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做在的位置: 中国投资 > 封面故事 > 以人为本的中非职业教育合作

以人为本的中非职业教育合作


4月封面
文章

以人为本的中非职业教育合作
● 以人为本的中非职业教育合作  / 唐溪源
● 职业教育赴非办学的可持续方案——专访恒华职业技术学院总经理、院长范孜轶 / 李雅温
● 职业教育是产业更是事业——专访尼日尔汇才学院院长张娜  / 李雅温
● 卢旺达“中文+ 职业技能”教育实践与理论探索 / 曾广煜

文|唐溪源  外交学院外语系、外交学院法语国家研究中心

导读

以多种形式开展中非职业技术教育合作,是一件对中非双方有利,效应积极影响深远的系统工程,应当在实施过程中巩固现有优势,补足当前短板率

供给稀缺的非洲职业技术教育

当前中非职业教育合作的主要形式与不足

职业教育赴非办学的美好前景与现实困难

来自恒华与汇才的经验和启示

结语:职教出海赴非办学,还需政策保驾领航

 

 

2021年11月29日,在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将同非洲国家密切配合,共同实施“九项工程”。其中,实施“未来非洲-中非职业教育合作计划”被列为能力建设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中非双方在职业教育领域开展密切而深入的国际合作,既是由中非共同发展需求决定的必然趋势,又是符合中非人民共同愿望的民心工程。

近年来,我国政府部门、院校和国有企业与非洲国家开展了各类形式的职业教育合作。例如,在商务部、教育部、国合署的指导下,湖南省政府支持湖南外贸职业学院发起建设了“中非经贸合作职业教育产教联盟”,吸引了全国一百余家企业与职业院校参会。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中国有色矿业集团主导成立的中国—赞比亚职业技术学院,在当地已开展多期职业技术培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国内多所职业技术院校,也积极接纳非洲留学生,为非洲培养优秀职业技术人才。

尽管如此,中非职业教育合作之路上的许多设想,依然需要通过实践检验。民营企业作为重要的市场主体之一,其对中非职业教育领域的投资与探索,尤其能为该产业的发展带来启发。通过对恒华职业技术学院与汇才能源与地质高等教育学院在非洲办学经历的调研,本文对当前中非职业教育合作中的一些议题进行了梳理和思考。

 

⬆ 汇才学院授课情景

供给稀缺的非洲职业技术教育

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19》报告预计,非洲人口将在2050年达到25亿,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在未来20年中,非洲10岁至24岁的人口占比将超过30%。而在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发布的《2021世界人口状况》中指出,非洲实际早已处于人口快速增长阶段。2021年全世界总和生育率排名前十的国家,以及0-14岁人口占比排名前10的国家均位于非洲。以总和生育率最高的尼日尔为例,该国0-14岁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49.5%。意味着该国几乎一半的人口是少年儿童。快速增长、规模庞大的年轻人口通常被视为能够支撑国家快速发展的“人口红利”。但另一方面,素质较低、就业不足的大规模青年群体通常也是造成社会不稳定的重要根源,其高消耗、高需求的特性容易形成“人口包袱”。要实现从“人口包袱”向“人口红利”的有效转换,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不二法门。

事实上,教育短缺正是制约非洲人力资源有效转化和利用的一个主要短板,其中职业技术教育的落后更是短板中的短板。建设适应国民经济需求的教育体系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系统工程。在基础教育领域,尽管大部分非洲国家还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问题,但由于非洲国家政府和国际社会对儿童入学、群众扫盲等问题的高度关注和重视,近年来大部分非洲国家已在学龄儿童教育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入学率与识字率均稳步提升。在高等教育方面,由于综合性大学建设情况通常被视为衡量一国教育水平的最重要指标,因此该领域通常能获得较多政府资金,其能获取的国际援助资源也相对丰富。而职业教育领域是一个长期被许多非洲国家政府和国际援助力量所忽视的方面,其在非洲国家的教育体系中通常处于边缘地位,发展极为滞后。非洲联盟曾在2017年指出,近年来入学人数的增长掩盖了教育子部门中的悬殊差异、运转失灵和效率低下,这些子部门包括发展极为落后的学前教育、技术教育、职业教育和非正式教育。

非洲的职业教育供给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存在不足。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非洲联盟委员会在其撰写的《非洲教育转型》报告中指出,2019年非洲每10万人中接受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TVET)的平均人数为762人,低于全球平均的801人,且在其15-24岁的年轻人中,接受职业教育的平均比例仅为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2021年发布的《非洲职业培训转型正在进行》(In Africa, the transformation of vocational training is underway)一文中强调,非洲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发展状况并不乐观,提高职业培训供应与雇主需求之间的匹配度是非洲的一项重大挑战。由于非正规经济的盛行和劳动力市场的高度波动,劳动力所具备的可用技能与经济需求之间存在严重不匹配现象。从我国在非企业的实际用工体验看,本地技术工种招工困难是普遍问题。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发展研究系教授卡洛斯·奥亚(Carlos Oya)在其撰写的报告《中国企业和非洲就业发展: 一个比较分析》中提到,在安哥拉,由于技能匮乏,所有企业都必须为工人提供不同形式的非正式岗位培训。这反映出非洲职业技术教育实际上增加了企业的用工负担,阻碍了非洲经济的发展。

 

⬆ 恒华学院学员正在上课 

当前中非职业教育合作的主要形式与不足

为了帮助非洲国家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和加快工业化进程,中非双方基于非洲国家的现实诉求,开展了多方位多领域的务实合作。根据湖州师范学院牛长松老师的总结,当前中非职业教育合作主要有对非短期人力资源培训、在非中企员工培训、非洲政府选派学生赴华留学、职业教育海外办学等形式。

对非短期人力资源培训项目是中非双方在职业教育领域开展的历史最长、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合作形式。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通过举办各类短期专业培训项目,中国为非洲培养了30多万名实用型人才,涵盖农业、林业、环境保护、公共管理、交通运输、医疗卫生等17个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领域。这类短期培训通常以专家讲座、实践操作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具有程序灵活、组织难度相对较低、学习内容针对性强的特点,通常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不过,此类短期培训难以支持系统化、理论化的职业技术学习,无法传授学习周期长、难度大的科目,许多短期培训只能让非洲学员掌握入门知识或起到开阔眼界的作用,这使一些参观和培训难免内容单薄,效果有限。

2019年,笔者曾在中部非洲某国考察中国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的短期培训项目。据该中心主要任课教师反映,该国农业部组织的前来学习的学员,每期多达数百人,但在示范中心仅停留学习七天,课容量远远无法保障其掌握相关先进农业技术。尽管从数据上看双方通过合作每年完成了上千人次的培训指标,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这名教师认为,如果要实现技术的充分转移,应当选派少量优秀的学生在示范中心一边学习一边工作,培训周期至少为一年。由此可见,短期职业教育培训虽然能解燃眉之急,但却不是治本治根之法。

在非中企员工培训是当前中非职业技术教育合作的又一主要路径。出于用工和提升劳动效率的现实需求,许多在非中资企业都会为员工提供一定程度的职业技术培训。这类培训受各个企业所在的行业、地域以及企业规模、性质的影响,呈现极大的差异。具体而言,主要有企业自办培训机构、委托当地高校进行员工培训、中非员工师徒制在岗培训、选拔优秀员工赴华培训等形式。从整体上看,这种培训实现了企业与员工的双赢,中资企业为非洲当地员工提供培训,不仅可以为其自身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而且可以帮助非洲培养更多的技术技能人才,提升就业质量。

然而,中资企业依托在非业务开展的培训同样存在明显的先天局限和不足。大多数在非中企并不具备提供系统化教学的条件和能力,授课时间和师资水平的不足严重制约了非洲学员的学习效果。同时,企业提供的职业技术教育以直接服务于生产业务为目的,教授的科目和内容均有明显的偏向性和选择性。以师徒制为主的教学方式也存在师徒语言沟通障碍,以及教学能力和效果参差不齐等问题。另外,还有一些企业将企业文化教育、纪律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混为一谈,能够传授的真实技术比较有限。

非洲国家选派学生赴中国职业教育机构留学是双方职教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的实践,已取得了积极成效。如南非从2017年至2021年已选送1200多名学生到中国20多所职业院校学习。不过,非洲学生赴中国留学名额毕竟有限,且成本相对较高,相关资助和奖学金通常会向知名高等院校的留学生倾斜。从非洲学生赴华留学的整体情况看,职业教育留学依然处于较为边缘化的地位。

总之,当前中非职业技术教育合作的几大主流模式尽管成绩显著,但都存在较明显的短板。缺乏正规化、系统化、校园化的职业技术教育是主要问题,从这一点看,职业教育赴非办学是解决问题的可用之途。不过,当前中国职业教育的海外办学,依然处于筚路蓝缕的开拓阶段。

 

⬆ 汇才学院师生与当地儿童欢度节日 

职业教育赴非办学的美好前景与现实困难

无论是从非洲方面的现实需求来看,还是从中国投资人的主客观条件来看,赴非投资职业技术教育产业似乎都拥有着较高的供需契合度和广阔的市场前景。国内某智库研究机构发布的《非洲新经济蓝皮书(2019版)》曾提出,当前最适合中国创业者进入的非洲教育细分市场是职业培训,这个判断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非洲居高不下的青年失业率与熟练技术劳动力短缺构成的结构性扭曲,需要专业化、正规化的职业技术教育进行弥补和纠正。数十年来,中国在教育领域取得的经验,有一些可以为解决非洲的职业教育困境提供助力。近些年来,我国教育行业发展迅速,已经出现一批有实力的教育集团。2017年出台的《民办教育促进法》,更是进一步激发了民营教育企业的活力和资本市场投资教育的热情。然而,我国民营教育企业在走向海外、走进非洲方面却处于较为滞后的状态,一些企业将注意力长期局限于国内教育市场,以致于民营教育产业出现“内卷竞争”,甚至一度有将教育产业引向过度校外培训、过度超前教育的错误道路的趋势。在国家相关部门的及时干预下,学科类校外培训过度化的势头得到了有效纠偏。但民营教育企业需要在吸取教训的同时寻找新的、符合国家与人民群众利益的投资方向与增长点。非洲职业技术教育产业,正是这样一个符合各方需求的“多赢”蓝海。

一些勇于尝试的投资者们已经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由四名 “90后”中国博士于2017年创办的“创造太阳”乌干达石油学院,已累计为乌干达培养了2000多名专业人才,他们的创业经历也被写进了“一带一路”故事丛书。不过,这样的创业案例当前还十分稀少。

尽管前景美好,需求迫切,但当前投资非洲职业技术教育产业确实有很多现实困难,足以让谨慎的投资人望而却步。首当其冲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保障优质的职业技术教学质量。这个问题背后,包含对师资、教学场地、设备、生源等关键因素的严苛要求。如何寻找具备较高专业技术水平且能够用流利外语进行教学的职业技术教师,并吸引他们到条件艰苦的非洲进行教学?如何在非洲建设一个具备良好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的职业技术校园?如何吸引和筛选合适的学生入学,并让他们学有所成?这一系列问题背后,是在非洲投资职业教育的巨大风险。

此外,成本问题,是回答上述问题时绕不开的话题。摆在投资人面前的另一个需要深度思考的问题是:非洲职业技术教育,是否是一个能带来可观经济收益的产业?或者说,它是否应该是一个追求高盈利的产业?对非洲职业技术教育产业的投资,应当以何种方式、何种程度获取收益?这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效益问题,更是一个社会效益问题。

 

⬆ 恒华学员实训 

来自恒华与汇才的经验和启示

职业技术教育产业赴非办学,是一条朝阳照耀下的艰难开拓之路。在这条道路上,已经有一些先行者进行了勇敢的探索。其中,由北京恒华伟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恒华科技”)在卢旺达创立的恒华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恒华学院”),以及由张娜女士在尼日尔创立的汇才能源与地质高等教育学院(以下简称“汇才学院”)是两个能够为投资人提供有益参考的生动案例。

恒华科技是一家创立于2000年的高新技术企业,在软件研发、信息技术服务、工程设计和工程管理等方面颇有实力和建树。在国家实施“走出去”和“一带一路”背景下,恒华科技积极拓展海外业务,并在非洲电力项目领域取得突破,于2016年中标“卢旺达国家电力几何网络建模项目”。正是通过执行此次电力项目的契机,恒华科技发现了非洲职业技术教育市场的巨大潜力。2018年,恒华科技投资500万美元,在卢旺达创办了恒华职业技术学院,并于当年年底开始教学。

恒华学院的创办和发展是“基建+职教”模式在非洲的典型运用。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国在非洲市场最具竞争优势的领域之一。在项目执行过程中,相关项目会产生大量的技术工人用工需求,非洲国家政府往往也会在执行条件中加入当地工人用工比例要求,以期最大限度地促进当地就业。在当地有资质工人供应不足的背景下,这种集中出现的高质量用工需求能为职业技术学校的产生提供原生动力。一些非洲国家政府甚至会将培训要求写入合同,作为项目的附带条件。恒华科技开展的电力技术人员培训,最初正是应该国劳动发展局的要求而实施的。这些培训合同和需求,往往能为职业技术学校提供初创时期的“第一桶金”。

然而,当基建项目执行完毕,与其相匹配建立的职业技术学校不得不面对办学的可持续性问题,具体可以分为学员就业通道的可持续性与资金来源的可持续性两个方面。在解决学员就业通道的可持续性方面,恒华学院采取了两个主要办法。一是将培训重点从项目建设人才拓展至项目维护人才,以培养服务于“电网全生命周期”的人才为指向。这样既能为建成项目的健康高效运行提供保障,又能为学校学员的持续就业提供渠道。二是实现培训科目的多元化,增强毕业人才的行业适用性。为此,恒华学院根据当地用工需求,开设了重型机械操作、测绘、运输、计算机乃至无人机操作等培训课程。这些举措收到了良好成效,一些课程在当地市场具有开创性,恒华学院甚至还帮助卢旺达政府建立了第一套重型机械培训标准。

在解决资金来源的可持续性问题方面,尽管学校会收取一定的学费,但恒华学院深知如果把财务可持续性的希望寄托在普遍贫困的当地学生身上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合理的。因此,恒华学院努力将自身的职教培训课程与国际教育援助项目相对接,从国际援助中汲取教育经费。在世界银行的资金支持下,恒华学院成功地与卢旺达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委员会(Rwanda TVET Board (RTB))签订合同,由卢旺达官方定期选送学员并支付学费,到恒华学院进行学习。此外,恒华学院还与德国巴登-符腾堡州经济教育学院(Bildungswerk der Baden-Württembergischen Wirtschaft e.V.)开展了培训援助合作。该项目资助来自德国政府,由德方学院委托恒华为当地培训青年学员,以作为德国对卢旺达教育援助的成果之一。由于积极利用国际援助资金项目,恒华学院的财务收支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进入了良性发展轨道。

在尼日尔,由张娜女士历经多年心血创办的汇才学院,则从家国情怀与文化软实力的角度,诠释了在非开办职业教育学院的重要意义。汇才学院创立于2015年,其最初教学内容为汉语和中国文化,是尼日利亚第一个汉语培训中心。2019-2020年期间,汇才学院正式向尼日尔高等教育部申请开办职业技术高等院校,并获得本科办学资质。转型后的汇才学院依托尼日尔丰富的油气资源优势,开设石油天然气运输、化学工程、电子商务等课程,其培养目标是为中国及其他国家在尼日尔的油气项目提供优质技术员工。

汇才学院的发展模式,遵循了典型的“中文+职业教育”路径。近年来,在无数国际汉语教育从业者的不懈努力下,依托“孔子学院”这一宝贵平台,海外中文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在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实现《中非合作2035愿景》的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在非的中文及中国文化教学,必须考虑向更深刻、更富有社会经济效益的模式演进。在中文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使二者相互结合促进,既能提高职业技术教育学生的学习效率,又能拓展深化中文教育的内涵与价值,是一个各方满意的优化方案。

深度开展海外职业技术教育所带来的文化影响力和软实力提升是显而易见的。张娜女士多年持之以恒的办学,赢得了当地社会各界的信任和尊重,而张娜女士也利用教学课堂、受邀出席当地活动、举办讲座的机会,介绍中国文化,促进双方相互了解和相互理解,实现民心相通。

 

⬆ 理论考试

结语:职教出海赴非办学,还需政策保驾领航

当前,一些院校、企业和个人已经对在非办学做出了多种多样的尝试和探索,除了本文所介绍的恒华学院与汇才学院,还有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在贝宁建立的中非(贝宁)职业教育学院、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与南非北联学院合作创办的南非大禹学院、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与卢旺达穆桑泽职业技术学校合作建立的穆桑泽国际学院等典型案例。在国家教育部的支持下,由天津市率先主导推动实施的“鲁班工坊”已经作为我国新一代海外职业教育品牌在国际推广,至今已成功在非洲落地十余个。然而,中非职业教育合作,离不开广大民营企业和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目前我国民营教育集团出海赴非办学还处于较为滞后和迟疑的状态,这需要国家运用合理政策积极引导,解决困难,消除障碍。具体体现在:

一、加强政策引领,鼓励民营教育企业赴非洲兴办职业技术教育学校,推广和优化“基建+职教”“中文+职教”等模式,将职教培训纳入双边基建合作框架、援助框架和人文交流框架。

二、增强顶层设计,优化管理体系,由专门的政府部门管理海外职业教育合作事务,增强部际协调,整合教育、外交、商务、文化等多部、多口资源。

三、梳理行业规范,建立海外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对职业资格认定、办学资格认定、招生规范、教学内容规范、证书和学位颁发和认定等重要问题作出明确而详尽的规定。

四、强化双边协调与合作,深入了解非洲国家职业技术教育需求,引导和建议非洲国家增强职教投入和支撑,在联合办学程序、资质和证书互认、国际援助资金分配和使用方面达成共识。

总之,以多种形式开展中非职业技术教育合作,是一件对中非双方有利,效应积极影响深远的系统工程,应当在实施过程中巩固现有优势,补足当前短板。而引导民营教育企业赴非开展职业技术教育海外办学就是主要短板之一。在明确当前态势,了解各方需求的基础上,只要以适当政策扫除障碍和困难,调动民企赴非办学的积极性,相信中非职业技术教育合作在后疫情时代定能迎来快速优质发展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