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做在的位置: 中国投资 > 封面故事 > 中非贸易的挑战与机遇

中非贸易的挑战与机遇

中非贸易的挑战与机遇

文| 程诚  非洲制造倡议 首席经济学家 

    编辑 | 杨海霞

导读:

促进中非贸易快速和健康发展,根本途径还是中非携手合作,共同转换发展方式,通过产业投资合作来推动贸易的提质升级。

● 中国增长转型给对非贸易多元化带来的挑战

部分发达国家的保护主义波及非洲

● 非洲经济一体化:夯实贸易基础设施

农业产业化合作:带来双赢发展

● 工业化合作:提升非洲国际价值链地位

中非合作论坛:资金的精准配置

临近岁末,2018年已经注定是中非关系史上具有里程碑性质的一年。从中国外交部长“例行”的新春访非,到两会前后多国非洲领导人连续访华,再到习近平主席访问非洲四国,最后到九月初万众瞩目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胜利闭幕,中非合作在2018年里高潮迭起,开启了双方进一步深化合作、携手发展的新时代。中非关系的前景虽然无限光明,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而贸易领域作为中非合作的重要基础,首先面临着转换发展方式和提质升级的压力。
 从2012年至今,中国连续五年蝉联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地位。虽然取得了如此的成绩,但是相比中国与其他主要经济体和地区动辄几千亿美元的贸易额,中非贸易的绝对值却长期在低位徘徊,甚至在2014年以后开始出现了严重的下降。由下图可见,2000年至2008年,中非贸易呈现爆发式增长,进出口贸易总额由181.3亿美元上升到1052.1亿美元。到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下,中非贸易额在2009年下跌至893.5亿美元,随后恢复增长趋势。然而,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主要受国际石油和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跌的影响,许多非洲大宗商品出口国的经济遭受重创。中非贸易额也出现剧烈波动,由2014年的2159.1亿美元的历史高点下跌至2015年的1892亿美元,继而下跌至2016年的1279.7亿美元。
 当下,由于大宗商品的价格仍然在低位徘徊,而且一些西方主要经济体转向贸易保护主义,给中非贸易也施加了不少压力。综合国内外客观因素,预期近期内中非贸易大局将会全面向好,但是仍然难以恢复历史高点。面对空前复杂的国际经贸环境,我们必须冷静客观的分析中非贸易的结构性挑战,在此基础上才可以对症下药,寻找出路。

中国增长转型给对非贸易多元化带来的挑战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以来,中国对主要工业资源、大宗商品的需求已经证明是非洲进入高速稳定增长期的主要支撑力量。
自2015年起,中国开始转换经济增长方式,给中非经贸关系下一步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旨在通过解放生产力、优化生产环节要素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以推动中国经济结构性改革的“供给侧改革”成为中国新一轮经济领域改革的方向。
这一轮改革正在进出口两方面深刻改变中国对外贸易的结构,也因此影响到与之息息相关的非洲。进口方面来看,中国正处在从“世界工厂”转型为“世界市场”的长期过程,制造业的比重正在下降,长期来看对于工业原料的需求也随之疲软。目前来看,非洲对华出口的大头还是各类金属和化石燃料,部分大宗商品价格的“腰斩”正是自2014年以来中非贸易额剧烈降低的根本原因。经贸合作是中非合作的重中之重,中国进口需求的变化已经给部分非洲国家带来了出口产品多样化的挑战。同时,中国出口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受人力、土地等成本上扬的影响,中国制造业正在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快速升级,低端制造业的成本持续攀升。

部分发达国家的保护主义波及非洲

从北美到欧洲,相当数量的发达国家难以接受经济全球化的新格局,希望运用金融和贸易手段维护自己的利益,他们与新兴市场国家之间的矛盾日趋紧张。而这一紧张关系,实际上给经济上最为脆弱的非洲国家带来了冲击,正所谓是“大象打架,小草遭殃”。2017年底,坦桑尼亚、卢旺达和乌干达三个东非经济共同体成员宣布在2019年前逐步减少并最终彻底禁止进口西方二手衣物以扶助本土纺织业。此举遭到了美国的强烈反对,特朗普政府宣布若三国不取消进口禁令,就将终止现行的对非优惠政策。美国新政府为一己私利,肆意操纵国际经济秩序安排,并使用类似 “贸易战” 的惩罚措施来欺凌类贫弱的非洲国家,以此警告非洲国家与中国保持距离。
虽然存在着各种复杂的挑战,但是中非双方的可持续增长仍然是主流,一些重要因素不断推进着中非贸易走向新的成功。

非洲经济一体化:夯实贸易基础设施

2018年3月21日,非洲44个国家在卢旺达首都基加利举行的非洲联盟首脑特别会议上签署成立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的协议。该方案设想将市场整合与工业和基础设施发展相结合,以解决非洲的生产能力问题。将使非洲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以来按成员国数量计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形成一个覆盖12亿人口、拥有2.5万亿美元GDP的非洲单一市场。配合中国在非洲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非洲自贸区方案方案必将快速拉伸非洲洲内贸易水平。

农业产业化合作:带来双赢发展

中非双方在农业领域互补性极高,具备良好的发展潜力。中非都属于发展中世界,虽然农业基础条件有着各自的优势,但是都面临着生产力低下和结构性缺陷的问题。具体来看,由于自然条件限制、人口规模和人均收入增加造成的消费升级,中国完全依赖自己解决全部农产品供应是比较困难的。而非洲由于人口高速增长和极度低下的农业技术水平,则面临着严峻的粮食危机。
同时,中国在农业生产领域,特别是耕种管理和育种方面经验丰富,已经形成了一些具备国际水平的特大型企业;而非洲可耕地面积领先全球,多数国家动植物生长的自然条件极其优越,具备快速实现高产供应本国和国际市场的潜能。如果将中国的农业技术与资本与非洲合理对接,实现非洲农业的产业化发展;统筹安排各项对非农业援助措施,协调解决非洲农产品进出口问题和农产品跨境运输问题,那么非洲农业生产力将会获得巨大的提高,中国市场对高附加值农产品的需求这一互利的目标也有望实现。

工业化合作:提升非洲国际价值链地位

前驻南非大使刘贵金提出,中非发展合作可以看做是“一带一路”的“先行先试”,或者小型 “一带一路”。另一方面来看,未来的中非合作也必须置于“一带一路”的全球合作大背景中才能获得更多的活力。
中国通过为非洲提供适用的技术、经验和融资服务,帮助他们参与国际工业化分工,通过增加价值而不是提供资源来参与国际生产价值链,已经并且将继续提升非洲在这一价值链上的位置。不仅如此,对大多数走向国际的中国企业而言,他们国际化经营的第一步并非繁荣发达的欧美,而是相对落后的非洲或者东南亚。在这些中企走向发达国家市场的过程中,也自然而然地应用了他们在非洲的经验,从而推进与发达国家的合作。

中非合作论坛:资金的精准配置

迎来成年礼的中非合作论坛机制已经成长为引领中非合作的核心机制,本次北京峰会的一系列成果已经精准把握了中非经贸合作面临的挑战。本次峰会提出的“八大行动”都是互利共赢的行动,突出了能力建设的重要意义,对资金进行了更加精准的配置。比如,力求推动中国企业未来3年对非洲投资不少于100亿美元,就顺应了非洲希望吸引更多投资和更多的中资企业想走入非洲的互利需求。再比如,50亿美元的“自非洲进口贸易融资专项融资”、“贸易便利行动”、“扩大进口非洲商品,特别是非资源类产品”等一系列措施,也有助于实现中非经贸关系的平衡。
想要直面挑战,促进中非贸易快速和健康发展,根本途径还是中非携手合作,共同转换发展方式,通过改善贸易结构和多元化来实现中非经贸关系的提质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