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做在的位置: 中国投资 > 热点推送 > 从破解绿色发展长周期难题 试谈央国企构建“战略-制度 -生态”良性体系

从破解绿色发展长周期难题 试谈央国企构建“战略-制度 -生态”良性体系

2025年11月

文|张璐璐    建投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董事总经理

导读

突破传统的主要锚定财务回报的战略决策体系,构建服务国家战略与商业价值共振的企业战略价值评估体系。调整考核体系,引入长周期考核与组合式评价

构建国家战略与商业逻辑的价值共振体系

● 机制适配打造穿透式改革的制度工具箱

● 构建“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创新生态

 

   

9月10日,国务院关于应对气候变化和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情况报告中指出,我国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仍面临一系列问题与挑战,统筹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应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任重道远。

破解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矛盾,是战略目标、管理机制和手段、市场化运作机制的全面、系统性的调整,需构建战略锚定、机制适配、生态协同的立体化解决方案,将国家战略需求与市场化运作深度融合。

 

构建国家战略与商业逻辑的价值共振体系

突破传统的主要锚定财务回报的战略决策体系,构建服务国家战略与商业价值共振的企业战略价值评估体系。丰富财务回报内涵,全面考虑支撑企业发展、安全、价值的发展战略;探索更多元的发展模式,放眼长远,选择可带来系统性、可持续性、长期收益的业务模式。比如某电力企业投资上百亿元建设航运扩能工程,虽然短期投资回报率并不亮眼,但获得了长达几十年水资源特许经营权和政府专项补贴,形成长期稳定性现金流。这是对社会责任、战略资源、商业价值的综合平衡,可推广至生态修复、数字基建等引领绿色发展的更广泛的领域。

国有资本运用科学的投资策略,构建新质生产力培育机制。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未来产业等区域战略,通过产业投资基金,构建资本矩阵,投资“硬科技+绿动能”赛道,建立“基金+基地+场景”模式;同时考虑资产配置中,平衡流动性、战略性与创新性投资安排,如做跨代平滑资产配置,将资本划分为流动性储备、战略投资、创新孵化三部分。可采用“母基金+直投”双轮驱动,母基金通过分散投资降低波动,同时投到专业聚焦的子基金,再通过子基金投入到细分行业的头部企业中去,最大化实现创新领域头部企业的覆盖;直投聚焦战略性“硬卡替”领域长周期赛道,实现风险与收益的动态平衡。

 

机制适配打造穿透式改革的制度工具箱

调整考核体系,引入长周期考核与组合式评价。通过考核周期的调整,放长被考核人的战略周期。如考虑引入央国企负责人的长期考核,考核周期从3年延长至5年乃至8年,与科技创新“十年磨一剑”的规律相匹配。试点“任期+专项”双轨考核,对绿色发展、“硬卡替”等长周期项目设置如“技术成熟度”指标,允许符合技术周期与产业发展规律的一定期限的豁免期。尝试考虑引入“战略价值贡献度”指标,综合评估产业安全、技术外溢、节能减排、就业带动等非财务价值采用资金链的全周期管理,如某国有战新基金,采取“15+5”存续期设计,前10 年专注投资,后 10 年分阶段退出,匹配硬科技企业从实验室到量产的 10年~15 年周期。尝试建立分层责任清单,在基础层,明确 “未谋取个人利益、未违反决策程序” 的投资考核;在创新层,对硬科技项目设置 “技术路线失败率” 容错标准;在战略层,对符合国家战略的 “卡脖子” 项目实行 “风险准备金” 制度,进行有针对性的差异化考核。

 

构建“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创新生态

将国家战略作为核心目标,地方政府熟悉本地方产业禀赋与发展目标,宜对科技创新、绿色发展、重要领域国产替代企业深入摸排挖掘,帮助解决资本与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采用市场化手段协同金融机构为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方案。

多元化投资策略,具有产业协同效应的不同区域可联合设立科技主题产业投资基金,按照“研发—中试—产业化”链条进行分工投资,提升投资效率。进行产业链投资穿透,通过“资本招商”锁定产业链关键环节,形成“引进一个、带动一批”的乘数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