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做在的位置: 中国投资 > 封面故事 > 非洲城市化:工业园的力量

非洲城市化:工业园的力量


非洲城市化:工业园的力量

文、图| 王兴平  赵胜波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导 读 

吸引全球工业投资和工业产能的集聚,通过工业园带动城镇工业发展和消费,是促进非洲城镇现代化发展的可行之路

● 两个城市的鲜活案例

城市发展的中国经验

产业园区:可行路径

在当前全球产业转型和重组的大背景下,非洲大陆以其丰富的资源、优越的国际贸易区位、充足的劳动力、广阔的市场和环境承载能力等,具有承接全球工业投资、承担新的全球生产基地的良好条件和历史机遇。

非洲是新一轮全球工业化的希望和可能的主战场,这是诸多学者、政要与国际机构的共识和期许。当然也有不同的声音和看法,认为非洲的工业化可能带来灾难性后果,希望非洲能够走一条“非工业化”的现代化道路。在这个机遇与风险并存的十字路口,非洲如何选择一条切实可行的城市现代化之路,确实值得思考和研判。

两个城市的鲜活案例

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市(Addis Ababa)和喀麦隆首都雅温得市(Yaoundé)分居非洲大陆东西,后者长期作为德法殖民地,近代化起步早,后者则长期作为传统、封闭、落后的农牧业国家的首都,是非洲大陆最落后的首都城市之一。然而,进入21世纪之后,亚的斯亚贝巴搭上了金融危机后世界工业再次转移和中国“走出去”战略的叠加机遇,学习中国经验,推动中非合作、改进基础设施和建设工业园区,城市现代化建设由此获得历史性飞跃,与没有搭上工业化快车的雅温得市形成鲜明对比。

埃塞俄比亚原是典型的农业国,其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仅仅是一个政治和传统贸易中心。2008年,来自中国苏州的民营企业在首都近郊区的杜卡姆镇投资开发东方工业园,中国工厂逐步在园区集聚。

这个埃塞历史上第一个工业园区,不仅带给其实实在在的税收、就业,也展现了现代化基础设施和园区化生产的新模式。得益于此,2014年,埃塞俄比亚第一个联邦工业园——博莱莱美工业园(Bole Lemi Industrial Zone)于亚的斯亚贝巴市郊启动建设,截至2018年12月,亚的斯亚贝巴已有7处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区在建设中或已投入运营(图1),所有工业园区的投资/开发均有中方企业参与。

园区的建成为亚的斯亚贝巴吸引国际投资和产业、技术的国际转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为城市及周边地区的居民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园区企业所生产的产品缓解了埃塞俄比亚对于进口的依赖,同时通过出口赚取外汇,减轻了埃塞俄比亚的外债压力。目前,在园区就业的工人对新的城镇生活提出了要求,显著地带动了园区周边的城镇建设和服务业的集聚,园区及周边地区正逐渐开发建设新城。

同亚的斯亚贝巴相比,喀麦隆首都雅温得在工业化和城市发展方面则明显滞后。截至2018年12月,雅温得仅有一处建成的工业园——雅温得南部工业园(Zone industrielle de Yaoundé-Sud)。园区以木材加工、农产品加工、物流运输等为主导产业,目前为雅温得创造了数千个工作岗位,但并未有效缓解雅温得的进口依赖、高失业率以及城市建设方面的问题。

作为国家首都和内陆中心城市,雅温得除承担行政管理、教育和商业贸易等功能外,其他城市功能十分薄弱。由于工业发展滞后,从周边地区集聚而来的人口无法及时就业,收入低下使得他们只能选在居住在贫民窟,城市建设也因此而表现为贫民窟的无序扩张。面向未来,为实现现代化和高质量的城镇化,雅温得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这两个例子清晰的表明,工业化和园区建设在非洲城市现代化过程中的巨大力量。

城市发展的中国经验

工业化是带动传统农业模式实现彻底的现代化转型的最佳途径。先发国家及其城市都经历过大规模、系统化的工业发展阶段才逐步迈向更高级的后工业化阶段,伦敦、纽约、巴黎、波士顿等无一例外。

服务业已经高度发展的东京、新加坡等,目前依然保留有相当比例的工业。后发赶超的国家及其城市,也都是通过启动工业化、承接全球产业转移而发展起来的,如南美的巴西、东亚四小龙和中国大陆、越南等。

而过早去工业化的巴西等南美国家以及工业化停滞的菲律宾和部分原东欧国家,产业空洞化导致发展退步,重新陷入了落后状态。目前尚未发展起来的国家和地区、城市,也基本都是尚未启动大规模工业发展、依靠传统农业和贸易支撑和维系生存的国家和城市。

中国创造了当代世界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城市现代化的“奇迹”。这首先得益于中国计划经济时期举国发展工业、在传统农业国家底子上建立起了独立自主、系统完善的国家工业体系,包头、攀枝花、六盘水等当时的新工业城市得益于此而发展起来,西安、洛阳、兰州等传统城市得益于工业化而得到新生。

更重要的是,过去四十年改革开放的推动,当代中国成为了国际工业化发展的主战场和主动力。通过改革开放和发展外向型工业,不仅国家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实现了历史性飞跃,一批现代化、国际化都市拔地而起,如由小渔村发展起来的深圳、从农业镇发展起来的“世界工厂”东莞、从传统历史城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苏州等等。

显而易见,非洲城市无法绕开或者超越工业化,仅仅依靠自身的生态和文化特色实现整体上的现代化。

产业园区:可行路径

非洲的工业化一波三折。曾经经历过殖民地时期的局部节点初始工业化和独立运动之后初级工业化的尝试,但是除了南非、埃及等极少数国家之外,都成效不大,没有形成规模,也没有通过工业化启动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非洲国家工业化的信心。

随着全球传统工业产能的膨胀和供需失衡,没有非洲参与的全球工业化似乎没有问题,非洲一度成为全球工业发展格局中的“局外之地”。但是不参与工业生产并不意味着非洲不参与全球工业大循环,这反而强化了非洲仅仅作为资源供应地、产品倾销地的角色并形成了路径依赖和锁定效应,传统的全球工业化对非洲而言,成为了一个“抽血机”,非洲依靠自身很难实现突破,其现代化和有质量的城镇化更是无从谈起。

非洲未来只有打破这种被锁定和排斥在世界工业化主链条之外的命运,才可能获得发展的基本动力和资源。这一方面,历史上同为落后国家的中国的工业化模式完全可以作为借鉴和参照。吸引全球工业投资和工业产能的集聚,与非洲自身具有的资源、劳动力优势相结合,在满足非洲市场需求的同时,满足世界其他市场的工业品需求,是结束非洲“失血”和形成“造血”机制与能力,进而通过工业发展带动城镇集聚和消费、促进城镇现代化发展的可行道路。

在工业发展的具体路径上,需要瞄准短板,首先建设系统和规模化的基础设施、提供工业开发的基础条件。其次,需要采取现代工业园区的组织模式,在相对有限和集中的空间上提供高质量的工业服务体系,吸收外来投资、带动本地要素集聚和能力提升,并逐渐激发和形成本地工业创业与发展的氛围。

工业园区承载现代工业的集聚发展,同时,围绕园区的集聚,带动人口集中和服务业的配套发展,形成拉动城市现代化发展的完整产业链条、消费链条和建设开发链条,驱动城市现代化不断演进。




| 王兴平  赵胜波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编辑 | 杨海霞

设计 | 李玉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