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做在的位置: 中国投资 > 封面故事 > 扎根安哥拉农业

扎根安哥拉农业

种子是农业链条的上游,中国的农业走出去需要把中国技术扎根下来

文| 刘贝 温利 中工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图片提供 | 中工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安哥拉是非洲西南部重要的农业国家,土地肥沃、河流密布、阳光充足、降雨丰富,拥有发展农业极好的自然条件。在国家独立之前,粮食可自给自足,还能出口,被誉为“南部非洲粮仓”。全国可开垦土地面积约3500万公顷,目前耕地面积约为450万公顷。北部为经济作物产区,主要种植咖啡、甘蔗、剑麻、花生、棉花等作物。中部高原和西南部地区为主产粮区,主要种植玉米、大豆、木薯、水稻等作物。此外,安哥拉还有广阔的牧场草场约2900万公顷,自然条件十分适宜畜牧业生产。安哥拉濒临大西洋,渔业资源丰富,渔场自然条件良好,可全年作业。所以,无论是发展种植业、畜牧业,还是渔业,或者农产品加工业,安哥拉都具备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

安哥拉国家经济严重依赖石油出口,但近几年来,随着政府提出“去石油化”政策的逐步落地,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越来越重要。政策层面,内战结束后政府一直注重本国农业发展,把恢复粮食生产作为国家重建的重要任务,这也是过去几年安哥拉政府建设若干大规模现代化农场的原因。2015年安哥拉政府大力推行经济多元化战略,出台了一系列吸引投资的政策法律,希望利用投资替代进口,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和资金,优先发展农林业、渔业、畜牧业、制造加工业等行业。安哥拉本国粮、油、糖类作物严重供不应求,主要依赖从国外进口来满足国内需求。随着其国家经济不断发展,人口不断增加,未来对粮食需求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会有一个较大的提升。安哥拉新一届政府总统洛伦索也多次表示要大力支持本国农业发展,结束粮食进口,达到粮食自给自足。

中企投资兴趣浓厚

自1983年1月12日建交以来,中国和安哥拉政府友好合作关系持续发展。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中安贸易总额超过200亿美元,安哥拉是中国在非洲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在我国,政府大力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中非合作论坛也确定将共同实施中非农业现代化合作计划,中安两国有农业现代化合作的政治基础和政策平台。农业是中国的基础产业和优势产业,中国在农业发展上的成功对安哥拉有很大的吸引力。在安大多数中国公司都建有面积为几亩到几百亩大小不等的农场,进行农作物种植(以蔬菜为主),呈现出良好的技术适应性。

中资企业于2010年前后与安哥拉农业部签署了总共七座大型现代化农场,其中中工国际承建了安哥拉隆格水稻农工业农场项目、卡玛库巴综合农场项目、库茵巴综合农场项目。农场建设均包括土地开荒、种植、田间道路、作业站、农业机械、喷灌设备,以及配套的烘干仓储加工设施和人员住房等。经过近5年的农场项目执行经验,完成了约50个水稻常规品种,30多个大豆品种,近90个玉米单交种的种植试验,筛选出了数个高产、抗病虫、田间表现优良的品种。水稻、大豆和玉米均进行了大面积种植,从气候、土壤、品种、田间管理、机械化作业等方面均收获了第一手信息,为后续农业项目的开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中企所承建农场的设备设施和规模在安哥拉均为最现代化和机械化。这些农场对于促进安哥拉农业现代化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对于所在地农业经济发展有着极大的带动效应。不论是对于安哥拉国家粮食安全、解决就业、消除贫困,还是结束粮食进口,达到自给自足,拉动地方经济发展,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建设过程中,中企充分考虑业主的需求,切实地为当地百姓做了不少实事。讲好中国故事,做好中国工程,把中国设备技术带进当地,与当地政府企业百姓共发展。

中国企业对于投资安哥拉农业兴趣十分浓厚。不少在安从事建筑等其他行业的企业都开始涉足农业领域,很多民营企业已经在安投资了各类型的小中型农场项目,生产作物也是多样化。除了主粮种植外,有本地百姓从未见过的火龙果,还有国内超市里各种各样的蔬菜,这些产品都有很好的市场销售。其中就有一种国内常见的叶菜,当地以前未种植,十分适应当地的气候,长势产量喜人,本地百姓称之为China。

⬆俯瞰农场局部区域


农场运营与育种短板

安哥拉相当部分地区交通设施很差,农业配套水利设施缺乏,基本不具备种子生产能力。农业生产资料和农机设备缺乏,农业技术力量薄弱。缺乏栽培知识和技术指导,病虫害时常发生,给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加之社会治安形势差,给农业投资带来了很大风险。

由中资企业承建的七座农工业农场,自2016年起陆续移交于主权基金运营。从近两季的种植情况看,运营效果不是很理想,产量和种植面积萎缩较大,没有把农场规模实力发挥出来。很多在中国培训完的农业人员都无法参与农场运营,农业人才流失严重,中方参与农场后期运营期限太短,这些都对农场后续发展造成一定困难。

中国的农业走出去,不是让中国的农业劳动力走出去,而是让中国的海外农业管理走出去,把中国的技术和装备带进非洲。管理上更要注重属地化管理,要扎根发展培养一批当地的优秀人才。这样才能真正的融入当地社会,带动当地就业,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中国的中小型农机设备价格更经济,使用更符合当地的国情,潜在市场十分庞大。经过我们农业项目的推广,安政府部门已经了解到洛阳一拖这类国内大型农机制造商。

西方种业公司实现了对非洲大部分的种子垄断。仅从中资企业承建农场的表现来看,有个别品种从试种到大田的单个年份表现都不差于国外品种,但是因为在当地种植时间短,不能盲目下结论这种种子一定能持续表现良好。缺少多年的种植累积,很难将优秀国产品种固定下来。包括我们自己项目在农场上大规模种植选购种子时,大部分也会选购南非等在当地多年表现良好的品种,以最大程度降低合同风险。种子是整个农业链条的上游,在种子上如果没有话语权,很大程度上相当于给国际种业公司打工了。这样做下来,更像是做工程项目的模式在做农业项目,短平快。我们中国的企业获得了工程款,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形象,但并没有将中国农业技术扎根下来。未来非洲的农业项目后期运营一定要有中方的参与,规定中方的权益和期限,让中国的公司在安哥拉农业上能真正的扎根下来,培育出好的品种,并在当地推广,摸索出合适的管理运营模式。

除农业项目之外,中企应当研究如何进行更深一步的中安农业合作。不仅仅是在农业种植方面,还有其它产业链如化肥种子农药等方面,从根本上解决安哥拉农业不能自给自足的局面。项目以中方建设,双方运营,共同发展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解决贫困问题。

⬆中国农业工程师田间观察玉米苗期情况

农业投资:中非共同的需求

中资企业在农业投资领域缺乏信息资源共享,大型企业集团还处于观望大环境大政策,受众多因素限制,口号多于行动。民营企业灵活度高,试水多,获利少。此外,当地政府制定的很多吸引投资政策很难落实下去。中企缺乏海投管理经验、风险意识,当地市场、风土人情、语言、营销策略和跨国团队等方面也是很大短板。中企的单兵作战,耗费了精力,上升不到高度。缺乏以产业园、联盟、组团集团式合作平台,投资过于分散,不能将大型集团企业、科研院所、种业企业、食品销售企业很好地结合起来。而且有很多乘机浑水摸鱼,喜欢搞噱头博眼球放卫星,这样的投资不仅走不远,一定程度上还破坏了投资市场。中非农业现代化合作的道路依然很漫长。

另外,农业项目虽然不是高精尖领域,但是涉及专业众多,时间跨度大,对技术管理要求高,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且容易受自然环境变化影响。投资企业要有布局、经营稳健、有长期战略、最好有农业项目实施经验。带动中国农业走出去,促进非洲农业现代化,如果能在融资渠道上获得帮助,将有助于企业更好更快地参与到非洲农业发展的道路上。

有风险的地方同时也是机遇所在,需求决定了发展,带来了机遇和合作。当前世界粮食总产浮动较小,但全球粮食消耗逐年增加,粮食贸易量有所下降,粮食净进口国多于出口国。随着全球人口不断增加,城市化不断发展,这种全球性粮食供求矛盾将进一步加剧。农业发达国家如巴西、美国、阿根廷、澳大利亚等基础设施完善,农业产业链健全,农业技术先进,中国的企业很难有机会参与到农业项目投资中去,只能做单纯的粮食贸易往来。放眼全球,拥有大面积可耕地且气候资源良好的地区尚未被开发的也就是中南部非洲区域,面积大、人口少、气候优越。

安哥拉2016年度水稻产量仅3.7万吨,但进口水稻超过40万吨,全年各类农产品进口超过150万吨,占全部进口产品的10%,花费近11.4亿欧元。近几年主要粮食产品进口额持续增长,国内粮食缺口巨大。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粮食消费需求不论是量还是质都在进一步加大。仅以大豆为例,2017年全球大豆产量约3.45亿吨,中国产量1440万吨,进口9553万吨,中国对大豆的消费占了全球总产量的三成多。中国的市场对粮食作物以及肉类等其他食品类需求持续增长。中国的粮食安全不是温饱层面的挑战,而是伴随着经济发展人们对食品质量要求的提高。

无论是非洲还是中国,都有对粮食需求的增加,中国有先进的农业技术、设备和资金支持,非洲有广阔富饶的土地和丰富的劳动力。中非的农业合作不仅能够解决非洲粮食问题,消除贫困,带动经济发展,同时也能带动中国企业深耕发展非洲市场,为中国市场提供优质的农产品,做到真正的合作共赢。南部非洲地区未来必然是中国农业投资的最佳选择。(编辑:杨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