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做在的位置: 中国投资 > 封面故事 > 告别天真: 欧洲投资审查体制之变

告别天真: 欧洲投资审查体制之变

欧洲的政治人物为什么“集体”告别“天真”?作为不再“天真”的标志,他们反复强调的要在欧盟层面建立对外国直接投资的审查框架到底剑指何方?背后的真实考量又是什么?

文|赵柯 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 副教授

真”是一个略显尴尬的词汇,人们大都希望自己周围的社会网络中能够多保留一份天真,可一旦自己被形容为“天真”,又总会不自觉地产生一丝难以名状的抗拒,如果对政治人物称之以“天真”,那就更是近乎于有辱人格的贬损了。无怪乎近来欧洲的政治精英们纷纷表示要告别“天真”。

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Jean-Claude Juncker)在2017年9月的国情咨文演讲中宣称:我们不是天真的自由贸易主义者。欧盟必须一致保护自身的战略利益。因此我们提议建立一个新的欧盟的投资审查框架。容克解释了原因,他说,如果一个外国的国有企业想要购买欧洲的港口、欧洲的能源基础设施或者国防技术公司,这个过程必须透明,要有审查和辩论。得知道我们的后院在发生什么,从而可以在必要的时候保护我们共同的安全,这是一项政治责任。在容克之前,法国总统马克龙在同年6月的欧盟峰会上就曾强势表态:“我支持自由贸易,但我并不天真”。他主张在欧盟层面设置外资投资监管机构,以“保护欧洲企业应对不公平的竞争”。德国经济部对外经济司司长文德林(Karl Wendling)在今年4月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欧盟的外资收购审核机制有望在今年年底出台。他也主动与“天真”划清界限,他说,我们欢迎外国投资,但是我们也不会太天真。

欧洲的这些政治人物为什么“集体”告别“天真”?作为不再“天真”的标志,他们反复强调的要在欧盟层面建立对外国直接投资的审查框架(EU framework for investment screening)到底剑指何方?背后的真实考量又是什么?

在2000年之前,中国对欧盟的直接投资是非常少的,每年的投资流量都在2千万欧元以下,几乎没有超过1百万欧元的项目。随着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特别是在欧债危机的背景下,欧洲制造业的优质资产成为“价值洼地”,受到越来越多中国投资者的青睐。根据彭博社的统计,从2008年至今的10年间,中国在欧洲购买或投资了至少3180亿美元的资产,比在美国的投资多出了45%。但中国企业对欧洲在人工智能等高科技领域,以及电网、港口等基础设施的收购,引发了欧洲人的疑虑。2017年2月,德、法、意三国政府就联名致信欧盟委员会,建议在欧盟层面建立外资审查制度,防范欧洲的核心高科技企业被收购。三国在建议中特别强调,如果非欧盟投资者的收购不符合市场经济原则,欧盟应该进行干涉,比如,背后有政府的战略指引,收购资金有政府支持等。作为回应,2017年9月13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在欧洲议会的国情咨文中提出了相关提案,拟设立审查外国对欧盟的直接投资的制度框架。

根据该立法提案,欧盟委员会将被授权基于公共安全和公共秩序的原因审查特定的外商投资项目,欧盟委员会有权要求成员国提供审查程序所必需的任何信息。欧盟委员会虽然没有权力直接否决相关交易,但可以向成员国提出意见,成员国有义务听取欧盟委员会的审查意见,如不同意,则需提供合理解释。欧盟委员会有权审查的领域涉及面非常广泛,其中包括被欧盟立法涵盖并与关键基础设施、关键技术或关键原材料有关的交易,比如卫星项目、欧盟地平线2020计划项下的研发领域(尤其是微电子和纳米电子、光电、纳米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与先进制造系统),以及运输、能源和电信基础设施。

⬆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在欧洲议会的国情咨文中提出了相关提案,拟设立审查外国对欧盟的直接投资的制度框架(新华社/路透)

在欧盟28个成员国中目前仅有12个成员国建立有外商投资审查体制,欧盟委员会的立法提案并不要求成员国必须建立审查外商直接投资的机制,但是该提案明确成员国有权审查符合特定标准的外商直接投资,并且为成员国实施审查的范围制定了一份建议清单:关键基础设施,包括能源、运输和通信行业以及数据存储;关键技术,如人造卫星、机器人和网络安全;关键原材料的供应安全;敏感信息的获取与控制。提案还特别说明,在直接投资的相关交易中,如果外国投资者是国有企业或者是为国家所实际掌控的企业时,那么成员国政府尤其要注意是否涉及清单中所列举的领域。无论这一提案最终是否能够得以通过,欧盟及其成员国加强外国直接投资的审查是大势所趋,欧洲的“天真”已经是一去不复返。

很明显,中国是欧盟酝酿中的“外国直接投资审查框架”的一个重要针对目标。但欧洲人显然是用过度政治化的有色眼镜来看待中国对欧洲的投资。其实,“延伸价值链”是中国企业投资欧洲最主要的动因,这与中国在特定的国际分工背景下的发展模式密切相关。中国主要是通过加工制造业嵌入国际生产网络而参与国际分工并获得产业发展的,这也是中国融入全球经济参与全球产业链的主要方式,但是中国参与的部分位于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低端,并没有主导整个产业链,所以,中国企业很难进行将自身优势产业进行海外转移的对外投资。在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和积累之后,许多企业随着自身实力的增强具备了向价值链顶端攀升的能力,同时随着中国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随之而来的产业升级的压力不断增大,许多中国企业将对外直接投资的目光转向了欧盟这样的发达经济体,希望能够进军具有高附加值的上游价值链和建立自己掌控下的销售网络。从“延伸价值链”的视角出发,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国企业会对欧盟这样的发达经济体进行直接投资,并且偏好自己并没有竞争优势的现代服务业和高度制造业。这是一种合乎市场原则的企业行为,而非藏有政治目的的国家战略。

欧洲是中国最为重要的技术来源地,中国企业对欧洲的投资有利于自身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那么化解欧洲人的疑虑就变得非常重要。一个可能的切入点是加快中欧双边投资协定的达成。当前,中美和中欧之间都在进行双边投资协定谈判,美欧之间在试图重启TTIP,这三大经济谈判将决定中美欧大三角的权力关系以及未来的全球经济格局。相比美国,欧洲对中国的“战略恶意”和地缘政治考量相对要弱一些,如果中欧双边投资协议能先行一步,可以大大缓解来自欧洲的压力,会促使欧洲逐渐成为中美博弈的“旁观者”甚至是“调解者”,并且其示范作用还会对美国等其他西方国家产生压力,起到杠杆作用。所以,有必要重新审视中欧双边投资协定的谈判清单,加快谈判进程。(编辑:杨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