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做在的位置: 中国投资 > 封面故事 > 跋涉在巴山蜀水,维护群众切身利益——四川省以工代赈人砥砺奋进剪影

跋涉在巴山蜀水,维护群众切身利益——四川省以工代赈人砥砺奋进剪影


8月封面
文章

以工代赈  振兴乡村
四川以工代赈工作探索创新启示

文|马蓉    四川省以工代赈办综合处一级调研员        图片提供|马蓉

导读

“‘没有什么美,可以抵得过一颗对群众善良仁爱之心’,这是省以工代赈办主任陈琦经常给我们讲的一句话。”

 

2023年6月,地处嘉陵江中游的四川阆中骄阳似火,全国以工代赈工作现场会在这里召开。在宽敞明亮的主会场大厅,一面巨大的四川以工代赈工作成就灯箱展示墙展现在参会代表面前。我驻足在每幅灯箱前,映入眼帘的是一条条硬化的盘山路、一座座蓄水堰塘、层层叠叠的梯田和张张群众的笑脸,脑海中立刻涌现出四川以工代赈人,始终坚守“赈”的初心,努力拼搏,踔厉前行,在扶贫开发、脱贫攻坚和以工代赈助力乡村振兴岗位上,一件件平凡感人的故事。

 

  唐发春

大茅坡精神的践行者

今年初,我再次去广元市旺苍县调研,在高阳镇鹿渡村大茅坡山上,遇到了年逾七旬还在茶园忙碌的“全国以工代赈工作先进个人”、老村支书唐发春。他站在“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石碑和以工代赈项目建设者塑像前,讲述了上世纪90年代初,他主动辞去粮管员,回村带领乡亲们,利用国家以工代赈项目资金,花了整整4年时间在乱石山上改土造田500余亩的感人故事。他告诉我们,当年改土造田非常艰难,每天早出晚归,钢钎二锤打眼、十字镐松土、背篓背土,哪里土薄就往哪里倒。老支书十分感慨,“我当时是带班组长,抡二锤,手上打起了很多血泡,就想把坡地改好,多产粮食。”他指着一尊半蹲着正在点炮的妇女塑像说,这是和我们一起参加改土的“铁姑娘队长”原妇女主任康怀贵。当年她只有30来岁,重活累活抢着干,主动承担爆破工作,4年间累计点燃雷管5000多发,为了节约成本、提高点燃速度,她专门学会了抽烟,地改好了,烟却戒不掉了,一抽就是30多年。他接着说,当年改土,也有难的时候,通夜通夜给群众做思想工作。让人欣慰的是大茅坡不仅改出了好地,还留下了不灭的精神财富——“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大茅坡精神。

 

实干担当的博士第一书记   

骆浩,是省发展改革委派驻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蚕丛村的第一书记,他在乡村一线实施以工代赈项目,能把干部群众团结的那么好,把村子建设的那么有特色,让我对这个小伙子刮目相看。第一是全身心投入当地工作,不像是挂职干部,更像是当地干部,他主动谋划村庄发展,不仅深入群众搞村民自建,还带领村上打造“古蜀蚕丛”品牌发展产业。第二是能干,骆浩下派前在我们单位创新和高技术处工作,那时我对他的印象是人民大学的博士,平时话少、爱笑,完全没有想到他干基层工作能那么干练、接地气,带领村上把路边堡坎修建出了独具羌族特色的文化风貌。我听骆浩说,他刚到村上的时候,面对基础设施条件差、产业发展难等困难,他首先想到是依托以工代赈项目,能有效改善村庄生产生活条件,助力乡村振兴。第三是能写,骆浩写了一篇研究报告《以工代赈项目村民自建 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的成效与路径》,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深度,得到了我们省办领导的关注和认可,蚕丛村的工作案例也纳入全省经验推广。因此,我们也把骆浩吸收到了全省村民自建工作调研组,在全省各地开展基层调研和起草文件。第四是能讲,别看他生活中话语不多,但每次聊到工作时,我都感觉到他的眼睛里有光,如数家珍,我们都愿意多听他说说农村工作实际和调研思路。蚕丛村在村民自建工作中形成了“小会研、中会议、大会定”的议事决策机制,为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探索新路径。骆浩说:“小项目、大情怀,小切口、深实践。蚕丛村通过以工代赈项目村民自建工作,不仅要促进村民就业增收,还要提升村两委谋事干事能力和发动群众能力。”

 

喜欢写诗的“张主任”  

巴中市以工代赈办主任张雁冰,是以工代赈系统有名的诗人,他来自川陕革命老区的大巴山区,给人们的印象是质朴干练、说话接地气,虽年过五旬,工作起来干劲十足。记得在一次全省以工代赈工作现场会参观途中,他即兴写下了一首“村民自建多挣钱长期就业收入稳,家门务工心里甜”的诗,字里行间表露出对以工代赈事业和群众的热爱。他无论是在田间地头,还是在项目建设工地,跟群众聊家常,宣传以工代赈政策,务工群众也很喜欢与他交流互动。为改变当地农村劳动力、特别是弱劳力等特殊困难群体务工难、增收难的困境,有效激发群众就业增收的内生动力,他督促指导县区积极开展以工代赈项目村民自建工作。根据省办印发的以工代赈项目村民自建工作指南要求,制作成一张一看就能明白的流程示意图表,方便乡镇、村两委、项目理事会的同志开展工作。在他的全力推动下,各县区的以工代赈专项投资项目,全部采取村民自建方式,让更多的群众务工增收,共享以工代赈的阳光雨露。在张雁冰的微信朋友圈里,经常都能看到他颂扬以工代赈的诗句,一首《如梦令 有感以工代赈》得到大家的纷纷点赞。他说:“省办领导曾经告诉我说,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是以工代赈的内核。我从事以工代赈工作,是我33年职业生涯中最难忘、最值得自豪的时光,以工代赈工作让我累并快乐着”。

 

藏族同胞的“好兄弟”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以工代赈办主任铁布单,有着藏族人典型的外表和豪爽的性格,是一位十足的“帅哥”,工作踏实,认真严谨。阿坝州地处川西高原,面积辽阔,县与县之间山高路远,特别是在冬季的高海拔草原县,寒冷缺氧,道路处处都结有暗冰,但这些困难丝毫没能影响他的工作热情。据他讲,每次下乡调研督导至少都得十多天,装着换洗衣服的超大行李箱是他出差的标配。为顺利推动以工代赈项目村民自建工作,带动群众务工增收,创新建立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四个一”项目推进机制。针对高原地区霜冻期长、施工期短的特殊情况,他率队挂图作战、压茬推进,确保政策落实到位、项目效益最大化。采取以岗代训、岗前技能培训等方式,努力提高红原县、阿坝县等牧区县群众就业技能,严把务工组织、材料采购等关键环节,组织项目县、乡镇、村开展异地经验观摩交流,用农牧民喜闻乐见的语言和形式,讲述身边的鲜活例子和生活变化,项目区藏族同胞亲切地称呼他为兄弟,纷纷对他竖起大拇说道卡卓、卡卓(感谢、感谢)。通过他和同事们的不懈努力,以工代赈项目的赈济效益在民族地区到彰显。

 

能干泼辣的“项目专家”   

广元市以工代赈事务中心项目指导科科长郭丽,是全省以工代赈系统和课题调研组的业务骨干,我眼里的她“走路一阵风、工作往前冲。干就干到极致、做就做到完美”,外表娇小柔弱,她却是全省的最喜欢专研制度建设的政策“专家”,也是县区系统出了名的“泼辣、严苛”。为了指导县区扎实做好项目申报的前期工作、规划编制等工作,她刻苦钻研项目管理、工程建设管理、项目设计概算等多领域知识,坚持“一对一”审核项目申报资料,为确保项目申报公平公正,提高项目可研文本质量,探索制定了《广元市以工代赈年度项目指标分配办法》《广元市以工代赈项目可研(实施方案)编制的篇章目录》。亲自到现场踏勘、认真评估项目的赈济成效,对每个项目的建设地点、建设内容都了如指掌。创新开展“一对一”审核遴选资料的工作流程,严把项目初核、科室联合复审、市级遴选审定的关键节点。在她的精心指导下,广元市连续三年申报项目全部顺利通过省上的遴选。她常年累月的风里来雨里去,脸部落下了严重的皮肤过敏症,却丝毫没有影响到她的工作激情。她曾多次对我说,能为各县区把好关、做好项目规划,争取到项目资金,助力产业发展,赈济更多的群众,我再苦再累也值得。2023年,广元市争取以工代赈专项资金突破了亿元大关。

 

专家型的“白副县”   

旺苍县发展改革局三级调研员白文林,原县以工代赈办主任,他曾担任多年的乡(镇)党委书记,有着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大家都爱称他为“白副县”,他一直认为以工代赈是他成长的“家”,多年来从事这项工作,有着特殊的情感。2018年,旺苍县在全国率先实施国家以工代赈示范工程资产收益扶贫试点项目,在他的带领下,县以工代赈办以此为契机,围绕米仓山茶叶基地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按照“配套基础设施+劳务报酬+折股量化分红”模式,认真研究,多方商议,反复论证,探索总结出“村集体经济+龙头企业+股民”的联农带农新机制,实现了资产变股权、农民变股民的转变,拓展了新时期以工代赈赈济新路径,取得了以工代赈项目乘数效应,项目经验成效得到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充分肯定和推广。他怀着对从事多年以工代赈事业的深厚情感和丰富的基层实战经验,加入我们的课题调研组。印象最深的是去年我们一起冒着近43度的酷暑,到古蔺县二郎镇以工代赈项目现场调研的场景,由于极高的气温导致汽车轮胎爆裂,大家头顶烈日在毫无树荫遮拦的山坡上徒步行走,身上流出的汗水瞬间就被热浪晒干,为了缓解大家疲惫不堪的情绪,他风趣地说道:冒着40多度的高温一起在山路上漫步,是对我们以工代赈人吃苦耐劳精神的考验,要且行且珍惜。

 

飒爽英姿的“琴局长”   

被群众亲切称呼的“琴”局长,她叫王琴,是古蔺县发展改革局局长。她给人留下的印象是泼辣干练、乐观自信,无论是在田间地头、沟渠坡坎,只要是有以工代赈项目的地方,就能看到她的身影。她当过乡镇长,对基层特别了解,她常说“以工代赈不与产业结合将失去生命力”“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魂”。2019年,为了做深做实2020年大村镇国家以工代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试点项目的前期工作,争取以工代赈资金支持,她坚持带我去大树镇实地调研,我们冒雨乘车在崎岖泥泞的山路上走了近2个小时才到项目地,她拉着我开启了山坡上的“雨中漫步”,举手投足间彰显着“胆气”“豪气”。她介绍起项目建设规模、建设内容、务工群众组织及产业发展等如数家珍。据当地镇村干部讲,为了把项目规划谋划好,争取得到项目落地,她多次沿着颠簸的山路实地察看,反复论证项目规划,有时遇到山路塌方汽车开不过去的地方,她坚持徒步也要走到点位上。去年,我再次到古蔺县调研,项目理事长陈军介绍说,我们这个项目取得的成效,离不开“琴局长”的辛勤付出,她多次到项目上,对务工组织、质量监督、利益联结等事项进行耐心的指导、严格把关。王琴接着说,这个项目共组织了90余名当地群众参与工程建设,发放劳务报酬150余万元,吸纳20多人稳岗就业,并通过“固定分红+收益分红”“村集体+农户”等模式深化了利益联结,带动了当地群众持续增收,实现“一石多鸟”成效。

 

群众增收的“贴心人”   

记得几年前的一个深夜,我被一阵急促的手机铃声惊醒,电话是苍溪县发展改革局副局长、以工代赈项目县级负责人邢莉琼打来的,她略带沙哑的声音激动地说:“姐姐,我们正在编制以工代赈项目可研文本,经过反复测算论证,决定采取村民自建方式实施项目,去掉了中间商赚差价,既能节约建设成本、增加工程量,让更多群众务工增收,还能提升基层干部建设项目、管理项目的能力,现在有个急事想咨询你”,我关切地问道:“听说你发烧住院了,这么晚了还在加班呢?”她大大咧咧地说道:“没事,省办马上要对拟申报的项目进行遴选了,我心里不踏实提前把输液的针头拔了,先去了项目现场,晚上正在修改材料”,这只是她时常工作的一个缩影。她特别在意村民自建的“租、购、聘”工作,常言“租、购、聘”做不好,就会有“腐败”风险,群众的利用就得不到维护。为有效激发群众就业增收的内生动力,抓牢灵活定岗计酬、强化技能培训、做实折股量化、拓展增收渠道四个关键点,探索“保底分红+收益分红”“村集体经济积累+全村村民+本村低收入人口+易地扶贫搬迁人口”的分配模式,确保村集体红利保底、群众分红和持续增收,与合作企业签订项目建成后的群众务工合同,让更多的群众到园区长期就业。她把务工群众当作亲人,天气热了,给他们送上藿香正气液和绿豆汤,当地村民都把她当做“增收的贴心人”。

 

爱在“一线”的孟主任   

北川县以工代赈项目负责人孟杨,是一位从事以工代赈工作多年的“老同志”。他对工作就是事事不放过,随时随地都在工作一线,不修边幅,好像什么时候都在项目建设现场,是我们对他的最深印象。北川县是“5.12”汶川特大地震重灾县,多年受洪水泥石流灾害道路损毁严重,以工代赈项目多在边远山区,擦挂受伤、夜宿项目村是常有的事。一次他搭乘摩托车去青石村以工代赈项目建设现场,途中遭遇车祸受伤,简单包扎处理后,继续赶往项目地。他主动谋划、积极推动以工代赈项目村民自建工作,边实践、边探索、边创新,通过因人设岗、以岗代训提升务工群众就业技能,坚持“量才用人、人岗适配、尊重意愿”的原则,激发群众参加项目建设的内生动力,加强以工代赈政策宣传,引导村民从原来的“为老板打工”到“为自己做事”的思想转变。建立《以工代赈项目劳务人员台账》,保障务工供需双方的无缝对接,吸纳更多的群众在家门口务工增收。2021年,在他的指导和推动下,采用村民自建方式实施国家以工代赈试点项目蓝莓产业发展配套基础设施项目,以“量身定制”为项目区300余名群众提供了务工就业机会,人均增收近6000元。2023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通过视频连线北川县时指出,必须把乡村振兴抓好,农业强起来,农民富起来,农村美起来。总书记的嘱托更加激发了孟杨做好以工代赈工作、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项目推广以工代赈方式的信心和决心。

 

行伍出身的“肖股长”   

在基层从事以工代赈的人员中,我印象最深也最佩服的是阆中市发展改革局以工代赈项目股股长肖兴华,他行伍出身,他常年穿着一双白色的运动鞋、业务精湛、精力充沛,照相机随时都拿在手上,务工群众的笑脸、施工场景等精彩瞬间都出自他的随手拍,无论是在以工代赈项目建设现场还是在工作调研中,随时都能听到他爽朗的笑声。他利用自己曾经在部队当连长的经历,结合工作实际,探索建立了“班、排、连”的务工组织架构,率先运用在实施以工代赈项目村民自建工作中,实现了务工组织的高质高效,为全省以工代赈项目村民自建工作提供了实践经验。采取“培训+上岗”方式,让更多参与务工群众从“普工”变“技工”,“零工”变“常工”,设置公益性岗位,为项目区弱劳动力群众提供就业机会。在瓦口隘村以工代赈项目建设工地上,一位身穿印着“以工代赈”背心的老年村民,认真地指挥着过往车辆,看到我们便兴奋地说,肖同志把党和政府的关怀带给了我们,在项目工地上设置了特殊岗位,没想到我80多岁了还能担任工地秩序维护员,每月有1000多元的务工收入,自己的晚年生活变得更有意义,以工代赈政策真好,期盼村上能有更多的以工代赈项目。

 

爱岗敬业的“陈金花”   

大英县以工代赈项目县级负责人陈红梅,在以工代赈工作岗位上一干就是9年,她爱岗敬业、性格开朗、能吃苦,是四川以工代赈系统爱岗敬业的“十朵金花”之一。面对怎样实施好以工代赈项目村民自建的新课题,她认真思考、深入调研。从选定项目的建设内容出实招,根据受近年来极端天气影响,当地农业产业对小型水利设施的需求量大、机械作业较少,用工需求量大,她“盯上”了“小农水”项目,以“劳务报酬要发得多、务工人员要组织得多,工程技术简单得多”的“三多原则”和以工代赈项目实施与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相结合、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与稳岗就业相结合,与技能培训扶志扶智相结合的“四结合方式”选择项目。她深情地说道,宣传好以工代赈政策,在推动以工代赈项目村民自建工作中,发挥好“小项目,大情怀”“小投资,大成效”的赈济成效,实现群众“家门口”就近就业增收,是我们新时代以工代赈人的责任和担当。

 

德高望重的“理事长”   

三台县八洞镇龙宝山村年过七旬、有着近50年党龄、担任了十多年村支书的张金华,她德高望重,深受村民信任,经村民选举当上了村上的以工代赈项目的理事长。她面对理事会怎么带、项目怎么干、务工群众怎么组织、质量谁来监管、建材怎么采购等村民自建的新课题,在县级项目负责人的指导下,按照省上的要求,重点把握物资采购“租购聘”工作和基础性务工组织工作的两个关键点,随身带着项目理事会及其项目工程管理机构的工作手册,有时间就翻开看看,边学边干。通过“传帮带”,向村两委年轻党员、后备干部传授项目建设、项目管理经验。村民们高兴地说,现在道路修好了,出行更加方便,整治后的山坪塘也缓解了旱情。“我现在每天都要在新建的村道上走走,感到所有的辛苦都值了。我当了20多年的‘村官’,这是我第一次当选理事长,第一次管了这么多的钱,第一次干了这么大的活路。今后有机会,我还想再当一次理事长”。张金华笑着如是说道。

 

制度“设计师”好团队   

四川以工代赈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背后,离不开一支特别能战斗、能打硬仗的制度“设计师”团队。按照省以工代赈办的工作部署,省以工代赈办综合处处长黎万勇、副处长王鹏超带领着全处同事,分工协作,不断完善制度体系和管理办法,探索建立了项目遴选、项目调度、全覆盖监督检查、项目验收、“一卡通”平台发放劳务报酬等五大机制,通过大力实施以工代赈项目村民自建形成了五大工作成效,有效提升基础治理能力、助力共同富裕、实现体面劳动、体现按劳分配、实现高质高效,进一步激发全省各地实施以工代赈项目村民自建的积极性,全省通过以工代赈专项资金,实施以工代赈项目村民自建个数占比,从2022年的64%提升到2023年的84%以上。近年来,省发展改革委成立了以工代赈项目村民自建课题调研组,重点对以工代赈项目村民自建工作中的基础性务工组织、物资采购、人员聘用和劳务报酬按月足额发放等重点关键环节、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难点、堵点等问题开展调研。调研组成员冒酷暑严寒,深入川南、川东北和高原藏区等几十个项目县,高质量完成了《四川省实施以工代赈项目村民自建的实践与探索》《四川省以工代赈项目村民自建群众务工组织的实践与探索》《四川省以工代赈项目村民自建“租购聘”工作的实践与探索》和《四川省创新推动“一卡通”平台发放以工代赈项目劳务报酬见实效》等调研文章,分别在国家发展网、四川省委政研室《调查与决策》、四川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研究院《发展与改革》等刊登,为全省及时把政策转化为具有可操作性的制度设计做出积极贡献。四川以工代赈项目村民自建经验做法得到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充分肯定并在全国推广,同时形成《四川采取村民自建方式实施以工代赈项目大力拓宽农村就业增收渠道》信息专报,报送中办、国办和中财办。

 

火车跑得快,是有车头带   

“没有什么美,可以抵得过一颗对群众善良仁爱之心”,“要真心尊重群众、关爱群众,要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明确具体的制度要求维护好群众的切身利益”,这是省以工代赈办主任陈琦经常给我们讲的一些话。他特别重视系统化设计以工代赈制度体系和打造一支全省以工代赈系统的干部队伍。几年来,他一直紧盯着抓创新建立适合各层级干部操作的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常态化建立全省以工代赈制度研究课题组,倡导系统干部做对党有深情、对工作有热情、对群众有温情的“三情干部”,落实以维护群众利益为切入点的“八大赈济事项”“十项践行工作”“九项体面劳动”等制度安排,实现用信息化的有效手段管好管住劳务报酬发放工作和组织编辑制作“赈济为民–以工代赈40载”、“以工代赈人”、“以工代赈之歌”“以工代赈是什么”等视频,持续激发系统干部创业干事热情。2020年3月,正值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他带领工作专班在凉山州昭觉、美姑、金阳、布拖等县蹲点挂牌督战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期间,他打电话叮嘱我说:“马姐,以工代赈是我们的根,是党联系群众关怀群众的纽带,是一项好政策,我们一定要把政策做好做对,您要尽快到项目现场去,指导县上把项目前期工作做深做实,从源头就对发动群众组织好群众,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同时,特别要求我要开展好项目遴选,确保公开公平公正,让大家心服口服,通过遴选提高项目质量。为更好地适应新时期以工代赈政策要求,把政策落地落实,他总是带领课题调研组深入一线开展调查研究,面对问题、完善制度、创新机制,以解剖麻雀的方式,从实践到理论、从理论到实践,反复比较、反复论证,做出让基层满意的、管用的好制度。“以工代赈四字重千金,重在为党工作,为人民服务。为党工作重在凝聚群众,为人民服务重在让群众就业增收。”这句话既是他常常讲的,也是真心实意这样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