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完整的绿色金融体系,不可缺少低碳发展基金。
国务院2015年9月发布《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要建立绿色金融体系。设立低碳发展基金,以有限的财政资金带动社会资本投入碳交易与低碳产业发展,是构建绿色金融体系不可缺少的一项措施。本文对如何建立低碳发展基金,提出几点设想。
低碳发展基金的建立目的与运作原则
(一)建立低碳发展基金的目的
简要地说,建立低碳发展基金的目的有二。一是提高低碳项目(技术)的投资回报率和融资的可获得性,降低高碳项目(技术)的投资回报率和融资的可获得性,解决低碳行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推动低碳产业健康发展。二是作为政府引导性基金,不是单纯以营利为目的,具有政策金融的属性,通过市场化经营,获得稳定的市场平均回报的同时,发挥基金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更多社会资金投入低碳发展领域。
(二)低碳发展基金的运作原则
一要坚持创新发展原则。低碳基金资金需求量大,运行时间长,大部分国家采用私募方式筹集资金。对于我国来说,有必要借鉴国外金融创新的经验,不断拓展资金筹资渠道,积极引导社会保险基金和保险公司投资于绿色低碳发展领域,有助于弥补资金缺口,降低基金运行风险。
二要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政府对基金运营强化管理,科学界定基金的运作机制和流程,强化风险研判、风险防范措施,不断完善项目筛选能力、投资策略限制、后续管理、绩效评估、基金退出等配套措施,确保基金资金实现预期收益和良性循环。
三要积极探索股权投资方式。低碳项目投资回报期限一般较长,比较适宜采用股权投资,通过对未上市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和提供咨询服务有利于推动低碳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利益共享,降低低碳行业发展风险。
低碳发展基金的筹集与使用
参考国内同类基金,低碳发展基金的初期筹资规模可以设定为1000亿元,主要由中央财政和国有金融机构联合发起建立,条件成熟时扩大募集范围,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机构投资者参与。在“十三五”规划期内,需要大力推动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为低碳发展融资。建立绿色低碳债券市场,政府通过财政贴息和担保降低低碳融资成本,提高银行参与低碳融资的积极性。同时积极引导私募投资、产业基金、保险基金等社会资金投资于低碳产业、低碳基础设施建设等低碳项目。
由此建立起来的低碳发展基金,主要投资以下3个方向。一是低碳技术和产品的研发、推广与应用,充分发挥碳基金对低碳企业的支持力度,加快低碳技术的商业化进程。二是加大对低碳发展战略与重大政策以及低碳发展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推动低碳政策落地实施。三是加大对低碳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积极投资于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低碳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能源替代项目、低碳产业与战略新兴产业项目、温室气体减排项目等,推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建立低碳发展基金的配套措施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由于碳基金不是以赢利为目的,而是全力支持低碳产业的发展。因此,国家对碳基金应给以一定的扶持政策:一是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二是对基金给予优惠贷款;三是扶持碳基金上市。
引导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
赤道原则是参照国际金融公司(IFC)的可持续发展政策与指南建立的一套自愿性金融行业基准,该原则已成为各国银行可持续金融运动的行动指南。目前全球已有60 多家金融机构宣布采纳赤道原则。我国应尽快明确金融机构的环境法律责任,在融资决策过程借鉴“赤道原则”,强制要求上市公司和发债企业披露碳排放信息,充分发挥金融市场对低碳产业配置资源的能力,引导更多的资源投入到绿色低碳企业。
建立低碳信贷标准
将低碳作为银行发放信贷必须遵守的标准,把节能降耗、资源循环利用、碳排放等指标纳入贷款评估体系,通过信贷资金投放遏制高耗能、高碳排放行业的盲目扩张,加大对低碳排放企业和项目的支持力度,进而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
建立低碳信贷担保机制
建立低碳经济的担保机制有利于解决低碳项目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美国能源部曾对新能源项目启动担保计划,仅使用了较少的财政资金,就撬动了大量信贷资金投入到清洁能源产业,成功地推动核能、风能、光伏等行业快速发展。我国也应考虑成立专业性的低碳信贷担保机构,推动建立包括省、市、县在内的多级政府出资建立低碳项目风险补偿基金,用于分担部分低碳项目的风险损失,支持低碳担保机构运作。
加大资本市场对低碳经济的支持力度
国际资本市场的发展经验表明,中小板和创业板设立为中小型环保企业或高新尖技术类企业提供融资非常重要。积极探索在创业板市场中建立起低碳经济板块,吸引更多资金流入低碳经济领域。鼓励债券市场优先核准符合低碳经济发展要求的项目和企业发行债券,并对研发、投资低碳经济相关领域的企业债券融资给予一定政策支持。
加强碳金融利益相关方能力建设
推动建立碳金融体系,需加强利益相关方能力建设。一是加强政府部门风险监管能力建设,更好地引导碳金融和低碳经济发展。二是加强碳金融业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参与碳金融业务的专业水平,有效控制运营风险。三是提升碳金融相关机构能力建设,为低碳发展提供多渠道的资金支持与咨询服务。
(文|刘长松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 图片提供|CF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