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做在的位置: 中国投资 > 封面故事 > 经济带建设的战略意义与发展路径

经济带建设的战略意义与发展路径

 11月封面文章
依托经济带  打造发展轴

依托经济带  打造发展轴——专访中国区域科学学会理事长肖金成  / 肖静秋
经济要素集聚会带来经济的高效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者在哪里投资,企业在哪里发展,可以自主选择。获取较高的收益是投资选择的基本原则。因此,发展规划、空间规划和区域政策应顺应这一规律,为经济要素集聚开辟道路
“两横三纵”经济主骨架   / 蔡翼飞
“两横三纵”经济带上云集了大量的城市、产业和人口,是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经济主骨架”
经济带建设的战略意义与发展路径  / 蔡翼飞
推动经济带建设有助于打通当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堵点断点,对构建新发展格局和优化国土空间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要从要素的集聚和流动、节点城市的发展和区域合作等方面去着力
经济带理论基础源流  / 刘金凤
沿着交通线布局能够有效节约运输成本,而运输成本下降又强化了集聚经济,因此经济活动倾向于沿重要铁路公路干线、大江大河两岸或海岸线布局和集中,并由此产生了交通经济带现象

文|蔡翼飞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导读

推动经济带建设有助于打通当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堵点断点,对构建新发展格局和优化国土空间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要从要素的集聚和流动、节点城市的发展和区域合作等方面去着力

经济带建设的战略意义

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思考


经济带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两横三纵”经济带是中国经济的主体构成,是经济布局的“主骨架”,这决定了其必然会成为新发展格局在空间上的重要支撑框架。近年来经济带在国民经济整体格局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经济带人口和经济产出占全国总量比重都超过半数。推动“两横三纵”经济带建设有助于打通当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堵点断点,对于构建新发展格局和优化国土空间发展等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 2021年10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谋划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谱写新篇章——江苏南通五山及沿江地区景色(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摄)

经济带建设的战略意义

1. 助力形成国内统一大市场,促进构建新发展格局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关乎我国未来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新发展格局最终要落实到空间上,“两横三纵”经济带是我国经济布局的“主骨架”,这决定了其必然会成为新发展格局在空间上的重要支撑框架。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畅通无阻,推动“两横三纵”经济带建设有助于打通当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堵点断点,促进要素和商品在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各环节的有机衔接,助力国内统一大市场加快形成。

首先,推进经济带建设有利于畅通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提高要素空间配置效率。要素自由流动是提高配置效率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八个认识误区中指出“防范各自为政、画地为牢,不关心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畅通大循环,只考虑建设本地区小市场、搞自己小循环”。要素流动不会凭空发生,它必须借助特定载体、服务特定目的,经济带建设必然会突破行政区划壁垒,大范围的地域分工产生了要素跨区域配置的内在需求。而且,经济带的基本特征也决定其能够作为要素流动的一种载体,全国范围的经济带一般由东向西、由南向北不断伸展,如长江经济带和陇海兰新经济带,横跨东中西三大地带,像长江黄河一样将全国经济连为一体。此外,围绕经济带的交通通道、物流系统以及其他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降低要素流动成本提供了物质条件,围绕经济带的整体规划、区域合作,为要素流动成本降低提供了制度保障。

其次,推进经济带建设有利于培育和壮大区域消费市场,夯实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基点。市场经济是需求主导的经济,消费市场是当今世界最稀缺的资源,有了消费市场“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经济循环才能活起来,经济增长就有了持续的动力和着力点。消费市场在空间上不是均匀分布的,而是有梳有密、有强有弱,经济带上的消费能力和增长潜力要远大于非经济带上的区域,从而成为新的规模市场,拉动需求增长。一方面消费具有规模经济效应,在人口密集、产业密集、交通便利的区域,产品供给的交通成本和交易成本更低,降低了商品实际价格,增强了人口实际消费能力;另一方面,经济带上产业集聚效应比较强,产业集聚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提高了工人工资,扩大了消费群体规模,因而其消费增长速度也快于其他区域。

2. 促进城市群和都市圈联动发展
“两横三纵”经济带建设在推动全国经济“一盘棋”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中国城镇化已经进入城市群为主体的推进阶段,“十四五”规划《纲要》上列出了19个城市群,这些城市群人口和产出的总和占全国比重都已超过七成,城市群日益成为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形态。在市场比较完善的条件下,商品和要素的自由流动,会促进形成全国范围的合理地域分工,即便是在跨城市群的空间尺度上的经济联系和产业关联也应是紧密的。但现实中,由于交通通达性不高、行政区划割裂、市场发育不健全等制约,我国城市群和都市圈之间的关联还比较薄弱、发展差距还比较大。例如,东部地区逐渐形成若干世界级城市群,如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很多已经达到高收入经济体标准;而中西部地区的山西中部、呼包鄂榆、宁夏沿黄、天山北坡等城市群能级偏小,经济发展水平偏低,一些甚至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推动城市群和都市圈联动发展,促进区域整体协调发展,是推动经济带建设的重要使命。

3. 节约基础设施投资,降低物流成本
我国幅员辽阔,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城市之间距离很远。有些地方高山连绵,沟壑纵横,交通运输成本、开发建设成本比较高,生态环境也相对脆弱,难以形成大规模城市群和都市圈区域。而经济带上的区域通常自然地理条件、产业基础良好,通过向经济带集中,可有效克服要素成本过高的问题。一般来说,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但其也具有很明显的规模经济特征,再大的基建投入,只要其承载的客货运量足够充分时,也都可以显著摊薄运输边际成本。在降低物流成本的同时,也可以产生充分的经济收益,从而实现投入和收益平衡。动态地看,运输成本的下降促进了产业集聚,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对经济带上基础设施的需求也不断增长,与此同时,大规模产品和服务需求摊薄了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成本,使得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形成良性循环。

⬆ 郑州高铁东站

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思考

近年来,经济带之间发展协调性在增强,表现为经济带之间人口和经济分布匹配度在提高,这是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不断走向均衡的必然结果。但不容忽视的是,经济带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经济带内发展差距拉大、一体化程度还不高的问题。为此,推动经济带高质量建设的路径,要从要素的集聚和流动、节点城市的发展和区域合作等方面去考虑。

首先,要进一步聚集经济要素,构建经济隆起带。经济带建设就是要通过打造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发展轴,让经济要素继续在轴带上集聚,实现集中、集群、集约发展。为此,要支持沿海、长江经济带率先发展,扩大对外开放水平,提升要素和产业集聚的基础条件,破除人口流动和定居的壁垒,增强人口和劳动力吸纳能力,提高人口与经济分布匹配度。加快培育提升京广京哈、陇海兰新、包昆经济带,完善通道交通基础设施体系,促进通道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提升经济带中心城市经济能级,优化节点城市营商环境,打造引领内陆地区发展的经济隆起带。

其次,要破除要素流动壁垒,推动产业协同联动。经济带建设重大意义之一在于促进形成合理的地域分工格局,提高产业发展层次和要素配置效率。形成合理的地域分工的基础是要素能够自由而顺畅的流动。但现实世界存在各种阻碍生产要素流动的有形和无形壁垒,导致要素流动产生摩擦成本。要降低摩擦成本,一方面要加强交通通道、信息网络、物流系统、产权交易平台的建设,提升通道运行和物流的效率,搭建各类要素交易平台,降低要素交易成本;另一方面要完善要素配置的制度基础,放开放宽落户限制,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促进人口流动,完善金融、土地和知识产权等生产要素交易制度。

再次,要提升节点城市能级,筑牢经济带的根基。按照点-轴开发理论,城市本质上可以视为一个增长极,它是经济带形成和发展的立足点,经济带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中节点城市特别是超大特大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从“两横三纵”经济带上城市发展状况看,沿海和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水平显著高于其他经济带,这主要是因为经济带内中心城市和以中心城市形成的都市圈和城市群的辐射带动能力不同。沿海和长江经济带分布有上海、广州、深圳、武汉、重庆、南京、无锡、苏州等工业基础雄厚、创新活力充沛的超大特大城市,城市分布密集、数量众多;与之相比,京广京哈、陇海兰新、包昆三条经济带中超特大城市数量比较少、距离比较远,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还不够强。京广京哈经济带南北差异发展较大,未来发展重点是加强南北联动,特别是增强带内东北地区城市经济活力,优化营商环境,积极承接南部产业转移;陇海兰新经济带应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市能级,将西安培育为千万人口的超大城市,郑州、兰州和乌鲁木齐培育为特大城市;包昆经济带也应重点强化对北部中心城市的建设,增强呼和浩特、包头等城市产业实力,发挥成渝城市群和关中城市群对北部城市的带动作用,密切城市群和都市圈间的经济联系。
最后,要推动区域经济合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行政区划分割是阻碍要素流动和产业合理分工的重要障碍,加强经济带上区域合作有助于畅通要素流动、加快产业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经济带空间跨度很大,不仅涉及跨城市的合作,也涉及跨省域合作。从省际合作来看,当前各地在产业规划布局、生态环境治理、公共服务对接等方面的合作机制不健全。跨省合作要借助运输大通道的优势,通过配置完善的物流设施,整合各类开发区、产业园区,引导生产要素向通道沿线更有竞争力的地区集聚。积极开展东西和南北协作,引导产业向通道沿线有序转移,深入实施东西部劳务协作,提高劳动力配置效率和劳动者收入。城市群内城市间合作是区域合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当前在城市群内,各城市的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通过对城市群进行规划,有利于建立区域合作机制,实现城市功能分工,变单个城市的竞争力为整体竞争力,形成“1+1>2”集合效应。科学规划城市群内各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缓解特大城市压力,强化中小城市产业功能,增强小城镇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推进大中小城市一体化建设和网络化发展。


编辑 | 肖静秋

 校对 | 闫建军

设计 | 大   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