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做在的位置: 中国投资 > 封面故事 > 走进苏丹的“中国医院”

走进苏丹的“中国医院”

走进苏丹的“中国医院”

文 | 张梅    

编辑 | 杨海霞  

设计 | 姜灵枝  

制作 | 黄硕存   

导读:援苏丹医疗队坚持每年为苏丹群众免费义诊,送医送药到边远地区,医疗队所在医院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呼为“中国医院”。

● 积极探索医疗援外模式

克服困难 应对挑战

“中国医生是我们的亲人”

喀土穆恩图曼友谊医院

自1963年1月,中国向派出第一支医疗队赴阿尔及利亚以来,55年过去了,上万名中国医生远赴非洲,为非洲人民解除病痛,成为当地百姓的健康使者。7月,《中国投资》杂志记者走进苏丹,走进援非医疗队,了解他们的从医故事。

走进位于苏丹首都的恩图曼友谊医院,在陕西西安的医疗队员的热情簇拥下,记者来到中国援苏丹医疗队驻地,与杜强队长、卢小鹏、白巧玲、刘国强等几位医生座谈,从他们的故事中,记者深深感受到人性的温暖,以及他们与恶劣环境抗争的勇气。

积极探索医疗援外模式

杜强队长首先向记者介绍医疗队的情况。中国的医疗援外事业始于1963年,前三十多年,医疗队员大都是来自国内各大医院的顶尖专家教授,政治素质过硬、业务技术精湛,为推动非洲卫生事业发展和中非友谊做出了巨大贡献,得到了受援国政府、群众和医院的肯定和尊重。

现在很多三甲医院的领导、学术带头人、已退的知名专家教授都有过援外经历。但近十多年来,随着医疗市场化,专家教授成了医院收入的保证,加之国内医生收入的不断增加,援外津贴和补助的吸引力越来越弱,因此派出的医疗队员含金量明显下降,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精神有所懈怠,医疗水平也在整体下降。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非洲医生赴英、美、欧留学归来的人数越来越多,带回了先进的医学理念和技术,援外医疗队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有限。

为了应对目前援外医疗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更好为受援国服务,医疗队积极探索医疗援外模式,准备在首都的恩图曼友谊医院,按照国内“三甲”医院的标准新建集核磁、CT、内窥镜、多功能手术室、ICU病房、培训视频系统于一体的小型“中国诊疗示范中心”,由医疗队负责日常管理,检查、手术、重症监护严格按照国内操作规范进行,不做普通检查和手术,只做苏丹做不了的手术或疑难手术,集高端检查、疑难手术、教学、培训示范等功能为一体,将国内先进的医院管理和医疗技术水平展现给苏方。这种新的模式,可以将国内先进的医学理论、技能向苏方展示,培训苏丹医护人员,增强他们的“造血”机能,树立医疗队专家权威形象;通过视频系统与国内建立远程会诊机制,医疗队员可在国内对口专业专家指导下,完成一些较高难度的手术;更好地为我国驻外人员提供医疗保障;吸引苏丹高层到“中国诊疗中心”就诊,提高医疗队在苏丹的影响和地位;与阿布欧舍、达马津医疗分队所在医院建立紧密的转诊机制,为其培养医护人员,逐步改变对中国医生的依赖。为下一步开展合作医疗积累管理经验。

⬆援苏丹医疗队员向记者讲述他们的经历(左一:记者,左二:刘国强,左三:卢小鹏,左四:白巧玲) 

克服困难 应对挑战

杜强队长谈到医疗队应对困难时,滔滔不绝。医疗援外工作,是中国大外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对外援助工作的“金字招牌”。1971年陕西省代表中国政府向苏丹派出了第一支医疗队,47年来,累计向苏丹派遣医疗队33批、939人次,一批批援外医疗队员克服传染病盛行、工作条件简陋、药品短缺、语言沟通、文化差异等种种困难,本着“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累计免费接诊病人817万人次,住院病人29.6万人次,完成手术20.1万台,为苏丹培养了大量医护人才。曾多次为苏丹前总统尼迈里、现总统巴希尔等政府高层人士提供医疗服务,坚持每年为苏丹群众免费义诊,送医送药到边远地区,医疗队所在医院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呼为“中国医院”。

工作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没有参与到医院科室的管理中去,一些现代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甚至“无菌观念”都不能很好的贯彻到苏丹医护人员中去。另外,医院也缺乏必要的检查手段和手术设备,手术室条件简陋,手术助手、护士配备不全、不专业、没有无菌观念等,影响了医疗队员水平的发挥。

杜强说,“外国人对中国医生的认识特别是对中医的认识,往往是通过一件小事获得的。前一段时间中国驻苏丹大使李连和推荐用中医针灸方法治疗苏丹内阁事务部长艾哈迈德治疗的腿部疾病,期间在他家里偶遇埃塞俄比亚驻苏丹大使,看到中医大夫给部长针灸治疗,感到很好奇,说他腰部也不舒服,弯腰、转体比较困难,按压腰椎时疼痛难忍,我问他要不要尝试一下针灸治疗,他看到细细长长的银针有些畏惧,我们的中医大夫说‘one minute’只需要1分钟,他勉强答应试一下,中医大夫迅速拿出一根银针在他额头扎了一针,1分钟后,按压大使的腰部已经没有任何疼痛感,弯腰、转体如同常人,他伸出了两个大拇指说‘too magical’,并邀请我们到他家做客。”

恩图曼友谊医院院长(左二)不住地称赞中国对苏丹医疗的援助

 苏丹是联合国宣布的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曾被失败国家指数列表评为"世界上最不安定的国家",经济困难,卫生资源匮乏,艾滋病、疟疾流行,工作、生活条件极差,苏丹也是世界上最热的国家之一,干旱、炎热是这个国家气候的基本特点。首都喀土穆北邻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有“世界火炉”之称,年平均气温在30℃以上,最高气温可达50多度,地表温度最高达到70℃。

杜强对记者强调,在艰苦条件下既要开拓工作局面,还要创造基本的生活条件,很多工作都要从零开始,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不少队员援外期间多次感染疟疾、伤寒,由于苏丹水质不好,很多队员都患有肾结石、尿路结石等疾病。但大家都以苦为乐、苦中作乐,以实际行动为促进中苏两国的传统友谊和提高苏丹医疗卫生水平做出了我们应有的贡献

 心理问题是困扰医疗队管理的最大难题,长期远离祖国和亲人、单调寂寞的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恶劣的自然和生活环境、疟疾及其他疾病的困扰,对每个队员的精神、意志和身体都是极大的磨练和考验。此外,医疗队员在国内医院都是各科室骨干力量,倍受患者的尊重,工作环境优越,但来到苏丹后,工作条件艰苦,而且存在人身安全隐患,心理落差极大,加之医疗队员既要门诊、手术,又要主厨、帮厨、买菜、开车、维修、理发,专家成了“杂家”,既影响精力,又容易产生矛盾。

“因此,精细、人性化的日常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我希望给大家创造一个团结宽松、愉快和谐的良好氛围,在诸如维护医疗队集体声誉,尤其是国家声誉等重大问题上坚持原则。但在一些具体如个人性格、爱好、习惯等方面,尽量尊重每一个人的需求。尽力保证队员的日常生活不受影响。”杜强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

“中国医生是我们的亲人”

经过一批批医疗队的努力,克服了生活条件艰苦、设备条件简陋等诸多困难,完成了大量诊治工作,开展了许多有影响的疑难手术,许多治疗项目填补了苏丹医疗界的空白,比如1986年中国援苏丹医疗队在阿布欧舍友谊医院开展的苏丹第一例心脏瓣膜手术。

医疗队门诊量平均为4000多人次/月,其中骨科、耳鼻咽喉科、针灸科、泌尿外科、口腔科等科室工作量最大,手术约200例/月,很多手术排在几个月后。重大疑难手术多由中国医师主刀。骨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等开展了新技术应用,填补了各自领域在苏丹医学界的空白,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病人闻讯而来寻求中国医生诊治。针灸科是具有中国传统医学特色的科室,完全依赖中国医生,每天收治病人达60~70人次,疗效显著,并在开展上层医疗保健工作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医疗队员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受到广大苏丹人民的称赞和所在医院领导、医护人员的高度评价。双方医疗工作融洽。赢得了苏丹医护人员和当地群众的广泛称赞,他们说“中国医生是我们的亲人”。

说到这里,医疗队中在苏丹工作时间最大的老大姐白巧玲医生兴奋地拉着记者的手,讲起了她最近经历的一件事。

7月的一天,白巧玲接待了一对当地年青夫妇,他们抱着病得奄奄一息的孩子,向大夫哭诉。原来,这是他们的第七个孩子,前六个孩子因不同的原因均已去世,现在,第七个孩子也已病重,他们怀着一线希望来到医院,寻找中国医生的帮助。白医生说,

“当地正值穆斯林的斋月期间,白天禁食禁水,看着疲惫不堪的父亲怀抱着孩子,由于交不起检查费那哀求的眼神,母亲痛哭的样子,我实在看不下去了,马上掏出钱让他们先去检查,当检查结果出来,需要马上进行进一步治疗时,孩子再一次面临无钱医治的窘境。我就使用一些库存的药物,为孩子治疗。治疗几次后,孩子的小脸上渐渐红润起来。这对夫妇高兴地不住地向我鞠躬致谢。看着他们如释重负地走出医院,我心里的石头也终于落了地。”说到这里,白巧玲有些哽咽。

这时,在苏丹总统府中医门诊工作的援非队员刘国强医生又为记者讲述了他的故事。52岁的巴些拉 .哈米斯右下肢活动障碍、疼痛难忍,在当地用的类似“小针刀”割治的办法效果不明显,身上还留下了很多瘢痕,得知总统府有位“神奇的止痛医生”,便找总统府里的熟人前来针灸治疗。第一次来时,右下肢不能踩地,需被人搀扶,针灸加拔罐一次后便说疼痛减轻了,第三次时竟能自己慢慢行走,随后每次来治疗时都穿着一身洁白干净的“袍子”,头上裹着洁白的头巾,后来刘国强才知道这种着装是在周五做礼拜和会见重要人时才穿的。一个疗程10次结束时,他特意到院子里给刘国强表演跑步、下蹲,热情地握着刘国强的手不放,说了很多感谢的话,又向等候的病人和医院的员工们不停地宣传,从他刚来时拉着腿走,到现在能蹦蹦跳跳,全靠中国医术和中国医生。

“在总统府,这里的人对我、对中国医生是非常尊敬的,让我为自己是一名医生而骄傲,做一名中国人而自豪!别人进总统府大门需要严格询问、登记,而我进总统府大门时只要招手,向门卫说一句萨迪噶(朋友),他们立马高兴地和我打着招呼开大门。”刘国强医生说。

时间过得飞快,天色渐渐暗了下来,但医疗队员的讲故事的热情却愈发高涨。虽然不忍打断他们的思绪,但我知道,他们的故事是讲不完的,就像中非友谊,历久弥新。

⬆在恩图曼友谊医院——援苏丹医疗队驻地门口医疗队员与记者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