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做在的位置: 中国投资 > 封面故事 > 无惧风雨,并肩战疫:携手打造中苏命运共同体

无惧风雨,并肩战疫:携手打造中苏命运共同体

 导 读 

着眼“后疫情时代”,推动中苏关系实现更大发展,重在聚焦四大合作领域:推进疫情防控合作;加强公共卫生合作;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深化人文交流

中苏战略伙伴关系在共同抗疫中升华深化

中苏传统友谊在坚守传承中历久弥坚

中苏合作必将在“后疫情时代”续写新篇


中国和苏丹分处亚非大陆,纵然相隔万里,却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绵延万里的长城,历经千年的麦洛维金字塔,在历史长河中诉说着两个古老文明的交织碰撞;波澜壮阔的长江黄河,蜿蜒绵长的青白尼罗河,在岁月流淌中见证着中国和苏丹的世代友好。

从1959年两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开启中苏关系新纪元,到2015年确立中苏战略伙伴关系推动中苏关系进入历史新阶段;从古丝绸之路上的“舟舶继路、商使交属”,到始于2017年中苏共建“一带一路”的生机勃勃、硕果累累;从历史上在反对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斗争中的相互支持,到今天在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方面的仗义执言。中苏建交61年在患难中携手前行,在发展中义利相兼,中苏友谊正越走越远,越走越实,越走越好。

故交如真金,百炼不回色。在史无前例的新冠肺炎疫情威胁面前,中苏两国再次站在一起并肩作战,见证两国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伙伴之谊,感受两国人民同情相成、日亲日近的兄弟之情,续写了两国和两国人民团结合作、开创未来的新篇章。


中苏战略伙伴关系在共同抗疫中升华深化

中苏团结合作抗疫为中苏关系增添新内涵。面对疫情挑战,中苏始终团结合作、和衷共济,充分体现了两国患难与共的亲密关系,再次彰显了两国战略伙伴关系的高水平和重要性,不仅为国际抗疫合作树立了新样板,也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书写了新实践,必将载入中苏关系的史册。

互通疫情信息,协调防疫政策,中苏互信更加牢固。两国领导人都高度重视抗疫合作。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主席与主权委员会主席布尔汉互致信函,李克强总理与过渡政府总理哈姆杜克互通电话,王毅国务委员兼外长与阿斯玛外长互致问候,双方始终在政治上相互支持。苏方领导人均高度赞赏中国在国际抗疫合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多位政党领袖和内阁部长高度评价中国党和政府防疫抗疫的举措和努力,对中国共产党展现出的领导力、组织力、执行力深表敬佩。苏社会各界纷纷声援响应,为武汉加油,为中国鼓劲。我本人迄已七次会见主权委员会主席布尔汉和哈姆杜克总理谈加强中苏抗疫合作,驻苏使馆工作层也与苏卫生部、外交部等部门保持密切沟通,并同援苏医疗队、苏卫生部建立三方机制加强疫情防控交流,向苏方提供七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和六版《防控方案》。

同心抗疫,共克时艰,中苏人民友谊更加深厚。双方在彼此需要的时候互相伸出援手。在中国抗疫最为艰难的时刻,苏丹社会各界迅速给予中国有力声援,纷纷为武汉加油,表达对中国人民的坚定支持。被誉为“中苏友谊之花”的苏丹杂技团与武汉有着深厚的渊源,上个世纪70年代初曾在武汉接受培训的第一批苏丹杂技演员精心筹备“加油武汉”专场演出,向武汉的“父母”传递信心和力量。来自苏丹各大学中文系和孔子学院的学生自创诗歌《加油中国,加油武汉》,生动诠释了“我们是外国人,但不是外人”的动人故事。

当疫情在苏丹扩大蔓延之后,中国政府和人民也心系苏丹,投桃报李,为苏丹抗疫注入温暖力量。中国克服自身防控的重重困难,从中央到地方,从使馆到企业,从官方到民间,从北京到重庆,尽己所能支援苏丹,社会各界迄已向苏方提供了12批抗疫物资,有效缓解苏丹医疗物资匮乏局面。苏丹主权委员会主席布尔汉表示,来自中国的多批医疗物资宝贵而及时,犹如“沙漠中的绿洲”。苏丹外交部次长西迪格曾对我说:“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看清谁是苏丹真正的朋友。”

中方提供全方位抗疫智力支持,中苏医疗合作更加深入。中国国家卫健委与苏丹等非洲国家已陆续举行五次专家视频会议,深入介绍中国的防控和诊疗经验做法。中国援苏医疗队自疫情伊始便投身当地抗疫,为苏医护人员和社会各界举办七期抗疫知识培训讲座,并为苏国家电视台录制面向苏丹全国百姓的疫情防控科普节目24小时滚动播出。面对苏丹日益严峻的疫情威胁,中国政府派出迄今规模最大的医疗专家组率先驰援苏丹,专家组通过实地考察、经验分享、交流切磋,为苏方疫情防控、诊疗救治、应急管理等提供技术支持和政策建议,赢得了苏丹同行的信任和尊敬,受到苏社会各界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频频登上苏丹主流媒体和社交媒体头条。专家组成员表示,在苏丹“有一种强烈的、被迫切需要的感觉”。抗疫合作传承了近半个世纪的中苏医疗合作的精神,并赋予两国医疗合作的更加丰富的内涵。

同气连枝,并肩战斗,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疫情使国际社会深切感到,世界各国命运紧密相连,人类共同体相互依存,团结合作是抗击疫情最有力的武器。中苏双方都支持国际合作共同抗疫,支持联合国和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抗疫合作中发挥领导和协调作用,反对将疫情政治化、标签化和污名化,都倡导加强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打赢全球疫情阻击战。苏方领导人高度认同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对落实习近平主席在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和中非团结抗疫特别峰会提出的推进全球和中非抗疫合作的倡议和举措高度赞赏并抱有很高期待。中国以实际行动印证了对多边主义的坚定承诺,对国际社会团结合作抗疫的坚定支持,也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生动实践,赢得了苏各界的高度称赞和信任。



中苏传统友谊在坚守传承中历久弥坚

中苏医疗合作延续半个世纪,是中苏友好的历史见证。两国医疗合作发轫于1971年中国派遣第一批援苏医疗队,兴盛于上个世纪中苏制药合作,中国政府抗疫医疗专家组来苏援助是新时代中苏医疗合作新的里程碑。

援苏医疗队开创先河

援苏医疗队是我国派出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援非医疗队之一。49年风雨无阻,从未中断,中国医者源源不断向苏丹人民传递中国情,“中国大夫”“中国医院”早已深入人心,为中苏传统友谊的传承赓续积蓄了不竭动力。

49年来,中国政府迄已向苏丹派遣35批医疗队累计1023人次医护人员,践行“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援外医疗队精神。医疗队员克服自然环境艰苦、医疗设备简陋、传染病多发等困难,坚持长年开设内科、外科、妇产科、骨科、儿科、耳鼻喉科等多科门诊,为当地民众解除各类疑难杂症,累计接诊患者822万例,救治住院患者近30万例,实施手术20多万台。阿布欧舍地区超过80%的40岁以下居民多出生在该地区的中苏友谊医院,该院也被当地百姓亲切称为“中国医院”。中国援苏医疗队以其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在苏丹各界赢得了普遍赞誉和极佳口碑,中国医生的形象已深深镌刻在苏丹百姓心底。

一批又一批援苏医疗队员薪火相传,用大爱和责任筑起“中苏友谊丰碑”,打造了中苏合作名副其实的“金字招牌”,涌现出祖孙三代援苏、夫妻援苏、母女援苏、一人六次援苏等感人故事。2019年中苏建交60周年之际,援苏医疗队被评选为中苏建交60周年中苏合作“十件大事”之一。

上个世纪90年代,特别是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以来,医疗卫生合作一直是中非务实合作的重点领域和主要方向,约翰内斯堡峰会“十大合作计划”和北京峰会“八大行动”均将健康卫生列为重要内容。在论坛机制带动下,中苏医疗卫生合作乘势而起,驶入多元并进、提质增效的快车道。

基础设施方面,中国政府援建或扩建了恩图曼、阿布欧舍、达马津三所友谊医院,并为医院配备了先进的诊疗设备。

技术交流方面,中方于2016年和2018年两次组织眼科专家赴苏开展“光明行”义诊,为1300多名苏丹白内障患者送去光明。

能力建设方面,中方每年向苏方提供医药卫生领域奖学金和培训名额,不少学员学成归国后成为苏丹卫生系统的中坚力量。

医疗投资贸易方面,中苏医药贸易额稳步增长,2019年接近1亿美元,居非洲前十。


上海苏丹制药厂誉满苏丹

1998年,上海医药集团与苏丹国家药品采购中心合资兴建上海苏丹制药厂,开创了中国医药企业赴非投资的先河。20多年来,中苏在抗疟药等制药领域开展合作,坚持“最高质量、最低价格”,售出青蒿素类抗疟药物超过4000万份,占当地市场份额90%以上,从未发生一起质量安全事故,在苏丹人民心中享有很高信誉。目前,上海苏丹制药厂已开发或引进60多种药品,跻身苏丹龙头药企行列,并辐射周边国家市场。同时,上海苏丹制药厂还以提高当地制药水平,为苏丹培养制药人才为使命,把国内先进的技术和生产工艺带到苏丹,为助力苏丹本土药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援苏抗疫医疗专家组更上层楼

中苏团结合作抗击新冠肺炎是两国医疗合作的传承和发展,是中苏医疗卫生合作新的里程碑,再次印证了中苏医疗合作是中非、中阿医疗合作当之无愧的示范先行者。

5月18日至6月11日,中国政府派出20人抗疫医疗专家组驰援苏丹。15天里,专家组密集举办或参加39场活动,走访调研苏丹卫生紧急状态最高委员会、卫生部和当地医疗机构,同政府官员、医疗专家、医护人员深入交流,与世卫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无国界医生等国际组织驻苏机构进行座谈;实地考察公共卫生实验室、定点医院、隔离中心和方舱医院等8家医疗机构14次;为苏丹各界举办疫情防控专题培训和知识讲座18场,受众约2600人次。专家组还就疫情防控、诊断救治、应急管理等向苏方提出中肯建议和意见。专家组此行受到苏丹各界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中国医疗专家不仅赢得了苏丹同行的信任和尊敬,树立起中国医疗专家的良好形象,而且提高了中国医疗专业在苏丹的影响力。苏主权委员会主席布尔汉专门约见我表达谢意,哈姆杜克总理和苏丹卫生紧急状态最高委员会主席塔瓦尔分别会见全体专家,举行答谢仪式并合影留念,哈姆杜克总理还通过社交媒体向专家组致谢。苏丹卫生部长阿克拉姆在会见中国援苏抗疫医疗专家组时动情地说:“疫情之下,我们虽然见面不能握手,更不能拥抱,但是我们的心灵之手早已紧紧握在了一起。”阿布欧舍的村民专门为到访的中国专家组送去一只大肥羊,这是当地对贵宾的最高礼遇。

中国政府抗疫医疗专家组此行创造了不少“之最”和“首次”。援苏抗疫医疗专家组是我国迄今派出人数最多、专业最全、构成最具特色的一支医疗专家组,由20位医护专家组成,涵盖10个医学专业,全部参加过一线抗疫斗争。其中15位专家来自重庆,5位来自澳门。由内地和特区两地医疗专家联合组团在我国派出医疗专家组中尚属唯一。这是澳门医护专家首次以国家抗疫医疗专家组成员名义,参与国家援非抗疫行动。澳门特区在“一国两制”框架下参与国家援非抗疫行动,既是支持配合国家开展对外双边合作的创新之举,也是“一国两制”下澳门特区参与对外事务的崭新实践。

援苏抗疫医疗专家组还为在苏丹达尔富尔的联合国与非盟中国维和官兵举办线上防疫知识培训指导。援非抗疫医疗专家组为我国海外维和官兵举办防疫知识培训,此举亦属首次。



中苏合作必将在“后疫情时代”续写新篇

当前苏丹疫情形势依然严峻,正处于快速上升期,累计确诊病例破万,在非洲排名靠前,疫情拐点何时到来尚难预料。着眼“后疫情时代”,推动中苏关系实现更大发展,重在聚焦四大合作领域,一是推进疫情防控合作,二是加强公共卫生合作,三是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四是深化人文交流。

中苏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合作

习近平主席在5月28日第73届世卫大会视频会议开幕式上宣布了推进全球抗疫合作的五大举措,承诺中国将进一步加大对非洲国家支持,向非洲国家提供更多物资、技术、人力支持;中国将建立30个中非对口医院合作机制,助力非洲提升疾病防控能力;中国将把日后中国研发和投入使用的新冠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确保疫苗在发展中国家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这是中国对世界、对包括苏丹在内的非洲国家的庄严承诺,彰显了中国致力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坚定信念和决心。6月17日,习近平主席在中非团结抗疫特别峰会上进一步提出加快落实上述举措,提前于年内开工建设非洲疾控中心总部,并承诺新冠疫苗研发完成并投入使用后,率先惠及非洲人民。习近平主席提出一系列重要倡议和主张,为疫情形势下推进中苏抗疫和务实合作指明了方向。

当前形势下,中苏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合作已成为两国合作最大亮点,我们应当用好三大机制,深耕三大领域。

所谓用好三大机制,一是积极落实习近平主席在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和中非团结抗疫特别峰会提出的推进全球和中非抗疫合作的倡议和举措。二是加强两国在中非、中阿等区域合作论坛框架下的健康卫生行动合作。三是深化中苏双边医疗合作,充分挖掘援苏医疗队、中苏友谊医院等现有项目潜力,推动现有项目优化升级,惠及更多苏丹百姓。

所谓深耕三大领域,一是加强公共卫生治理交流,包括就预警、应急、管控等公共卫生治理体系和政策法律等进行交流。二是加强公共卫生应对能力建设合作,包括在疾病防控、公共卫生人员培训和卫生能力建设等方面进行合作,提高苏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抗风险的能力。三是加强在医疗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合作,包括兴建医院和提供医疗设备,提升苏方疾病防控、诊疗和救治能力。特别是推动苏丹参与30个中非对口医院合作机制,推动在苏建设中国诊疗中心,推动苏丹受惠于中国日后研制成功并投入使用的新冠疫苗。

中苏经济社会发展合作

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卫生健康事业不断进步的重要依托。抗疫情、稳经济、保民生是当前中苏共同面临的艰巨任务。针对疫情给苏丹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带来的冲击,中方呼吁尽快解除对苏单边制裁,支持积极稳妥落实对苏减债举措,为苏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外部环境。中苏双方同意加强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加快落实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成果,将合作重点向复工复产、改善民生等领域倾斜。双方将继续探讨发展苏丹石油、农业、矿业、畜牧业等优势产业,打造“临尼罗河、临红海、临空”区域特色经济,扩大港口、机场、卫星导航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合作,推动经贸合作更上新台阶。在经济民生困顿时刻,推动大项目建设对提振国民经济和凝聚民众信心至关重要。中方愿意在现有基础上与苏方积极探讨双边务实合作重大项目,重点推动援苏屠宰厂等项目尽快实施,为苏经济复苏注入新动力。

中苏人文交流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持续蔓延正在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世界,不仅给全球公共安全带来严峻挑战,也改变着我们沟通交流的方式。新冠疫情危机催生云端经济、在线办公、网上课堂、远程服务等新业态新模式,也为在线中文教育提供了机遇。我们愿积极推广汉语教育和中国文化传播,推动苏丹加入“中文联盟”数字化云服务平台,为苏丹中文专业学生参与“网络中文课堂”和“中文学习测试中心”等在线中文教育提供便利,推动喀土穆大学孔子学院和苏丹各大学中文院系开展远程网上中文教学,加速教育资源数字化进程。同时我们要进一步促进民心相通。加强两国民间友好往来,扩大两国在文化、教育、体育、新闻、智库等领域交流合作,推动两国律师、医生、建筑师等专业团体和妇女、青年等社会团体的交流,让中苏友好生生不息、世代相传。

冬去冰须泮,春来草自生。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冲不垮中苏传统友好的坚实基础,只会擦亮中苏战略伙伴关系金子般的底色;拦不住中苏合作共赢的发展势头,只会凸显中苏务实合作金不换的价值。历经疫情锤炼的两国人民的友谊必将更加牢固,经受疫情考验的两国关系也必将焕发出勃勃生机,中苏携手抗疫、共筑健康、开创未来的感人故事也将成为国际抗疫合作的生动案例,书写出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彩答卷。

编辑 | 张梅

设计 | 孙子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