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做在的位置: 中国投资 > 封面故事 > 教育合作 释放活力

教育合作 释放活力

非洲是全世界“最年轻”的大陆。如果重视投资教育和培训,发掘其青年的潜力,非洲将成为最具活力的经济体

文I 本刊记者 常浩

2017年7月3日至4日,非洲联盟第二十九届首脑会议以 “通过投资青年利用人口红利”为主题,再次聚焦非洲青年。希望通过未来加大对非洲青年的投资来推动非盟《2063年议程》的实施。

据相关数据显示,在非洲约12亿人口中,有65%的人口不到35岁,世界上平均年龄最小的10个国家全在非洲。到2025年,非洲青年人口将占世界青年人口的1/4。目前,撒哈拉以南非洲工作年龄人口占全球13%,仅次于亚洲,至于2030年这一比例将上升至17%。

非洲发展银行在2011年一份愿景文件《非洲50年:通向包容性发展之路》中提出,“非洲有着全球最丰富的自然资源,不仅包括矿产和石油,而且包括清洁能源(其中很多仍未被发掘)。但自然资源不是非洲唯一的优势。西方国家正承受着老龄化社会所带来的负担,而非洲则是全世界‘最年轻’的大陆。如果重视投资教育和培训,发掘其青年的潜力,非洲将成为最具活力和生产力的经济体。”

不过,目前,非洲青年的情况并不乐观,失业率高达60%。人口的迅速增长以及教育与市场的脱节都是形成这一结果的重要因素。

 

金字塔型的非洲教育现状

由于历史、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原因,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非洲教育存在很多问题。根据《2015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的数据,非洲教育的金字塔呈现出这样一种形态:基底大(小学入学率79%)、中段窄(中学入学率50%)和顶端尖(高等教育入学率7%)。

在过去的20年间,非洲在提升初等教育入学率方面成绩斐然,1999-2012年,净入学率从59%提升至79%。

非洲大陆中等教育尽管毛入学率到达了50%,但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就学机会竞争激烈。中等教育成为私立机构提供教育服务的重要领域,但其仍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在非洲低收入国家,中等教育入学率都很低(初中平均为44.7%,高中平均为23.2%)。此外,中等教育完成率也很低,初中平均为29.5%,高中平均为13.9%。中等教育的毕业生的升学率也很低,完成高中学业的学生中仅有6.1% 进入高等学校。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在非洲的学生人数仅占中等教育学生总规模的6%,这一数字甚至比过去还低,在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领域,大多数课程和设施都已过时,与就业的相关度也很有限。

非洲高等教育入学率大约为7%,私立教育机构在其中持续发挥了重要作用,录取了约25%的大学生。虽然入学人数有了大幅提升,但高等教育的质量和适切性仍然堪忧。研究生教育仍然不发达,其对科研和创新的贡献也非常有限。除了南非和埃及,非洲其他国家的大学还未出现在全球大学排行榜上。非洲大陆对全球知识的贡献率仅约1%。此外,非洲教育面临的另外一个重要问题是,各类教育和培训缺乏衔接,未能形成一个体系,且无法满足经济和社会领域的需求。

 

中非合作下的教育需求

进入21世纪之后,中非贸易额在这一时期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迅猛增长。中国稳居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的位置。同时,非洲也是中国企业对外承包工程的第二大市场。

据麦肯锡报告分析,目前,整个非洲大陆的中资企业已经超过一万家。然而,中非经贸合作的迅猛发展也受到了中非语言和文化差异的阻碍。不少非洲领导人认为,语言障碍和文化障碍是中非合作中最大的两个问题。部分非洲领导人与中方企业和政府人员沟通合作,很担心某些细微信息甚至概念会在翻译中丢失。他们还担心中国企业倾向于一次性交易,不愿与非洲伙伴建立牢固的长期关系。此外,非洲官员还认为,中国企业普遍对非洲当地的法规重视不足,而根本原因在于语言障碍。

此外,缺乏合格的技术员工也是在非的中国企业面对的最大挑战之一。原中非卓越基金研究员骆雅婷曾对多家企业进行访谈,一个月内9家接受访谈的中国建筑公司在肯尼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就有800多个岗位无法被满足。由于当地缺乏合格的技术工人,中国公司不得不花费7〜8倍的成本从国内招聘中国工人。于此同时,公司还常常遭到当地工会对于其不给本地区创造就业机会的指责和投诉。因此,培训一批合格的本地技术工人成为很多中国企业的需求。

中非经贸合作一路高歌猛进的同时,中非之间的文化沟通与人才培养出现了巨大需求,满足这两者的方式唯有教育。

“现在,国家政策导向更强调人文交流,教育正在这一框架下。”从事多年中非教育研究的专家,浙江师范大学教授牛长松接受《中国投资》记者采访时说。中非教育合作是中非合作框架下中非全方位友好合作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承载着文明,是民族文化的传承者。中非教育交流与合作可以增进对彼此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维护文化的多样性,推进亚非两大洲文明之间的和平共处与平等对话。

 

高校合作深入推进

据教育部资料显示,2016年,非洲在华留学生为61594人,同比增长23.70%,相比其他大洲,非洲留学生人数增长最快。2015年非洲留学生为49,792人,同比增长19.47%。2005-2014年非洲来华留学人数增长势头迅猛,平均增速为34.69%,且越来越多的非洲学生自费来中国。自新中国成立至2004年底,中国向非洲50个国家提供政府奖学金17,860多人次。2005 年享受中国政府奖学金的非洲学生为1 367人,占外国留学生总数 18. 95% 。从 2005 年开始,非洲国家自费留学生人数开始超过中国政府提供的奖学金人数。到 2011 年,自费留学人数已是政府奖学金人数的 2.3倍。

从新中国成立后到 2003 年,中国在 21 个非洲国家开展了 60 期援助项目,建立了 23 个实验室,内容涉及生物、计算机、物理、分析化学、食品加工、材料、园艺、土木工程等多个域。其中比较突出的有喀麦隆雅温得第一大学微生物实验室、肯尼亚埃格顿大学生物技术实验室和园艺生产技术合作中心、科特迪瓦博瓦尼大学食品加工与保鲜中心等。

2000年以来,中国一些高校陆续形成了富有特色的非洲研究学科,并建立了非洲研究中心。例如,浙江师范大学自21世纪初,逐渐成为非洲研究的高地,2007年,学校成立了非洲研究院,并设立了“非洲教育与社会发展”交叉学科博士点、“非洲学”交叉学科硕士点、“政治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非洲教育”、“非洲历史”二级学科硕士点。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于2005年成立了非洲职业教育研究中心,针对非洲国家的职业教育进行专题研究,以对埃塞俄比亚的职业教育研究为基础,逐步扩展到其他国家。云南大学最早于1998年成立了非实体性的亚非研究中心,2007年初,经学校批准正式成立实体性的“云南大学非洲研究中心”。

2010年 6 月,在第八次对发展中国家教育援外工作会议上,中非双方正式启动了“中非高校 20 + 20 合作计划”。中国的 20 所高校与非洲的 20 所高校结对开展合作与交流,利用各自的学科优势和特色,合作进行科学研究、师资培训、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等,形成了“一对一” 的校际合作模式。入选合作计划的 20 所中方院校分别与非方合作院校制定了未来 3 年合作规划和项目,领域涉及文理、工科、农业、职教、师范、经贸、医学、矿产和纺织等多个专业。

牛长松告诉记者,今年教育部打算进一步拓展“中非高校 20 + 20 合作计划”(“20 + 20 合作计划”)的形式,将“20”拓展为“20+”,一是,增加参与高校,不是“20 + 20 合作计划”的高校也可以参与项目;二是,加入第三方企业,即“非洲国家高校+中国高校+中国企业”,形成校企联动的形式。

此外,我国一些非“中非高校 20 + 20 合作计划”的学校也在一些优势科目上和非洲国家形成了合作。如北京交通大学为肯尼亚培养铁路管理人才,上海交通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大学和非洲高校联合协会、东非高校理事会、应用科学工程技术合作组织签署了合作备忘录等。

 

⬆卢旺达东方省卢旺达大学尼亚加塔雷校区,汉语新学员注册现场

汉语教育缺口大

“非洲汉语人才需求很大。大量中资企业在非洲,需要懂汉语的当地员工,帮助企业处理当地事务,孔院汉语专业的学生往往供不应求。”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国际交流处处长翟风杰告诉记者。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在国家汉办的支持下,在埃塞俄比亚建立了2所孔子学院,每年培养上万学汉语的学生。

据了解,自 2005 年非洲第一所孔子学院在内罗毕大学成立以来,目前已经在非洲 30 多个国家建立了40 多所孔子学院、10 多个孔子课堂,派出的汉语教师和志愿者逾千人,在孔子学院注册学习汉语的人数达 9 万余人。非洲孔子学院为所在院校的师生提供汉语教学、开设汉语课程的同时,一些孔子学院还开设了商务汉语、导游汉语等特色课程,满足了非洲民众的不同学习要求。

由于非洲孔子学院数量整体偏少,绝大多数国家只建有一所孔子学院,无法满足当地人对汉语文化的需求。为了让更多的非洲人接触汉语文化,非洲许多孔子学院采用“一院多点”的汉语文化传播模式,即一所孔子学院在校内外开办多个汉语文化教学点以满足当地不同层次的汉语文化学习需求。据了解,喀麦隆雅温得第二大学孔子学院开办了15个教学点,学生人数6000多人。马达加斯加塔那那利佛大学孔子学院在全国6个主要城市开办了30个教学点,习汉语学员人数达到9000多人。南非开办了5个孔子学院,3个孔子学堂。汉语在南非正在纳入国民教育体系,2016年以来,南非中小学汉语教学点已发展到50个,其中有18所中小学是正式试点学校,部分学校已经开始计学分。博茨瓦纳大学、南非罗德斯大学、卢旺达基加利教育学院、津巴布韦大学、尼日利亚拉各斯大学孔子学院及马里阿斯基亚中学孔子课堂等均在周边大中小学设立了汉语教学点。

 

职业技能培训:互利共赢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每年开展的各类对非技术人才培训逾万人次。自 2000 年中非合作论坛首届会议召开以来,教育部与商务部先后在国内高校建立了 10个国家教育援助非洲基地,参与此项工作的高校有 50多所,每年举办援非研修班数以百计,学员包括非洲国家的各级教育官员、学者、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

对非人力资源培训的另一大主体是在非的中资企业。根据麦肯锡调查的在非的中资企业中,企业的员工中89%是当地人,其中2/3受到了企业提供的职业技能培训。

例如,路桥集团,为了培养本地铁路职工,在非洲立了一个综合性的三级培训体系,包括铁路建设技术培训,铁路运营、管理培训和铁路工程教育体系,为当地培养了2万余人,并资助当地学生来华深造,累计资助肯尼亚、刚果(布)、塞内加尔、赤道几内亚、安哥拉、多哥等6国学生251名。中航国际,向非洲业主提供中国生产的机械设备的同时,对工程师进行培训,包括培训规划、课程编制、理论培训、操作培训,同时对设备提供技术指导、设备维修、售后服务等。到今年,中航国际在肯尼亚,通过NYS项目、高教部项目等累计培训肯尼亚青年超过1.5万人次。华为在非洲实施了“未来种子”计划,作为一项帮助青年远程通信人才的项目,该计划已经在 40 多个国家实施,超过 1 万名来自 100多所大学的学生从中受益。

 

教育的影响:润物细无声

在对非洲的教育合作方面,一些学校开展了与企业合作的探索,如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与纳米比亚大学在纳米比亚同华东有色投资有限公司建立联合地质实习基地。两校提出并探索了“1+1+N”的捆绑式中非高校合作新模式(其中两个“1”分别代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和纳米比亚大学,“N”代表与两校产学研结合的多家企业),并与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达成合作协议。东华大学纺织学院与肯尼亚莫伊大学工学院建立了“系—系”的合作模式,推动两校在纺织服装专业的产学研合作,与企业合作为交换生提供为期 3 个月的实习,开展纤维、纺织机械出口等业务专项培训。北京交通大学与中国路桥集团合作,通过定制化形式,培养非洲铁路管理人才。

但目前,校企合作在深度和广度上还有待提高。牛长松告诉《中国投资》杂志记者,中国高校目前最需要的是加强与在非中资企业的合作,两者之间需要建立更好的协调系统。翟风杰同样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她告诉记者,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希望未来能够进一步加强和企业的合作,一方面可以使学校课程更适应就业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缓解企业用工问题。

尽管中非教育合作近年来正在不断发展,但中国与非洲国家的教育合作尚有很大发展潜力。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智宇琛接受《中国投资》杂志采访时表示,如果中国能够进一步加强在非洲的教育培训,这在未来的影响是巨大的。从非洲人口看,非洲是一个年轻的大陆,人们迫切需要教育培训。但是,目前非洲年轻人处于供给侧(教育)和需求侧(就业)断档和脱节的状态。在此之前,非洲年轻人的父辈接受的是西方教育,但现在,西方的影响力正在慢慢“退色”,中国在非洲的影响力正在增加,这种影响力的增加会最直接反映到年轻人的身上。因此,教育培训的意义在于未来,当下一代的非洲年轻人接受中国的科学技术、职业技能甚至文化礼仪培养后,他们无疑会对中国有更深入的了解,也会有更深入的感情。

智宇琛强调,“中非教育合作应该看到其可行性、必要性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教育体现的更多的是软性的东西,由于中国不干涉内政的原则,我们释放的善意有可能会被西方扣帽子。但我们可以采用多条腿走路,在不违反外交原则的情况下,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来进行教育培训,这对未来中非合作是非常重要的,也是物有所值的。”(编辑:杨海霞)

链接

中非教育合作历程

早在上世纪50年代,中国就开始与非洲国家进行教育合作。1956年1月,根据《中国———埃及文化合作协议》,4名埃及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美术、哲学和农业,开启了中非教育合作的大门。到20世纪70年代,中国与25个非洲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来自这25个非洲国家的648名非洲学生在中国学习,同期115名中国教师在非洲执教。这个阶段中非教育交流与合作的主要形式为学生的双向交流、双方教育代表团的互访,以及中国向非洲国家派遣从事汉语和基础教育的数、理、化学科任课教师。

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政府奖学金名额大幅增加,共有43个非洲国家向中国派遣了留学生,总人数达2245人;除了向非洲国家捐赠教学物资外,开始向非洲国家派遣志愿者教师。到了90年代后期,中国对非教育援助已包括留学生教育、技术培训、企业用工培训、校际交流、人员互访等多种形式;职业教育和人力资源培训逐渐成为这一时期对非教育援助的重点领域。

2000年以后,中非教育合作进一步扩大。中非合作论坛第一次部长级会议上,中国设立“非洲人力资源开发基金”,帮助非洲国家培训各类专业人才。中国与非洲国家在教育领域形成了高层磋商机制。中国政府为非洲国家提供的政府奖学金名额进一步增加。非洲留学生规模迅速扩大,高校间教学和科研合作增多,近年来,一些高校陆续形成了富有特色的非洲研究学科,并建立了非洲研究中心。同时,职业教育培训、汉语教学以及其他人力资源培训项目不断涌现。

截至2015年,中国在非洲援助和融资建设各类学校200多所,每年向非洲提供7000多个政府奖学金名额,举办100多个技术管理研修和培训班,中非合作论坛建立以来已经共为非方培训各类实用人才超过8.1万人次。

在2015年底,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上,中国提出将为非洲提供3万个政府奖学金和4万个来华培训名额,并为非洲培训20万名职业技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