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做在的位置: 中国投资 > 区域城镇 > 湘鄂渝黔交界区域合作发展研究

湘鄂渝黔交界区域合作发展研究

2025年9月

文|陈梦筱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刘甘霖  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     郭可佳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导读

湘鄂渝黔交界区域处在成渝经济圈、长江中游城市群和黔中城市群的环绕地带,是国家多项重大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多流域的生态屏障

湘鄂渝黔交界区域现状

湘鄂渝黔交界区域合作机遇和思路

● 湘鄂渝黔交界区域合作发展对策

 


2024年7月18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完善区域一体化发展机制,构建跨行政区合作发展新机制,深化东中西部产业协作”。湘鄂渝黔交界区域处在成渝经济圈、长江中游城市群和黔中城市群的环绕地带,是西部大开发、促进中部崛起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毗邻区、西部陆海新通道和面向印度洋国际陆海大通道的交汇地,是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长江、珠江、沅水流域重要生态屏障。湘鄂渝黔交界区域具有相似的区位条件、气候地形、资源禀赋风土人情,但因不同的区域政策,使不同省市的产业、投资、财税、要素价格等方面政策存在较大差异。为融入新发展格局,参与全球竞争,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共同富裕,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区域竞争力,该区域亟待合作发展。因此,推动湘鄂渝黔交界区域合作发展,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增进民生福祉,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

 

 

湘鄂渝黔交界区域现状    

(一)区位和范围
湘鄂渝黔交界区域包括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全部、张家界市全部,湖北省宜昌市全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全部,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黔江区、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万州区、云阳县、奉节县和巫山县,贵州省铜仁市全部,国土总面积12.21万平方公里,2024年常住人口2038.16万人,地区生产总值1.53万亿元。

(二)立体交通网多式协同
湘鄂渝黔交界区域已形成“陆路、航空和水运”多式协同联动的立体交通网。陆路方面已形成“高铁+普铁+高速”立体网络,并于航空和水运协同发展。2025年6月渝厦高铁渝黔段通车,横向连接黔常铁路和常益长高铁,联通成渝城市群和长株潭都市圈,促进武陵山区经济增长和区域联动发展。省际高速公路打通部分“断头路”,但仍需强化跨省协同。黔江武陵山机场升级竣工,通航城市达到13个。贵州黔东南州与湖南省协同推动清水江航道建设,依托乌江、沅水联动发展水运物流,降低区域运输成本。

(三)城镇化逐步提升和人口净流出并存
2024年,湘鄂渝黔交界区域常住人口2038.16万人,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六成。城市户籍人口大于常住人口,均呈现人口净流出状态。该区域不同州(市、县、区)的城镇化率分布于42.85%~71.50%之间(见表1),其中,重庆万州区的城镇化率超过70%,宜昌、黔江超过60%,其中八个州(市、县、区)城镇化率处于50%~60%之间,只有三个州(市、县、区)城镇化率低于50%。这些州(市、县、区)的城市建成区面积相对于常住人口数量而言相对偏小。

(四)经济发展稳中有升
2024年湘鄂渝黔交界区域的地区生产总值为1.53万亿元。其中彭水县、万州区、奉节县、宜昌市增长率分别为7.1%、6.8%、6.6%、6.5%,高于中国5%经济增长率;湘西州、张家界市和酉阳县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为0.5%、3.9%、4.0%,低于全国平均增长率。湘鄂渝黔交界区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宜昌市最高(157725元),秀山县排第二(89758元),湘西州最低(35492元)。该区域只有宜昌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高于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95749 元。总体而言,湘鄂渝黔交界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五)产业发展各具特色
近几十年来,湘鄂渝黔交界区域积极开展经济协作,各地有不同的支柱产业。湘鄂渝黔交界区域的产业结构逐渐向高级化演进(见表2)。宜昌市、黔江区、万州区、秀山县的第一产业占比相对较低;宜昌市和云阳县的第二产业占比较大;张家界市、湘西州、秀山县和酉阳县的第三产业占比较高。宜昌市、恩施州和铜仁市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相对较高。宜昌市、恩施州、湘西州、张家界市和铜仁市因其分别有著名的长江三峡、恩施大峡谷、凤凰古城、张家界、天门山、梵净山等旅游资源,旅游业发展较好。宜昌市处于长江水运航道优越的地理位置,货物运输便利,进出口业务总量较大(见表3)。

(六)区域和城乡收入差距较大
2024年,湘渝黔鄂交界区域各地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万州区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黔江区、宜昌市、秀山县的人均收入相对高一些,湘西州、张家界市、酉阳县、铜仁市的人均收入相对较低。另外,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比较大,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多数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倍或以上(见表4)。

 

湘鄂渝黔交界区域合作机遇和思路    

当前湘鄂渝黔交界区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该区域处于西部大开发、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武陵山区域协作发展、三峡生态经济区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结合部,也是沪昆国际贸易大通道和西部陆海新通道交会点,湘鄂渝黔武陵山片区、革命老区中心区域、少数民族聚集区和沅水流域重要生态屏障。该区域远离省会城市,是四省(市)域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的地区,传统产业所占比重较大,生产性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基础相对薄弱。又因省域间行政壁垒难破、交通互通不畅、要素流通受阻、经济基础薄弱等制约,该区域合作发展较弱。《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等国家战略政策,进一步为湘鄂渝黔交界区域合作发展赋能、并为其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重大的机遇。目前推动该区域合作发展,是服务国家战略、促进经济发展、增进民生福祉的当务之急。

湘鄂渝黔交界区域的发展思路是,依托区位条件,建设成为“一带一路”倡议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战略融合发展的联结区域,发挥重要通道和节点的作用,打造两大经济圈共同的产业腹地、双循环通道节点、产业转移承接地和乡村全面振兴试验区。在高级别的顶层设计规划下,完善外畅内联的交通和通信网络设施,根据不同区域的特色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通过产业集群,互补协同发展。立足湘鄂渝黔交界区域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争取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政策,强化国家大战略、大通道赋能,以湖南怀化国际陆港为枢纽,打造“通道+枢纽+产业+RCEP市场”发展模式,共同构建跨境产业链和供应链。重点推动现代农业、制造业、生物医药、绿色经济、文旅等特色产业错位发展、互补联动,探索建立“飞地园区”、产业联盟等合作机制。选择不同省的建制镇与相邻省建制镇展开初级合作,依此促进更大范围和更高层级的区域合作。推动教育医疗资源共享,建设区域教育医疗中心。推广“跨省通办”和电子证照互认,提高四省通达的便利性,打造国家省际交界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

 

湘鄂渝黔交界区域合作发展对策   

湘鄂渝黔交界区域谋求顶层设计,推动互联互通和要素流动,以产业协同促进共同富裕和城乡融合,实行联防联治和共建共享,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携手打造区域合作新模式,联合打造“国家省际交界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

(一)规划引领合作
湘鄂渝黔交界区域抓住编制“十五五”规划的机遇,联合申请纳入国家和四省的“十五五”规划及专项规划,争取产业转移基金、用地指标倾斜,并推动其与区域国土空间和专项规划有效衔接,在交通网络、要素流动、产业布局、民生保障、生态保护等领域形成区域协同的顶层设计。建立区域合作与核心技术联合攻关的“创新共建”机制,推动“开放共赢”机制,制定“一网通办”“民生共享”和“绿色共保”机制。

(二)扩大互联互通
加快构建“外联内畅”的“陆路、航空和水运”交通体系,重点推进铁路和公路建设,打通“断头路”、促进交通“微循环”畅通,构建“2小时毗邻经济圈”。探索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共建物流枢纽和集散中心,利用长江、乌江、沅水、清水江加强水运物流合作,助力物流降本增效,推动物流协同发展。协同布局5G网络、大数据中心等新基建,为数字经济发展奠定基础。近期,加速渝湘高铁黔江至吉首段建设,推进恩施至吉首联络线,形成“重庆-黔江-吉首-长沙”3小时经济圈。推动恩黔遵昭铁路纳入国家“十五五”规划,衔接成渝与长三角通道。改造渝怀铁路二线货运能力,开通黔江-铜仁-怀化集装箱班列。新建酉阳-永顺铁路,填补武陵山东北部铁路空白。推动跨省高速酉永高速(渝湘)、升级国道来凤-酉阳高速、改扩建G319/G209省界段,打通17条县域“断头路”。整治乌江-沅水航道,联合申报清水江白市至洪江Ⅲ级航道,实现500吨级船舶通航。构建通用机场网络,布局黔江、铜仁、恩施、宜昌等机场直升机起降点,构建1小时航圈。

(三)促进要素流通
借鉴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发展经验,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创新探索跨省域利益共享机制。实行招商联盟和重大项目联合“申报、推进、督办”,确保合作见效。探索建立产权交易平台和要素流动规则,进一步推动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共享产业项目库,依托湖南国际陆港供应链服务,为企业提供大宗商品代采、报关清关等一站式服务。搭建区域数字化服务平台和大数据中心,实现数据资源共享,为政府决策、产业发展、社会治理提供数据支撑。设立四省边区产业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借助怀化、秀山等中欧班列发货起点的城市政策机遇,加强湖南、湖北、重庆和贵州合作,将中欧班列延伸至铜仁,带动周边区域企业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四)深化产业协同
在农业方面,打造武陵山特色农产品加工带,建立茶叶、中药材、油茶地理标志互认机制,“硒品出山”区域公用品牌、有机认证互认,打造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共建区域公共品牌和产业转移合作园区。发展智慧冷链物流,建设武陵山片区农产品集散中心。

在工业方面,发展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形成中药材、矿产(铜仁)、农产品加工(恩施)等特色产业集群。联合开发“酉阳-黔江-恩施”页岩气、风电光伏互补的电网,提供绿色能源。以宜昌楚能新能源、邦普循环等项目为支点,联合铜仁锰资源、黔江锂电池材料,构建“宜昌研发-毗邻地区配套”的产业链分工合作。协同布局储能电站、智能电网,服务区域绿电消纳需求。生态型产业集群方面,宜昌担当绿色产业创新极。依托“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政策红利,聚焦新能源、精细化工、生物医药、健康产业等主导产业,发挥宜昌合成生物技术优势,联动湘西中药材基地、恩施硒资源,共建武陵山特色医药产业带。发展“怀化-铜仁-湘西”的生物医药,建设GMP认证共享、苗药研发联合实验室。发展大数据产业和数字经济、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在文旅方面,湘西、张家界、宜昌、铜仁等特色产业集群,可以联合申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武陵山段)”,推出“一票通游四省”线路,等等。联合三峡以及“大武陵”旅游品牌,共同开发“三峡-乌江画廊-梵净山-张家界-酉阳桃花源-凤凰古城”等跨省精品线路,实现游客互导与数据共享,建设世界级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联合打造红色旅游、生态旅游精品线路。打造“红色教育+民族风情”沉浸式体验项目,联合申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在交通物流方面,宜昌作为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凭借“黄金水道+立体交通”的枢纽优势,承担着连接成渝双城经济圈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桥梁作用。借助宜昌处在沿江高铁、三峡水运新通道的有利位置,强化物流集散功能,推动“铁水公空”多式联运体系成型,借助2025年常态化运营的到东盟的班列、怀化国际陆港、铜仁无水港及宜昌长江水道,联动铜仁东站、秀山物流园区,构建“多港多节点”的物流体系。

(五)促进次区域合作
1.共建特色小镇
湘西花垣县边城镇与重庆秀山县洪安镇地处湘渝黔三省交界处,一河之隔,因沈从文的小说《边城》而闻名天下,很多游客慕名而来。两镇具有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可以旅游合作为抓手,推进边城-洪安合作,以打造边城特色小镇为共同目标,按照共用品牌、共树形象、共建产品、共拓市场、共享收益的模式,实现合作共赢。重庆秀山县的雅江镇和贵州铜仁市松桃县的迓驾镇以雅江河隔河相望,可在市场共建、利益共享、产业互补、信息互通等领域加强合作,推进交通互联,突破城市建设瓶颈,形成良性合作机制。

2.强化邻里合作
充分发挥四省相邻县区的区位、产业、资源、体制等优势,主动加强与周边县市合作。如重庆秀山县加强与贵州松桃县、湖南凤凰县、花垣县的沟通与合作,加强政府间、部门间交流协调,并建立紧密合作机制,在商贸物流、旅游交通、教育医疗、就业信息、连片生态治理等领域加强合作、联建共享,依此为基础促进更高层级的合作发展。

(六)联合共享人才
结合当地产业特色和高等教育及职业教育基础,推动湘西州、张家界市、宜昌市、恩施州、铜仁市与重庆相邻区域的高校产学研合作,设立湘鄂渝黔山地振兴智库,为当地产业发展联合培养人才,共享人才,抑制劳动力外流过度净流出。支持四省交界区域共建科技创新平台,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七)提升公共服务
通过交通互联与产业协同发展,提高产业能级,吸纳更多的就业,提高居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城市规模,提升城市吸收新市民的能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深化跨省劳务协作,建立人力资源信息共享平台。加强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资源跨省统筹,建设湘鄂渝黔医疗联合体,实现三甲医院检查结果互认;组建武陵山职业教育联盟;推动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增加民生福祉。

(八)共守绿水青山
湘鄂渝黔交界区域同属长江流域,是重要的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修复是该区域的共同重要任务。进一步完善跨区域生态环保合作机制,逐步实现环境污染联防联控。建立跨界河流水环境协同治理会商机制、环境保护应急处理机制和跨省域生态补偿机制,例如成立沅水-清江流域生态保护联盟,在武陵山区、三峡生态经济区实践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发展绿色经济,增强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探索跨省生态补偿、碳汇交易、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路径,共同打造生态价值转化示范区和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参考文献:
[1]湘鄂渝黔毗邻地区探索协作新机制 助推一体化发展[EB/OL].中国新闻网,2025-04-02
[2]湘鄂渝黔毗邻地区合作发展研讨会在怀化举行[EB/OL].湖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www.hunan.gov.cn,2025-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