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撰|安树伟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导读
●区域治理
● 区域经济管理
区域治理
区域治理是政府、企业、居民、社会组织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为实现最大化的区域公共利益,通过建立整合的政府或专门的机构,动员和运用社会各方面力量,建立正式和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在充分尊重并鼓励公众参与的基础上,以合作、协商等方式解决区域问题的过程。区域治理与区域管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域管理是指中央和地方政府通过规划、组织、行政等途径,来协调、配置、组织区域资源,实现区域利益。二者的共同点在于关注的都是区域公共领域问题,目标也都涉及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
区域治理有如下显著特征:第一,治理主体的多元性与参与治理的自愿性。区域治理主体既包括公共部门,也包括企业、居民和社会组织,这些主体在区域治理中的关系是平等的。各区域治理主体都积极参加区域事务,承担不同的区域治理职能,形成合力以弥补单纯政府行政体制处理区域性事务的不足。各主体参与区域治理的自愿性,是区域内各治理主体在利益一致的前提下,着眼于相互信任和依赖的分工与合作,以确保各区域治理主体兑现承诺。第二,治理过程的协调性。区域治理涉及各类主体之间的关系,其互动机制不是“规划”“控制”,而是“协调”“协商”,通过政府与其他治理主体之间形成的协调、联合、网络、合作关系,共同解决区域公共事务。第三,治理方式的多样性。区域治理离不开制度,既包括法律法规、市场规则、契约合同等正式制度,也包括社会道德、思想、心理、习惯等非正式制度。通过这些制度,区域多元治理主体可以组织并协调集体行动,促进区域治理主体之间良性互动。第四,治理结果的有限性。“治理”提供了“市场”和“政府”以外的解决区域问题的另一条途径,但是也不宜把“治理”看作必然能比“市场”和“政府”更有效地解决问题的途径。其原因在于区域治理组织缺乏政府组织的权威性。
区域经济管理
区域经济管理是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为实现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遵循市场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运用规划、组织、监督、协调等各种调控手段,对各区域经济运行进行的调节。其目的是调控区域经济运行,区域经济运行的根本问题是生产要素的投入及其在产业之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资源配置决定经济结构,而经济结构的优化是区域经济运行效率的决定性因素。区域经济运行的主体是企业、居民及其他经济单元和政府机构。企业、居民等是区域经济的微观主体和经济运行的最终承担者和推动者。政府机构是区域经济运行的主导力量,对区域经济活动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因此,如何使企业、居民等微观主体充满活力,使中央与地方政府有效发挥宏观经济管理职能,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就是区域经济管理研究的目的。良好的区域经济管理要求处理好区域经济管理与国民经济管理的关系,即要处理好区域经济系统与宏观经济系统的关系、国民经济总体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中央经济调控权与地方经济调控权的关系。
区域经济管理的目的应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规划目标和政策目标的顺利实现。第一,通过政策引导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第二,通过培育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市场体系,寻找加快区域产业调控的着力点,使区域产业结构不断由低水准向高水准演进。第三,把区域差距控制在适度范围内。
区域经济管理需要正确处理好中央调控权和地方调控权之间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央虽然对地方政府下放了不少权力,但对地方政府的经济职责、事权和调控权等并没有完全做出明确的规定,地方获得的权力尚缺乏法律保证。而且,不同级别和类型的行政区域行使的调控权力的差异和变动性也很大。因此,需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确定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权和事权的界限,建立以利益补偿和分离为内容的制度安排,协调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利益关系。
参考文献:
[1] 殷为华.新区域主义理论:中国区域规划新视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
[2] 顾朝林,沈建法,姚鑫等.城市管治——概念·理论·方法·实证[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3] 李世华,高南扣.中国区域经济管理概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
[4] 杜肯堂,戴士根.区域经济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