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做在的位置: 中国投资 > 热点推送 > 集聚经济、规模经济、产业集群

集聚经济、规模经济、产业集群

2025年11月

编撰|常瑞祥  山西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导读

区域经济概念辨析

集聚经济

● 规模经济

● 产业集群

 

集聚经济、规模经济、产业集群三个概念具有相同的理论渊源,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提出的劳动力共享、中间投入品共享、知识外溢,既是规模经济中外部规模经济的核心内容,也是集聚经济的核心效益来源,还是产业集群形成关键驱动力。规模经济是集聚经济的基础,集聚经济是产业集群形成的核心动力。

 

集聚经济

集聚经济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在空间上的集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成本的节约。1909年,阿尔弗雷德·韦伯(Alfred Weber)首先提出集聚经济的概念,指出区位因素决定生产布局,企业将分布于生产成本和运输费用最小的地点。区位因素分为区域因素和位置因素,影响工业区位的区域因素包括运输成本和劳动成本;影响工业区位的位置因素包括集聚因素和分散因素。其中,集聚因素又包括特殊集聚因素和一般集聚因素,特殊集聚因素指的是交通、自然资源等;一般集聚因素则指一般性的经济因素,即当多个工厂集聚在一个地点时能给各工厂带来更多收益或成本节约的因素。特殊集聚因素往往是产业集聚的诱发因素,而一般集聚因素才是集聚持续发展的内在驱动力。1937年,埃德加·胡佛(Edgar Malone Hoover)进一步提出集聚经济具有三种基本形式:一是企业层面的规模经济,即内部规模经济。二是本地化经济,指与地区产业规模相关的规模经济,即同一产业的不同企业集中在一个地方生产带来的经济效应。本地化经济又可称为产业集聚经济,核心是同一产业或紧密关联产业的空间集聚,其优势来源于产业内分工。三是城市化经济,指与地区整体经济规模相关的规模经济,即各种类型经济活动集聚在一个地方带来的经济效应。城市化经济核心是多产业、多主体的综合空间集聚,依托城市的人口密度与功能多样性产生效益。

集聚经济根本上而言是集聚所带来的外部经济。1776年,亚当·斯密(Adam Smith)从劳动分工角度阐述生产率如何随着分工的发展而提高,为集聚的发生以及生产率如何随着集聚而提高提供了解释。1890年,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在对产业区的考察中,指出产业集聚的外部性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劳动力共享有利于企业获得更稳定的劳动供给、劳动者获得更稳定的就业机会,也称为地方化的劳动力市场或劳动力池效应;二是中间投入品与专业化服务共享带来的分工深化;三是基于人力资本积累和面对面交流的累积所引发的知识外溢。

 

规模经济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对规模经济的定义为,考虑在既定的(不变的)技术条件下,生产一单位单一的或复合产品的成本,如果在某一区间生产的平均成本递减(或递增),那么,就可以说这里有规模经济(或规模不经济)。这一定义偏重于从技术角度界定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不仅限于生产领域,有时也扩展到整个商业活动。西方经济学中,规模经济指所有要素同时变动,从而生产规模变动时所引起的产量变动情况。即,在投入增加的同时,产出增加的比例超过投入增加的比例,单位产品的平均成本随产量的增加而降低,即规模报酬递增;反之,产出增加的比例小于投入增加的比例,单位产品的平均成本随产量的增加而上升,即规模报酬递减。当规模收益递增时,称作规模经济,规模收益递减时称作规模不经济。

1890年,阿尔弗雷德·马歇尔首先使用规模经济一词,把规模经济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取决于从事工业的单个企业和资源,即内部规模经济。第二类是与专业的地区性集中有关系的产业发展的规模,即外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用来指外在于企业、内在于产业(区域)的加总的规模经济,这种外部性本质上是空间外部性,是企业在空间接近过程中产生的效应。1937年,埃德加·胡佛将规模经济进一步区分为内部规模经济、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

报酬递增思想起源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其基本观点是报酬递增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专业化和分工。规模经济的实质是专业化经济,分工的扩大不仅可以产生各种需求,还会促使内部分工进一步深化,从而具有一种自我强化和增强的机制,即分工一般取决于分工。也有观点认为报酬递增源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多样化选择。

 

产业集群

1990年,迈克尔·E.波特(Michael E. Porter)在《国家竞争优势》中明确提出产业集群概念。他认为,产业集群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机构,它们处于相同或相关的特定产业领域,因为具有共性或者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产业集群与1890年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提出的产业区、1977年乔瓦尼·博涅蒂(Giovanni Bognetti)提出的新产业区内涵是一致的。产业区是指相互之间具有高度专业化分工联系的大量种类相似的小型企业集聚的特定地区;新产业区是指具有共同社会背景的人们和企业在一定自然地域上形成的社会地域生产综合体。产业集群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可以称之为特定的产业集聚,这种产业集聚是一个动态过程,是指特定产业以及支撑和关联产业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具有排他性的地理集中倾向。产业集群强调集中产业之间形成高度分工关系和复杂、紧密联系,属于产业地域集约化经济的高级阶段,如果产业之间不存在高度分工和紧密联系,仅为集中就不能称为产业集群。因此,特定产业的空间集聚是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但并非任何产业集聚都一定能发展成为产业集群,产业集聚是产业集群形成的一个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产业集群具有三个主要特征:一是集群具有空间形态上的集聚特征;二是具有技术经济上的创新扩散、学习等特征;三是具有社会学意义上的信任、网络和制度等环境条件下的成本降低的特征。王辑慈从新产业区理论角度指出,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是大量专业化的产业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柔性集聚,它们结成密集的合作网络根植于当地不断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

按照产业性质,产业集群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传统产业集群,以传统手工业或劳动密集型传统工业部门为主,它的特点是大量中小企业在空间上集中,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市场组织网络,在集群内劳动分工很细、专业化水平高、市场组织发达;二是高技术产业集群,主要依托当地的科研机构特别是大学和专业机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企业之间的合作很密切,最突出的特点是这种产业集群具有强烈的创新能力和良好的创新环境,在电子、信息等高科技产业领域,这种产业集群分布广泛;三是资本和技术结合型的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的生产活动主要由大企业控制,大企业协调生产的前、后向关联及组织供应链。也有学者将产业集群分为基于创新的集群和基于低成本的集群两类,基于创新的集群,其现象特征是创新、高质量、功能的灵活性和良好的工作环境,在良好的法规制度下企业间自觉地发展合作关系;基于低成本的集群,其参与竞争的基础是低成本,在很多情况下,企业之间的合作只是偶然的,甚至不存在,集群信任度低,企业之间恶性竞争。

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党的十九大提出“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2019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启动开展了全国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推进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培养工作,截至2024年底,全国有两批共80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正在快速发展中。

 

参考文献:
[1] A.韦伯.工业区位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 A.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3] E.胡佛.区域经济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4] M.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
[5] 王缉慈.关于中国产业集群研究的若干概念辨析[J].地理学报,2004(10):4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