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做在的位置: 中国投资 > 封面故事 > 治国理政经验交流:中非合作的新着力点

治国理政经验交流:中非合作的新着力点

治国理政经验交流:中非合作的新着力点

文 | 罗建波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中国外交研究所所长、教授

  导 读 

伴随中非治国理政经验的全面展开,中非关系正在出现经济互惠、战略互助、人文互通的全面深入发展的新格局。

● 治国理政经验交流的重要意义

治国理政经验交流的合作成效

治国理政经验交流的合作原则

2018年11月,卢旺达驻华使馆临时代办卢文杰(Virgile Rwanyagatare)先生随同30余位非洲驻华使节赴河南考察,亲身感受中原文化之美和河南发展的巨大变化。他用流利的中文感慨道,非洲是世界上贫困问题最突出的大陆,而中国则书写了人类同贫困斗争的传奇。12月初,笔者随中方代表团赴阿尔及尔参加了“阿尔及利亚2018年治理能力建设国际合作研讨会”,也能感受到阿方希望加强治国理政交流以促进经济建设和国家发展的积极愿望。伴随中非治国理政经验的全面展开,中非关系正在出现经济互惠、战略互助、人文互通的全面深入发展的新格局。

治国理政经验交流的重要意义

在过去很长时期里,中非关系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相互的不了解。

记得在十年前,我的一位尼日利亚朋友要来中国访问,他的家人在机场为他送别,都禁不住掉眼泪,因为他们觉得中国是个经济不发达、政治上还专制的国家。由于西方媒体长期有选择性的片面报道,以及中非人文交流的机会、渠道、平台和形式在过去很长时期里还非常有限,中国在非洲人眼中的形象大体如此。十年前,很多中国人去非洲,也会忐忑不安,因为他们觉得非洲是个贫穷、落后、动荡的大陆,那里一定充满了战争、疾病和瘟疫。很多时候,中非双方看待对方,如同盲人摸象,我们可能只摸到大象的一部分,却误以为它知道了全部。

得益于中国与非洲国家间越来越频繁的人文交流,中非双方对彼此的了解比以前任何时期都要全面且深刻。过去十余年来,中非合作得到快速发展,在政治互信和经济合作不断深化的同时,人文交流也得到长足发展,其中重要方面是中非治国理政经验交流。如果说21世纪以来中非关系正在全面升级,那么中非治国理政经验交流则是这种转型升级的重要体现。可以这样讲,治国理政经验交流是当前中非合作的亮点,是中非关系大有可为的新的着力点。

如今,中国每年邀请并资助超过1万名非洲知识精英、政府官员、媒体和NGO代表到中国进行研修,邀请并资助超过1万名非洲学生到中国的大学来留学。早在2014年,中国就已经超过英国、美国,成为仅次于法国的非洲留学生第二大目的地。如此大规模的南南知识交流,在人类历史上都还是第一次。

这种治国理政经验交流是当前中非互利共赢的生动展现。对于中国,中非治国理政经验交流有助于非洲民众更好了解中国,有助于中国向国际社会真实全面地讲述“中国故事”,有助于扩大中国发展经验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对于非洲,它们有了更多了解中国发展经验的机会,这为它们思考自身发展道路、制定自身发展战略多了一份颇有价值的参考和选择。

以前,亚非国家要学习治理经验,要么去纽约、华盛顿,要么去伦敦、巴黎。今天,越来越多的非洲朋友来到北京、上海,也有越多越多的中国人来到非洲大陆。以前,知识的流动在结构上是纵向的,从北方国家流向南方国家。今天,亚非国家在继续学习发达国家的治理经验的同时,也开始加强横向的交流互鉴。自近代以来,世界长期延续着以西方为中心,以亚非拉为外围的“中心—边缘”垂直体系,而如今,以发展中国家互利、互惠、互助、互鉴为特色的横向合作正在全面展开,世界日益呈现出一种“多中心化”甚至“去中心化”的趋势。伴随一大批发展中国家的快速发展及不断深化拓展的南南合作,世界的物质、权力和观念格局都在发生某种富有历史意义的转变。

治国理政经验交流的合作成效

治国理政经验交流到底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效果?非洲学员的收获主要有三点,一是看到了什么,二是听到了什么,三是精神上感受到了什么。

2017年夏天,尼日利亚编辑协会主席、《新电讯报》总编凡克·埃贝默德(Funke Egbemode)受邀来华参加治理经验交流研修班。在中国的三个月时间里,乘坐了中国的高铁,参观了北京、上海、杭州的城市建设,调研了中国的多个经济开发区,也去中国内地目睹了中国的农村发展和农村减贫。回到尼日利亚,她在尼日利亚的主流报刊《太阳报》上撰文《中国如此美丽,尼日利亚何去何从》的系列文章,盛赞中国发展成就,认为中国展现出的坚强领导力以及务实的发展经验值得认真研究和学习。

据我的观察,非洲朋友来华参加研修和交流,不仅有助于他们获得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或许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能够切身体会到中国发展的巨大成就和中国人迸发出的积极创业精神,进而增加他们从事非洲发展的信心、勇气和激情。因为他们知道,中国在改革开放前还与非洲国家一样贫穷,而如今,中国早已成为一个有着重要国际影响力的世界大国。

一些国家正在积极借鉴中国的经济发展经验。每次去埃塞,我都能感到它的变化和发展。正在扩建的机场大楼,亚的斯亚贝巴不断涌现的高楼,公路铁路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推进,以及全国多个地方开始建设的产业园或工业园,都显示出这个国家蓬勃的发展朝气。近十年来,埃塞的经济增长率一直位居非洲前列,成为非洲大陆发展的“明星”。2016年,埃塞的经济规模已经超过肯尼亚,一跃成为东非第一大经济体。难怪埃塞人自信地认为,中国的今天,就是埃塞的明天。

我的一位非洲朋友,肯尼亚跨地区经济网络的执行主任詹姆斯·史瓦蒂先生(James Shikwati),曾专门撰文称,非洲需要的不是援助,而是投资和贸易;需要的不是恩赐,而是合作以提高非洲的发展能力。怎么看待援助?援助有时是必要的,但它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今天需要援助,是为了明天最终不要援助。也许可以这样讲,部分得益于不断发展的中非合作以及中非治国理政经验交流,非洲国家开始以更加自主、自信的方式思考自己的命运和前途,以更加有力、有利的姿态参与国际体系。

从一般意义上讲,中国过去近40年的发展其实是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追求现代化的历程。如果中国的发展能够为非洲国家提供一些新的启示,在它们探寻发展道路、思考发展战略的进程中多一份参考,进而提升非洲国家的治理能力,助推非洲国家的发展和复兴进程,这将是中国发展之于非洲、之于世界的一个重要贡献。

治国理政经验交流的合作原则

中国政府多次明确提出,中国在开展治国理政经验交流时严格做到三个“不”,即中国不“输入”外国模式,也不“输出”中国模式,也不会要求别国“复制”中国的做法。

作为中国学者,我们在开展治国理政经验交流时,务必做到三个“尊重”,即尊重非洲国家的本土知识,尊重非洲国家的自主选择,尊重非洲国家的平等地位。在开展治国理政经验交流时,中非双方是平等的伙伴关系,是互学互鉴的关系,我们不能强推,不能居高临下,不能抱有过高过多的期待。

虽然很多非洲国家在不同场合都表达过对中国发展的羡慕,表达过对中国发展模式的兴趣,表达过开展中非治国理政经验交流的愿望,但我们也要看到,很多非洲国家对自身历史文化有一定程度的自信,对西方发展理念、制度和经验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对西方国家的援助也有相当程度的依赖,因此,希望非洲国家“向东看”甚至“向东走”,显然并不完全现实。非洲国家基于自身利益需要,自然会选择平衡处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自然会有选择性地借鉴外部世界的发展经验,我们对此要有正常的心态。

非洲问题专家刘鸿武教授曾言,在探讨非洲问题之时,非洲人是我们的“老师”,是我们的“先生”。我们不要试图代替非洲人发现非洲,不要试图代替非洲人思考非洲,不要试图代替非洲人治理非洲。我们要对非洲经济社会结构的延续性和长期性有充分的认识,要对非洲问题的复杂性和挑战性要有充分的敬畏之心。在非洲,过去欧洲殖民大国以及后来苏联和美国未能解决的那些发展和安全难题,中国或许同样难以解决。

在开展治国理政经验交流时,我们还需要注重以下几点:一是在学习和交流彼此成功经验之时,也要适度总结并反思彼此发展道路上的失败教训,如此方能少走弯路;二是在描述和宣介中国发展成就、发展地位和治国理政经验时,也要做到适度谦虚低调,以照顾到对方的舒适度和接受度,尽量避免引发或加重国际社会对中国战略意图的曲解和猜忌;三是在治国理政经验交流时少谈甚至不谈意识形态,多谈发展战略规划以及诸如减贫、农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具体领域的知识、经验和技能,这是因为,非洲国家的历史文化与中国有着很大的不同,政党政治制度也与中国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我们需要尊重非洲国家在发展道路上的自主选择,不能强求非洲方面完全认同我方的政治制度和政治价值观,而应是在“存异”中寻求互学、互鉴、互补、互助,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分享彼此的发展和治理经验。

最后我想说的是,非洲是一个拥有54个国家的大陆且各国在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方面的差异十分巨大,因此中非治国理政经验交流还应注重因地制宜、因国而异,在此基础上稳步推进、有序展开。中国学者也应更为细致地去研究非洲的洲情、区情、国情、民情和社情,更为深入地提炼中国发展的经验和智慧,从而为正在开展的中非治国理政经验交流贡献更大力量。

⬆非洲使节团在红旗渠纪念馆前合影


   文 | 罗建波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中国外交研究所所长、教授  

编辑 | 杨海霞

设计 | 李玉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