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做在的位置: 中国投资 > 区域城镇 > 建设现代化太原都市圈

建设现代化太原都市圈

文|张晋晋  山西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经济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

导读

太原都市圈应持续提升核心城市能级、打造引领黄河“几”字弯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引擎,发展壮大现代产业体系、深化产业体系协作与分工,加快太原晋中一体化建设、构筑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格局

   太原都市圈发展现状与特征

太原都市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太原都市圈在黄河“几”字弯区域的地位

太原都市圈未来发展重点

建设现代化太原都市圈的对策 

 


“十四五”时期,我国城镇化进入加快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新阶段,太原都市圈作为山西省新型城镇体系规划的核心区域,是山西省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也是山西实现成功转型的引领区。依据黄艳和安树伟(2022)的研究,太原都市圈空间范围包括太原和晋中;结合安树伟、张晋晋等(2020)的研究,太原的辐射半径仅50km,因此,太原都市圈晋中的范围严格意义上仅包括榆次区和太谷区。故本文将太原都市圈的范围界定为太原市、晋中榆次区和太谷区。2021年,太原都市圈面积9327km2,常住人口664.2万人,地区生产总值5581.9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84039元(表1)。

 

太原都市圈发展现状与特征

(一)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占山西省比重波动上升
2010~2021年,太原都市圈地区生产总值由1969.6亿元提高至5581.9亿元,占山西省的比重呈现波动上升趋势。2010~2011年,太原都市圈地区生产总值占山西省比重略有下降,2011~2016年所占比重稳步上升,2017年所占比重又下降至24.1%,2017~2019年所占比重又持续上升,2019~2021年所占比重又略微下降(图1)。总体来看,近年来太原都市圈在山西省的经济地位缓慢提高。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
2010~2020年,太原都市圈三次产业结构由2.7∶44.0∶53.3调整为1.6∶35.2∶63.2,第三产业比重不断增加,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均呈现下降趋势,表明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但在2021年太原都市圈三次产业结构转变为1.7∶40.1∶58.2,第二产业结构反转态势明显(图2)。这是因为2021年第二产业增长过快所致,2021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了17.6%、第三产业增加值仅增长了12.8%。近年来,在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等产业带动下,太原都市圈经济新动能加快成长,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转型步伐强劲有力。

 

(三)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距不断扩大,相对差距逐渐缩小
2010~2021年,太原、榆次区、太谷区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稳步提升,且高于山西省平均水平。太原、榆次区、太谷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即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距不断扩大、相对差距不断缩小阶段。2010~2021年,太原、榆次区、太谷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差距不断扩大,但绝对差距均低于山西省平均水平;太原、榆次区、太谷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对差距不断缩小,太原由2.1∶1(农村居民=1,下文同)下降到1.9∶1,榆次区由2.3∶1下降到1.8∶1,太谷区由1.9∶1下降到1.6∶1,均小于山西省平均水平(图3)。

 

(四)综合开发条件优良,科技创新元素汇集
依据《山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山西省1.59万km2的17个国家级重点开发区域①中有10个位于太原都市圈内,非常有利于进行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太原都市圈是全省经济实力最强、人口集聚度最高、生产要素最密集、创新潜力最大的区域,在全省经济发展格局中具有龙头地位。近年来,太原都市圈加速推动创新资源集聚和融通创新。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山西高校新区等为太原都市圈的发展提供了科技、人才保障,为都市圈赋予了更多先行先试、率先发展的必要条件。

 

太原都市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都市圈发育不完善,城市等级结构存在断层
都市圈的圈层式空间结构有利于创新主体和创新资源借助产业结构升级而转移,实现技术与知识在都市圈内从核心城市到中小城市逐级流动,使之成为一种高效运行的创新系统(陈莞,2019)。太原都市圈城市等级规模结构升级缓慢,按城区常住人口测算,2021年,太原都市圈核心城市太原城区常住人口为391.0万人,属于I型大城市;晋中城区常住人口为71.6万人,为中等城市;古交城区常住人口仅16.5万人,太原都市圈依然缺乏Ⅱ型大城市和I型小城市。总体而言,太原都市圈发育程度不高,依然为萌芽期都市圈,城市等级结构不完善,存在断层现象,不利于都市圈的产业分工和整体功能的提升。

(二)核心城市带动作用有限,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尚不健全
从核心城市太原的规模来看,2021年太原城区常住人口391.0万人,为Ⅰ型大城市,属于三级中心城市②;其次,太原的经济势能指数在我国目前29个都市圈中排名居末位,量级为Ⅳ级,说明太原在人口规模、经济规模方面均远远低于我国其他都市圈的核心城市,经济势能弱,辐射能级较低,目前仍处于萌芽期都市圈阶段(黄艳,安树伟,2022)。太原都市圈核心城市太原仍处于以集聚为主的阶段,吸纳了周边地区大量的生产要素和资源,极化效应相对突出,但扩散和外溢效应尚不明显,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不足;其中的中小城市晋中和古交人口集聚功能不足,产业发展、吸纳就业、公共服务功能发展缓慢。同时,都市圈内不同城市之间互动发展的格局还没有形成。中心城市太原周围的城市仅有晋中和古交,且城市之间的交通一体化水平不高、分工协作不够、城市间联系较少、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不完善等问题突出。

(三)营商环境差距较大,整体水平不高
城市是企业生产经营的主要活动场所,其营商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市场主体的活力和企业家投资区位的选择。2015年我国各级政府持续推动“放管服”改革以来,营商环境得到持续优化。2020年太原市在山西省内营商环境排名第1位,位列全国除直辖市外27个省会城市的第20位,位于全部参评城市(289个)的第47位,而晋中位列全部参评城市的第116位(表2)(李志军,2021)。总体而言,位于中部地区的太原都市圈,因市场化水平较低、法治环境较差、产业配套能力较弱、生产成本以及交易费用较高等诸多因素,营商环境整体水平不高。

 

(四)环境问题较为突出,资源较为紧缺
太原是山西省空气污染仅次于临汾的城市,2021年,太原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224天,低于山西省平均水平(山西省生态环境厅,2022)。此外,水资源严重短缺,2010~2020年,太原都市圈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略低于山西省平均水平,核心城市太原缺水尤为严重;2020年太原都市圈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34.97m3,是山西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71.23%,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0.49%(图4)。由此可见,太原都市圈环境问题较为突出,发展资源较为紧缺,综合承载力有待提高。

 

 

太原都市圈在黄河“几”字弯区域的地位 

(一)太原都市圈是黄河“几”字弯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引擎
参考胡正塬(2013)的研究,黄河“几”字弯区域范围为“3+12”③个城市。发挥核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有助于推动黄河“几”字弯区域高质量发展,但“几”字弯区域的核心城市带动能力普遍较差(安树伟,张双悦,2021)。2021年,黄河“几”字弯区域Ⅰ型大城市仅有太原,太原都市圈是黄河“几”字弯区域唯一基本成型的都市圈;而省会(自治区首府)城市呼和浩特和银川的建成区常住人口分别为215.0万人、171.1万人,均为Ⅱ型大城市,有待进一步培育。此外,在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方面,太原均排名第一;太原第三产业占比为57.9%,略低于呼和浩特。总体来看,太原在黄河“几”字弯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表3)。随着太忻一体化经济区的深入推进,太原都市圈优势将会进一步凸显。由此可见,太原都市圈是黄河“几”字弯区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二)太原都市圈是黄河“几”字弯区域承接新兴产业转移的重点地区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要积极承接新兴产业转移,加强同东部沿海和国际上相关地区的对接,吸引承接一批先进制造业。在黄河“几”字弯区域的15个城市中,仅太原是商务部确定的首批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太原都市圈区位条件较好、交通便利、产业基础较扎实,土地、劳动力、能源等资源丰富,生产要素成本相对较低,具备承接新兴产业转移的独特优势和良好基础。“十四五”时期是产业加快转移、要素加快流动的关键时期,《太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支持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创建国家级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积极对接首都科技条件平台、中关村-滨海开放式实验室、上海张江高新区等资源,建立跨区域科技成果转化共享机制,吸引更多省外成果来并转化(太原市人民政府,2021)。《晋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以承接产业转移为主攻方向,深化与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的合作(晋中市人民政府,2021)。这将进一步推动太原都市圈有力有序有效承接国内外新兴产业转移,太原都市圈将成为黄河“几”字弯区域承接新兴产业转移的重点地区。

 


太原都市圈未来发展重点 

(一)持续提升核心城市能级,打造引领黄河“几”字弯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引擎
太原都市圈,轴向带动与圈层开发相结合,实施“强省会”战略,强化核心城市太原的商业中心、研究与发展、银行和企业区域性总部的功能,提升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积极推动设立国家级新区——太原汾河新区,集聚大量人口和经济活动,集聚创新要素实现经济发展动能的转换,加快产业绿色转型、数字化转型;以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为契机,促进太原城区、晋中榆次区和太谷区的融合发展,适时调整行政区划,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扩大经济规模,提高太原在山西的首位度(安树伟等,2019)。建设太原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提升参与全球全国资源配置能力。全面提升太原都市圈国际化水平,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打造引领黄河“几”字弯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活跃增长极和强劲动力源。

(二)发展壮大现代产业体系,深化产业体系协作与分工
以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为抓手,以开发区、园区为承载,坚持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精准聚焦“新基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新业态”,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生态文化产业、高效优质农业,建设绿色多元能源供应体系,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资源型经济转型,建设绿色特色优势现代产业体系。统筹整合区域产业布局与功能分工,构建网络化、开放化、一体化的发展态势,形成都市圈内分工合作、错位发展的良性竞争格局。聚焦转型综改,以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为龙头牵引开发区改革创新发展,持续做大做强做优省级以上开发区,加快形成产业特色鲜明、企业主体突出、区域间互联互补的发展新格局,构筑转型升级强劲支撑。加快完善创新链、配置要素链、强化政策链,吸引生产要素集中、企业集聚、产业集群。全面完善园区产业配套服务,围绕主导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布局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区域性研发中心、销售中心和采购中心,形成相互关联和支撑的上下游产业配套体系,引导转移产业和项目向园区集聚。妥善处理太原都市圈与太忻一体化经济区之间的关系,加强专业化分工协作,充分发挥太原都市圈的辐射带动作用,培育发展现代化的太原都市圈,形成区域竞争新优势。

(三)加快太原都市圈一体化,构筑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格局
加快推进太原晋中一体化,以山西科技创新城建设为抓手,探索太原晋中一体化发展模式,构筑产业发展合作共赢、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公共服务一体化的发展格局,着力提升太原都市圈的综合承载能力。统筹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太原区域、晋中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招商引资一体推进、产业布局协同对接,探索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协同推进产业合作发展。统筹推进太原、榆次区与太谷区的交通、信息、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形成互联互通、功能完备、管理协同、便捷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全面加强教育、医疗、就业、文化、体育、养老、社会救助及执法司法、市场监管、法律服务等领域的合作,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推动公共服务便利化,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四)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全力提升对外开放能级
主动对接和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积极与国内外地区开展多层次、宽领域、多形式的合作交流,拓展区域合作新空间,全力提升对外开放能级。积极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借力“山西品牌丝路行”“山西品牌中华行”,持续开拓新兴市场和东南亚市场,加快打造“一带一路”核心节点城市。精准对接国家区域重大战略,以太(原)忻(州)一体化经济区为重点,积极与京津冀对接交流,深化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大项目合作,全力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依托太原无水港开展“铁海联运”,连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强化与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的联系对接,在教育、科技、旅游、产业等领域开展实质性深度合作,构建区域协同的产业体系和创新网络(太原市人民政府,2021)。加强与呼和浩特、包头、银川等黄河“几”字弯区域的城市交流合作,探索建立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合作共建、利益共享新机制,促进黄河“几”字弯区域高质量发展,共同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建设现代化太原都市圈的对策 

(一)建立区域合作组织,健全一体化发展的推进机制
由省级层面统筹,设立协调部门,建立和健全由太原、晋中榆次区和太谷区构成的区域合作组织,通过联席会、产业联盟、合作论坛等不同的形式,形成制度化和网络化的沟通联系渠道,就太原都市圈发展涉及的重大改革、重大政策和重大项目达成基本共识、进行协调沟通,并付诸实施。抓住提升发展优势区域综合承载能力的机遇,尽快制定《太原都市圈规划》,指导太原都市圈范围内重大生产力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布局和生态环境保护等与空间利用相关的政策及规划制定。加快完善一体化的市场机制,突破行政壁垒和体制障碍,积极营造有利于推动资本、技术、产权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氛围,形成技术市场、人才市场、生态环保、公共服务一体化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同时,推进政府层面的改革,破除影响一体化进程的制度性障碍,加快形成相互协同的管理机制、合作机制、服务机制和推进机制。

(二)持续提升创新能力,壮大转型发展新动能
坚持创新驱动战略,以“新基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新业态”为转型发展的战略举措,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一流创新生态建设培育壮大核心竞争力,为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强大引擎(晋中市人民政府,2021)。依托山西高校新区,加强科教人才资源培育和挖掘,引进和建设重点科技创新平台。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强校强企加强合作,集聚高端创新资源。支持企业联合高校、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共同承担国家、省科技重大专项研发计划。发挥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太原重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等国家级技术中心技术创新的引领作用,带动中小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提升产业整体创新能力(太原市人民政府,2021)。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产学研基础设施等建设项目,支持科创基础设施集聚体,形成孵化集聚效应,不断壮大转型发展新动能。

(三)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
聚焦服务企业全生命周期,按照国际化、法治化、市场化要求,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投资和贸易规则体系相适应的政策法律体系,以数字政府建设为牵引,协同深化“放管服效”改革,进一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深入开展“互联网+政务服务”,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水平。优化政务服务环境,深化“一枚印章管审批”改革,拓展以“承诺制+标准地”为核心的极简审批,全面推广“政府统一服务”“模拟审批”“信易批”等服务模式,推动企业设立、不动产登记、医保、社保等服务事项“同城通办”,推行“一业一证”“证照联办”“一证多址”,打通商事登记“准入即营”最后一公里,提高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品质(太原市人民政府,2021)。构建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推进政府、市场信息公开;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信用承诺制度,着力提升太原都市圈数字化营商环境水平,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

(四)生态环境同保联治,打造生态文明都市圈
协调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布局,紧密对接生态建设工程,强化生态环境协同保护,努力实现生态环境同保联治,深化太原都市圈生态环境一体化发展,切实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高标准保护,严格控制“高污染、高耗能”项目准入,加快推进工业、能源、建筑、交通、农业等重点领域的清洁生产,协同推进减污降碳,推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建立太原都市圈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建立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预报、会商、信息通报和数据共享机制,促进空气质量改善。以汾河水生态修复为重点,加强水环境治理,加大汾河流域生态景观治理,严格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持续提升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为太原都市圈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注:
① 17个国家级重点开发区域为:太原的杏花岭区、小店区、迎泽区、尖草坪区、万柏林区、晋源区、古交市、清徐县、阳曲县,晋中的榆次区、介休市、平遥县,忻州的忻府区;吕梁的孝义市、汾阳市、文水县、交城县。
② 本文界定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人以上为一级中心城市,500万~1000万人为二级中心城市,300万~500万人为三级中心城市。
③ “3”是指太原、呼和浩特、银川3个省会( 自治区首府) 城市;“12”是指宁夏的吴忠、中卫、石嘴山; 内蒙古的乌海、巴彦淖尔、包头、鄂尔多斯;陕西的榆林、延安;山西的朔州、忻州、吕梁,共12个城市。

参考文献:
1. 黄艳,安树伟.中国都市圈:识别、特征与发展态势[J].中国投资,2022(Z2):29-36.
2.安树伟,张晋晋等.都市圈中小城市功能提升[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0.19-24.
3.山西省人民政府.山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Z].2014.
4.陈莞.大都市圈创新系统要素配置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9.
5.李志军.2020中国城市营商环境评价[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21.90.
6.山西省生态环境厅.2021年山西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Z].2022.
7.胡正塬.第四极:中国黄河几字湾战略经济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67-79.
8.安树伟,张双悦.黄河“几”字弯区域高质量发展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4(2):134-144.
9.太原市人民政府.太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Z].2021.
10.晋中市人民政府.晋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Z].2021.
11.安树伟等.山西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19.148-150.
12.太原市人民政府.太原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Z].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