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做在的位置: 中国投资 > 封面故事 > 体现四原则——“十三五”规划的灵魂

体现四原则——“十三五”规划的灵魂

文/ 刘慧勇

“十三五”规划,将成为我国前所未有的彻底脱贫规划

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要着力把握的4个原则,即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立足国内和全球视野相统筹、全面规划和突出重点相协调、战略性和操作性相结合。这4个原则,是制定“十三五”规划不可缺少的灵魂。

 

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

发展目标和现存问题,二者紧密相关,共同决定规划的导向。只有按规划期末应当实现的目标确定任务,才能看清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哪些,困难究竟有多大。反过来说,不从眼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就无法客观确定发展目标,不易找出恰当的路径和方法。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就是要“既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倒推,厘清到时间节点必须完成的任务,又从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顺推,明确破解难题的途径和方法”。

“以人为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首要目标就是要达到无人无户不小康,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按此目标导向倒推,当前最突出的问题,即最明显的短板,就是存在相当数量的贫困人口,需要在今后5年内“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整体脱贫。从这个角度说,“十三五”规划,将成为我国前所未有的彻底脱贫规划。党中央的这一建议,一经立法机构审议通过,就是我国党和政府在全世界人民面前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

在全国范围内,使所有家庭全都能够脱贫,必须因人因地施策。除了“对有劳动能力的支持发展特色产业和转移就业,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实施扶贫搬迁,对生态特别重要和脆弱的实行生态保护扶贫”外,最后兜底的措施,是“实行低保政策和扶贫政策衔接,对贫困人口应保尽保”。党和政府下决心采取这样的社会福利政策,符合世界潮流和我国国情,有足够的生产力作依托,十分正确,极为英明,其成功实现必将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留下无比辉煌的一页。

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整体目标来说,与经济脱贫同等重要的,是环境脱污。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建议所作的说明中强调指出:“生态环境特别是大气、水、土壤污染严重,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扭转环境恶化、提高环境质量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是‘十三五’时期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推进的一项重要工作”。与经济脱贫相比,环境脱污的任务更为艰巨。毫无疑问,从“十三五”开始,环境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必将成为一场更为艰难与持久的攻坚战。打赢这场攻坚战,离不开自下而上的全民监督,同时又必须加强政府环保机构自上而下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

 

立足国内和全球视野相统筹

“十三五”规划期所处国际环境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突飞猛进的科技进步推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这就使得中华民族的振兴和中国梦的实现,有可能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制定“十三五”规划要坚持立足国内和全球视野相统筹,就是要“既以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主动适应和积极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又从全球经济联系中进行谋划,重视提高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的能力”。这是前所未有的新提法,值得高度重视。

立足本土,放眼全球,不难看到,需要统筹配置的主要是人力与自然两大类资源。从总体上看,与我国丰富的人力资源相比,自然资源相对短缺。我国丰富的人力资源,既包括潜在于农村的数以亿计的富余劳动力,又包括城镇中大量的闲置设备和民营资本。相对短缺的自然资源,主要是土地和矿物。以全球视野制定规划,在全球范围统筹配置资源,就是应当更多利用上述的国外自然资源,适当输出国内富余的资本设备和劳动力,让“十三五”之后的GNP显著超过GDP。

更多利用国外的土地和矿物资源,需要积极地走出去,因而与适当输出国内富余的资本设备和劳动力,两件事高度一致,其实是同一过程的两个侧面。到国外地广人稀、自然资源丰富的地方,去投资经营现代化的农场和牧场,采用先进技术开矿与冶炼,并适当加工制造,有助于繁荣所在国经济,会受到欢迎。对我国来说,如此统筹配置国外自然资源与国内人力资源,既可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人口流动,增加就业机会,加速脱贫进程,又能够减轻国内耕地的产出压力,便于实行轮作休耕与牧场养护,适当外移冶炼与制造等耗能污染企业,加快建设生态国家。

 

全面规划和突出重点相协调

习近平总书记在对规划建议的说明中强调,坚持全面规划和突出重点相协调,就是要“既着眼于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对外开放、国防建设和党的建设,又突出薄弱环节和滞后领域,集中攻关,提出可行思路和务实举措”。党中央的建议充分体现了这一原则,在第二板块三至七的5个部分中,集中笔墨以完整的新理念,高瞻远瞩地阐述和部署了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各个重点方面。

基尼系数偏高,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生态环境恶化,空气、水和土壤污染严重。这是我国当前最突出的两大薄弱环节和滞后领域,对此举国上下早已形成共识,人人期盼尽快得到解决。党中央提出的规划建议,针对这两大薄弱环节,将共享发展和绿色发展,作为突出重点,在全面规划中抓住主要矛盾,组织集中攻关,非常及时,极为必要。事实上,只要切实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就是保住了发展底线,人们就会对“十三五”规划给予高度认可。

坚持创新发展、国内协调发展与对外开放发展,是制定“十三五”规划必须紧紧抓住的另外3个重点,其中每一项都是实现共享发展和绿色发展不可缺少的保障。确保共享发展,最紧迫的是要积极推动农业经营方式创新与土地流转制度创新,大力促进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尽快缩小城乡差距。确保绿色发展,最关键的是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产业新体系,拓展发展新空间,充分利用国外资源,以便大量减少能源消耗与污染物排放,大幅度减轻耕地与牧场的产出压力。采取务实举措,抓好建议强调的上述5个突出重点,就能够有力促进“十三五”规划全面实现。

 

战略性和操作性相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建议说明中指出,制定“十三五”规划要“坚持战略性和操作性相结合,既强调规划的宏观性、战略性、指导性,又突出规划的约束力和可操作、能检查、易评估,做到虚实结合”。事实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三五”规划的建议,高屋建瓴,放眼未来,已经充分体现出宏观性、战略性与指导性。这是本次建议区别于以往的一个突出特点。按此建议具体制定规划,需要特别注重在操作性上多下功夫,务求可操作、能检查、易评估,具有很强的约束力。

增强规划的操作性,需要破解的难点,或者说可供选择的捷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制度法规的深入改革与大胆创新,二是重大工程项目的立项与开工建设。制度法规合理,机制灵活,企业和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规划才能得到落实。为使规划可操作、易实现,“十三五”急需改革创新的制度法规主要有:能够有力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及相应的土地法与物权法,可以确保消除贫困的社保制度及相应的社会保障法,有助于激活闲置资金以利社会事业发展的财政投融资制度及相应的公债法,方便企业筹集建设运营资金的融资制度及相应的债券法与票据法等。

为使规划可操作、能检查、易评估,“十三五”规划应当勇于破解疑难问题,果断决策立项并开工建设一批长期备受关注、能够对国土整治产生深远影响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譬如,跨越渤海直接连通东北与山东半岛的蓬旅桥隧,能够增强旱涝调节与淡水资源统筹利用能力的南水北调西线工程,黄河中游具有多年调节功能的甘肃宁夏交界黑山峡水电站,可为滇西补水、形成我国最大人工湖秀美景观的金沙江虎跳峡水利水电枢纽工程,弥补西部交通运输短板的滇藏(昆明到拉萨)与川藏(成都到拉萨)铁路干线以及从新疆喀什到西藏日客则的西南沿边铁路等。

(作者:中国投资协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