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做在的位置: 中国投资 > 封面故事 > 德国关闭中资并购大门?

德国关闭中资并购大门?

德国不仅修改了自己的法律,提高外资审查的范围,保护核心产业技术不被收购,还极力推到欧盟层面出台外资审核制度,也毫不掩饰其针对中国的目的

文|王璇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018年5月22日,就在德国总理默克尔第11次访华前夕,德国贝塔斯曼基金会发布了一份名为《中国在系统地购买关键技术吗?》的研究报告,认为当前德国的技术企业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成为中国投资者的目标。

该报告的数据显示,2014至2017年共有175家被中国收购或入股的德国企业,其中有112家属于关键技术领域。该报告建议修改《对外经济法》,在涉及国家安全的领域,德国政府未来应能在外资收购的股份比例达到10%时就启动审查程序,而不是目前的25%。

该建议并非空穴来风,在德国政府内部也有提高外资收购门槛的声音。根据德国媒体的报道,德国经济部准备要更加严格地限制外资收购德国企业股份,其一份内部文件显示,要将之前审查外资收购德国公司股份的门槛,从25%降低到20%或15%。德国经济部长阿尔特迈尔也认为应该定在10%。

德国政府试图再次修改《对外经济法》的背后,是对中国企业对德直接投资快速增长的疑虑。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德两国在实体经济合作方面的主要模式就是“以市场换技术”,德国企业以在中国设立合资或独资公司的方式扩大其产品的在华销售,而中国企业则在与德国企业的合作竞争中逐渐提高自身技术水平。在这一模式中,德国是投资方,而中国是投资的接受方。长期以来,中国从德国引进投资,但中国对德国的直接投资非常少,直到2005年,中国对德国直接投资存量才突破2亿欧元。但是自2007年以来这一模式开始改变,中国企业对德国的直接投资呈现出“跳跃式”的增长。

德国吸引中国投资者的地方在于德国制造业拥有大量“隐形冠军”,这是指那些在全球市场中占有极高份额,却又不太为人所知的中小企业。

根据德国管理学家西蒙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所做的统计,当时德国就已经拥有了500多家“隐形冠军”,他们的产品在全球市场的份额基本都超过了50%,有些甚至达到了90%。以“隐形冠军”为代表的德国中小企业普遍不是以价格和数量取胜,他们的产品往往具有高度专业化、高质量和技术创新型的特点,不容易被模仿或者替代。如果从效率和绩效的角度来看,德国的这些“隐性冠军”的表现要远超那些众所周知的大企业,这些“隐形冠军”中2/3的企业其产品居于世界市场领导者的地位,“隐形冠军”并非仅仅是一个德国所特有的现象,但是这些“隐形冠军”在德国的集中度却特别高,目前全球大约总共有2016家“隐形冠军”类企业,其中有1174家是德国企业,超过了一半以上。以“隐形冠军”为代表的德国中小企业特别是在制造业领域展现出了十分强劲的全球竞争力,他们不仅出口高端的工业制成品,而是大多都是走出国门进行跨国经营,利用自身产品竞争力的优势在全球范围整合生产资源,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了支配和主导地位。对以“隐形冠军”为核心的全球生产要素交易和产品销售网络的追求是中国企业投资德国的主要驱动力。

虽然因为统计口径的不同各方数据有差异,但中国对德投资迅速增长的势头是事实。中国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对德直接投资为29.45亿美元,同比增长258.6%,2017年对德国直接投资也达到了22.7亿美元。根据安永会计师事务所的统计,德国是最受中国投资者青睐的欧洲国家,2016年中国投资者收购或参股的德国企业有68家,2017年有54家,远超排名第二的英国(44家)和意大利(24家)。其中著名的案例包括2016年,美的(Midea)收购了德国工业机器人生产商库卡(KUKA);2017年,海航集团德意志银行股份并成为其最大股东;2018年2月,李书福购买戴姆勒9.69%的股权。这些并购直指德国的核心产业,因而引起了德国公众、媒体及政界的关注,对中国投资是否有益于德国经济提出了质疑,担心中企收购后削减现有的工作岗位,拿走核心技术。

随着中德经济关系的竞争性增强,德国开始指责中国通过“扭曲”市场规则使得中国企业获得竞争优势。所谓的“市场扭曲”行为包括政府干预、对国有企业的支持、条件宽松的贷款、实施差别待遇以扶持国内企业等。德国还认为中欧在市场准入方面是不对等的,在不少德国政界和经济界人士看来,中国的经济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市场却没有相应地开放,中国几乎可以在欧洲市场自由地获取KUKA等德国工业4.0领域重要公司的股份,但却不允许德国和欧洲的公司收购中国高科技公司,外国企业获得投资许可要经历复杂和歧视性的审批过程且审批标准不明确。

2017年7月12日,德国政府通过了对《对外经济法》实施条例的修订,加强了对外国企业投资审查的力度,这一举措被普遍认为是针对中国近年来对德国高科技领域企业收购的迅速增长。这次修订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修正案对需要审查的“安全相关技术”进行了明确的解释,对关键基础设施领域作出了更加详细的规定,这些领域包括交通运输、电讯监管技术、远程信息处理设施、计算机云服务设备、传感技术以及电子设备等可能以任何方式被运用于战争中的产品和技术。还包括了更为广泛意义上的电厂、供水系统、银行、医院、机场及火车站等基础设施;第二,将经济部正式审查的时间从现行的两个月延长至四个月。

事实上,德国政府已经开始收紧中资机构对德国相关领域企业的收购。2018年2月,中国国家电网公司本来有意收购北德电力输送系统运营商50Hertz公司20%的股份,但最终没有成功。根据德国媒体的消息,德国经济部曾主动联络50Hertz公司的比利时大股东,推动其行使大股东优先权来收购股份,避免中国企业的介入。德国不仅修改了自己的法律,提高外资审查的范围,保护核心产业技术不被收购,还极力推到在欧盟层面出台外资审核制度。对此,德国也毫不掩饰其针对中国的目的。德国经济部国务秘书马赫尼希(Matthias Machnig)直言不讳地说,欧盟有必要在2018年之内尽快出台相关的规定,以有效地遏制中资在欧洲的收购热潮,减少科技和专业知识外流。这样的观点显然是与当今经济全球化时代背道而驰的保护主义“旧思想”。

如何应对德国在投资领域出现的这种保护主义呢?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对付保护主义的最佳手段就是开放。2018年5月24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见德国总理默克尔时说:我们欢迎德国抓住中国新一轮开放机遇;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共同做大蛋糕、做大产业、做大市场,双方可以在未来产业领域开展更多合作,共同开拓第三方市场。这一精准的论断为中德关系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编辑:杨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