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做在的位置: 中国投资 > 封面故事 > 京津冀空间布局优化的基本思路

京津冀空间布局优化的基本思路

2024年6月

6月号封面文章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京津冀三地地域相邻、人文相近、经济社会往来密切,京津冀区域的合作由来已久,特别是从改革开放之初的经济协作到 20 世纪末关于首都经济圈的讨论,再到京津冀都市圈规划的研究编制,推动京津冀三地合作不断走向深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立足京津冀区域发展阶段和特点、着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作出的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重大决策,不仅要积极探索一条人口和经济密集地区可持续发展路径,而且要探索区域协调发展新模式,立意高远、内涵丰富,超越了过去京津冀三地合作的范畴和深度,意义重大。
● 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的成就与未来展望 / 肖金成  张燕
● 京津冀空间布局优化的基本思路 /肖金成  李博雅
● 推动“三核”辐射“三圈”,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 马燕坤
● 培育经济增长极 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付华
● 推进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 申现杰

文|肖金成 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理事长、二级研究员    李博雅 北京物资学院副教授

导读

未来应加快优化京津冀空间格局,提升京津双城辐射带动作用,缩小河北各市与京津的发展差距,促进北京、天津、石家庄三大都市圈耦合发展,进一步提高京津冀一体化水平,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推进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形成优势突出、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的格局

京津冀自然地理与空间结构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对空间布局的表述

京津冀空间布局优化的基本思路

 


 

区域空间布局是一个区域内经济要素的空间分布,直接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和效率。京津冀的空间布局存在很大的问题,京津两市规模很大,而河北各个城市规模比较小,城市体系存在断层。优化京津冀的空间布局对提升区域综合实力、治理北京的“大城市病”、增强京津冀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京津冀自然地理与空间结构

京津冀区域位于华北平原北部,北靠燕山山脉,南面华北平原,西倚太行山脉,东临渤海湾,由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及河北省11个地级市组成。地形地貌较为复杂,资源类型多样,人口密度较高。

京津冀地形地貌以西北山地、东南平原、东部海域为基本特征。山区在防风固沙、水源涵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平原地区自然条件较好、生产建设成本较低,是京津冀经济社会活动的主要区域;渤海海域港航条件得天独厚,为对外开放和物流航运提供了重要保障,也为发展海洋经济创造了条件。

京津冀区域由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和河北的石家庄、唐山、秦皇岛、邯郸、邢台、保定、张家口、承德、沧州、廊坊、衡水等11个地级市组成。按城区常住人口统计,2020年共有超大城市2个,大城市6个,中等城市6个,小城市21个。

经济活动和优质公共服务过度集中在京津两大城市特别是北京中心城区,导致北京、天津人口增长过快,河北各市对人口集聚能力不足。2010~2020年,在河北11个地级市中,只有石家庄、唐山、廊坊、秦皇岛四市为人口净流入地区,邯郸、保定、邢台等市人口流出问题严峻。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对空间布局的表述   

2015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批准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纲要提出,基于京津冀区位特点和发展基础,构建“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空间格局,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着力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问题。 “一核”指的是北京,“双城”指的是北京和天津。

“三轴”指的是京津、京保石、京唐秦三个产业发展带和城镇聚集轴,是支撑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体框架。发展轴是依托重要的现状基础设施束(交通干线、能源输送线、水源及通信干线等)连接若干个城市而形成的人口、产业、城镇、经济要素相对密集的带状区域。京津发展轴,以北京为起点,经廊坊、天津到天津滨海新区的塘沽。自西北向东南依次分布北京城区、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廊坊、天津武清、天津城区和天津滨海新区的塘沽。人口、产业、城市、要素高度集聚,交通基础设施发达,科技创新能力强劲,经济联系紧密。

京保石发展轴位于京广经济带北段,太行山前。以北京为起点,经保定、石家庄、邢台到邯郸。沿京广铁路、京港澳高速公路,依次有北京城区、涿州、高碑店、保定、定州、新乐、石家庄、邢台、沙河、邯郸等城市。为什么这么多的城市云集到太行山前,是因为这里是山区与平原的过渡地带,地面落差比较大,不容易遭受洪水威胁,这是古人的智慧,也是吸取历史教训,总结历史经验的结果。历史上,邺城、魏州、大名、衡水都是规模较大的城市,每次大洪水,都遭受灭顶之灾。还有,铁路、公路为避免洪水也都修建在太行山前。这条发展轴,人口比较密集,工业基础雄厚,极富发展潜力。未来,应在这条发展轴上继续聚集产业,重点推动保定、石家庄、邢台、邯郸加快发展,支持涿州、高碑店、定州、沙河加快发展,加强产业园区建设,打造京津冀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发展带和城镇聚集轴。京唐秦发展轴自西向东依次串联北京、廊坊、天津、唐山、秦皇岛五市,沿线城市主要包括北京城区、北京市通州、河北香河、天津市宝坻、唐山城区和秦皇岛城区。京唐秦发展轴工业基础雄厚,交通条件优越,北京、唐山、秦皇岛交通沿线主要城市发展很快,京津冀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带和城镇聚集轴很快形成。

“四区”分别是中部核心功能区、东部滨海发展区、南部功能拓展区和西北部生态涵养区,每个功能区都有明确的空间范围和发展重点。中部核心功能区包括北京市平原地区、天津市平原地区、河北省廊坊市及保定市平原地区,区域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占京津冀总面积的12.5%。东部滨海发展区包括天津市与河北省沿海地区,河北省主要节点城市秦皇岛市、唐山市和沧州市,面积约3.9万平方公里,占京津冀总面积的18%。南部功能拓展区范围包括河北省石家庄市、邯郸市、邢台市平原地区以及衡水市,区域面积4.4万平方公里,占京津冀总面积的20.4%。西北部生态涵养区范围包括北京市北部山区、天津市北部山区、河北省张(家口)承(德)地区及其他山区,区域面积约10.1万平方公里,占京津冀总面积的46%。

“多节点”包括石家庄、唐山、保定、邯郸、张家口、承德、廊坊、秦皇岛、沧州、邢台、衡水等河北下辖的城市,重点是提高其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能力,有序推动产业和人口聚集。

 

京津冀空间布局优化的基本思路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后,已经形成良好的合作基础,区域协同发展成效显著,但京津冀城镇体系不合理、人口分布不平衡、核心城市辐射不足等问题仍然存在。未来应加快优化京津冀空间格局,提升京津双城辐射带动作用,缩小河北各市与京津的发展差距,促进北京、天津、石家庄三大都市圈耦合发展,进一步提高京津冀一体化水平,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推进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形成优势突出、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的格局。

(一)建设现代化都市圈
都市圈是以超大城市、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核心,以核心城市的经济辐射距离为半径,形成的功能互补、分工合作、经济联系密切的区域。核心城市规模越大,其辐射范围越广。通常城区人口规模在1000万人以上,辐射半径可达200公里,人口规模在500~1000万之间,辐射半径为150公里,人口规模在300~500万人之间,辐射半径为100公里。京津冀地区包含北京一个超大城市和天津一个特大城市,已形成北京都市圈和天津都市圈,两个都市圈的边界相互耦合。石家庄的城市人口已超过300万,石家庄都市圈也已形成,与北京都市圈、天津都市圈形成互动关系,共同推动京津冀城市群跻身于世界级城市群行列。

一是规划建设以北京为核心都市圈,范围包括河北保定、廊坊、张家口、承德及其下辖市县区,在强化首都核心功能和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同时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形成带动国家经济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战略区域;二是规划建设以天津为核心都市圈,范围包括河北唐山、沧州、廊坊、秦皇岛及其下辖市县区,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加强与毗邻的河北唐山、沧州、廊坊、秦皇岛等城市的功能分工和港口之间的合作,推动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打造京津冀滨海发展区;三是规划建设以石家庄为核心的都市圈,范围包括衡水、邢台、邯郸、定州等冀中南地区,引领河北整体崛起,推动京津冀从“双城引领”向京津石“三足鼎立”转变。“三城”带动“三圈”,“三圈”支撑“一群”。

(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进入到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由于京津两市“虹吸效应”过强,使河北省与京津两市之间呈现断崖式落差,成为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掣肘。优化空间布局,优化区域空间结构是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关键着力点。京津冀未来的增长动力来自新的经济增长极。所谓经济增长极是指在空间范围不太大的地方,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实施高效管理,并辅之以优惠政策,快速聚集经济要素,起到对区域的支撑作用。一是加快建设雄安新区,增强对产业和人口的吸引力,迅速发展成为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疏解地、河北加快转型升级新的经济增长极、新发展理念的引领践行区。雄安新区不同于一般的新城建设,既是北京的“两翼”之一,也是河北省的“两翼”之一,内嵌于城市群网络机体之中,与城市群之间存在密切的经济联系与能量交换,在空间上扮演着京津石之间的新枢纽角色,承担着加速世界级城市群形成的新支点功能。雄安新区应深度参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各个领域,在产业协同中建设首都产业转移的承接地和创新驱动的引领区,在市场协同中打造新时期市场化改革的制度试验田,在治理协同中探索现代化新区的城市治理新体系。二是加快发展北京城市副中心。北京城市副中心位于北京通州,规划范围包括通州全域,辐射带动三河、香河、大厂协同发展,并与雄安新区形成北京新的两翼。北京城市副中心应牢牢抓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有序承接符合城市副中心发展定位的功能疏解和人口转移,提升对首都功能的服务保障能力,并与雄安新区在功能上错位发展、互为促进。应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领域,引导产业链、创新链在城市副中心及周边地区布局,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金融商务服务功能,加快文化体育旅游发展,构建便捷高效现代交通体系,有序承接中心城区非首都功能疏解,与三河、香河、大厂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高质量样板和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三是加快发展张家口崇礼区的旅游休闲产业。崇礼区位于河北省西北部,总面积2334平方公里,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雪上项目的重要举办地之一,入选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崇礼区距北京直线距离150公里,冬奥会的举办加速推进了崇礼基础设施建设。京张高铁通车后,从北京到崇礼最短车程不到1小时,进入京津冀“一小时生活圈”。崇礼应紧紧围绕奥运遗产的可持续利用,继续加快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推动产业迭代升级。做大做强冰雪文化旅游产业,大力发展以冬季滑雪、夏季户外为主导的体育休闲产业,从冬季经营延伸为四季运营,提升“雪国崇礼、户外天堂”城市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构建有竞争力的京郊体育休闲产业基地。借助冬奥会给崇礼带来的空前的知名度,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发展冰雪装备、新型能源、数字产业等项目,促进产业高质量转型发展。

(三)加快发展战略性功能区
应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民生改善的领域,推动发展战略性功能区,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和自主研发能力,通过人才、资金、知识等要素的空间溢出与成果转化,形成分工明确、交流合作、结构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一是加快将中关村建成世界领先的科技园区,支撑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中关村拥有国内乃至全球最密集的高端科技研发创新资源,是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攻关的主力军,形成了移动互联网和新一代移动通信、卫星应用、生物和健康、节能环保、轨道交通等六大优势产业集群,不断产生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技术、专利和标准,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源头和高端产业功能区。二是将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和科技服务中心。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北京亦庄地区,是北京市唯一同时享受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双重优惠政策的国家级开发区,是北京高新技术发展的重要载体。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应着眼国家战略需求,围绕攻克核心技术、转化科技成果、优化创新生态,集聚创新要素,完善创新链条,推动高精尖产业集聚发展和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着力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汽车和新能源智能汽车、生物技术和大健康、机器人和智能制造产业等主导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三城一区”主平台,推动产学研一体化高效协同,加速京津冀科技创新合作,实现京津冀技术市场融通合作,深化区域经济和科技一体化发展。三是加快发展天津滨海新区、石家庄正定新区、唐山曹妃甸新区、秦皇岛北戴河新区、沧州渤海新区、邯郸冀南新区。2006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是在新世纪,党中央、国务院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新阶段河北省设立了曹妃甸新区、渤海新区、北戴河新区、正定新区、冀南新区。2006年,国务院批复的《关于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国函〔2011〕133号)中明确指出:“以沿海高速和滨海公路为纽带,合理规划建设北戴河新区、曹妃甸新区、沧州渤海新区,促进人口和产业有序向滨海地区集聚,建成滨海产业和城镇集聚带。”国务院批复的《中原经济区规划》明确提出“邯郸依托冀南新区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成为在中原经济区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中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