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做在的位置: 中国投资 > 区域城镇 > 建设陆海统筹的青岛都市圈

建设陆海统筹的青岛都市圈

文|黄艳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

导读

作为我国面向东北亚开放枢纽和海洋经济先行区,青岛都市圈要持续完善空间布局,强化都市圈核心城市带动能力,畅通都市圈要素流通渠道,着力实现创新引领和陆海统筹,并在完善都市圈规划、建设“蓝色”产业集聚带、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协同发展体制机制等方面做出努力

   青岛都市圈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青岛都市圈的地位

青岛都市圈的发展重点

建设陆海统筹青岛都市圈的对策

 


青岛都市圈位于胶东半岛南部,是以青岛为核心,包含青岛、潍坊、日照、和烟台部分地区[1]组成的成长型都市圈,辐射半径150km,也是山东唯一的成长型都市圈(黄艳,安树伟,2022)。青岛都市圈首次在《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2016~2030年)》中提出,是山东“一群两心三圈”区域发展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2],也是山东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作为山东最具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区域,青岛都市圈具有较好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对外开放优势,是胶东半岛的最佳天然出海口,也是中国海洋产业的发展高地。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青岛都市圈将持续发挥其在对外开放尤其是东北亚地区合作中的桥头堡作用,引领山东实现新旧动能转换,逐渐成长为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都市圈。

 


⬆  青岛前海地标建筑风景区与老城区璀璨夜景全景图


青岛都市圈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青岛都市圈土地总面积为36454km2,2020年常住人口2395万人,分别占山东的23.4%和23.6%。

(一)经济地位全省领先,但单中心集聚现象仍较为明显
青岛都市圈在山东的经济地位较为突出,2005~2021年,青岛都市圈地区生产总值由4855.8亿元上升至24297.8亿元,按不变价计算年均增速达到了10.6%,高于全省增速0.8个百分点,占山东的比重由26.2%上升至29.3%。从都市圈内部来看,青岛是都市圈的核心,2021年青岛地区生产总值占都市圈的比重达到58.2%,相比于2005年提高了2.7个百分点。其次是潍坊,2021年占都市圈的比重为29.2%,与2005年相比下降了3.0个百分点,地级市中经济总量最大的青岛地区生产总值是最小日照的6.4倍。2005-2021年,青岛都市圈各城市地区生产总值变异系数有缓慢上升趋势,由0.93上升至了0.98,说明都市圈经济向青岛单中心集聚的态势仍较为明显(图1)。

 

截屏2023-12-13 上午9.46.41

(二)第三产业比重迅速增长,第二产业以重工业为主
2005-2021年,青岛都市圈产业结构由10∶53∶37转变为6∶38∶56,由“二三一”结构转变为“三二一”结构,但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与天津、大连等其他沿海都市圈相比仍然偏低。根据付凌辉(2010)向量空间夹角法计算的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数测算,青岛都市圈产业结构高级化步伐持续加快,2005~2021年产业高级化指数由6.46增长至7.01(图2)。从工业细分行业来看,核心城市青岛以通用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纺织制品业等为主,海洋经济特色突出;潍坊则以石油煤炭及其他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业和农副食品加工业为主;日照以黑色金属冶炼加工业、农副食品加工业、汽车制造业为主。青岛都市圈重工业偏向较为明显,2021年青岛、潍坊和日照的重工业产值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分别达到62.7%、69.8%和78.0%,新旧动能转换形势仍然较为严峻。

 

截屏2023-12-13 上午9.46.52

(三)城乡发展较为均衡,但城镇规模体系尚不合理
2020年,青岛都市圈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9.3%[3],高于山东6.3个百分点。其中,核心城市青岛城镇化率为76.3%,已进入城镇化后期阶段。潍坊城镇化率为64.4%,而日照仅为61.3%,尚不及山东平均水平。从城乡收入差距来看,青岛都市圈城乡发展相对均衡,农业与农村发展水平较高,2010~2021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从2.42∶1(农村居民=1)下降至2.08∶1,城乡收入差距低于山东甚至全国平均水平(图3)。但从城区常住人口规模划分来看,都市圈内城市规模整体较小,仅有青岛为Ⅰ型大城市,缺少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大城市和中等城市数量不足,城镇规模体系尚不合理(表1)。

 

截屏2023-12-13 上午9.47.04

截屏2023-12-13 上午9.47.12

(四)海洋经济发展较快,但对外开放水平相对不高
青岛都市圈具有较为突出的海港优势,海域面积占山东的40%以上。2022年,青岛港和日照港货物吞吐量分别居全国第四位和第七位,海洋经济发展全国领先。核心城市青岛的海洋船舶、海洋生物、海洋勘探等信息技术产业较为发达,海洋科研教育位居国内前列。2021年,青岛海洋生产总值达到4684.8亿元,居全国沿海城市第一位。从对外开放方面来看,作为以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青岛为中心的都市圈,2021年青岛的进出口总额仅为上海的20.9%、宁波的71.2%,青岛水运货运量在14个沿海开放港口城市中排名仅为第10位。由于面向中西部特别是省外中心城市的快速铁路通达性较差、沿海铁路建设较为滞后、青岛机场建设等级较低等原因,加之港口发展面临激烈竞争,青岛都市圈运输产品附加值相对较低,吞吐量增幅明显放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岛都市圈海陆枢纽作用的发挥(刘效龙,2019)。

(五)生态环境趋于良好,但陆海统筹面临挑战
2010~2020年,青岛都市圈PM2.5年度均值呈现波动下降趋势,由52.4μg/m3下降至38.8μg/m3,持续低于山东PM2.5平均水平(图4)。其中,海阳空气质量最好,2020年PM2.5均值仅为31.95μg/m3;其次是青岛,2020年均值为35.61μg/m3。潍坊空气质量相对较差,2020年PM2.5均值达到了42.85μg/m3。与我国其他沿海地区一样,青岛都市圈受“重陆轻海”思想影响,海域空间的开发保护和战略设计相比于陆域空间存在不足。尤其是,伴随着城镇化的迅速推进,青岛都市圈面临着日益严峻的人口扩张、近海污染、海岸线侵占、生态退化等问题,沿海地区海陆生态面临双重挑战。根据《2022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2022年胶州湾拖网监测的漂浮垃圾为7573个/km2,高于全国60个近岸区域均值2.65倍,青岛石老人监测点海滩垃圾85749个/km2,高于全国近岸区域均值1.57倍。

 

截屏2023-12-13 上午9.47.21

 

青岛都市圈的地位  

青岛都市圈位于京沪之间,又有山东作为广阔腹地支撑,具有联通陆海、双向开放的独特优势,在我国对外开放、陆海统筹、高质量发展和新旧动能转换中具有独特的地位。

(一)是我国面向东北亚开放枢纽和海洋经济先行区
青岛都市圈拥有青岛港和日照港两个优良港口,东与韩国、日本隔海相望,是我国对外开放格局中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交汇节点的重要区域,也是我国长江以北最大的货物集散中心,具有面向东北亚开放的天然优势。青岛都市圈还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渔业资源、海洋能源、船舶制造、滨海旅游等资源利用产业全国领先,海洋教育资源丰富,海洋制造业基础良好,是《山东省海洋强省建设行动方案》中划定的海洋经济带核心区域。未来,青岛都市圈应将持续发挥其在对外开放中的良好机遇,利用其在海洋经济中的优势地位,以海洋强国建设、以开放促发展,成为我国面向东北亚地区国际合作的前沿窗口和山东乃至全国落实海洋经济战略的主要空间载体。

(二)是山东半岛陆海统筹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青岛都市圈拥有广阔的内陆腹地和漫长的海岸线,陆地与海洋双向开发历史久远,陆海联运设施基础条件良好。面对独特的海洋与港口资源优势,青岛都市圈不仅在海洋经济上拥有广阔发展前景,也将迎来探索海洋资源与陆地资源双向流动、海洋保护与陆地生态保护协同发展的良好机遇。借助都市圈的同城化发展趋势,青岛都市圈既可以在高质量建设都市圈海岸线中进行探索,也将有利于建设都市圈多城市联动发展的海洋经济体系,依托各城市产业特色形成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现代化海洋产业链,探索建设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现代化海岸与海洋生态保护系统,实现陆海产业双向耦合。

(三)是山东科技创新中心和新旧动能转换中心
青岛都市圈拥有中国-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青岛西海岸新区等众多平台,科技研发机构和高科技企业数量众多,中国海洋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数量达到50余所。2021年,仅青岛就拥有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00余个,是山东科技创新最为活跃的地区。2018 年,山东提出全面开展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形成以青岛、济南和烟台为核心的新旧动能转换总体布局。依托于科技创新优势,青岛都市圈的制造业转型较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在新旧动能转换方面始终居于山东前列,能够为山东乃至全国的新旧动能转换发挥较强示范引领作用

 

青岛都市圈的发展重点 

青岛都市圈作为成长型都市圈,要持续完善都市圈空间布局体系,强化都市圈核心带动能力,畅通都市圈要素流通渠道,着力实现创新引领和陆海统筹,促进青岛都市圈由成长型向成熟型都市圈迈进。

(一)完善体系,形成合理都市圈空间结构
目前,依托于独特的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青岛都市圈呈现一主(青岛)一副(潍坊)格局,日照在都市圈中的空间节点作用并不突出(图5)。未来,应在现阶段形成的空间结构背景下,打造“一主两副、三带连通、多点支撑”的空间结构,作为青岛都市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支撑。

 

截屏2023-12-13 上午9.47.30

“一主两副”,是指核心城市青岛和副中心城市潍坊与日照。其中,青岛作为都市圈内经济最发达的城市,是城市群形成和发展的主引擎,承担着快速集聚要素并引领带动周边城市发展的关键作用。潍坊作为经济实力较强的副中心城市,在空间上逐渐向青岛方向融合,加快实现青(岛)潍(坊)一体化,与青岛形成优势互补的良好局面。要着力提升日照的空间节点地位,促进日照港与青岛港统筹联动,缩小日照与青岛、潍坊之间的发展差距。

“三带连通”,是指以串联青岛等沿海城市的海岸发展带、以潍坊为中心的中部城镇发展带,以及潍坊与青岛之间的小城镇发育带。其中,海岸发展带东起海阳,经过即墨、青岛、胶南和日照,要发挥滨海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中部城镇发展带以潍坊为主要节点,包括昌邑、寿光、青州和临朐县的发展带,城镇与人口较为密集,工业基础良好。小城镇发展带是由青岛与潍坊中间的小城镇节点组成的发展带,东起莱阳,依次经过莱西、平度、高密、诸城、五莲和莒县,是实现沿海经济与内陆经济统筹发展的重要连接带。

“多点支撑”则是指在都市圈内培育更多的次级节点,如寿光、青州、昌邑等,作为都市圈空间网络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强化核心,提升中心城市青岛的引领作用
核心城市的带动作用主要取决于核心城市自身的辐射能力、外围地区承接能力与要素通道三个方面(安树伟,李瑞鹏,2022)。与宁波、杭州、天津等其他都市圈相比,青岛都市圈的核心城市青岛无论在经济规模、人口规模,还是产业发展都有较大提升空间,中心城市辐射能级相对不足,无法对周边城市产生较强的带动作用。因此,青岛都市圈仍应以强化青岛的核心引领作用为主要方向,以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加强核心城市的要素吸纳能力,走科技引领、创新引领的产业升级道路,扩大资源整合能力和对内对外双向开放水平,积极参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将青岛建设成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三)畅通通道,提升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水平
青岛都市圈作为成长型都市圈,已经进入一体化发展的关键阶段,要在交通、产业、市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多方面综合发力,加快推进一体化进程,实现都市圈交通同城、产业同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一是要健全交通体系,完善县市区之间的快速交通网络,织密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和城市轨道网络,加强港口与内陆交通多式联运建设,推动青潍一体化。二是要加强都市圈内产业分工协作,推动各城市制造业实现产业链分工合作,打破区域产业发展的制度和市场壁垒,持续完善都市圈产业协同发展体制机制。三是推动都市圈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探索实施都市圈内合作办学、建立医疗联合体等模式,促进都市圈内部优质医疗、教育和文体资源共享。

(四)创新引领,加快实现动能转换和产业结构升级
青岛都市圈作为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发展转型的关键阶段(李晓华,2019)。一方面,要以创新为引领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作为山东科技创新资源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青岛都市圈应以科技赋能为主要抓手,加快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增强科技创新投入,构建以企业为核心的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创新体系,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工程、高端装备、新材料、现代海洋、绿色低碳、数字创意等关键领域,加快增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能力(孙彦明,2018),将海洋经济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另一方面,要加快实现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实现制造业与服务业相互融合,尤其是数字经济与传统制造业、滨海旅游业融合发展,使其从单一的传统产品制造逐步向战略咨询、先进设计、科技服务、物流和供应链管理、金融服务等方面转型,促进第三产业高质量发展。

(五)陆海统筹,加快实现陆海一体化建设
陆海统筹是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途径,青岛都市圈应积极发挥海洋资源开采和海洋经济发展方面的优势,统筹协调好陆地和海洋两个系统的关系。一是要提升“双循环”畅通水平。牢牢把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建设机遇,对内促进要素在各城市之间的自由流动,对外增强都市圈嵌入国际产业链和价值链的能力,增强陆海产业的交互作用,推动生产要素在陆海之间自由流动(张耀军,高又壬,郑霖豪,2023)。二是要加快实现陆海经济一体化建设,推动海洋产业高层次发展,形成由海岸到岛、由近海到远海、陆海双向互动的多层次立体开发格局(张维功,2004)。三是遵循海岸带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基本规律,建立陆海统筹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填补陆海统筹治理空白,率先探索如何解决陆海综合开发过程中存在的跨区域、跨部门矛盾和问题的方法,将重要环境制度和适用保护标准进行必要的整合和统一(张耀军,高又壬,郑霖豪,2023)。


建设陆海统筹青岛都市圈的对策 

根据现阶段的发展重点,青岛都市圈应尽快完善相关规划,以打造陆海统筹的“蓝色”产业集聚带为抓手,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完善都市圈协同发展体制机制,打造陆海统筹的都市圈。

(一)尽快编制都市圈发展规划
都市圈规划是描绘都市圈发展的远景蓝图,是经济建设的总体部署(肖静秋,2022)。但目前来看,青岛都市圈还未出台相关规划,青岛都市圈与山东半岛城市群、胶东一体化发展等相关区域的关系也比较模糊,政策存在相互交叉。因此,应尽快组织编制青岛都市圈发展规划及重点领域专项规划,明确青岛都市圈的具体范围,科学确定青岛都市圈的总体要求、空间结构、产业布局和城市发展方向,强化青岛都市圈发展规划与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规划等的有机衔接,确保各项规划协调配合、同向发力。

(二)构建“蓝色”产业集聚带
充分挖掘青岛都市圈海洋潜力,推动海洋产业加速集聚,各市要根据自身资源禀赋、产业结构与经济基础因地制宜选择相关产业,使得各地主导产业与沿海城市海洋产业实现相互衔接、配套和联动发展。一是打造都市圈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带,以科技创新为引领集聚发展海洋生物、现代海洋装备制造、海洋能源和海洋医药产业,鼓励青岛发挥优势与周边城市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合作,形成产学研相互促进的海洋科技创新支撑体系。二是积极发展海洋现代服务业,完善为海洋开发提供保障服务的新兴海洋产业,形成多元化的涉海金融服务体系,打造海洋数据信息产业集群,发展高品质的滨海旅游业,推动构建滨海文化带。

(三)推动青岛都市圈高水平对外开放
青岛都市圈要利用好自身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交汇点的区位优势,构建对内畅通内陆、对外联通日韩的高水平开放新格局。一是要拓展联通内陆的腹地优势,围绕海港优势打造陆海空立体交通通道,加强青岛都市圈与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济南都市圈的联系,提升青岛港、日照港服务区域出海需求的能力。二是要广泛开展对外合作,重点推进中日韩自贸港双向投资合作,打造服务贸易开放领域先行试点,扩大中韩、中日创新产业园在科研、产业、文化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刘效龙,2019)。三是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对外开放软环境,持续提升市场公平和规则透明度,充分释放民营经济主体活力,发挥数字技术在营商环境建设中的作用,提升政策稳定性和外资企业投资信心(程云斌,2022)。

(四)完善都市圈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
目前来看,青岛都市圈各城市之间的壁垒尚未完全消除,城市之间重复建设、相互竞争、资源流动不畅等问题仍然存在,系统性的合作框架尚未未形成。一方面,青岛都市圈应积极发挥各级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作用,着力完善都市圈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在要素共享、科技联动、成果转化等方面探索多层次的跨行政区协调发展机制,建立青岛都市圈联席会议制度,推动经济共建、生态共治和政务合作,健全区域利益分享机制和补偿机制,探索设立都市圈建设发展基金,促进中心城市周边县(市)区城市间生产要素和利益的科学有序流动,激发都市圈内各城市合作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大力提升区域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以区域治理现代化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综合运用财政、金融等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的激励和约束作用,充分考虑各类利益主体的不同利益需求,与政府形成有益的补充(安树伟,2022)。

注:
[1] 烟台部分是指莱阳和海阳两个地级市。
[2] “一群”为山东半岛城市群;“两心”即济南与青岛;“三圈”即推进省会、胶东、鲁南三大经济圈区域一体化发展,青岛都市圈是胶东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3] 由于缺少莱阳和海阳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数据,此为青岛、潍坊与日照三市的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