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做在的位置: 中国投资 > 区域城镇 > 壮大天津都市圈

壮大天津都市圈

文|徐睿宁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生

导读

天津需要以京津冀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中心城市为目标,优化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的“双城”发展格局,打造一批独具特色的区域节点

   天津都市圈的现状与特征

天津都市圈发展的重点任务

建设天津都市圈的对策

 

 

⬆ 天津城市建筑


2021年9月,《天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明确指出,要打造“1+N”的天津都市圈,形成多中心、网络化协同发展格局。根据黄艳和安树伟(2021)的测算,天津都市圈包括天津,河北的廊坊、唐山和沧州,共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与以北京为核心的首都都市圈范围有所重叠,但又不完全相同。天津都市圈属于成长型都市圈,总面积4.62万平方公里,2021年常住人口约3427万、地区生产总值31642亿元,人均GDP92334元,三次产业结构为 4.4∶42.1∶53.5,为“三二一”型产业结构(表1)。天津都市圈位于京津冀东北部,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一带一路”建设的海陆交汇枢纽。

 


 

 天津都市圈的现状与特征

(一)经济增长乏力,在京津冀的地位逐渐下降
2010~2021年,天津都市圈的地区生产总值由17248亿元增加至31642亿元,按名义价格计算年均增速5.7%,占京津冀的比重保持在30%~40%左右,呈现上升-下降-再上升的态势。其中,2010~2014年所占比重稳步提升,2015年之后持续下降,至2020年仅占32.7%,2021年才又有所回升(图1)。

截屏2023-01-10 下午7.20.37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传统产业优势逐渐弱化
2010~2021年,天津都市圈产业结构由5.7∶53.8∶40.5调整为4.4∶42.1∶53.5,由“二三一”产业结构转变为“三二一”产业结构(图2)。天津都市圈既有的优势产业即重化工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传统产业优势逐渐弱化,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速均是由领先全国转变为落后于全国。其中,第二产业增速与全国平均水平之间的差距最大(图3)。

截屏2023-01-10 下午7.20.59

截屏2023-01-10 下午7.21.24

(三)都市圈内各城市经济联系紧密
本文根据引力模型①,计算得到2021年天津都市圈各城市之间经济联系强度(表2)。天津与廊坊的经济联系最大,为1.59;沧州与唐山、沧州与廊坊的经济联系最小,均为0.13。近年来,天津各区已经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与唐山、沧州、廊坊建立了良好的经济产业合作框架。2018年滨海新区与唐山签署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区域合作的框架协议》;同年天津静海区、河北沧州、廊坊三地共同签署了《关于深化静沧廊(3+5)协同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津冀“1+5”交通协同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水务专项合作协议》等。

截屏2023-01-10 下午7.21.35

(四)科技创新能力较强,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
天津都市圈科技创新能力较强,2020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为2.6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26个百分点,专利授权数占京津冀的32.0%。2019年天津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达到80.88%,位列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第四位,属于全国综合科技创新水平第一梯队(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2021)。但是,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相比,天津都市圈的科技转化率明显不足,企业的主体创新地位有待加强。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企业难以发挥真正的创新引领作用。另一方面,天津人才净流入所占比重逐年下降,人才流入与人才流出大体相当(任泽平,2021)。天津作为承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承接模式以政府搭台、高校和地方合作为主,市场自发对接的活力不足,科技软环境难以支撑北京的科技创新成果在天津落地。

(五)城乡差距较大,收入分配不合理
2021年,天津都市圈城镇化率为69.6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91个百分比。除沧州外,都市圈地级市城镇化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城乡收入比看,2021年天津都市圈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2.22∶1(农村居民=1),小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GDP看,2021年天津、唐山的人均GDP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GDP的比值仅为0.42∶1、0.35∶1,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43∶1(表3)。说明天津和唐山在收入分配方面存在较大问题,创造的财富留在居民手中比例不高,制约了居民的消费能力,也影响了正常的经济循环和居民生活质量。

截屏2023-01-10 下午7.21.43


天津都市圈发展的重点任务  

(一)重点发挥天津的引领作用
天津需要以京津冀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中心城市为目标,优化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的“双城”发展格局,强化武清、静海、宝坻、宁河、蓟州等各区在优化空间、集聚人口、带动发展中的作用,打造一批独具特色的区域节点(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2021);提速建设(天)津滨(海新区)城际、(天)津(大)兴(机场)城际,加快建设北方航运枢纽;加快建设双城中间绿色生态屏障区,重点保护北部盘山-于桥水库-环秀湖生态建设保护区,中部七里海大黄堡-北三河生态湿地保护区,南部团泊洼-北大港生态湿地保护区,形成京津冀东部绿色生态屏障,推进“871”②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围绕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提升居民高质量生活水平。

(二)加快产业协同发展与转型升级
产业协同发展和合作对接是推动天津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领域。当前应根据都市圈内各城市发展重点(表4),创新优化传统优势产业,培育支柱产业做成区域品牌,加大投入新兴产业,在武清、宝坻、固安等地规划一批产业功能明确的产业创新基地(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2021),以数字化搭建产业协同的基础设施,畅通产业协同的体制机制,提升都市圈内政策的协同性和精准性。

截屏2023-01-10 下午7.21.52

(三)构建新型城乡关系,推动都市圈城乡深度融合
在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下,天津都市圈需要以人为核心构建新型城乡关系,促进城乡深度融合,实现高质量的城镇化。首先提升小城镇和郊区的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加大对农业转移人口在中小城市就业的支持力度,尝试在都市圈内部推进统一规范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积极引导和支持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转让相关权益(安树伟,王宇光,2020)。其次,推动城乡产业融合,以乡村产业振兴推进城镇化发展。城市郊区应布局休闲农业、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生态环保等特色产业。第三,应推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美丽乡村,建立城乡一体的道路、供水、供电、信息等基础设施体系建管机制。

(四)打造全国创新高地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完善综合创新生态系统,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和创新潜能。第一,建设创新发展的承载地。把滨海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成国际一流科技园区,促进各园区转型升级,以产业链和创新链拉动人才、产业创新集聚。第二,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并严格实施知识保护产权制度。第三,出台完善服务于人才流入的政策体系,打造“一站式”人才服务模式,努力将都市圈特别是天津建设成全国的人才高地。

 

建设天津都市圈的对策 

(一)尽快编制天津都市圈发展规划
当前天津都市圈发展需要避免不愿突破行政管辖障碍和最大化本地GDP导向下盲目做大的两个不良倾向(陆铭,2021),加快启动编制天津都市圈发展规划十分必要。都市圈规划是一种自发性的、以横向协调为主的区域规划,应按照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的要求,结合津、冀各地区发展实际,编制都市圈的整体规划(孙久文,高宇杰,2021)。天津都市圈规划应具体包括优化都市圈发展布局、提升协同创新水平、加速推进基础设施网络化布局、促进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均等化、打造高端产业集聚区等内容。

(二)完善都市圈合作的体制机制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体制下,研究推动都市圈合作协调机制,同时完善省市区多边合作机制,并建立行业主管部门之间的合作机制。第一,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多级对接机制。当前天津与周边城市的合作还局限于各辖区合作层面上,如天津滨海新区与沧州、天津宁河区与唐山共建的协同发展示范区,未来应从市级(省级)层面协调。第二,完善协调工作机制,如建立专题联席会议制度、联络员制度、工作小组制度、反馈制度。第三,建立针对区域合作工作的政绩考核机制,促进都市圈内合作项目落地见效。

(三)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一方面,天津都市圈对内利用好港口腹地广阔优势,发挥天津经济支撑辐射和引领带动作用,汇集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推进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多领域对外开放;另一方面,天津都市圈对外立足于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有效对接东南亚、蒙(古)俄(罗斯)等国家的经贸、产能、基础建设等需求,打造利益相融的国际产业链。同时,要强化都市圈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的地位,不断完善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和港口集疏运通道,错位发展,提升港口城市的航运中心功能。

 

【202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区域战略实施效果综合评估与政策优化研究》(批准号:22AJL003)】

注:
① 引力模型公式为:
式中,Uij表示大都市i对城市j的引力强度,Pi和Pj分别表示大都市i和城市j的人口规模,Gi和Gj分别表示大都市i和城市j的经济规模, Dij表示大都市i和城市j的地理距离。
②“871”重大生态建设工程,指升级保护北大港、大黄堡、团泊湖、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规划建设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之间绿色生态屏障,强化海岸线保护开发利用。这三项生态工程按设立时的面积和长度分别为875平方公里、736平方公里和153公里,故称为“871”重大生态建设工程。

参考文献:
1. 张安树伟,王宇光.都市圈内中小城市功能提升的体系建构[J].经济纵横,2020(8):33-39+2.
2. 黄艳,安树伟.我国都市圈的空间格局和发展方向[J].开放导报,2021(4):15-23.
3. 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京津冀协同发展报告 2020[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21:107-225.
4. 陆铭.新发展格局下城市群与都市圈的关系[J].产城,2021(2):83.
5. 任泽平.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1[EB/OL].https://mp.weixin.qq.com/s/e3Fh-JdJuQs0bxbMQyb_iQ,2021-11-12.
6. 孙久文,高宇杰.新发展格局与京津冀都市圈化发展的构想[J].北京社会科学,2021(6):95-106.
7. 张晓明,连欣.新一轮都市圈规划编制创新思考[J].中国经贸导刊(中),2021(4):4-6.
8.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2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