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做在的位置: 中国投资 > 区域城镇 > 南京都市圈:从区域协同走向区域一体化

南京都市圈:从区域协同走向区域一体化

南京都市圈:从区域协同走向区域一体化

文|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导 读 

南京都市圈需加快破除行政壁垒和体制障碍,推进跨界融合发展,探索从区域项目协同走向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

现状与特点

实践与成果

从区域项目协同走向区域一体化

南京都市圈横跨江苏和安徽两个省、长江和淮河两个流域,包括南京、镇江、扬州、淮安、芜湖、马鞍山、滁州和宣城八市,是国内为数不多的跨省都市圈之一,总面积6.3万平方公里,人口3255万人,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约3.37万亿元。近年来,都市圈在国家发改委等部委的关心指导下,在江苏和安徽两省的统筹推动下,在各市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积极贯彻落实《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和《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一体化和同城化合作不断深化实化。

现状与特点

南京都市圈“承东启西、承南接北”,地处中国重要的沿海和沿江发展轴线的交汇点,是东部与中西部经济发展的转换地带、南方与北方经济发展的交融区域,具有战略性的枢纽地位。

一是横跨苏皖两省、是长三角城市群重要组成部分。八市文化同源、人缘相亲、民俗相近、优势互补,多年来合作不断深化,基础设施、投资贸易、金融服务、科技教育、生态环保、社会服务等领城合作成效显著,已经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并共同接受来自上海的辐射带动,成为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南京都市圈的建设发展创造了更加充分的条件。

总体看来,南京都市圈对长三角城市群贡献度可以用“567”概括,即南京都市圈面积约占长三角的1/5,经济总量约占1/6,且呈稳定增长趋势,常住人口约占1/7。南京都市圈地区生产总值占长三角三省一市地区生产总值总额比例由2002年的13.6%增加到2018年的16.3%,对长三角经济总量的贡献持续上升。

二是产业互补性强。都市圈八市产业发展成梯度分布,各城市产业各有亮点,互补性强。南京综合优势明显,科教资源丰富,服务经济较为发达,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占优势;镇江、扬州、芜湖、马鞍山等工业经济地位突出,资本密集型制造业比重较大;滁州、淮安、宣城三市农业基础雄厚,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占比大。

三是南京区位特殊、交通联系紧密。南京市的土地形状特点是南北狭长、东西偏窄,南北直线距离150公里,中部东西宽50~70公里,南北两端东西宽约30公里。作为省会,南京位于江苏省的西南边,南、西、北三面与安徽省接壤,只有东部与省内的扬州、镇江和常州接壤,这样独特的地理位置,是中国所有省会中独一无二的。也正是基于这种特殊的位置,南京对周边的安徽省滁州市、马鞍山、宣城等市联系密切。南京市30分钟高铁圈可覆盖镇江、滁州、马鞍山、芜湖四市,1小时高铁圈可覆盖整个都市圈区域(宁宣铁路规划中),1小时高速交通圈可覆盖南京市、马鞍山市和镇江市主要市域范围,以及滁州市东部、扬州市西南部地区。

实践与成果

从2002年成立,特别是十八大以来,都市圈各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都市圈一体化建设,围绕建立健全城市间协同发展机制,深入推进南京都市圈建设,促进规划共编、设施共建、服务共享、环境共治,加强产业合作与公共事务协作管理,努力打造跨省融合发展典范。

(一)体制机制。区域经济发展的经验证明,大都市圈框架下的城市之间的合作,是一种紧密的竞合关系,特别需要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运作机制方面,2013年,八市共同成立了南京都市圈城市发展联盟,明确了都市圈决策层、协调层、执行层三级运作机制【决策层——都市圈党政领导联席会议,协调层——市长联席会议,执行层——5大类17个专业委员会(交通、旅游、统计、规划、经信、科技、商贸、农业、环保、民政、教育、文化、卫生、信息合作、质监、党报联盟、发展研究中心)】;市场化机制方面,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发挥专业协会、产业联盟等作用,通过市场自发力量助力都市圈一体化建设。成立了南京都市圈智能制造发展联盟、城市广电协作联盟、新媒体联盟、公共博物馆合作联盟、物流标准化联盟、律师协会、城市印刷行业协会等。特别合作区机制方面,就毗邻区域融合发展进行沟通衔接,研究了宁句特别合作区共建方案,启动了宁淮特别合作区建设。

(二)基础设施。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多联多通、快联快通水平。织密网络,南京与镇江、扬州、芜湖、马鞍山、滁州等市实现高铁或动车1小时内直达。宁句城际轨道交通工程等项目加快建设,宁马、宁合高速公路等国省干道快速化改造加快推进,建成宁滁快速通道,滁州市中心到南京河西新城时间压缩一半,只需40分钟车程。优化方式,南京禄口机场在都市圈7市均建立异地候机楼,实现了航班查询、机票销售、异地候机服务的无缝对接。全部撤除市域范围内的9个二级公路收费站,做好苏皖省界合设收费站工作,促进圈内公路收费站点优化布局。畅通“瓶颈”,南京地铁通车里程已经达到378公里,位居全国第四位。按照“零距离换乘、无缝化衔接”要求,加强南京地铁、公交线路与周边城市的衔接,宁滁公交换乘中心投入运营,开通南京至马鞍山、镇江句容、扬州仪征的城际公交,打通居民出行最后一公里。

(三)产业体系。促进产业分工融合发展,是南京都市圈一体化建设最主要的着力点。加强创新资源辐射,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邮电大学等多所高校在镇江、扬州、淮安、马鞍山、滁州等地设立高新技术研究院。优化产业分工体系,与滁州市加强制造业产业链分工协作,滁州汊河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引进南京车辆零配件企业112家,协议总投资91.45亿元;与扬州市共同打造“宁扬绿色化工产业带”,加强高性能合成材料、高端专用化学品等领域合作;与淮安共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已有49个项目注册落户,涵盖总部经济、电子商务、软件开发等产业。突出商贸物流合作,金鹰、中央、苏宁、苏果等分店遍布都市圈城市,新街口商圈节假日客流量40%来自都市圈城市。

(四)民生服务。促进都市圈优质资源共享共用。基础教育方面,南京外国语学校、南京市琅琊路小学等分别在淮安、滁州设立分校,南京中华中学与滁州一中、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与滁州市机电工程学校也分别签订了校际合作协议。医疗卫生方面,南京鼓楼医院、儿童医院等多家三甲医院采取集团化运营、设立分院等形式与都市圈城市开展合作。南京都市圈统一预约挂号服务平台已全部完成8个城市对接工作,向市民提供146个医院近万个专科的预约挂号服务,实现都市圈城市医学检验检查报告的异地查询。探索实施都市圈医疗一账通结算模式,目前南京市医疗一账通已与马鞍山市确定了对接方案和技术方案,即将开展对接工作。智慧民生方面,实现南京、镇江、扬州、马鞍山四市公交一卡通,扩大公交一卡通使用范围,促进公交、地铁、旅游、医疗等领域互联互通,都市圈主要城市汽车客运实现联网售票。社会保障方面,宁镇扬三市,居家养老购买服务取消了户籍限制,三地居家的老年人可以共享三市的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服务。宁镇扬淮四市医疗保险结算平台与省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结算平台实现联网并投入使用。

从区域项目协同走向区域一体化

紧紧围绕提升都市圈发展质量和现代化水平,将南京都市圈地区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的产业创新高地、长江经济带重要的资源配置中心、我国开放包容的跨区域都市圈典范、绿色智慧均衡友善的高质量生活圈。

首先,需要破解行政壁垒,推进跨界融合发展。强化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引领作用,加快破解行政壁垒和体制障碍,探索从区域项目协同走向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一是共建宁杭生态经济带。充分发挥南京在宁杭生态经济带的“龙头城市”作用,推动与杭州、湖州等城市共建生态经济体系、生态文化体系、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等,打造长三角生态文明改革试验、生态经济创新发展、枢纽门户功能拓展、绿色智慧城市建设“四个先行区”。二是建设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借鉴推广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制度创新经验,推进顶山-汊河、浦口-南谯、江宁-博望联手共建各具特色的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探索规划管理、土地管理、重大项目管理、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一体化协调机制。三是探索建设跨区域合作发展平台,探索跨区域合作发展机制,推动社会资本以市场化、法治化方式参与建设,联合打造一批产城融合、生态绿色的重大功能性合作平台。推动以南京江北新区和淮安盱眙为主体的宁淮特别合作区建设,探索特别合作区运作机制、管理模式、支持政策等。

再者,携手周边都市圈,深化合作共建共享。一是支持推动南京都市圈与上海都市圈(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都市圈(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杭州都市圈的创新合作,积极构建长三角科创圈,推动技术转移转化平台、科技资源共享平台、人才交流平台、科创企业证券服务等平台共建。二是联手杭州都市圈,苏浙两省协同推进宁杭生态经济带建设,建立宁杭生态经济带沿线城市政府部门、行业组织、社会各界之间常态化交流合作机制。三是加强与合肥都市圈协同发展,打造东中部区域协调发展的典范,探索协同治理新模式。



编辑 | 张   盼

设计 | 孙子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