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的回顾性展望
杭州峰会见证了地缘政治移位它彰明了两大趋势第一,由于世界多极化的日益深化G20已在中国手上悄然变为讨论当前重大问题的世界主要平台第二,本届峰会还凸显出地缘政治中的地质构造变动那就是,力量中心向东转移
9月5日,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在杭州落下帷幕。可以说,这是一次隆重、盛大、多面的峰会,也是一次影响深远、“倾城倾国”的峰会。
杭州印记
正如习近平主席指出,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恰逢世界经济增长和二十国集团转型的关键节点,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承载了各方高度期待。
不可否认,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历史上,杭州峰会是在世界经济前景堪忧、传统的贸易和投资引擎运行不畅、东亚军事政治局势空前尖锐、发达国家专注国内事务而最各行其是、最目标分散、最心不在焉的背景下举行的。峰会既可能加重这一趋势,也可能将局势推向和解。
与参加闭门会议的官员不同,对于中国和世界的亿万民众而言,杭州峰会的最大看点,或许只有三件事:轮值主席国的国家元首习近平讲得是否合意,张艺谋的晚会到底有何惊人之处以及成果究竟能有多么不同以往。至于东道城杭州,人们丝毫不怀疑它会万无一失,将过去几个月紧锣密鼓运作的准备工作转化为波澜不惊的圆满结局,因为世界相信,中国人是公认的组织大型国际活动(例如,奥运会、亚太经合组织峰会)的行家。
上述因素,有些已改观,有些未变。今天和当初一样,我们认定杭州峰会的遗产,深感首先需要进行两个名称之辨,一个是峰会本身,一个是杭州自己。
1. 杭州峰会
一个家喻户晓的重大国际事件,怎样命名,并非“丢了西瓜,捡了芝麻”一般的小事。我们需要知道,尽管面对的是同一件事,我们自己的习惯是一回事,世人眼中是另一回事。
在杭州举办的二十国集团峰会,毫无疑问是一个重要国际会议,一个历史性事件。但从一开始,而且是在不知不觉之间,它在不同人的心目中就是多面的,已经有了不同认识。比如,其中的一个有趣之处在于,怎么称呼这次会议。
G20杭州峰会,杭州G20峰会,G20峰会。主要以这三种叫法为例,它们肯定说的是一件事。但是,在省略了较为冗长的“二十国集团”中文表述之后,它们有区别吗?
由大量的细致观察得知,国外媒体更多使用“杭州G20峰会”这一称呼。不论是天马行空的俄罗斯人,还是严谨缜密的德国人,或是谨小慎微的日本人,在他们的媒体报道中,“G20”和“峰会”之间没有分隔,二者紧密连接,永不分离。他们甚至干脆称其“G20”,只在必要时才点出“在杭州举办”、“为期两天的杭州二十国集团峰会”或“周一在中国东部城市杭州闭幕”这样的表述。
不过,日本人有一些例外。比如,俄罗斯人说“2013年的圣彼得堡G20峰会”,但日本人偶尔也用“两年前(即2014年)的G20布里斯班峰会”这种说法。
在国际媒体最发达的美国和英国,直言“G20”(二十国集团),连“杭州”都懒得提一下。以它们为代表的英语媒体,基本上都是如此办理。
如今,在二十国集团峰会体系中,除了领导人峰会,还包括6个辅助性的会前平行会议,也都叫峰会,分别是工商( B20)、智库(T20)、劳动(L20)、妇女(W20)、青年(Y20)、民间社会(C20)峰会。习主席9月3日出席了“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B20 Summit)开幕式,并发表“中国发展新起点 全球增长新蓝图”的主旨演讲。
当然,二十国集团峰会,若无特别提示,不言自明指的是领导人峰会,通行的称谓是:杭州G20峰会、杭州峰会或G20。用公式表示,就是“地点 + 机构名称”。
中国自己怎么个叫法呢?“G20杭州峰会”——《人民日报》的标准处理办法,也就是拆分法,“机构名称 + 地点 + 峰会”。
哪种叫法更可取呢?各有利弊。
从趋势看,中文叫法或许更有生命力。这不单单是翻译问题,它们确有强调重点的差别。这些细节有意义吗?不能一概否定,因为没有这样的了解,国际交流或许会变得相当各色,徒增枝节。
2. 峰会会标
中国文化讲究“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杭州作为东道国的承办地,大概也希望能光辉呈现,名留青史。但是,令有些人赞不绝口的会标,却与杭州无关。会标上的文字,是“2016 CHINA”(即“2016年 中国”)。会标上桥的图案,“寓意如桥一般的沟通、连接。中国正是通过此次峰会,搭建起连接南北东西的桥梁,拉近国家、人民之间的距离。”(焦翔:“成功背后的思想力和领导力”,载《人民日报》,2016年9月6日,第12版。)但桥绝对不是杭州独有。虽然以桥为媒,其他地方的中国人,特别是世界各地的人们,不见得认为此桥就是名闻遐迩的杭州断桥。
反观前10次峰会,其会标的设计图案,无不鲜明地、当仁不让地冠以举办地的名字,而不是国家的名字。也就是说,杭州在最需要“出头露面”从而名扬世界的历史时刻,它却做了隐身人。
实际生活中,人们习惯上也是将地点和机构名称或事件组合在一起,突出城市名字,比如,北京奥运会、巴黎气候峰会、纽约联合国总部以及今年11月亚太经合组织(APEC)将在秘鲁举行的利马峰会,等等。
上述种种都表明,从理解杭州峰会的成果及其对杭州的非凡影响来看,都有一些美中不足的遗憾。杭州丧失了一次理所当然的、自树丰碑的、明文记载的历史性广告机会。
2016年9月4日,习近平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非正式会晤(新华社记者 姚大伟摄 )
峰会成果
关于杭州峰会的成果和意义,大概没有人比习近平主席的认识和概括更为精当了。
1. 习近平的概括
根据央视《新闻联播》9月28日报道,9月27日下午,习近平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35次集体学习时,就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和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发表了重要讲话。
习近平指出,加强全球治理、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是大势所趋,要抓住机遇,顺势而为。中国坚持以联合国宪章宗旨为中心的国际秩序,推动国际秩序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中国抓住机遇,主动作为,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创建了亚投行等多边金融机构,促成了国际货币基金份额和治理机制改革,参与制定了网路、极地、海洋、外空、核安全、反腐败、气候变化等新兴领域规则。
按照习近平的表述,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是中国举办的级别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国际峰会。中国利用议题和议程设置主动权,打造亮点,突出特色,开出气势,形成声势,取得了一批开创性、引领性、机制性的成果。
这些成果,具体表现为6个首次:首次全面阐释了中国的全球治理观,首次把创新作为核心成果,首次把发展议题置于宏观政策协调突出位置,首次形成多边投资规则框架,首次发表气候问题主席声明,首次把绿色金融列入议程。
习近平强调,当前的任务是,拓展杭州峰会成果,巩固二十国集团作为全球经济治理主平台作用,加强各方规划和战略对接,推动二十国集团向长效机制转型。
习主席特别要求,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主动承担国际责任,但也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打造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就要践行正确义利观,就要珍视人类命运共同体和遍布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就要秉持双赢、多赢、共赢而不要单赢的理念。
为此,中国需要加强4种能力:规则制定能力、议题设置能力、舆论宣传能力和统筹协调能力。同时,要加紧培养具有5种能力的人才:熟悉中国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中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精通国际规则。
2. 媒体的总结
《人民日报》在“2016年G20杭州峰会特刊”中,发表了图文并茂的《一图读懂G20杭州峰会成果》(2016年9月6日,第9版),因为是紧贴会议进程的报道,颇能体现原汁原味。谨照录如下:
5个决心:我们决心为世界经济指明方向,规划路径;我们决心创新增长方式,为世界经济注入新动力;我们决心完善全球经济金融治理,提高世界经济抗风险能力;我们决心重振国际贸易和投资这两大引擎的作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我们决心推动包容和联动式发展,让二十国集团合作成果惠及全球。
“杭州共识”6个方面:加强政策协调;创新增长方式;建设更高效的全球经济金融治理;促进更强劲的全球贸易和投资;推动包容和联动式发展;影响世界经济的其他重大全球性挑战。
7个第一次:第一次聚焦全球增长中长期动力;第一次把发展问题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的突出位置;第一次制定结构性改革优先领域、指导原则和指标体系;第一次就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制定行动规划;第一次制定《二十国集团全球投资指导原则》(全球首个多边投资规则框架,填补了国际投资领域的空白);第一次发起支持非洲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工业化合作倡议;第一次制定《二十国集团创新增长蓝图》,二十国集团首次围绕创新采取行动。
3. 峰会文件
能够综合体现杭州峰会成果的,莫过于期间形成的一系列文件。它们将作为历史文献,并以国际条约的某种约束性方式,长期发挥作用。人们研究二十国集团的作用和历史,评估杭州峰会的贡献和特点,都必须以会议文件为基础。
这些文件,包括习主席的3次公开讲话,共计10份。
习主席的3次讲话,分别是: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中国发展新起点 全球增长新蓝图: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2016年9月3日,杭州);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上的开幕辞”(2016年9月4日,杭州);
3.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上的闭幕辞”(2016年9月5日,杭州)。
峰会文件,包括会议通过的公报及其3个附件,它们是:
1. 《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公报》(2016年9月5日);
2. 附件一:二十国集团创新增长蓝图;
3. 附件二:二十国集团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行动计划;
4. 附件三:二十国集团深化结构性改革议程;
5. 《杭州行动计划》;
6. 《二十国集团全球贸易增长战略》;
7. 《二十国集团全球投资指导原则》。
上述文件,构成以书面成果衡量的杭州峰会。其中,有的属于历届峰会的惯例性保留项目,多数属于本次首创。但在所有这些文件中,都渗透了中国理念,包含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
其中,公报承认集团内部意见的多元化和问题的多重性,探索了新的机制性愿景与“一体化”、“开放”和“包容”的机制性价值观,通过绿色增长和全球合作(如同时包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来促进增长动力和可持续目标,来重塑治理议程。
“凭借这一公报,二十国集团首次承担起了名副其实的全球治理机构的角色”(土耳其经济政策研究基金会政治分析师弗里德·伊南)。原因在于,公报反映了二十国集团内外的发达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呼声和利益,超越了现存其他机构的视野,也体现了中国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换句话说,文件要么充满了中国因素,要么换上了中国面孔。在“推动经济增长,完善全球治理”的主题之下,从议题设置到议程安排,从会议讨论到文件签署,从城市面貌到活动起居,中国的利益、关切和考量,像空气一样弥漫进各个环节、各个阶段、各个场合,发挥了凝共识、聚合力、促转型的效力。
这才是杭州峰会的最大成果:中国主张,杭州共识。
2016年9月30日,在美国华盛顿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部,IMF总裁拉加德就人民币纳入SDR发表讲话(新华社记者 殷博古摄)
新引力场
在全球多极化背景下,二十国集团峰会(G20)正变为讨论当前重大问题的主要平台。但是首先,它是当今世界首屈一指的国际经济峰会,协调经济政策的全球论坛。
G20事实上已不再是一个纯粹意义上的经济论坛。为期两天的会议召开之前,中国的构想是,通过寻找新的增长模式,重振增长乏力的世界经济,阻止反全球化的浪潮,从而同心协力改革G20,使其成为全球增长和发展的得力工具,将它从危机处理机构变成未来全球治理的战略参谋部。
1. 方案倡导者
杭州峰会向全球推广创新与科技推动经济增长的理念,举起全球化大旗,而中国成为世界上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最大旗手。
人们此前看到,经济大国及其政治家们各自为政,各显其能,至今无法就走出困境的正确方式达成共识。结果不得不令人失望:世界也许在2008年之后并未崩溃,但也没能从危机中走出来。
G20往年的峰会成果乏善可陈。各国领导人齐聚一堂,与他们的下属和高级顾问如央行行长和财政部长一样,年复一年,每次都签署一堆纯属自愿、没有落实的“君子协议”,于是,峰会变成了国家首脑们的一场表演。德国《世界报》网站9月5日有文章嘲讽说,“由于与会者早已利益不同且不少人过于自私,几乎难以找到共同点。人们永远宣读着同样的会议公报,就像鸡蛋都长得一样。因此峰会徒劳无功。”该文作者扬·达姆斯十分担心杭州将落入窠臼,因此进一步断言,“⋯⋯每个国家的行事都与过去一样。而在下一届德国举行的峰会上,人们还会起草相同的会议公报”。
但今非昔比,情况肯定变得不同以往了。
本次峰会的核心议题主要是结构改革。此外,还有税收、金融市场监管、国际贸易以及数字议题。日本《朝日新闻》9月6日报道说,主席国中国主导了“反对任何形式保护主义”的讨论。分析家们认为,中国为周末峰会设置的重点议题主要代表中国的利益。
世界现在发现,中国丝毫没有浪费主席国的宝贵机会。中国曾经承诺“高度重视,精心组织”。中国兑现了承诺,淋漓尽致地演绎了什么叫做“认真”,众望所归收获了应有的国际声誉——虽然有些人嘴上仍不承认。
2. 中国的新角色
中国是否具备将讨论引向自己所设定议程的软实力呢?
会前存在着这样的担忧。G20峰会在中国召开是一个天赐良机,不仅意味深长,还具有象征意义。对中国来说,如何推动本国议程,这次峰会是一次再好不过的机会。开好杭州峰会,——中国最看重什么、中国想要什么样的峰会结果,要检验的是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领导力。中国必须发挥领导作用。
领导作用就是榜样作用。越能发挥领导作用,越有国际话语权。话语权就是领导权。领导权不是一种“天赋国权”;它靠谋划,靠争取,靠“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信念。
作为东道主的中国推动做出关于经济合作的一致决定,促进全球化,必须谨慎地规避因政治考量限制和阻滞世界经济的企图。
美国和部分峰会与会者都在致力于削弱中国,包括煽动中国与邻国在南海等区域的领土纠纷。但天佑中华,在今天的世界上,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手以及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都是中国,而不再是美国等西方国家。
中国希望积极影响所有全球决策的制定。随着丝绸之路计划的推进,这一巨型项目“成效超出预期”,帮助中国踏上了加强亚欧联系之路。通过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北京今年已经取得重大外交成就。巧合的是,2016年10月1日,中国国庆日,人民币被纳入国际精英货币之列。中国经济仍是全球经济的主要发动机,尽管增长减速了。此外,中国邀请了人数创历史之最的世界各国领导人参加聚会,巩固了自己作为发展中国家领导者的地位。
中国手握这五张王牌,携亚洲新力量中心之威,有意愿、有能力、有信心将G20转换为世界主要平台,奉献一次倾举国之力、试中国锋芒、还没见过的、为后来者树立标杆的中国式国际高层会议。
峰会之后,作为摆脱当前经济前景不明朗和政治冲突局势的方案倡导者,中国的全球领导者形象更加广为人知。
3. 政治坐标的变换
21世纪以来,世界力量中心开始转向快速发展的亚洲。2008年美欧金融危机之后,特别是过去3〜5年中,转移速度很快。这样就出现了疑似围绕中国和围绕美国的两个集团。中国倡导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尤其是力主实现新型大国关系,把自己塑造为成长中的全球经济、军事和外交大国,美国对此并非乐见其成。
杭州峰会见证了地缘政治移位。它彰明了两大趋势:第一,由于世界多极化的日益深化,G20已在中国手上悄然变为讨论当前重大问题的世界主要平台。第二,本届峰会还凸显出地缘政治中的地质构造变动,那就是,力量中心向东转移。
中国完全可以成为地缘政治板块运动的受益者。
G20模式很适合中国。它能够增强新兴国家权力,符合中国的对外政策哲学,顺应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的全球潮流。
G20峰会表明,美国影响力日渐式微。发挥关键影响的不再是曾经的G7经济强国,而是由中国领衔的正在崛起的国家。德国《商报》网站9月5日发表斯特凡·朔伊尔的一篇文章,题为《新世界权力架构》。朔伊尔坚称,中国原本应该隆重欢迎二十国集团所有成员国的国家和政府首脑。“不过,他们中的一小部分人尤其引发关注:领先的新兴国家。中国领导人与来自巴西、俄罗斯、印度和南非的同行共同举行了一场金砖国家领导人非正式会晤。这是一场峰会中的峰会。中国毋庸置疑地表明,一种新全球权力分配方式即将到来”。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国领导人指出,G20不仅属于20个成员国,也属于全世界。
4. G20不是20国
G20从诞生之日起就是拯救世界经济的平台,虽然当时是即兴紧急召开的。
但G20或二十国集团其实不是20国,而是19国加一个国际组织。
“二十国集团”的正式成员中,19个国家分别是:亚洲的中国、日本、韩国、印尼、印度、沙特、土耳其7国,欧洲的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俄罗斯5国,北美的美国、加拿大、墨西哥3国,南美的巴西、阿根廷2国,非洲的南非1国,大洋洲的澳大利亚1国;1个国际组织,即欧盟。
今年出席G20峰会的发展中国家代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中国的嘉宾国名单是:亚洲的老挝(东盟轮值主席国)、泰国、新加坡、哈萨克斯坦,非洲的乍得(非盟轮值主席国)、塞内加尔(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埃及。
G20自我理解为一个“世界经济政府”,但中国等新兴国家自视为、也被视为未来的真正力量。G20的19个成员国和欧盟,代表着85%的全球国内生产总值、2∕3的世界人口和3∕4的国际贸易。如果G20国家达成共同措施,那会带来重大影响。
G20的主要对手是七国集团(G7)。虽然进度缓慢,但G7确实正在失去自己的政治地位,逐渐变成一个利益俱乐部、一个清谈馆。毕竟世界已经改变,G7被视为落伍的机制,不再是一个顶级特权俱乐部。G20的地位更为举足轻重,能够最为完整地体现全球主要经济大国对时局的反应,最为全面地反映实力分布格局。
洗尽铅华
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依然是一个无政府社会,它是竞争合作的,有时是冲突的,更多时候是自助的。各国照管自己的生存、发展和国运,追求自己的国家利益。在国家之林出人头地,必须首先办好自己国家的事情。
在尊贵的客人离开杭州、打道回府之后,他们所代表的国家还是原来那个国家。奥巴马刚回到白宫,美国就对中国的钢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而联储加不加息还是举棋不定。欧洲国家领导人回到各自首都,面临的也是一大堆共同或独自的烦心事。民粹主义笼罩之下的发达国家,保护主义、反全球化运动越发甚嚣尘上。它们都无意或不能帮助世界经济重回强劲增长的轨道。
现实也将昭示中国,杭州峰会有助于开辟更加有利于中国的国际环境,从而实现中国的最大利益。与此同时,当别国将“杭州精神”弃之一旁的时候,我们完全能够坦然面对,从容应付。
(文|赵昌会 国家风险中国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