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做在的位置: 中国投资 > 封面故事 > “一带一路”通向何方

“一带一路”通向何方

文/ 罗建波

不久前,笔者随团访问希腊、英国和埃塞,一路上深感各方对“一带一路”的重视。希腊关注中希港口合作与“中欧陆海快线”建设,英国偏爱中英金融合作与人力资源开发,埃塞则钟情于中国的投资和发展经验,希望借助中国机遇推动埃塞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一带一路”重大倡议提出四年多来,“一带一路”建设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目光,产生了越来越多的成果。“一带一路”已经成为中国外交的一张亮丽名片。

不过,时至今日,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仍然存在许多误解。一些西方人士认为,“一带一路”是中国提振在亚欧大陆乃至全球范围影响力的地缘战略工具,“一带一路”的顺利推进也将挑战现有的世界秩序。一些发展中国家则对“一带一路”充满了期待,希望中国能为它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援助。“一带一路”究竟是什么?它又能为世界带来什么样的发展机遇?作为中国学者,我们肩负着讲好“中国故事”的责任,自然也要向世界讲好“一带一路”。讲清楚以下三点尤为重要:

其一,“一带一路”不是中国的地缘战略工具。
去年12月,笔者参加了在福建召开的中日执政党交流机制第七次会议。此次会议,日方代表团一行包括多位地方政府长官、企业和银行界代表,他们明确表达了对“一带一路”的兴趣,表示愿意与中方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他们同时希望,中方能把“一带一路”提出的背景、初衷及各方可能分享的机遇讲得更清楚一些。

“一带一路”倡议的一个重要背景和初衷,是要借助向西开放,把广大西部地区这一对外开放“末梢”变成对外开放“前沿”,通过更为广阔的亚欧非市场带动中国全面走出去,更好实现国家的均衡协调发展。可以设想,通过更为全方位的请进来与走出去,“一带一路”在提升我国向东开放的同时,必将显著加快向西开放的步伐,构筑起方位更加平衡、领域更加宽广、时空更加开放、内外联动更加紧密的对外开放新格局。中国还可以借助“一带一路”合作,提升自身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地位,助推自身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或许可以说,“一带一路”是新时代中国的发展战略和对外开放战略,它无疑有助于中国自身经济发展,也有助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但它与传统零和博弈的地缘大战略并无直接关联。

“一带一路”倡议由中国提出和倡导,自然离不开中国政府的积极推动,也自然带有某种程度的中国烙印。对此,我们无需否认。同时,我们也要向国际社会讲清楚,“一带一路”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弘扬的是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它欢迎所有国家的参与和支持,也需要各国的携手合作和战略对接。“一带一路”不是中国的地缘战略工具,其目的也不是构筑一个排他性的利益集团,而恰恰相反,它要打造一个各国实现互利共赢的合作新平台,推动建设一个全新的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可以前瞻的是,“一带一路”的稳步推进将有助于各国的经济发展,也有助于相关国家通过合作促进共同安全,管控分歧和争端,推动沿线国家走上共同发展的道路。从长远看,借助于不断推进的人文交流“软联通”,“一带一路”建设还能推动亚欧非各大文明的交流互鉴,促进各国、各民族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进而推进世界文明的共同发展和繁荣。“一带一路”倡议源自中国,但“一带一路”建设则属于全世界。

在本质上,“一带一路”秉持的不是西方人的国际象棋思维。“一带一路”的精神实质,不是去反制对手,甚或要消灭对手;其精妙之处,在于“顺势而为”、“共势而生”。我们看清楚了历史发展潮流和世界发展大势,认准了时代发展方向,然后主动去塑造和引导这种趋势和潮流,主动去营造一种和平、开放、合作、共赢的环境和氛围,进而携手拓展各国发展空间、做大共同利益、分享发展红利,增进战略共识。所以,“一带一路”汲取了东方围棋思维的共生理念,又最终超越了东方的围棋思维,超越了最终胜负输赢的结局,而是实现各方双赢多赢和共赢。从本质上讲,“一带一路”真正体现了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初心,体现了中国倡导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公平正义的时代精神。“一带一路”顺应并能够引领世界发展大势,这是它的根本魅力所在。

其二,“一带一路”没有挑战现有的世界秩序。

国际社会有人担心,中国会不会在现有国际秩序之外“另起炉灶”?对当前中国的快速发展及其展现出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一些西方人士有着本能的担忧和恐惧,它们担心中国的崛起会挑战现有的国际体系,担心日益强大的中国会重新书写现有的世界秩序。2017年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把中国和俄罗斯称为“修正主义国家”,声称中国和俄罗斯利用它们的技术、宣传和强制手段,试图塑造一个与美国利益和价值相对立的世界。对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西方国家也充满了担心和疑虑。

中国国内有个普遍的共识,即,中国是现有国际秩序的受益者,这是中国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取得重大成就的重要背景。中国认识到,现有的国际体系和世界秩序是二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主导建立的,它自然反映了西方的观念和价值,自然捍卫着西方国家的权力和利益。中国也认识到,现有世界秩序在很大程度上也有利于维护世界的总体和平与稳定,特别是《联合国宪章》为世界各国的交往提供了基本的规则和制度,世界银行和IMF有助于维护国际金融的基本稳定,WTO则为开放的世界贸易秩序提供了基本框架。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需要维护现有国际秩序的基本稳定,同时又需要从一个非西方国家或者发展中国家的角度,积极推动国际秩序更为公平公正合理的发展。展望未来,中国将继续做当代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的参与者和维护者,同时通过向世界贡献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做好现有国际秩序的建设者、改革者和完善者。这是中国对国际秩序的基本态度。

对现有国际体系和世界秩序而言,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自然也是建设性的。中国政府多次强调,“一带一路”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一带一路”建设不是要替代现有地区合作机制和倡议,而是要在已有基础上,推动沿线国家实现发展战略相互对接、优势互补。对于既有的全球化秩序,“一带一路”不是“另起炉灶”,更非推倒重来,而是创新、补充和完善。特别是在美国特朗普政府奉行经济重商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的今天,中国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为经济全球化注入了正能量,给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带来了许多确定性因素。中国借助“一带一路”倡议,已经向世界明确表达继续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继续参与并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继续携手各国推进全球治理进而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其三,“一带一路”也不是对外援助。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对许多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援助,帮助它们实现国家独立和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中国在自身经济十分贫弱时帮助非洲国家修建了长达1860公里的坦赞铁路,成为那一时期中国对外援助的一个佳话。当前中国的经济发展走在了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前面,自然需要对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这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期盼,也是中国提升自身国际形象和声誉的需要。近年来,习近平主席明确提出要以“正确义利观”推动与非洲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在政治上多为发展中国家“说话”,在经济上注重与它们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做到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对外提供更多的发展援助,是中国大国责任的重要体现。
但是,“一带一路”并非对外援助。“一带一路”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旨在促进各国经济要素的自由流动、经济禀赋的优势互补和市场的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战略对接和互利合作。“一带一路”在本质上是双向的互利合作,而非单向的输出或给予,因此在形式上主要体现为贸易和投资合作,而非单纯的对外援助。由于很多发展中国家存在资金短缺和融资困难的问题,因此对外援助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今天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早已拓展到贸易、投资、工程承包、科技合作和人文交流等更为广泛的领域。以中非合作为例,中国自2009年以来连续9年成为非洲最大贸易伙伴,非洲也已经成为中国第三大海外投资市场和第二大海外工程承包市场。目前,中非贸易额每年将近2000亿美元,对非各类投资存量已经超过1000亿美元。中非合作正在实现转型升级,从一般贸易向产能合作升级,从工程承包向投资经营升级,从援助主导向自主发展升级,在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同时,更好地帮助非洲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

很多发展中国家的有识之士也认识到,它们亟需的不是外来援助,而是外来投资及其带来的技术和技能的转移。长期游学欧美的赞比亚籍学者丹比萨·莫约,曾在其著作《援助的死亡》中大肆批评西方对非援助,称西方对非援助不仅给受援国带来了“荷兰病”,也助长了非洲政府和领导人的懒惰和依赖心理。她在书中称“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认为来自中国的投资、技术和经验正是非洲走出困境的希望所在。特别是,中非双方在产能转移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合作,能够有效地把中国的技术、资金、管理和非洲国家的市场需求、劳动力、资源等要素结合起来,进而全面助推非洲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破解非洲基础设施滞后、人才不足、资金短缺三大发展瓶颈。过去十多年来,非洲得以从被世人遗忘的“绝望的大陆”变成备受世人瞩目的“希望的大陆”,中非合作功不可没。中国加大对非洲的投入以及不断发展的中非合作关系,给非洲经济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推动非洲大陆以更为有利的方式融入全球经济。(编辑:杨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