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做在的位置: 中国投资 > 封面故事 > 印度谋求全球领导国家

印度谋求全球领导国家

由于莫迪政府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导力量,这种战略转变必然对周边造成重要影响,这在“印太”、南亚层面上表现尤为明显

文|孙现朴 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从“摇摆国家”到“领导国家”

●“东向行动”与防务合作

●南亚的“两分法”

●中印竞争与合作

1947年印度独立后,不结盟政策是新生的印度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标识。为与世界主要力量保持良好关系,尼赫鲁认为印度不应选边站队。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对印度国际战略造成巨大冲击,印度国内精英开始重新审视尼赫鲁的“国际主义”外交政策。正如印度已故外交家迪克西特所言:中印边界冲突对印度造成了颠覆性影响,中印边界冲突后人们开始关注现实主义外交战略。更为重要的是,从不结盟运动的实践来看,它没有为印度带来实际利益。中印边界冲突后,多数不结盟运动国家拒绝对冲突责任进行评判,不愿在关键时刻支持印度。60年代中期,英迪拉·甘地就任印度总理后,现实主义理念在印度外交战略中的影响持续上升,其后在国际舞台上印度不断背离“不结盟”政策,与苏联形成“准结盟”关系。20世纪70年代,武力肢解巴基斯坦、核试验等更是印度采取现实主义外交的典型案例。

冷战终结翻开印度外交新篇章,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印度拉奥政府启动经济改革进程。同时印度外交的实用主义色彩越来越明显,开始更多强调权力和国家利益。印度外交理念进行调整后,一方面它与部分周边国家外交关系实现正常化,取得诸多成果;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多边机制,寻求大国地位。在此基础上,印度被认为是国际体系中重要的“摇摆国家”。

从“摇摆国家”到“领导国家”

莫迪就任总理后,印度外交展现出愈发进取的态势。莫迪不满足于印度在全球政治中只扮演摇摆角色,对印度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5年2月,印度总理府发布公告称,当前国际环境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世界正张开怀抱拥抱印度,印度正满怀信心走向未来。莫迪呼吁大家紧抓这一战略机遇,帮助印度成为全球领导国家。他要求外交官们要摒弃旧观念,迅速适应新形势。同年7月时任印度外秘苏杰生表示,“印度的变化赋予其更大的自信,其外交致力于追求领导地位”,“印度希望承担更大的全球性责任”。印度需要拥有在关键地区进行战略部署的能力,以匹配其正在显现的大国地位。

莫迪政府希图提升印度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与其所处的政治经济环境密切相连。首先,稳固的执政基础有助于莫迪推进内外政策。在2014年印度大选中,莫迪领导的印度人民党获得单独执政的压倒性胜利,执政地位稳固。其次,莫迪政府在具体事务上非常果决。印度人民党没有国大党那么多的历史负担,处理对外事务没有太多顾虑因素。第三,莫迪政府外交目的是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发展经济是莫迪的重要任务,作为实用主义者,莫迪强调引进外资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国内执政根基稳固是莫迪政府追求全球领导角色的基础,国际力量博弈是印度塑造全球领导角色的重要条件。从全球力量结构来看,大国是国际政治的主要力量,其数量决定全球体系的布局,其政策选择等对其他行为体的行动产生直接影响。全球领导者显然是国际体系重塑的主要力量,小国多数为国际体系的接受者,不能按照自身愿望来塑造全球秩序,仅能保证维护国家安全。莫迪上台后,试图把印度塑造为有影响力的国家,印度的体量和政策选择也有助于印度发挥国际领导角色。这种外交抉择正在赢得越来越多国内精英阶层的支持,尽管印度自身也知道真正取得大国地位需要很长时间。

由于莫迪政府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导力量,印度的国际战略已发生重大变化。这种战略转变必然对周边造成重要影响,这种范式调整的影响在“印太”、南亚层面上表现尤为明显。

“东向行动”与防务合作

 近年来印度非常重视“印太”概念,印度前外秘萨仁山曾表示:“随着印度在全球和地区地位的提高,印度势必将向这一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空间的中心移动。‘印太’概念恰好契合这一发展趋势”。莫迪政府上台后更是对“印太”外交寄予厚望,并把这一区域视为印度发挥战略领导作用的重要平台。

第一, 政治上印美、印日、印澳关系发展势头积极,迈上新台阶。2014年9月,莫迪访美发表的《印美联合声明》指出,“鉴于印度的‘东向行动政策’和美国的‘亚洲再平衡’,两国领导人承诺将与其他亚太国家展开更紧密合作”。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后,印度积极与美国新一届政府接触。2017年12月,特朗普政府发布首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指出“欢迎印度成为全球领导力量,推动双边成为联系更为紧密的战略与防务伙伴关系”。2016年11月,莫迪访日期间,印度政府就“东向行动”战略与日本政府的“印太”战略对接达成一致,双方认为两国加强在“印太”地区的合作有助于带动印度洋、太平洋重回均衡状态。2017年4月,澳大利亚总理访问印度,再次重申“在相互尊重和合作基础上,推进‘印太’地区的和平与繁荣”。

第二,安全上,印美、印日、印澳防务合作取得显著进展。2016年莫迪访美,两国联合声明中指出,“美国承认印度为主要防务伙伴”。同年8月,双方还签署《后勤保障协定》,两国今后可使用对方的军事基地进行后勤作业。2017年9月,印度时任防长贾伊特利访问日本,就日本自卫队和印度军队联合训练达成一致。同时,为防止印度洋–太平洋航道免受海盗威胁,印日不断加强在反海盗领域的合作。印度还十分重视澳大利亚在地区安全事务中的作用,2014年莫迪总理首访澳大利亚就签署安全合作框架协议,将两国安全和军事合作关系提升到新高度。

第三,加大在东南亚、非洲的渗入力度。莫迪政府执政后,把“东向政策”升级为“东向行动政策”,积极发展与东盟国家关系。近年来,印度政府加大对非洲外交的投入力度。2017年5月,非洲开发银行年会在印度古吉拉特邦举行,莫迪向非洲国家的参会代表强调非洲是印度外交的“最高优先方向”。

南亚的“两分法”

冷战时期印度在南亚采取“现实主义”路径处理与小国的关系,小国对印度的大国行径颇有怨气。冷战后印度政府提出“古杰拉尔主义”,降低了同南亚小国处理关系的“硬度”。莫迪政府上台后,延续印度缓和与南亚小国关系的同时,对南亚国家政府采取“两分法”,并在与南亚小国交往中愈发注重经济因素的作用。

第一,继续对巴强硬,对尼、斯等国内的“疏印”势力强势打压。莫迪政府为印巴和谈设限,坚持只谈反恐,拒谈克什米尔问题。2016年印控克什米尔“乌里”受袭,造成多名印度士兵死亡。印度对巴基斯坦进行强硬反击,高调宣布越境打击“恐怖分子据点”。2016年,印度联合孟加拉国、阿富汗、不丹等国,共同抵制在巴基斯坦伊斯兰堡举行的南盟峰会。2015年10月,印度不满马迪西人(在尼印裔)未能“单独建邦”,发布政府声明,指责尼宪法未取得最大共识。

第二,对“友邦”加大支持力度。2015年3月,印度总理莫迪访问大选后的斯里兰卡,双方签署签证、关税、青年发展等四项协定。印度与孟加拉对边界飞地问题的处理被视为邻国关系发展的典范。2015年6月,莫迪访问孟加拉,两国签署《陆上边界协定》,基本解决了持续数十年的陆地边界争端。

⬆国家主席习近平会见印度总理莫迪(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中印竞争与合作

莫迪政府上台后,印度外交的重要指向是追求全球领导地位,在更广阔的平台上施展抱负。印度致力于成为“印太”安全的提供者,一方面是其实力上升后拓展影响力的自然反应,另一方面则是平衡不断崛起的中国。印度与美、日、澳等编织“小多边”机制的目的也是冀望以新框架约束中国的战略行为。这种思维同样映射到了经济层面,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印度国内的直接反应是“一带一路”倡议将加强中国在商业上、经济上对“印太”地区的影响力,从而使印度的地区优势被边缘化。考虑到自身实力与中国存在巨大差距,印度希图联手日本等,加大在“印太”地区的投入,保持战略影响。

莫迪政府把维持在南亚的优先地位作为其外交战略的重要任务,中国大力推进的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正在不断加深中国与南亚国家的经贸联系,这有可能挑战印度在南亚的优先地位。故莫迪政府力图扎紧篱笆,组建“印度版小南盟”因应中国“涉入”。

在某种程度上,中印在“印太”、南亚层面存在竞争,印度国内也有精英提出,应倒向美国一边才能更好地保护其国家利益。然而多数印度决策者还是能够理性看待中印竞争。正如印度前外秘拉奥琦所言,中国或许是竞争者,但假若把中国视为敌人,显然不符合印度的利益。

同时中印两国领导人发挥着直接引领的作用,积极看待双边关系发展。正如习近平主席和莫迪总理在武汉非正式会晤中所指出的,“中印是邻居、是朋友、是伙伴”。“中印各自的发展壮大是历史必然,大势所趋,对对方是重要机遇”。“中印要推进全方位合作,以平等互利和可持续的方式构建更加紧密的发展伙伴关系,支持各自国家现代化进程”(编辑:杨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