中国塑造新的国家身份和国家认同,推动中国由主要“关注自身”到“兼济天下”的转变,实现由“自身发展”到引领“世界发展”转变,进而推动中国真正成为一个全面意义上的世界大国。
中国需要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也需要中国。中国曾是众多亚非国家反对殖民压迫实现民族独立的重要盟友,今天则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舞台维护自身权益、发出自身声音、提升自身影响力的重要伙伴。借助于与中国不断深化的全方位合作,发展中国家不仅能够得到急需的贸易、投资和援助,通过分享中国机遇显著推动了它们的发展和复兴进程,也能通过与中国的治国理政经验交流,更好地探索独立自主实现国家发展的道路。借助于与中国不断深化的伙伴关系,许多发展中国家逐步建立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的自信、新的精神,开始以更加自主、更加积极的面貌追求自身发展,开始以更加独立、更加有利的方式融入世界体系。
21世纪以来,伴随中国的快速发展及南南合作的不断推进,一大批发展中国家开始脱颖而出,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经济成就、发展信心和政治影响,由此带来了近代以来国际体系结构在继第三世界民族独立浪潮之后的又一重大转变。“金砖国家”(BRICS)、“远景五国”(Vista)、“新钻十一国”(N-11),G20的诞生及新兴国家在这一全球性机构中的积极作为,都表明新兴国家群体的出现及其对世界的重大影响。这些在近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长期处于边缘的第三世界国家,如今通过自主发展和横向联合,逐渐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成为国际政治舞台的重要参与方。不争的事实是,世界财富、权力和话语权开始出现某种具有历史意义的结构性改变。
中国外交的“初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成就的基础上,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中国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无论是着眼中国5000年历史发展长河,还是过去500年世界近代历史的变迁,特别是过去170年来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巨大改变,今日之中国都处于一个全新的历史坐标上。昔日积贫积弱的中国已经发展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世界大国,中国开始以一个世界大国的身份来认识自己、认识世界,也以这样的姿态来审视和处理与世界的关系。这是理解今天中国外交使命所需的大历史观念,是审视今天中国外交进取方向的重要基点。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是当代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大国,中国共产党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大就要有大的样子”。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需要更加坚定维护国家核心利益,需要有更加恢宏的大战略布局,也需要有不断提升的大国责任精神,这是中国外交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重要表现。十九大报告因此在外交部分开宗明义地宣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秉持正确义利观深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为人类发展做出更大贡献进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我们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提出的外交追求和进取方向。
这样的大国责任精神,要求中国更加关注发展中国家的和平、发展与治理问题。这是因为,世界发展不平衡,仍然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发展中国家整体在持续发展,但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仍然严重滞后,全球发展问题并未得到根本性解决。据联合国公布的数据,全球还有7亿人食品严重不足,每年死于饥饿和营养不良的人口估计在1500—2000万之间,其中儿童占到500万。全球发展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南北关系的继续改善,也需要南南合作更为深入的发展,这就要求发展中大国和新兴国家承担更大国际责任。
这样的大国责任精神,要求中国更加积极回应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的期待。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许多发展中国家在问,一个不断发展的中国是否还是它们当中的一员?是否还会与它们休戚与共、携手并进?它们普遍希望,中国将更多与它们分享发展机遇,更加注重实现与发展中国家的互利共赢与共同发展;中国将通过不断增长的对外投资、援助和技术转让,更好帮助它们提升自主发展能力;中国企业将不断提升企业社会责任,更好关注发展中国家的民生与发展;中国也能够在国际上继续为它们伸张正义,帮助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整体权益。正确义利观的提出,就是向发展中国家表明,中国永远也不离开发展中国家这个大家庭。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中国特色体现在哪里?无需否认,如同任何国家一样,中国外交首先服务于自身的利益需要,中国深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也希望拓展在外海的商品和资源市场,寻求必要的政治支持,以及提升中国在若干重要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但中国对发展中国家外交从一开始就有一种超越国家利益的大国责任和道义精神,这在中国逐步实现自身发展因而能够为世界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之后更是如此。如果说中国成功实现大陆13亿多人口的减贫与发展本身就是对世界发展的重大贡献,那么中国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又更加积极推动世界的和平、发展与治理进程,则是中国对世界的又一重大贡献。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的外交理念和实践,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中国特色。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的理解和关注,集中表达了中国外交的“初心”。(编辑:杨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