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做在的位置: 中国投资 > 封面故事 > 从遥相望到面对面

从遥相望到面对面

媒体的功能不仅仅是告知、教育和娱乐大众,还可以成为促进国家建设的一部分

文I 许钦铎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新闻评论员 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业界导师    摄影|李贺

● 中国标杆

● 中国媒体的积极示范作用

● 中非交往中的相互适应

● 低质量商品影响中国形象

● 中国发展助跑非洲

坦桑尼亚总统约翰·马古富力有着一个传奇的故事:他因为不满一家印度基建公司拖延工期,下令没收这家公司业务代表及其助手的护照和旅行文件,直到他们完成工期后才予以归还。他还说,如果在4个月内仍然没有完成工期,那么负责监督这个水利工程的官员们将面临严峻惩罚。

马古富力在2015年参加竞选期提出“绝不拖延,努力工作”的竞选口号。据中国驻坦桑尼亚大使吕友清观察,马古富力本人极其重视工作效率,上任两个月即兑现了实现全国范围内义务教育的竞选承诺。他因为极力推行政策实施而赢得了“推土机”的美誉。

 

中国标杆

这个故事是在《中国投资》组织的第二届中非媒体合作交流会上,肯尼亚广播公司记者艾瑞克提及的。艾瑞克讲述这个故事并非在夸赞马古富力总统的雷厉风行,而是强调他作为一个国家领导人面对工期延迟、工作拖沓的现实所经历的沮丧和不满。

艾瑞克举例说,蒙内铁路和亚-吉铁路在中国人的带领下,都按计划完工。中国负责修建的公路、港口也是如此。这些都被非洲媒体广为赞誉。他说:“我们在中国所看到的巨型工程出口到了非洲。他们从此为非洲设立了标杆。”艾瑞克特意指出,在中国开始着手建设基础设施项目之前,“混乱”是非洲当地每日的常态,因为一个基建项目往往需要数年才能完成。即使项目完工后,这些工程在大多数情况下也往往是质量差、不耐用。

 

中国媒体的积极示范作用

除了中国在基建项目上的良好表现给非洲人民留下深刻印象,中国媒体对非洲的报道理念和报道方式也让艾瑞克颇为感慨。

2013年,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对肯尼亚和坦桑尼亚的野生动物大迁徙进行连续10天直播报道。随着电视镜头的移动,世界游客们也把目光转向了非洲。肯尼亚和坦桑尼亚两国旅游业因而获益,因为到这两个国家来的游客,尤其是中国游客人数大为增长。中国国际电视台的所作所为让非洲同行们认识到,媒体的功能不仅仅是告知、教育和娱乐大众,还可以成为促进国家建设的一部分。

 

中非交往中的相互适应

但是,中国在非洲的形象并非总是积极阳光,充满正能量。这里有西方媒体或者缺乏客观、或者并非善意地的报道,比如把中国在非洲的投资和对非贸易描绘成“新殖民主义”。这里也有当地非洲媒体更加关注当地利益的客观现象。

这种把中国在非洲的举动描述为“新殖民主义”的做法要么是缺乏想象力、要么是无知,仿佛中国的发展也要像他们一样走向殖民,中国对待非洲的态度也要像他们一样居高临下。他们或许无法理解中非间的毫无芥蒂,中国人对那些把中国“抬进联合国安理会”的非洲兄弟们的念情,可能也不了解曾被半殖民的中国对殖民下的非洲人民的感同身受。

正因为如此,中国对非洲的关系其实较为单纯。中非之间没有冲突,没有历史遗留问题,没有领土争端,没有竞争。中非之间有的是互相支持,相互帮助。中国对非关系正是出于这样一种单纯又充满善意的考量。

但是,充满善意并不意味着一切顺利。比如,中国文化里有对象牙和犀牛角的喜爱,这种喜爱催生了各种各样的产品和一个消费市场。非洲的野生动物们往往是盗猎的对象。于是,中国消费者对象牙制品的热爱变成了不合时宜的消费,甚至给一些野生大象们带来了灾难。

同样,来自我国乡下的淘金者,往往带着对目的国的无知,凭着冒险精神和对财富的热情行事。他们的所作所为要么不合规,有时候违反当地法律,要么给当地的个别河流带来严重污染。

在另外一种情况下,中国商品物美价廉,具有竞争力,中国公司运营良好,竞标更有优势。殊不知,这种优势却恰恰可能变成“劣势”。非洲当地商人会抱怨,自己的生意被挤垮,当地的承包商可能会变得业务冷淡。

需要指明的是,在前一种情况下,中国政府并没有任何政策鼓励或者支持那些不当行为。相反,中国政府在积极采取措施,逐渐关闭象牙加工厂和取缔销售场所,并做出承诺,所有象牙加工和贸易将在2017年底前彻底被禁止。

后一种情况则更为复杂。毕竟,中国商品和中国公司拥有竞争优势并非罪过。但是,非洲竞争力不强的现实必须予以考虑。中国并没有企图去占非洲兄弟的便宜。相反,中国在非洲的存在是为了帮助非洲获得发展,帮助非洲走向工业化。

为此,这需要中非双方在充分了解市场的情况下,共同协商,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中非方面彼此的利益都得到照顾。

这些背景和故事需要中国新闻人去讲述,也需要非洲新闻人去分析和理解。扩而大之,来往于中非间的游客、商人、学生等都可以充当彼此的“亲善大使。”只有这样,才可以正确看待这些抱怨和忧虑,才可以让中非关系稳固前行。

 

低质量商品影响中国形象

就在《中国投资》杂志社会议室,参加中非媒体合作交流的27名非洲记者,多次提到来自中国商品的质量问题。来自喀麦隆的吉蒙·希尔顿·恩杜康讲述了一个令人愕然的故事。

前不久,他接到太太的电话说,他们7岁的女儿在学校里不敢告诉同学们自己的爸爸去了中国。她担心,自己的同学会嘲笑自己,因为喀麦隆人如同大部分非洲人一样认为“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国家,这个落后的国家生产了很多劣质产品。”更糟糕的是,“中国制造”甚至变成了劣质产品的代名词。为此人们还专门用法语词“chioiserie(本意为‘中国风’)”来描述那些质量差不耐用因而只有无知的贫穷乡下人才会购买的商品。

在非洲人眼里,中国的形象竟然是“一个落后的国家”。估计,很多中国人都对此难以相信。恩杜康的建议是,主要责任在于非洲政府,他们不应该让质量这么差的商品进入国门。中方也可以主动采取措施,关闭那些劣质商品生产商。

针对这个话题的讨论非常热烈。有的中方嘉宾感到很无奈,毕竟中国也有质量不高的山寨产品。有的嘉宾则指出,之所有存在这些商品,是因为有需求。试想,如果没有了这些商品,取而代之的是高质量但是价格也更高的商品,当地的消费者可能要抱怨价格太高了吧?恩杜康也提到,一位在中国生活的加纳商人说,中国商品在世界各地都没有质量问题,但是非洲除外。

如此分析讨论,让双方对彼此的理解增加诸多。

 

中国发展助跑非洲

通过在中国几个月的学习和培训,很多非洲记者都指出,非洲已经开始感受到了“一带一路”倡议的成果。譬如,在蒙内铁路开建之前,60多名肯尼亚学员就通过一个奖学金项目进入北京交通大学学习铁路运营方面的知识。那些投资于肯尼亚的中国公司也为当地创造了许多就业机会。很多肯尼亚人把工作中接受的训练变成了终生技能。

目前,中国每年都向非洲国家提供上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中国地方政府还设置了丝路奖学金来支持和鼓励中非教育和文化交流。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中国很快就变成了非洲学生出国学习的第二流行目的地国家。来华学习的学生人数也在过去的15年中迅速增加,从原来的2000人到今天的几乎50000人。

从这次交流中,我们得知,中非从过去的“遥遥相望”到今天的“面对面”,效果令人鼓舞。一些非洲记者对中国起初的想象都充满了扭曲的模样,譬如这是个吃狗肉的国家,或者,中国依然是由举着铁拳的皇帝统治等。这些想象听起来滑稽可笑,但是,他们眼中的实实在在的中国又让他们惊讶不已。

有的记者还学习到了中国发展的精髓。譬如,艾瑞克很关注中国脱贫的“秘诀”,他注意到习主席在《摆脱贫困》一书中富有哲理性的论述:“‘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安贫乐道’,‘穷自在’,‘等、靠、要’,怨天尤人,等等,这些观念全应在扫荡之列。’艾瑞克引用习主席的脱贫思想,自然又真诚。毫无疑问,他在中国的学习参观给他留下了很多思考,这些思考将会促进非洲对中国的理解,有利于中非合作以及非洲未来的长远发展。(编辑:张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