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做在的位置: 中国投资 > 封面故事 > 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目标与路径

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目标与路径

必须理直气壮做强做优做大,不断增强活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2016年7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国有企业改革座谈会上要求“坚定不移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理直气壮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国有企业是壮大国家综合实力、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必须理直气壮做强做优做大,不断增强活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是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根本要求,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势的重要举措,是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有利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有利于提高我国经济国际竞争力。

 

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的重大意义

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是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根本要求

《宪法》第六条、第七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国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国有经济,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在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对各种否定基本经济制度、否定公有制主体地位、否定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错误言论,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决不受其干扰。国有企业改革的任何举措,都要看是不是有利于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是不是有利于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不是有利于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这是改革成功与否、正确与否的重要标志。国有企业是国有经济的核心载体,是实现国有经济功能的重要支撑。没有国有企业,就没有国有经济,就没有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没有人民的共同富裕。改革不能把国有企业改没了,改垮了,而是要更好体现和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势的重要举措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是我们谋划发展的基本依据,也是我们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出发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国有企业改革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坚持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坚持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相结合,促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市场主体。

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是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本原则和最终目标。社会主义时期还不能实行按需分配,要对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要求,制定了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分配原则,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坚持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关注社会公平,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国有企业属于全体人民,是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国有企业上缴的国有资本预算收益,为全民共同利益提供了保障;国有企业划拨给社保基金的资产,有力充实了民生社保需要;国有企业模范履行社会责任,在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事件,参加定点扶贫与援疆援藏建设,捐资助学,慈善捐助,始终是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主力军。国有企业对限制两极分化、保障共同利益发挥了积极作用。

 

7月19日下午,习近平在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慰问煤制油项目技术研发团队(新华社记者 鞠鹏摄)

坚持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的改革目标

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有利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中了当前中国经济的要害。当前,我国经济总体上是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部分重化工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国有企业在钢铁、煤炭、水泥、玻璃、有色金属等产能过剩行业中占有相当的比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很重。国有企业通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对我国全面完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做好供给侧改革的“加减乘除”。加法,就是国有企业要补齐短板,扩大要素供给,发展新兴产业,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增加人口供给,提升全员素质,提升创新能力,增加公共产品供给,加强政策制度协调性,为经济增长提供支撑。减法,就是国有企业要清除过剩产能,激发企业活力,推动“双创”和“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发展。乘法,就是国有企业要创新发展理念,创造新产业,培育经济增长的“乘数因子”,以新产业的“几何式增长”推动发展。除法,就是国有企业要清除产能过剩,清除经济发展路上的“拦路虎”,为中国经济战车顺利前行扫清障碍。对于中央企业来说,当前尤其要在做好增量、盘活存量、主动减量“三量调整”上做文章。做好增量,就是要创新发展一批国有企业,优化国有资本重点投资方向和领域,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优先支持,加快培育,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重点产业布局调整要求的不再新投、增投国有资本。盘活存量,就是要重组整合一批国有企业,通过加大国有企业重组力度,使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和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重点基础设施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产业集中,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企业集中。主动减量,用3年时间完成处置345户“僵尸”企业的任务,用两年时间压缩煤炭和钢铁10%的产能,清理退出一批国有企业,对“僵尸”企业、长期亏损企业和低效无效资产要加大处置力度。要做到“三个一批”,即,清退一批,重组一批,创新和发展一批。特别是要大力提高国有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核心是效率的改善、技术进步、规模效应来提高产出,增加劳动、资本、土地等要素投入之后的“余值”。

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

中国经济要实现转型升级,必须以结构调整为主攻方向,以创新驱动为重要支撑。经过半个多世纪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拼搏奋斗,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已成功跃居世界经济大国行列,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制造业产值位居世界第一,众多工业产品产量多年来稳居世界第一位,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的比重超过20%,贸易进出口影响全球,外汇储备连续7年稳居世界第一位。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虽然已是经济大国,还不是经济强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屈居中低端,经济大而不强。我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迫切需要进行产业转型升级。通过经济转型升级,把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质量、低效益转为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产出、高质量、高效益,实现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把粗放型转为集约型,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这也是我国经济由弱变强的必然要求。国有企业大多处于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力军,对新常态下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激发国有企业的内生活力,努力实现将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目标。具体要求是:做强,就是要让国有企业成为市场竞争的领跑者,集中表现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强,资源配置能力强,市场开拓能力强,风险管控能力强。做优,就是要让企业成为经营管理的佼佼者,集中表现为企业的公司治理优,内部控制优,品牌形象优,经营业绩优。做大,就是要让国有企业成为行业发展的主力军,集中表现为国有企业在保证必要的规模、体量和比重的同时,要有大战略、大思维、大视野,以市场为导向,推进企业并购重组,推进资产资源的优化配置,努力实现大市场、大资源、大协同、大配置,努力把国有企业打造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影响力的大集团。毫无疑问,国有企业的做强做优做大,对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有利于提高我国经济国际竞争力

纵观当前国际经济,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我国对外开放也逐渐由以吸引外资为主向对外投资为主转变,由被动的外向型经济向独立自主融入全球经济新外向型经济转变。我国企业走出国门融入全球化竞争,面对的是实力雄厚、规模庞大、结构复杂、运作灵活的金融垄断性跨国公司。当今世界,早进入到了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除了极少数新兴行业,绝大多数行业都被西方大型垄断企业控制,实行全球化战略,进行一体化管理,控制着所处行业全球的资本、技术、生产、销售和市场,决定着整个世界经济的导向和秩序。

目前,面对西方大型跨国企业的巨大竞争压力,能够和西方大型垄断跨国公司抗衡的,除了极少数民营企业,主要还是我国的大型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拥有了比较丰富的国际化经验,并且在高铁、核电、特高压、智能电网、装备制造等行业具有全球领先的竞争力,已经是主动开拓国际市场的主力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对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只有发挥大型国企的作用,才能扩大在国际要素市场上的定价权,发挥稳定国内要素价格的定海神针作用。只有更好地发挥大型国企的作用,才能更快提升大宗商品国际结算的人民币化,有效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只有发挥大型国企的作用,才能改善我国经济在国际产业链分工体系中的位置,逐步向高附加值环节转型升级。只有发挥好国有企业的作用,我们才能有实力与国际金融垄断资本、跨国公司进行国际竞争,才能改善我国在国际财富分配中的地位,提升我国人民的福利水平。

 

 作为我国“3个大飞机”之一的大型水陆两栖飞机AG600总装成功下线,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使命

实现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的改革路径

增强企业活力和提高经济效率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具有活力的经营机制。国有企业要深化企业内部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制度改革。

强化岗位绩效管理,实现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国有企业要完善管理人员岗位管理体系,明确管理岗位职责和任职资格条件,推行定岗、定编、定员、定薪,减少企业管理层级,严控管理人员数量,杜绝因人设岗。要建立以综合评价为基础、任职考核为核心的管理人员职位发展体系,制定管理人员选拔任用和考核评价标准。强化管理人员绩效考核,科学合理设置绩效目标,将绩效考核结果与职务升降、薪酬调整紧密挂钩。对于经考核评价不能胜任工作的,应当调整岗位,降职降薪,真正做到能上能下。

推动用工合同化管理,实现员工能进能出。国有企业应当打破身份界限,构建以岗位管理为基础、以合同管理为核心的契约化、市场化用工管理机制。围绕劳动合同各项条款,完善相关管理制度,确保员工任用和合同解除等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要建立健全企业各类人员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等制度,建立分级分类的企业员工市场化公开招聘制度,建立健全以合同管理为核心、以岗位管理为基础的市场化用工制度,深化企业内部用人制度改革,构建员工正常流动机制,畅通员工进出渠道。

完善薪酬分配机制,实现收入能增能减。薪酬分配权是企业的法定权利。企业薪酬分配权的合法性、自主性、不可侵犯性,任何企业之外的组织或个人,如无法律法规的授权不得干预。完善既有激励又有约束、即讲效率又讲公平、既符合企业一般规律又体现国有企业特点的分配机制。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实行与选任方式相匹配、与企业功能性质相适应、与经营业绩相挂钩的差异化薪酬分配办法。对市场化选聘的职业经理人实行市场化薪酬分配制度,采取多种方式探索完善中长期激励机制。同时推进全员绩效考核,以业绩为导向,科学评价不同岗位员工的贡献,合理拉开收入分配差距,真正做到收入能增能减。

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科学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企业治理模式和经营机制,真正确立企业市场主体地位,促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市场主体,增强企业内在活力、市场竞争力、发展引领力。

推进公司董事会建设。要建立健全权责对等、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决策执行监督机制,规范董事长、总经理行权行为,充分发挥董事会的决策作用、监事会的监督作用、经理层的经营管理作用、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切实解决一些企业董事会形同虚设问题,实现规范的公司治理。切实落实和维护董事会职权,保障经理层经营自主权,法无授权任何政府部门和机构不得干预,同时要切实加强董事会内部的制衡约束,规范董事长、总经理的行权行为,加强外部董事队伍建设,强化考核评价和管理,建立责任追究机制。

建立健全公开竞聘的选人用人和激励约束机制。发挥企业家的作用。要打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经营氛围,激发企业家的工作热情、积极性和创造力,以强化忠诚意识、拓展世界眼光、提高战略思维、增强创新精神、锻造优秀品行为重点,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企业家作用。要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实行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畅通现有经营管理者与职业经理人身份转换通道,董事会按市场化方式选聘和管理职业经理人,合理增加市场化选聘比例,加快建立推出机制。推行企业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明确责任、权利和义务,严格任期管理和目标考核。实行市场化选聘机制,董事会按市场化方法选聘和管理职业经理人,合理增加市场化选聘比例,推行企业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

管资本为主完善国资监管体制

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目标是实现国有企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当前,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核心是要做到“一个转变、两个清单、三个归位、四个重点”。“一个转变”,就是要准确把握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定位,实现以管企业为主向以管资本为主的转变。“两个清单”,就是要科学界定国有资产出资人监管的边界,建立监管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建立权力清单要在全面梳理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职责的基础上,依法界定每个部门和岗位的职责与权限。建立责任清单要按照权责一致、有权必有责、权责匹配的原则,明确国有资产监管机构承担的监管责任。“三个归位”,就是要将依法应由企业自主经营决策的事项归位于企业,将延伸到子企业的管理事项原则上归位于一级企业,将配合承担的公共管理职能归位于相关政府部门和单位。

优化国有经济结构布局。重点管好国有资本布局,规范资本运作,提高资本回报,维护资本安全。管好国有资本布局,就要使得国有资本投资运营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重点提供公共服务,发展重要前瞻性战略性产业,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科技进步,保障国家安全。规范国有资本运作,就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引导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及其他企业按照监管要求规范地进行资本运作。提高国有资本回报,就要通过科学监管,提高监管企业的活力和效率,提升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国有资本回报水平。维护国有资本安全就要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增强国有资本控制力,提升国有资本运行质量,减少低效无效资产,防范国有资本运营风险,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

推进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推进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要把握好如下5个方面的工作。改组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探索有效的运营模式,通过开展投资融资、产业培育、资本整合,推动产业集聚和转型升级,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通过股权运作、价值管理、有序进退,促进国有资本合理流动,实现保值增值。科学界定国有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的边界,国有资产监管机构依法对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和其他直接监管的企业履行出资人职责,并授权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对授权范围内的国有资本履行出资人职责。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作为国有资本市场化运作的专业平台,依法自主开展国有资本运作,对所出资企业行使股东职责,按照责权对应原则切实承担起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开展政府直接授权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履行出资人职责的试点。

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党建工作

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结构。要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和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有机结合,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党章》第二十九、三十一、三十二条规定了基层党组织的定位和基本任务,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主要体现在保证监督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在企业的贯彻执行,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决策,落实党管干部原则和党管人才原则,加强对企业领导人员的监督,领导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公司法》第19条规定:“在公司中,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的规定,设立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开展党的活动。公司应当为党组织的活动提供必要条件。”国有企业设立党组织既是党章的规定要求,也是《公司法》的规定要求,必须在实践中认真加以贯彻。将党建工作总体要求纳入国有企业章程,明确国有企业党组织在公司治理中的法定地位,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统一起来,使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实现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加强国有企业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强化企业党组织在企业领导人员选拔任用、培养教育和管理监督中的责任,支持董事会依法选择经营管理者,经营管理者依法行使人权。加强对企业领导人员的日常监督管理和综合考核评价,及时调整不胜任、不称职的领导人员。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企业家作用。国有企业的发展需要一大批对党、国家和人民事业具有绝对忠诚的人才队伍,这是确保国有企业健康发展、造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要条件。党组织要领导制定“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国企选人用人制度,监督选人用人制度的贯彻落实,防止选人用人不正之风,严肃处理违反党的组织纪律的现象和行为。党组织也必须要从严治党,加强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梯队建设,强化对现任企业领导人员的日常监督,尤其是对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情况的重点监督,增强企业领导人员对党、国家和人民事业的忠诚意识。

坚持惩治腐败零容忍态度。坚决反对腐败,防止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腐化变质,是我们必须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反腐败高压态势必须继续保持,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要加强作风建设制度机制创新,强化制度规范的执行力,使各级领导干部从心底里把党规党纪当成高压线、警戒线,对违规违纪行为“零容忍”,使规章制度真正起到防火墙、防波堤的作用。

总之,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是新时期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重要目标,要坚持国有企业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不动摇。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是走中国特色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关键之举。

 

国企改革进展

1.改革的组织领导体系和文件体系基本建立

按照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总体部署,在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小组的指导下,各省(区、市)、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全部中央企业都成立了改革领导机构,领导挂帅、部门协调、上下贯通、齐抓共推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国务院国资委会同有关部门加快推进《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重要配套文件的制定出台工作,目前已相继制定出台了14个专项改革意见或方案,还有8个正在履行相关程序,“1+N”政策体系基本建立。各地结合自身实际,共制定出台国企国资改革文件394件。

2.试点工作全面铺开

2016年2月,国务院国资委、国家发展改革委、人社部25日联合召开发布会披露,经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开展国企改革“10项改革试点”:落实董事会职权,市场化选聘经营管理者,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企业薪酬分配差异化改革,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央企兼并重组,部分重要领域混合所有制改革,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国企信息公开工作,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试点。

●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中粮集团、国投公司试点工作继续深化,陆续将21项权利归位于或授予企业,在此基础上,选择诚通集团、中国国新开展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试点,选择神华集团、宝钢、武钢、中国五矿、招商局集团、中交集团、保利集团等7家企业开展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  

●落实董事会职权试点。在中国节能、中国建材、国药集团、新兴际华集团等4家试点进一步深化。中央企业兼并重组试点,选择中国建材和中材集团、中远集团和中国海运、中电投集团和国家核电等3对重组企业开展了试点。 

●中央企业信息公开工作试点选择中粮集团、中国建筑等2家企业开展了试点。

●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选择部分地方省市开展了试点。各地普遍将试点作为推动改革文件落地的重要抓手,今年上半年,各地共启动国企国资改革试点147项,已有50项试点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3.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工作全面提速

●分类改革扎实起步。国务院国资委研究提出了中央企业功能界定与分类方案。目前已有17个省、直辖市和3个计划单列市明确了监管企业的分类标准,许多已落实到企业。广东、重庆、上海等地在改革、考核、分配、人员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分类管理的有益探索。 

●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成效显著。加大集团层面公司制改革力度,积极引入各类投资者实现股权多元化,大力推动国有企业改制上市,创造条件实现集团公司整体上市。根据不同企业的功能定位,逐步调整国有股权比例,形成股权结构多元、股东行为规范、内部约束有效、运行高效灵活的经营机制。2015年央企控股境内外上市公司358户,资产总额占比51.3%,营业收入占比62.8%,实现净利润占比76.1%。

各类型企业占比情况为全民所有企业3934家,国有独资/国有全资公司11284家,混合所有制企业33782家,其他类型企业931家。如下所示:

 

全国国有企业改制面超过80%,中央企业改制面超过90%,股权多元化比例达67.7%。2013〜2015三年来,中央企业下属单位有554户开展了公司制改革,有1232户进行了股权多元化改革,有97户改制上市。

重点领域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工作积极推进。规范董事会建设步伐加快,目前建设规范董事会中央企业数量达87家。开展了宝钢、中国节能、中国建材、国药集团、新兴际华集团等5家企业董事会选聘高级管理人员试点工作,采取市场化方式选聘了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南方电网、国投、中国通号等中央企业选聘了二级公司总经理。广东对试点企业经理班子成员全部实行市场化选聘;四川在24户监管企业中推行高级管理人员市场化选聘、契约化管理,现有经理层成员全部转为职业经理人身份。

●内部3项制度改革深入推进。精简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工作根据企业实际差异化推进,国投总部的职能部门由14个减少到9个,总部人员减少1/3;山东兖矿通过瘦身健体,总部机构由48个减少至10个,管理人员由867人减少至100人,累计减少各类用工2.1万人,年节约人工成本18亿元。中国建材、国药集团等中央企业初步建立起“周期管总额+年度定水平”的工资总额管理体系。江西将子企业工资总额管理权下放给集团公司,山东将工资总额管理权下放给投资运营公司董事会。

4.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

集团层面重组步伐不断加快,5组10家中央企业重组工作正在积极推进,还有几组重组工作正在酝酿之中,中央企业户数年内有望整合到100家之内。化解过剩产能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截至5月底,中央企业粗钢产量、玻璃产量、电解铝产量分别同比下降5.9%、17%和24.1%,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5、17.4和22.4个百分点。组建中央企业煤炭资产平台公司,深入推进煤炭企业化解过剩产能。处理低效无效资产深入推进,指导中央企业通过股票市场和产权市场处置低效无效资产、盘活存量,获得转让收入321.68亿元。压减企业管理层级系统推动,对中央企业所属法人单位和管理层级进行了全面摸底清查,明确了5家企业作为压减工作的重点企业,对面上企业也提出了明确目标要求。国家电网目前已经取消所有区域公司管理层级,将电网主业的法人层级减少到国家电网公司和省公司两级。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取得突破性进展,驻黑龙江中央企业分离移交“三供一业”试点工作基本完成,河南等9省市试点取得了积极成效,为全面开展分离移交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5.探索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企产监管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各级国资委牢牢把握出资人职责定位,不断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和制度。推动国资监管机构职能转变。国务院国资委专门成立职能转变机构调整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对国资监管职能和工作事项进行全面梳理,研究制订出资人监管权力和责任清单,起草了推进职能转变和内部机构调整方案,深入开展国资监管文件清理,今年共废止政策性文件106件。目前,各省级国资委取消、下放审批事项462项,宣布废止和失效规范性文件597件,19家省级国资委初步建立了监管权力和责任清单。国有资产监督在改进中不断加强。中央企业外派监事会着力推动转型调整,做深做实做细当期和事中监督,监督的针对性、时效性和有效性进一步增强。积极推进中央企业委派总会计师试点,目前已向10家企业委派了总会计师。稳步推进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上海将金融类国有资产纳入监管范围;江西实现省属企业国有资产的监管制度、统计评价和领导人员管理“三统一”;内蒙古、辽宁、湖南、广西、云南等地采取多种形式推进统一监管工作。目前,全国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占比超过90%的省份达到16个,国有资本配置效率进一步提高。

6.全面推进从严治党,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得到新的加强

党组织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积极推进把党建工作总体要求纳入企业章程,推动党的建设同步谋划,党的组织及工作机构同步设置,党组织负责人及党务工作人员同步配备,党的工作同步开展。探索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与董事会依法选择经营管理者、经营管理者依法行使用人权相结合的途径和方式。认真落实政治巡视要求,强化组织领导、制度建设、监督质量和成果运用,震慑作用明显增强。今年将完成对国资委管理主要负责人的中央企业巡视全覆盖。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深入推进,认真落实中央8项规定精神,坚决反对“四风”,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得到及时解决,腐败现象蔓延势头得到初步遏制。

 

(文|周丽莎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企业改革处副研究员  支东生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企业改革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