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做在的位置: 中国投资 > 封面故事 > “提高了本地居民收入,改善了生活水平”——专访援密克罗尼西亚联邦农业技术项目专家代表

“提高了本地居民收入,改善了生活水平”——专访援密克罗尼西亚联邦农业技术项目专家代表

2024年4月

文|黄凯伦  宋睿  外交学院    唐溪源  本刊研究部、外交学院    图片提供|湖南国际工程建设有限责任公司

导读

“援外工作是一项极为崇高的事业,参与其中、做出贡献,我是义不容辞的。”

探索欲,责任感——援外工作的缘起

● 条件艰苦,远离亲人——援外生活的初印象

● 聚焦民生,深耕土地——援外田野的真实面貌

卓有成效,与时俱进——援外事业的感悟与展望

 


 

湖南国际工程公司(HIEC)自2005年开始承担中国政府援密克罗尼西亚联邦农业技术项目(以下称“密联邦”),至今已经开展到第十二期。为深入了解援外农业技术专家在密联邦的真实生活,本刊特约专访了第九期项目专家组组长侯小平及第十二期专家组组长胡顺祥,讲述援外队员在密联邦农业援助的生动故事。

 

⬆ 专家组举办新农机应用技术培训

 

探索欲,责任感——援外工作的缘起

《中国投资》:您们参加工作多久了?可否简单介绍一下您们的工作经历?
侯小平:1988年7月,我从湖南农大园艺系茶学专业毕业后,开始走上工作岗位。36年来,一直从事针对茶叶和果蔬种植技术指导、农业项目申报、实施与评估等工作。

胡顺祥:我大学学习的是畜牧兽医技术的专业,1990年大学毕业后开始参加工作,一直在县农业局系统里,从事畜牧业技术服务和执法管理相关工作,到现在也已经有34年的工龄了。

 

《中国投资》:刚参加工作那会儿,您有想过将来会在国外工作吗?
侯小平:我一直都憧憬着某天可以参加援外工作。我最早从郴州市农业农村局的同学那里了解到了中国援外农业技术合作项目。后调到安仁工作后,我每天都坚持看英文小说、中国日报等英文读物,为日后的援外工作增强外语基础。2003年,我首次参加了援埃塞俄比亚职业教育项目的测试,可惜由于缺乏口语训练与实操,申请未获得通过。一年后,我终于克服了口语方面的不足,顺利通过了联合国南南合作—中国援南太平洋岛国农业技术合作项目的申请。从此便投入援外农业的工作,正式成为一名农业援外人。

胡顺祥:一直以来,我都是一个有较强探索欲的人,尽可能通过工作中的机会外出交流、学习。我参加过省政府组织的农业培训班,也去过台湾省进行农业技术相关的交流。截至目前,国内除了西藏、内蒙和宁夏外,其余的省份我都去过。我也曾有过一些出国工作的经历,比如去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大学学习交流过,还去过俄罗斯。但这些都是短期的交流,我一直都憧憬着能有一段在国外长期工作的经历。这次的援助密联邦的项目是我离开祖国时间最长的一段经历了,我对这里抱有很强好奇心,也希望能在新的环境里做出新的贡献。

 

《中国投资》:南太平洋地区毕竟不如国内发达,条件也略显艰苦,那当时做这个决定时,您自己有犹豫吗?

侯小平:当时我父母的身体和女儿的教育让我十分牵挂,使我犹豫不定,最后是家人们坚定的支持让我下定决心。在此我想对我的家人表示感谢。

胡顺祥:在做这个决定的时候,我是毫不犹豫的。作为一个公职人员,我对物质生活的要求其实是不算高的,而且我认为吃苦也算一种不同的经历。
援外工作是一项极为崇高的事业,参与其中、做出贡献,我是义不容辞的。所以当听到这个援助项目的消息时,我当即便向我的分管领导汇报了我的思想。
同时,我也要感谢家人对我的支持。当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他们时,他们都很相信我的判断力,也相信我能把这件事做好。这也是我能够放心地投入到援外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投资》:当时是出于什么样的机缘被外派到密联邦工作?

侯小平:我记得是2013年,我完成援萨摩亚的援外项目回国后,湖南国际工程建设有限责任公司联系到我,问我是否愿意参与在密联邦的第九期项目,并担任项目组组长。这让我十分感动,我决定接受这一光荣的任务,努力提高密联邦的农业生产水平,提高当地农民的收入,与此同时,进一步提高自己在援外工作中的业务水平与领导能力。

胡顺祥:我在十多年前就想参与援外项目了,但当时我负责的部门里的任务比较多,无法抽身。现在我有足够的精力,想要援外的意愿仍然很强,所以当知晓这一期援外项目的消息后便主动向分管的领导汇报了自己的思想,最后也得到了他们的支持,并顺利地在2022年9月来到密联邦开展工作。

 

《中国投资》:在来之前,您脑海中的外派生活是什么样子的?

侯小平:主要有两方面的认识,一方面,外派工作是要代表国家出征,我感到重任在肩,倍感光荣。希望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工作技能与经验,努力提高受援国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提高当地人农业收入,推动受援国农业发展。另一方面,受援国的工作、生活条件差,时刻伴随的对亲人的思念与远离家乡的孤独感。这些都让我意识到必须及早做好心理准备,调整好心态。

胡顺祥:总体来讲应该是憧憬为主,略有忐忑。来之前对这里的情况也做了一些了解,但毕竟是一个陌生的环境,多多少少还是会有一些担心,例如当地治安情况、自己对工作的适应能力等;但更多的还是憧憬和期待,希望这段援外工作过得比较充实,能够做出足够的成就,为国家的援外事业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 中国援密示范农场农产品展示会

 

条件艰苦,远离亲人——援外生活的初印象

《中国投资》:您对第一次到受援国的场景还有印象吗?路途应该很辛苦吧?

侯小平:我记得非常清楚,我们是2014年2月前往密联邦的,从长沙出发,在首尔转机到关岛,再飞抵密联邦首都波纳佩。初到波纳佩时,印象最深刻的有以下三点:一是“惊吓”,我乘坐的飞机在降落地面后没有停下来,又起飞盘旋一会儿后才正式降落,这是我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实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还以为是出现了某种故障,后来才得知,原来是该国国际机场跑道不够长,必须以这种方式才能降落。二是“热浪”,下飞机后,一股前所未有的热浪迎面扑向我,并告诉我,这里是热带。三是“荒凉”,项目组驻地离市中心约50分钟车程,周边数公里都是高大的原始森林,除了几位同事外,几乎没有其他邻居,这让我和各位新到的同事深感荒凉、与世隔绝。

胡顺祥:可以说是震惊吧。一是因为新环境带来的新鲜感。我记得当时是深夜12点下的飞机,到驻地的时候凌晨两点过了,但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一路上都会到处看看。那一晚对这里的印象有两个,一是当地基础设置比较差,路面坑坑洼洼的,但生态友好,路上都是高大的树林,后来了解到,这些道路是环火山岛的林间路,一路上都是高大的红树林,俨然一个原始森林的观感。二是对当时在路上观察到的一个现象感到震惊:当地居民房子的屋檐下都亮着灯。根据我来这之前的了解,他们的生活应该不富裕,当地电费也不便宜,为什么他们能够承受得起高昂的电费呢?后来开展工作一段时间后才知道,这正是得益于我们帮助他们修建的沼气池。

 

《中国投资》:您对受援国的第一印象和想象中的相比,有什么不同吗?有哪些超出或低于您的预期?能举一些例子吗?  

侯小平:和想象的场景有比较大的差距,条件要更为艰苦一些。密联邦的基础设施建设低于我的预期,作为首都的波纳佩,城建还不如国内稍微发达的乡镇,网络信号也非常不稳定。整个国家极少开发,弯弯曲曲的公路旁边就是原始森林,唯一像样的道路,就是通往机场的公路。

胡顺祥:总体感觉还是和想象中差不多,一只脚留在原始社会,一直脚踏进了现代社会。比如,密联邦还在实行酋长制度,当地人面见了酋长都要下跪,礼品等都要首先给酋长;但另一方面汽车、手机等现代交通、通讯设备却都比较常见。另外,虽然他们的经济条件其实不高,收入主要靠援助,但是生活压力较小,幸福感很高。

 

《中国投资》:外派期间,您在生活上有什么不适应的地方吗?当时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呢?和国内比,您觉得受援国最大的不同点是哪里?
侯小平:密联邦气候高湿高热,让我们在开始阶段非常难适应,房间、衣物经常发霉。还有,我们驻地距城区很远,且路况差,采购生活物资十分不便,网络很差,在路边拿着手机转个方向就没信号了,这导致与外界沟通很困难。

另外密联邦的基础设施极不发达,尤其是通讯。我们到密联邦后不久,狂风暴雨便造访了这里,对基础设施造成了十分严重的破坏,我们也因此与世“失联”了近二十天。这种常有的“失联”有时会让骗子钻空子。

 

《中国投资》:您刚到项目上的时候,那里的工作环境是怎样的呢?基本设施健全吗?

侯小平:刚到项目上时,简易大棚、滴灌、旋耕机、生产用水等基本上是有保障的,不过生活环境还有待改善。我们从打扫卫生开始,清理生活楼、示范农场等处的生活与生产垃圾,清除机耕路两边的杂草,栽种绿化植物,后来又在宿舍房顶搭建隔热层,改善住宿条件。前后两个多月,驻地环境大为改观。

 

⬆ 专家组在Chuuk High School开展蔬菜产品展示和蔬菜种植技术培训后合影

 

聚焦民生,深耕土地——援外田野的真实面貌

 

《中国投资》:您任期里的工作内容是什么呢? 有哪些困难呢?

侯小平:我们主要是在波纳佩州农业局的配合下,发挥农技组各位专家的专长,以示范农场为点,以场外示范户为面,点面结合,大力推广“猪-沼-菜”生态循环清洁农业模式。同时为密联邦培养技术队伍,增强其农业发展的自我造血能力。

就我个人的工作而言,主要是示范种植新蔬菜品种,像黄瓜、大白菜、花椰菜、西红柿等作物,还包括建造新设施,培训和推广新技术。

在我们的工作中也遇到了很多困难。比如,由于密方经费不足与重视不足,我们发起的组建沼气日常巡查维护队伍的工作就一直难以达到预期。

胡顺祥:我们项目内容主要是农业技术的示范、推广与培训,其中包括果蔬种植、生猪养殖、沼气应用三大块。

我个人主要负责统筹和协调项目的开展,包括对内组织农业技术的培训、示范工作,对外与密方和中国使馆部门保持联系,配合相关工作的开展。当然,也有和当地的其他国际组织之间的沟通,例如去年5月以来,我们参加了联合国粮农组织组织的一些活动,配合其他国际组织的同仁们进行了土地资源的检测和农业发展调查的工作,希望这些工作能够提高密联邦人民的生活水平。

 

《中国投资》:您的任期内有交到当地的朋友吗?在您看来,那里的风土人情是怎样的?能举个例子吗?

侯小平:我们与一起工作的几位本地员工有过私交。他们的人际关系非常简单,喜欢喝“卡瓦”,它是用鲜活的卡瓦树根磨出汁做成的饮料,有兴奋、麻醉的作用。他们喜欢用烟丝、石灰和新鲜槟榔混合着嚼,吐的到处都是红色印记。我们去参加当地婚礼,也非常简单,宾客只要带些做好的食品即可。

胡顺祥:当地人都是很友善的,加上我们的工作为他们带来福利,所以中国人的面孔在这里还是很受欢迎的,几乎每辆路过的车都会跟我们打招呼,还会用中文给我们说你好。有一次我推了一个小推车在路上送东西,短短十几分钟的路程前后有3辆车停下来问我需不需要帮助,其中一位司机甚至直接把后备箱打开,想把我的小推车装下带着我走,后来因为实在是塞不下,他才心有不甘地走了。

这件事让我感动了很久,但我想这也侧面印证了我们的项目广泛且积极的效果,所取得的成就已经深入人心了,也是对我们援外工作的一种肯定吧。

 

《中国投资》:您在最开始和当地人的接触中,有遇到什么困难吗?

侯小平:有的。一是当地人不是很守时,一迟到就是两个小时,总是影响进度;二是当地农业局派来学习的员工,工作能力和积极性有限,很难按质按量完成工作;三是管理有难度。本地员工有时会私自采收未成熟的西瓜、甜玉米等,这会造成严重的浪费,而且屡禁不止,指出后也不听,我们给当地领导反映,也只能奏效几个月,之后便又恢复原样。

胡顺祥:总的来看是价值观上的差异:当地人生存压力较小,追求舒适安逸,因此他们的工作节奏很慢,常会影响我们项目任务的推进,有时让我们中方的专家感到焦虑,这一点我认为难以克服,所以我们在布置工作的时候会把这一因素考虑进去,以防影响我们的进度。

 

《中国投资》:我们了解到,尤其是在农业的援助工作中,向当地人传授技术是比较重要的一环。当时面向当地人的培训工作开展得顺利吗?

侯小平:总的来说,技术培训是能够保质保量完成的。不过参训者的收获并不一致,小型商业农户有真需求,能快应用、收实效,因此积极性较高,培训效果也更好。农业局员工则有一些是被动接受培训的,效果差强人意。我们根据这种情况,逐渐调整培训对象,尽量多安排一些有需求的学员。

胡顺祥:我们的培训对象主要是当地大学的学生。这些学生们总体上都是比较好学的,学习的兴趣也比较高。我们也一直致力于将他们培养成新一代的农业技术人才,提高受援国农业发展的水平,以最终达到我们援助的目标。

 

《中国投资》:您有遇到一些文化不同带来的困难吗?比如,让当地人民从思想上转变观念,让他们接受将猪的排泄物转化成能源进行利用的这种观念,会有哪些挑战?如果有,当时您所在的专家组是如何让他们接受的呢?

侯小平:最典型的一个是对人畜粪便、沼气液的使用。我们用它们给蔬菜水果施肥,但本地人认为难以接受,当地农业局还就此向我们正式提出了要求,希望我们的农技组能够提交使用沼液、沼渣施肥对人体无害的证据。对此我们专门去找了世界粮农组织的相关论文提交给他们,他们便再未提此事了。

胡顺祥:将人畜的排泄物转化成能源进行利用的这种观念在一开始是不太能被当地人所接受的。我认为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猪粪等所有动物的排泄物让人感到不快是一种生理本能反感。

我们的解决方案是,在推广过程中慢慢地让当地人感受到使用沼气给他们带来的经济上的好处。发酵后的沼气液是没有太大异味的,也不会影响他们的正常生活,而且沼气池的修建能够节约燃气费,为他们节省了很多开支。他们在慢慢的接触中逐渐接受了这一点。因此我认为,在实践中让他们感受到这些技术所带来的切实好处,这才是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推广思路。

 

《中国投资》:您所在专家组培训的过程中有你们的得意门生吗?能否向我们简单介绍一下。

侯小平:我们有几个得意弟子。当地农业局送来了7个职工跟班学习,我们手把手来教他们技术,其中有两个员工学成回家开菜园种菜,通过卖蔬菜挣了钱,还建了房子。还有一户在参观菜园后,自费跟班学习,学成回家开了一个家庭农场。之后我们将他作为示范户,建了大棚和沼气池。听说直到现在他还一直在做,这也一定程度上解决当地人的生计问题。另外还有个非学员的残联主席,特意跑到农场实习,后来回家养猪、种菜,也获得了不菲的收入。

 

⬆ 开放日培训合影

 

卓有成效,与时俱进——援外事业的感悟与展望

《中国投资》:从您的视角看,这些援助项目给当地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怎样实质性的改变,例如饮食习惯、经济发展?

侯小平:我们丰富了当地的蔬菜品种,传播了健康饮食观念。沼气技术的推广,不仅美化了环境、节约了能源开支,也减少了种植果蔬成本,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让他们切身感受到了中国农业技术的先进,大大改观了对中国的看法。

胡顺祥:我觉得一个比较重要的影响是改变了当地人的饮食习惯。通过我们的示范,他们对新品种蔬菜的态度不再保守,不仅学会了怎么种,也学会了怎么吃。就拿韭菜为例吧,最初,韭菜因为外形长得像草,在当地难以推广,后来我们办了一些展会,展示了韭菜的做法,并且邀请他们品尝,他们觉得味道很好,也从展会中进一步学到了韭菜的食用价值。

 

《中国投资》:请问您如何评价自己的这段援外经历?

侯小平:这是我首次担任项目组组长,自我感觉还是比较成功的。一是取得了国内考察团、公司和外方的高度评价,其中外方还向我们颁发了特殊贡献奖状;二是在我任期内农技组成员关系和谐、融洽,队员对我零投诉,还有人分开后,期望下期工作仍与我合作。

胡顺祥:从客观上讲,我们这一年多的成就应该是非常显著的,一方面我们种出来的蔬菜在当地获得了非常高的口碑,当地议会的议长、各部门的部长都对我们的蔬菜赞叹有加,甚至有了“提个西瓜见总统”的说法,当然这是一句玩笑话,但是也能看出我们种出的蔬菜在当地已经有了非常好的口碑;同时,这些蔬菜也受到我们使馆的高度赞扬,经常作为礼物送给当地友人,我想这是我们为国家的对外工作贡献的一份力。此外我们一年内被《人民日报》报道过两次,这也算是对我们工作做出的肯定。

但是从个人层面来讲,我对自己的表现还是有点不满意的,目前的工作成果没有达到我自己预定的目标,我想还有更多的进步空间。

 

《中国投资》:任期结束后,您如何看待自己的援外工作的意义?请您分享一下您在援外工作中的收获。

侯小平:我们把中国农业的技术与经验传授给他们,切实提高了本地居民的收入,改善了生活水平,为我国农业援外工作贡献了力所能及的力量。同时,我的援外经历也带动了单位同事加入援外队伍的热情。到目前为止,安仁县农业农业局二十年来,先后有15人、40批次参与农业援外工作,成为湖南省援外人数、批次最多的单位。

就我个人而言,长期的援外工作,首先提高了自己的英语水平,能够自如地与外方沟通交流;其次,工作过程也积累了许多实用经验,提高了自己的专业技能;最后,在与外方人员、农技组成员的沟通过程中,也提升了自己的领导与协调能力。

 

《中国投资》:作为一名中方员工,您如何评价湖南国际工程公司在援外工作中的表现?是否有相关案例和经验分享?

侯小平:可以用卓有成效来形容。首先是因为湖南国际工程公司援外工作持续时间长,已近二十年,仅就援密联邦的项目来说,从2005年第五期起,至今已延续到第十二期,快二十年了;其次是其影响广泛,公司申报的《可再生能源技术助力密克罗尼西亚联邦减贫——商务部援密克罗尼西亚第十二期农业技术援助项目》和《小规模生态循环清洁农业模式家庭农场助力南太岛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商务部援汤加第五期农业技术援助项目》案例荣获“第四届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最佳减贫案例,还被收录进了南南合作中外减贫案例库及在线分享平台,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分享;最后是管理非常规范,已经形成了一套实操性很强的管理规章制度,有效确保了项目实施的顺利、高效展开。

胡顺祥:总体而言我对湖南国际工程公司在援外工作中的表现是比较赞赏的。一是因为公司的站位比较高,始终以国家外交方针为指挥棒,围绕国家的援外任务开展工作,致力于全心全意地服务当地人民,光就这一点看,这是一个能施展个人抱负的平台,我能够在这里发挥我的能力。二是我觉得湖南国际工程公司的灵活性比较高,思维比较开放,能够不断创新。当我们需要因地制宜调整工作内容,例如改变种植粗放、产量低的现状的时候,公司总能对我们提出的方案做出及时、高效的意见,让我们有大施拳脚的余地,也因此这些调整最后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中国投资》:最后,想请问您对未来的援外工作有何期待或希望?

侯小平:就援外工作来说,我真诚希望农业系统的同仁,能够更多的参与到我国农业援外事业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中国农业人、农业技术走出去,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也提升受援国民众的生活水平。这是一份非常有意义的事业。

胡顺祥:我觉得还是要优先发展农业。这不仅是因为农业是涉及吃饱饭的生存问题,更是因为农业能为当地人提供一种除援助以外的收入来源。我也希望能在剩下的任期内能够再创佳绩,为咱们国家的援外工作多尽一份力,多做出一些成绩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