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做在的位置: 中国投资 > 我们的作者 > 民心相通世界大同

民心相通世界大同

文/ 刘洁

民心相通的深层基础是不同文化的相互了解、相互交流、相互理解和相互融合


争取民心

先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密而顿·加德纳生前是美国加州大学物理学教授,他1901年随父母来到中国,在福州度过快乐的童年时光。1911年他们全家迁回美国加州。在此后的几十年里,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再回到儿时的中国故园看一看。令人惋惜的是,加德纳直到去世也未能如愿,临终前,他仍不断念叨着“KULING,KULING”。加德纳的夫人伊丽莎白虽然不知丈夫所说的“KULING”在什么地方,但为了实现丈夫魂牵梦绕了一生的心愿,她多次到中国寻访,最终无果而返。1991年,中国留学生钟翰留美期间住在伊丽莎白家中,在为其整理加德纳遗物时,发现一个脱胎花瓶及一封盖有“FOOCHOWCULCING”邮戳的信封,认定加德纳是住在福建省福州市的鼓岭。后来,钟翰根据这个真实的故事,写了《啊!鼓岭》一文在《人民日报》刊出。1992年8月,时任中共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看了该文后,欣然邀请伊丽莎白前来福州访问,并安排她去看了丈夫在世时曾念念不忘的鼓岭,并见到了9位年届90高龄的加德纳儿时的玩伴。伊丽莎白激动地说,丈夫的遗愿终于实现了,美丽的鼓岭和热情的中国人民使我更加理解了加德纳为什么那样深深地眷恋着中国,我要把这份情谊永远传承下去。2012年初,习近平以国家副主席身份访问美国,向美国人民讲述了这个故事。他说:“我相信,像这样感人至深的故事,在中美两国人民中间还有很多很多。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中美两国人民的交流,厚植中美互利合作最坚实的民意基础”。

2014年11月17日,习近平主席在澳大利亚联邦议会演讲时,又提到一位友好人士格里菲斯大学的马克林教授。1964年,马克林教授首次赴华任教。半个世纪来,马克林教授60多次访华,在亲历中国发展进步的同时,孜孜不倦向澳大利亚和世界介绍中国的真实情况。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马克林教授的儿子斯蒂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出生的第一个澳大利亚公民。可以说,马克林教授以不懈努力和真挚热情,为两国人民相知相亲搭建起一座桥梁。今年9月,马克林教授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习主席说,“正是两国人民源源不断的相互理解和友谊,汇聚成了中澳友好关系之海。我深深感到,中澳关系发展在两国都有深厚的民意基础”。

争取民心,广聚民意,是新中国人民外交路线的重要内容。无论是对友好国家,还是对敌对国家,我们始终把争取对象国人民的支持和理解作为极其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当中美两国尖锐对立的时候,毛泽东主席就提出寄希望于美国人民,要把美国政府和美国人民区别开,把美国政府中一般工作人员和决策者区别开,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孤立反华顽固派。上世纪50年代,日本政府追随美国实行反华外交政策,新中国领导人把对日工作的重点放在了民间,民间先行,以民促官,不仅邀请日本民间人士访华,推动民间贸易,还大力声援日本人民反对美国占领的群众斗争。强大的民意基础,最终促成1972年中日两国实现邦交正常化。

新中国对非洲的援助更是体现了争取民心的人民外交特征。著名的对外援助8项原则,首先就是对非洲提出来的。中国对非洲援助始于1956年。那时我们在自己还不富裕的情况下,以低息或无息贷款方式向受援国家提供了多方面的援助,帮助非洲建设了一大批国计民生所迫切需要的项目,著名的坦赞铁路就是对外援助的一个成功范例,被誉为“自由之路”和“南南合作的典范”,至今已成为非洲人民心中的一座丰碑。自上世纪60年代起,我们先后帮助几内亚、马里、坦桑尼亚、刚果、索马里、毛里塔尼亚、中非等非洲国家建设了农业技术试验站、推广站、农场,帮助发展水稻、茶叶、甘蔗等作物的生产。到70年代末,中国向大多数非洲国家提供了农业援助。派遣医疗队深入到非洲偏远乡村,为当地人民解除病患,成为新中国对非援助践行群众路线的重要体现。为什么习主席到非洲去访问那么受欢迎,就是因为当年我们援建的时候是真心实意地帮助非洲朋友,赢得了非洲人民的心。这就叫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正确义利观

勿需讳言,近二三十年有一段时间,我们有钱了,腰粗了,但对外投资合作方面特别是对非投资走过了一段弯路,把挣钱看得太重了,为了所谓经济效益甚至不择手段,主要表现为把假冒伪劣产品卖到非洲,把豆腐渣工程建到非洲,把在国内行贿压价的不正当竞争带到非洲。还有些企业到非洲去,带着自己的队伍,不解决当地的劳动力就业,到处挖矿,破坏人家的生态环境,引起了当地群众的不满。这种只算经济账、不算政治账的做法败坏了中国形象。

所以,习主席访问非洲的时候特别强调要坚持正确义利观。在前不久召开的中央外事工作会上又进一步强调要做到义利兼顾,要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真正做到弘义融利。“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必须要摒弃暴发户心态,继承老一辈领导人人民外交的传统,把争取民心作为对外合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我们必须坚持义利并举、以义为先,决不唯利是图,斤斤计较,时刻牢记义在利前。和历史上有些大国不同,我国对外交往不是仅仅追求经济利益,而是实现义利兼顾,更是争取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只有得到民心,才能营造与我有利的国际环境。实际上,我们有很多企业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工作。

这里再讲一个普通人的故事。两年前,我们在考核中国在非洲的境外合作园区时,发现了一个人物,此人叫陈晓星,当时是中国铁建在尼日利亚的负责人。他穿梭于亚飞大陆10多年,不仅为中铁建签下了83亿美元的尼日利亚铁路现代化项目和11亿美元的拉各斯轻轨项目,组建了中非莱基投资有限公司,还在尼日利亚建设了30平方公里的莱基自贸区。自贸区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积极开展各类社会公益活动,铺设道路,修建校舍,赠送车辆,培训人员,还组织青少年参加夏令营,开展文化交流,参观园区设施,不仅造福了当地群众,更加深了当地群众对中资企业和中国的了解与认同。虽然长期奔波使他患上了多种疾病,但也赢得了非洲人民的信赖。非洲多国元首多次接见他,尼日利亚3大民族之一的依博族2008年1月16日加封他为酋长,称他是“来自国外的雄鹰”。后来陈晓星调回中国,但听说他每年还要回去参加酋长会议。一个中国的投资者能够成为当地部落的酋长,说明什么?说明你只要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做点好事,老百姓的心就会和你相通,这是超越种族、超越国界的。

事实上,在遥远的非洲,我们有太多的故事可以讲。据我们了解,近年来,已有2000多家中国企业在非洲开展业务,合作项目接近8000个,涉及电站、港口、机场、公路、医疗、太阳能、风能等诸多领域。一批优秀的中国企业在参与非洲经济建设的同时,造福当地民众,履行社会责任,促进文化交流,受到非洲国家政府和民众的赞誉。比如,赞比亚的中赞友谊医院原是中国有色集团的内部医院,后来向当地群众开放,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包括总统在内的政府官员也经常登门接受医疗服务。医院院长被誉为“中国的白求恩”。该院承办“2011年中国赞比亚光明行”活动,请北京同仁医院的专家为当地109名白内障患者免费手术,使他们重建光明。赞比亚总统亲自出席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医院和中国企业的美誉度。安徽外经建设集团公司出资赞助的“2011中非光明行”活动走进津巴布韦奇通圭扎小镇,中国的8人医疗小组在6天时间里用精湛的医术,帮助514位白内障患者恢复视力。同年,首批2000多件由中国“爱心妈妈”编织的爱心毛衣被陆续送到肯尼亚等非洲5国的孤残儿童手中。孩子们穿上这些大红色的爱心毛衣,一个个笑逐颜开。此次活动是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举行的首届中非民间论坛配套民生项目的一部分,发起者之一是中国企业恒源祥集团。

在北非一些国家社会动荡期间,中国驻非企业及时应变,采取措施,在将自身损失减至最小的同时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天津泰达公司建设管理的埃及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在埃及局势动荡之际,成立了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与我使馆保持密切联系,主动拜会埃及军方和部族,通过卫星电话、储备紧急物资等措施,确保区内各国企业人员和财产安全,保证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稳定员工情绪。同时,合作区还为遭极端分子威胁的当地群众提供避难场所,与他们一起共渡难关。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前不久,我到马来西亚的马六甲省参观了郑和博物馆,亲身感受到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带给当地人民的深远影响。610年过去了,正如当地一位官员所说:“郑和舰队远航的目的是多重的,不管怎样,它的宗旨是和平的、对等的、包容的:它是以友好、沟通、互助的形式,来和各地政府以及人民建立友谊关系。今天,东南亚,乃至亚洲历史有幸免除许多的杀伐与对抗,甚至是战争,郑和的睦邻友好之旅,应该是历史的典范与教育。”在马六甲这个地方,不仅有一弯窄窄的海峡,还有马来群岛人民善良的习俗,有华人积极勤奋的动力,有葡萄牙人、荷兰人、英国人留下的行政和法制系统,也有来自中东和印度的宗教洗礼。不同背景的人民,留下了他们宝贵的文化基因。这就是文明的结合,继而开出灿烂的成果。

民心相通的深层基础是不同文化的相互了解、相互交流、相互理解和相互融合。只有在了解、交流、理解、融合的基础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才有可能产生思想上共鸣,才有可能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取得宝贵的共识。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产生过许多不同的文明形态,但是如果我们只看到或只强调不同文明之间冲突的一面,没看到或忽视甚至回避不同文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一面,那就会把人类引入歧途。世界大同,就是人类各种文明的交融共处。中华文明绵延5000年而不绝,最根本的就是能不断吸收各种文明的思想,并融入到自己的体系之中,逐渐演变成自身的基因。中华传统文化里面,不单是有儒家文化,也有道家文化、佛家文化、伊斯兰文化和天主教文化,它们都成为中华文化的组份。

中国的一带一路,是开放之路、包容之路、合作之路、共赢之路。正如习主席所说,欢迎各国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便车。这种胸襟向世界昭示了中国亲诚惠容、真实亲诚的外交理念和方针以及与各国共建美好世界的责任担当。倡议建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宣布成立丝路基金等举措,更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的真诚行动,必将在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的基础上,实现民心相通。民心相通,才能世界大同。

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方向是向西、向西、再向西,跨过欧亚大陆,跨过大西洋,跨过美洲,再跨过太平洋,形成了完整的全球外交布局。在西进的路途中我们首先要跨越一座横亘的高山,那就是昆仑山。昆仑山承载了历史上华夏文明与西域文明交流交往的许多传说。比如,《庄子》的“天地篇”就记载了华夏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登临昆仑山的故事。《史记》和《列子》也分别记录了周穆王西巡昆仑会见西王母的情景。昆仑山已经成为中华文化里中外交流的极具象征性的文化符号。80年前,世界伟人毛泽东主席在中华文明的发祥地黄土高原上,又借“昆仑”这一意象,表达了他对人类未来必将走向大同的崇高信念: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作者: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战略咨询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