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做在的位置: 中国投资 > 区域城镇 > 新型城镇化试点加速“幸福西宁”建设

新型城镇化试点加速“幸福西宁”建设

到2020年,全面实现西宁市“十三五”规划确定的“12315”总目标,城市人口达到180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5%。

 

新型城镇化是促进人力资源、土地、资本和创新要素高效配置的有效载体,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平台;是扩大消费需求的“倍增器”和拓展投资需求的“加速器”,也是促进创新创业、深化改革开放的综合平台。

一年来,西宁市将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抢抓试点机遇,强化顶层设计,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对补短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培育新动能的带动作用,取得了较好成效。

 

西宁市概况

西宁市是青海省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交通中心, 是“古丝绸南路”和“唐蕃古道”的重镇,地处“三江之源”、“中华水塔”和“世界第三极”的青藏高原东北部。西宁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是天然的消夏避暑胜地,有“中国夏都”之称,是青藏高原一颗璀璨的明珠。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全国绿色交通城市”、“国家海绵城市试点”等称号。西宁市是青藏高原唯一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全市总面积7649平方公里,市区面积51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18平方公里,2015年全市常住人口231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8.9%。辖城东区、城中区、城西区、城北区和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湟中县、湟源县七个县级行政区,拥有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海湖新区。

2015年统计数据表明,西宁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列第二位,西宁市以占全省1%的国土面积,承载着全省40%的常住人口,创造了全省47%的地区生产总值。西宁是全省创新要素、经济资源、旅游集散、社会建设、文化荟萃等最集中、最活跃的区域,西宁市在青海省内具有较高的首位度,在全省发挥“发展上做贡献、改革上走在前、稳定上做支撑”的重要作用。因此,西宁市在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中具备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产业聚集的基础条件,是青海省内最适宜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区域。

 

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城市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深刻理解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视察工作提出“四个扎扎实实”的重大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按照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高城镇化质量为关键,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着力提升基础设施承载功能和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着力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机制,促进城区、园区、县域齐头并进,统筹协调落户、就业、供地、融资、住房、基本公共服务等关键环节,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建设“幸福西宁”。

到2020年,全面实现西宁市“十三五”规划确定的“12315”总目标,城市人口达到180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5%。

——扎扎实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治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新进展。累计城镇新增就业15万人,累计建设城镇保障性住房11.2万套,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9%以上,进城“新市民”普惠融入城市,保障安居安康安全的水平进一步提高。

——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绿色智慧人文宜居城市建设取得新进展。城镇化投融资机制创新取得突破,基础设施功能和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3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0%,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城市品位品质品评的声誉进一步提高。

——扎扎实实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产城融合的开发建设模式取得新进展。园区、城区、县域三大板块形成融合发展机制,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0%,开发区高技术产业比重达到25%,县域经济整体实力显著增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和规范流转机制基本建全,促进就业创业创新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西宁市中心广场全景

明确主要路径和重点任务

主要路径

建立健全工作机制。2015年11月,西宁市列入国家发改委等11部委下发的第二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2016年1月,西宁市委市政府成立了由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为组长,市长为副组长的西宁市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按照农业转移人口、城镇化投融资、产城融合开发建设、开发区转型升级、绿色智慧人文城市建设、农村产权制度和流转六项试点工作,确定了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六个工作协调专组,各副市长担任各协调专组组长。

编制规划和方案。由西宁市发改委组织编制《西宁市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2016〜2020)》和研究制定《西宁市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施方案》。在此基础上,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六个工作协调专组,围绕农业转移人口、城镇化投融资、产城融合开发建设、开发区转型升级、绿色智慧人文城市建设、农村产权制度和流转六个方面,分别制定《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专项工作方案》,共同构成全市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的“1+6”政策组合和工作格局,逐月统计进展情况,逐月督导工作进度。

制定政策措施。全面制定《西宁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各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专项方案。户籍制度方面,出台了《西宁市户口迁入政策实施细则》,首次将政府公租房和单位公租、公寓房纳入租赁房屋落户范围。投融资创新方面,制定了《西宁市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实施意见》,建立PPP项目库,重点项目进入国家财政部PPP综合信息平台系统。制定了《西宁市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指导意见》,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开展金融产品、服务、技术创新。产城融合方面,制定了《西宁市加快培育经济增长点、增长极和增长带的实施方案》和《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行动方案》,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与拓展基础设施建设空间、产业发展空间、网络经济空间相融合,促进城市建设优化布局与产业发展转型升级相协调。智慧城市建设方面,研究拟定了《西宁市智慧城市建设方案》,出台了《西宁市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实施意见》。

重点任务

积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把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完善新型户口登记和户籍管理制度,用财政政策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推进农村“三权”确权登记颁证,解除农民进城转户的顾虑,完善城镇住房制度,满足“新市民”住房需求,促进普惠就业支持大众创业,发展产业增就业,加强培训促就业,推动创业带就业。

创新新型城镇化建设投融资机制。拓宽城镇化建设融资渠道,构建财政资金引导、金融资金助推、社会资金参与的多元化可持续城镇化建设投融资机制。完善金融业发展与城镇化建设互动机制,繁荣发展金融市场业态,促进金融业发展与城镇化建设互利互动。健全县级公共财力保障机制,加大市对县的财力保障支持。

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推动园区产业与城镇建设空间整合、功能融合、特色聚合,推动园区、城区、县域联动融合发展,形成横向差别定位、纵向分工协作的发展格局。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加快城镇棚户区、城中村整体改造,加快建设特色城镇魅力小镇。

推动开发区转型升级开放发展。发挥开发区在工业经济中的主引擎、主阵地、主力军的作用,深入创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带动全市经济“弯道超车”。引领创新驱动,建设国内具有影响力的产业基地;推动互联网+行动,促进“两化”深度融合;优化营商环境,形成全省创业创新示范区;共建“一带一路”,构建外向型产业园区。

建设绿色智慧人文的宜居城市。推动都市区“绿芯、双城、环状组团”空间重构,形成紧凑集约、精明增长、高效绿色的空间发展格局。加快建设城市综合交通网络,构建市县互动、城乡互补、内外互通的便捷交通网络;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消除“马路拉链”,净化“城市蜘蛛网”;建设国家海绵试点城市,打造西北地区半干旱缺水性海绵城市的“西宁模式”;建设绿色发展样板城市,以创新驱动促进绿色发展;全面建设智慧城市,组建西宁云计算和城市大数据中心。提高城市设计水平,塑造城市特色风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推介“世界凉爽城市—cool city西宁”国际城市品牌,营造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旅游名城。

辐射带动新农村发展。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城乡规划建设一体化,大力发展县域工业,加快发展三县旅游业,辐射带动农村服务业,扶持发展现代农业,推动扶贫开发与建设美丽城镇、美丽乡村有机结合。

 

试点成效显著,亮点纷呈

2016年既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西宁市全面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的起步之年。今年8月国家发改委组织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进展情况第三方评估调研组对西宁市的综合试点工作给予充分肯定,指出西宁市试点工作成效显著,亮点纷呈。

取得四项成效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果显现,孕育增势。专家评点,西宁市敏锐把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动向,见事早,决策准,行动快,已初步显现成效。2016年西宁市着力培育增长点,打造增长极,拓展增长带,制定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1+N”政策组合,分类处置“僵尸”企业,推行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建立紧密型一体化的医联体,组建城乡融合的教育集团,建设西宁中关村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等,成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新动能。

“产城融合”发展取得突破,形成示范。专家评点,西宁市海湖新区由昔日市郊村已建成现代化新城区,西宁市海湖新区已建成10.5平方公里,规划人口15万〜20万人,成为“充满活力的青藏高原现代化繁荣魅力宜居新城区”,具备“绿色智慧人文”等现代化特征,是“产城融合”发展的示范城区,成为西宁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成功案例。

文明幸福城市建设提升形象,彰显品质。专家评点,西宁市拥有的科技馆、大剧院、体育中心等公共文化体育场馆,按市区人口规模计算的单位场馆服务人口数量,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处于领先水平。这是西宁市多年来坚持以人为本、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懈努力的成果。

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引领转型,促进升级。专家评点,西宁市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契合国家倡导的“绿色智慧人文”新型城市发展方向,是西宁市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最新成果。西宁已初步形成了锂电、光伏、电子信息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绿色产业基地,引领生产方式向绿色、柔性、智能、精细转变,“低碳转型”正成为西宁社会共识和市民自觉行动。

呈现四个亮点

深化城乡无差别的户籍改革,建立“一簿两证”制度。专家指出,建立“一簿两证”制度是西宁市试点工作的亮点。西宁市将2015年7月1日前市域内户口性质为城镇居民户口和农村居民户口,全部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2012年11月开始建立“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证制度”,消除了农民进城购房落户的后顾之忧。从2016年1月1日起,全面推行居住证制度,为农业转移人口享受基本公共服务提供了制度保障。

全域统筹城乡规划建设,建立县、镇、村三级规划体系。专家指出,西宁市的县、镇(乡)、村三级规划体系延伸至村级,已超过国内许多东中部地区的农村。截至2016年8月西宁市三县已完成10个镇(乡)《总体规划》和658个《村庄规划》的编制,累计编制完成6个《美丽城镇建设规划》和203个《美丽乡村建设规划》。

探索集体经济组织实现形式,深化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专家指出,深化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是西宁市的工作亮点。2015年5月农业部、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林业局印发《关于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工作的批复》。西宁市所辖湟中县作为试点县,制定出台了相关方案和指导意见,各项试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深化“放、管、服”改革,西宁市成为全国落户门槛最低的省会城市。专家指出,目前西宁市属于全国落户门槛最低的省会城市,体现了西宁发展的包容性、彰显了西宁城市的亲和力。近年来西宁市持续简政放权,优化政府服务,建立健全与新型户口登记制度相适应的人口统计制度和公共服务制度,在放宽人口落户条件的同时加强人口管理,提高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

 

加大措施,推动试点工作

加强组织领导。扎扎实实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全面从严治党,锻造坚强领导核心,增强市、县党委对综合试点工作的领导,上下联动,市县联手,努力实现西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进展。

加大财力保障。市、县两级财政部门加大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保障力度,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增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财政保障能力。

统筹项目建设。超前谋划申报项目,加强市级领导联系重点项目督导制度,细化投资项目工作责任制,定期督导检查,保证投资项目按期建成发挥实效。

健全评估考核。建立台账,全程督导,对工作落实不到位的,进行挂牌督办,加强对各综合试点工作协调专组的年度绩效评价考核,强化履职尽责,确保见到实效。

及时宣传推广。发挥主流媒体的传播力,深入解读中央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新政策、新要求,及时总结宣传试点工作的举措和成效,报道和推广成功经验。

 

西宁市“12315”总目标

《中共西宁市委关于制定“十三五”规划的建议》中提出“12315”总目标。即“一个率先”: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两个转型升级”:优化提升产业布局、产业结构和产业效益,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优化提升城市形态、城市功能和城市管理,推动城市转型升级;“三个示范基地”:建设全省生态文明先行区、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三个示范基地;“一个窗口”:打造展示青海精神高地内涵的城市窗口;“五个排头兵”:在全省争当推动绿色发展、促进创新创业、深化改革开放、完善公共服务、加强法治建设五个方面的排头兵,开启“幸福西宁”新征程,把西宁建设成开放型现代化中心城市和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

 

(文|县永平 西宁市发改委副主任博士 高级工程师    图片提供|西宁市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