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做在的位置: 中国投资 > 热点推送 > 成渝经济区、成渝城市群、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成渝经济区、成渝城市群、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2025年8月

编撰|李博雅  崔泽晖    北京物资学院

导读

区域经济概念辨析

成渝经济区

● 成渝城市群

●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成渝地区山水相连,人脉相亲,两省市具有深厚的合作基础。“十一五”以来,成渝地区发展规划从成渝经济区、成渝城市群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演变,在经济发展、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城乡融合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效,体现了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优化升级。

 

成渝经济区

成渝经济区位于长江上游的四川盆地,是中国西部重要的人口、城镇与产业集聚区,也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增长极。

2003年11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委托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与重庆市社会科学院联合开展《成渝经济区发展思路》的研究,以“经济联系强度、产业协同度、交通可达性、生态共生性”为标准明确界定了成渝经济区的地理范围。2007年6月,成渝经济区发展规划纳入国家区域规划编制序列。2011年5月,《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印发,范围涵盖重庆市31个区(县)和四川省15个市①,总面积20.6万平方公里。2011~2022年,成渝经济区地区生产总值从2.84万亿元增加到约7.88万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比重从6.2%上升到6.5%。

成渝经济区聚焦成都和重庆两大核心城市及其周边经济联系紧密的地区,以产业互补、交通互联和对外开放为核心,是地方主导、自主推动的经济协作区,是国家支持川渝地区发展的积极探索。根据《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成渝经济区定位是西部地区重要经济中心、全国重要现代产业基地、深化内陆开放的试验区、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和长江上游生态安全的保障区。从空间结构来看,成渝经济区构建“双核五带”空间格局,“双核”即以重庆、成都两个核心城市为成渝经济区的发展“引擎”,通过错位发展、资源整合,带动区域整体提升;“五带”即沿长江发展带、成(都)德(阳)绵(阳)发展带、成(都)内(江)渝(重庆)发展带、成(都)南(充)(遂宁)渝(重庆)发展带和渝(重庆)广(安)达(州)发展带,以交通干线为纽带,依托重点城市,形成产业集聚和城镇发展的联动走廊。

作为我国西部地区工业体系最完备、经济实力最强的区域,2011年以来,成渝经济区产业布局不断优化,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产业快速发展,推动了成渝经济区从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化产业经济的转型。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构建了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相结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2015年通车的成渝高铁使两地通行时间缩短至1.5小时。城镇体系建设成效显著,重庆、成都两大核心城市的引领作用不断增强,中小城市特色化发展趋势显著,城乡融合进程加快,呈现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新格局。但是,成渝经济区建设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区域内协同发展机制不健全,行政壁垒使得资源要素难以自由流动;二是产业发展存在同质化竞争,高附加值产业和科技创新能力比较薄弱;三是部分地区因过度开发资源造成生态环境污染。这些问题要求打破原有发展模式,通过加强城市间的协同合作、优化布局来解决发展中的难题。

 

成渝城市群

成渝城市群是在成渝经济区的基础上提出的。随着重庆、成都核心引领作用不断增强,成渝地区城镇体系日趋健全,形成以中心城市为主要形态的增长动力源,以带动区域经济整体发展与效率提升为目的。2016年4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范围涵盖重庆市的27个区(县)以及开县、云阳部分地区和四川省的15个市②,总面积18.5万平方公里。从空间范围来看,成渝城市群范围扩展至重庆全域,并调整了四川的部分区域。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建设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明确要求以重庆、成都为中心引领成渝城市群发展。

成渝城市群作为国家重点发展城市群,以城镇体系构建为核心,聚焦空间结构优化,突出“城乡与城市关系”,通过推动大中小城市协同发展、重点布局城镇化与城市间协作,最终形成一体化城市化空间格局。成渝城市群的空间结构是形成“一轴两带、双核三区”的空间格局,“一轴”即重点建设成渝发展主轴,依托成渝北线、中线、南线交通通道,串联资阳、遂宁、内江等城市,疏解核心城市功能,发展先进制造与现代服务业;“两带”指沿江城市带和成(都)德(阳)绵(阳)乐(山)城市带;“双核”即重庆大都市区和成都都市圈发挥双核带动功能;“三区”即推动川南、南(充)遂(宁)广(安)、达(州)万(州)城镇密集区加快发展,提高空间利用效率。从发展重点来看,成渝城市群深度融入“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建设,以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级城市群为目标,通过强化双核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优化城镇体系并增强人口经济集聚力,推动城乡及城市间协同发展。依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着力优化核心区,培育潜力区,促进要素聚集以形成集约高效的空间格局,建设引领西部开发开放的重要城市群。

成渝城市群围绕五大核心任务构建“优势互补、错位协同”的区域发展格局。一是依托重庆制造业与四川科创优势,通过跨区域园区实现精准分工,推动产业承接与创新差异化布局;二是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重庆强化长江航运与陆海通道,四川聚焦航空枢纽与战略通道,实现能源、交通资源互补共享;三是针对三峡库区与西部生态区实施差异化保护,建立跨省市生态补偿长效机制;四是依托陆海新通道与中欧班列,深化与东盟、欧洲经贸合作,构建多层次开放网络;五是建立城市群协同机制,通过要素市场试点、利益分享细则与党政联席机制,推动区域协同从探索走向制度化。

2016~2020年,成渝城市群经济总量从4.8万亿元增长至6.8万亿元,占全国比重从6.4%提升至6.7%。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取得进展,城市群内部交通网络逐步完善,城际快速便捷交通网络和对外大通道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区域合作机制逐步建立,川渝两地在生态、产业、交通、高新科技等方面的合作更加密切,区域市场一体化步伐加快;在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基本医疗等方面逐步实现同城化,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指标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在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集群方面取得进展,产业协同发展初现成效。但是,区域协同合作机制不够健全,重庆和成都两个核心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缺乏充分对接,产业分工协作不够充分,尚未形成紧密的经济联系;次级城市发展不足,大城市数量不多,对核心城市职能分担不够,对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带动辐射不足;对外运输通道有待进一步优化,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和能源、水资源保障水平有待提高。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对成渝经济区、成渝城市群的进一步发展。2020年1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首次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规划范围与成渝城市群基本一致③,总面积18.5万平方公里。2024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72万亿元,分别占全国和西部地区经济总量的6.5%和30.3%,常住人口9853.6万人,人均GDP达到8.85万元。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突出重庆、成都两大中心城市的协同引领作用,强调“双核引领、全域联动”发展模式,增加功能定位的多样性。重要的制度创新是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强化“双城引领、双圈互动、两翼协同”的空间结构。“双城引领”即突出成都与重庆的核心引擎功能;“双圈互动”即通过打造成都都市圈、重庆都市圈;“两翼协同”即打造东北—东南战略支点,川渝东北打造万(州)达(州)开(州)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渝东南川南打造泸(州)永(川)江(津)融合发展示范区,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和长江上游航运贸易中心。

与成渝经济区与成渝城市群相比,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聚焦国家战略能级提升、全方位深度融合和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体现成渝地区发展从产业协同到城市协同再到国家战略落地的转化。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强化区域引领带动和支撑保障作用,促进东中西协调互动,也有利于促进资源要素优化配置、改善内陆开放环境、探索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体系,为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021年以来,成渝双城经济圈经济总量与产业协同显著提升,两地共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产业集群;科技创新能力大幅增强,成渝地区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33%,技术市场成交金额增长62%,1.4万余台(套)科研仪器共享,成都、重庆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显著提升;重点领域改革深化,川渝高竹新区成为全国首个跨省共建省级新区,中欧班列(成渝)成为全国首个合作品牌;生态环境显著改善,通过建立环保督察联动机制,长江干流川渝段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水平。然而,受行政管理权限、财税体制不一致等因素影响,跨行政区联动改革推进仍然缓慢,部分产业仍存在重复建设、竞争大于合作的现象,产业体系大而不强,两地出口产品相似度高达95%;川渝毗邻地区合作尚待深入,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依然突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相比,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基础设施密度与效率双重不足制约要素流动,核心城市与周边地区发展差距较大,在制度型开放方面仍有待深化。

注:
① 成渝经济区规划范围包括重庆市的万州、涪陵、渝中、大渡口、江北、沙坪坝、九龙坡、南岸、北碚、万盛、渝北、巴南、长寿、江津、合川、永川、南川、双桥、綦江、潼南、铜梁、大足、荣昌、璧山、梁平、丰都、垫江、忠县、开县、云阳、石柱31个区县,四川省的成都、德阳、绵阳、眉山、资阳、遂宁、乐山、雅安、自贡、泸州、内江、南充、宜宾、达州、广安15个市
② 成渝城市群范围包括重庆市的渝中、万州、黔江、涪陵、大渡口、江北、沙坪坝、九龙坡、南岸、北碚、綦江、大足、渝北、巴南、长寿、江津、合川、永川、南川、潼南、铜梁、荣昌、璧山、梁平、丰都、垫江、忠县等27个区(县)以及开县、云阳的部分地区,四川省的成都、自贡、泸州、德阳、绵阳(除北川县、平武县)、遂宁、内江、乐山、南充、眉山、宜宾、广安、达州(除万源市)、雅安(除天全县、宝兴县)、资阳等15个市
③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范围包括重庆市的中心城区及万州、涪陵、綦江、大足、黔江、长寿、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璧山、铜梁、潼南、荣昌、梁平、丰都、垫江、忠县等27个区(县)以及开州、云阳的部分地区,四川省的成都、自贡、泸州、德阳、绵阳(除平武县、北川县)、遂宁、内江、乐山、南充、眉山、宜宾、广安、达州(除万源市)、雅安(除天全县、宝兴县)、资阳等15个市
参考文献:
[1]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Z].2011.
[2]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重庆市社会科学院.成渝经济区发展思路研究[R].2003.
[3]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Z].2016.
[4] 中共中央、国务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Z].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