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做在的位置: 中国投资 > 封面故事 > 聚龙集团: 用产业打造事业共同体

聚龙集团: 用产业打造事业共同体

未来聚龙将启动“四商”计划,即将企业打造成国家级境外产业园区运营商、境外农业地产业开发商、农业综合开发商、国际粮商

文|本刊记者  周洋    图片提供|聚龙集团

近年来,在多双边合作机制的框架下,我国农业企业迈出国门“走出去”发展的成果显著。天津聚龙嘉华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下称“聚龙集团”)副总裁孙卫军向本刊记者讲述了“走出去”的思考和行动。

 

开启大门“走出去”

聚龙集团在2006年“走出去”到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岛建立种植产业园,在十年的过程中,逐渐建立了自己的管理运营机制,总结为三个问号。怎么想?怎么做?怎么样?

首先是怎么想。公司在本着计划在油棕产业的上游掌握话语权的初衷,开启企业“走出去”的大门。从市场的角度来看,中国是最大的棕榈油市场之一,特别是近几年大豆产油的危机出现以后,也随之迎来了行业的挑战。所以大力发展棕榈产业,是替代大豆的一个非常好的选择。再从定价机制的角度来看,基于我国是需求量巨大市场之一,确定了产业定价话语权的重要性。要掌握这个话语权的重点是在产业的上游有足够的资源,有多少种植基地,能够自产的油量,换句话说即有多少影响价格的资本在手。

油棕基本上一万公顷种植能产六万吨油,在这个行业里有一个内部定价机制,如果拥有二十万公顷油棕种植园,年自产能达到100万到120万吨棕榈油,就可以参与国际市场定价。当拥有五十万公顷种植园,每年自产油达250万吨到300万吨的,就可以对国际棕榈油油价有重大影响。当拥有一百万公顷的种植园,年自产棕榈油500万到600万吨的时候,就具有了定价权。中国的总体市场非常大,无论是哪个行业市场,都能够带动全球经济的动荡,所以掌握行业上游的话语权是掌握市场至关重要的因素。本届政府对粮食问题特别重视,提出我们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所以我们既要保障质量也要同时保障数量,从两方面来保障国内市场的需求。那么企业“走出去”战略,是一个很好的获得资源途径,充分结合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方市场。这种模式还可以有效的解决油料作物和粮食作物争夺土地的问题,达到非主粮作物充分开展国际合作模式,从而保障主粮作物的种植需求,这也是一直以来国际大粮商的运作模式。在印尼的发展过程中,聚龙集团也感受到当地政府和人民对他们的欢迎,中国的企业带着技术和专家到当地,通过建设一系列所需配套设施,逐渐对当地的经济也带来了巨大的推动,这也正响应了“一带一路农业合作愿景与行动”的意愿。

⬆聚龙集团印尼农业产业合作园种植园区棕榈果实丰收期

 

全面布局整体规划

接下来是怎么做。聚龙在这个过程中从最开始朴素的国际合作的想法,到现在比较成熟的基于园区的合作规划,经历了漫长的探索和研究。2006年第一次走出国门,企业的第一张规划图是一张社区规划图,哪里是种植园区,哪些是生活区,什么地方修什么样的路,建哪些通讯设备,哪里建清真寺,哪里建学校等等。换句话说,从最开始的规划里,聚龙已经做好了要与当地密切结合的准备,不仅只是企业发展战略,将来如何造福这个岛,如何带动岛上居民的民生发展,从这份综合布局的规划图中可以看出聚龙集团扎实建业的态度。在开发农业产业的同时做好产业所需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雇佣大量当地劳工,一方面解决了大量当地就业问题,一方面积极学习当地成熟的种植技术。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聚龙集团展开了合作种植的发展模式,以一个种植园为中心,雇佣当地劳工,在园区周边不少于20%的范围内与当地农民合作种植。当地政府组织居民以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名义与聚龙集团签订合作协议,公司提供种植树苗,当地银行提供部分贷款,最后聚龙集团回收农户的产品。之前当地居民有咖啡等其他农作物,一年所能达到的受益人民币约3000元,加入这种合作模式之后月收入已经超过3000人民币,目前已有5000多个家庭已经从这种公司加农户的模式中受益。这种效益在当地掀起了一股外出务工者返乡的热潮,修建的清真寺、社区卫生诊所、希望小学等社区建设在当地同样非常受欢迎。由此看来,聚龙集团“走出去”的发展战略,更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的打造历程,即可实现企业的商业可持续投资,又可以和当地社区紧密结合,把经济职能与社会职能很好的结合起来。

 

统筹资源合理分配

另外,“走出去”之后的管理问题,也是发展的重要因素。要高标准的开发油棕种植园,就要逐渐成熟当地的运营管理团队。聚龙集团建立了1:1:1的管理机制:第一是在当地的中高层管理团队中安排一名中国人,主要负责总体协调、文化建设、总体沟通、下达任务指标的工作。第二是雇佣具有职业资质的当地经理人担任总经理,负责种植园的运营工作。第三雇佣一名当地的华侨做顾问,主要负责沟通两地的文化和与当地政府互动,做好公关关系。这种管理机制很好的解决了企业“走出去”初期的文化交融问题。

最后是资源怎么组织的问题。“走出去”的初期,聚龙集团借鉴当地其他同类型投资案例,以项目为单位,即每一个种植园定为一个单位来经营。但这样的规划使得每一个项目必须有有一套管理人员,一套后勤保障机制体系。在项目做大以后,挑战也会随之扩大。在2013年,商务部和财政部修订了国家级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的办法,当中添加了农业型合作园区的部分,正是聚龙集团当时所面临的问题。借鉴新修订的管理办法聚龙集团对园区的体系做了改变,将公司原有的部门独立运营,整合成一家平台公司加多家专业服务公司的模式。即由一家公司做整个开发区的平台建设、基础服务建设,由多家专业服务公司提供物流、人力资源等配套服务。这种模式使项目的整体运营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另一个方面,聚龙集团实行开放式发展,与其他企业进行合作。种植园区本身内部具有相当大的市场需求,比如农机具、化肥等种植所需的必需品,聚龙集团与其他企业合作,实行参股或者控股的模式。比如种植过程中化肥的需求量非常大,足以值得在当地建一个化肥工厂,建厂之后还可以再在周边地区拓展市场网络,这样也给其他中国企业“走出去”搭建了一个平台和基础。因为聚龙集团的工业园区在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很健全,包括餐饮、住宿等生活必备方面设施,与当地政府之间的公共关系建设基础等多方面优势,所以新参与的企业可以直接开始自己本身的建设,这也是一个吸引合作的亮点。

 

启动四商计划实现共赢目标

谈到对未来的展望,孙总说,目前印尼产业园项目在2015年获得了天津市首家境外产业园区,同年又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农业对外投资合作的首批试点项目,2016年正式成为国家级经济境外贸易合作区,同时也确定为融入“一带一路”的重点项目。未来聚龙将启动“四商”计划,即将企业打造成国家级境外产业园区运营商、境外农业地产业开发商、农业综合开发商、国际粮商。聚龙集团目前在加里曼丹岛拥有的土地,只完成了三分之一面积的开发,所以拥有的资源足以实行吸引多方合作模式。

在采访的最后,孙总用一个蜜蜂案例向记者表达了未来的愿景。蜜蜂是当今世界上群体生活历史最长的昆虫之一,超过1.2亿年。生物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现在的蜜蜂和1.2亿年前的蜜蜂,无论是个体生理结构,还是群体生活方式,都没有太大变化。地球经过几亿年的变迁,为什么蜜蜂没有太大的变化?当中特别重要的一点是蜜蜂的群体生存方式,决定了其悠久的生存历史和可持续发展。因为蜜蜂把自己本身所需和环境所需很好的结合了起来。有了蜜蜂的采蜜,花开的更艳,果结的更甜。换句话说,它的存在是因为有我,世界更美好。作为“走出去”企业里的典范,聚龙集团对于“一带一路”农业发展的愿景与行动非常赞同,特别是对“一带一路”倡议中习主席提出的命运共同体的概念非常感同身受,只有通过合作的形式,才能更好的实现共赢的目标。(编辑: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