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做在的位置: 中国投资 > 封面故事 > “粮食安全有困难也有办法”——专访北京大学中国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宏广

“粮食安全有困难也有办法”——专访北京大学中国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宏广

2月封面文章

粮食安全

有困难也有办法 

“粮食安全有困难也有办法”
——专访北京大学中国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宏广
张梅
支持中国提升保障粮食安全能力
——专访联合国国际农业发展基金组织驻中国、朝鲜和韩国代表马泰奥(Matteo Marchisio)
张梅

立足自身 增强粮食产业链安全与稳定
钟钰

导读

应对粮食安全风险,我们要粮于技、生粮于地、产粮于海、存粮于山、取粮于改、储粮于友、节粮于用、稳于共同体;实施8亿吨粮食安全工程、大豆进口替代工程

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

推动新一轮农业经济体制改革

八管齐下化解粮食安全挑战

生产高端品牌食品

填平世界粮食鸿沟要靠文明


在去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这一明确要求凸显了粮食安全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如何看待我国粮食安全现状与趋势?近日,北京大学中国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宏广接受本刊采访时,从新粮食安全观,应对挑战策略,粮食安全与三农问题,农业体制改革等方面予以解读。

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

《中国投资》: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粮食安全的内涵是什么?怎样评估我国的粮食安全水平?

王宏广: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我体会主动权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保持生产主动权。也就是说要生产足够的粮食和饲料粮,要保证产量,粮食绝对自给。第二,要保持国内粮食储备的主动权。粮食储备在不同的省区、地方,特别是实行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以后,中央的粮食储备还需要各省区负责,而各地的粮食储备也要掌握主动权。第三,把握国际贸易主动权。想买的时候买,不想买的时候不买,进出口的主动权不受别国干涉和干预。这是避免粮食战的核心内容。第四,掌握粮食价格主动权。很多人担心粮食价格控制在别人的手里,价格由别人说了算。我认为,目前在粮食价格的主动权方面我们还是有影响力的,因为进口时粮价上升,不进口时粮价下降,国外的粮食价格低于国内的粮食价格,所以,不用担心有些人说的国外操纵粮食价格,导致我们在价格上会吃亏,进口粮食价格总体比国内市场便宜。第五,掌握技术主动权。中央经济工作会提出要加快科技自立自强,而科技的自立自强体现在农业领域就是核心科技要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不要出现卡脖子的问题。第六,掌握种子主动权。中央经济会议上提出要把种子的问题解决好。我们要把水稻、玉米、小麦种子牢牢地掌握在手里,大豆虽然是我们的种子,但产量比较低。蔬菜种子和肉牛、奶牛等这些品种的种子资源依赖国外。我们要全面把握种子和种畜的主动权。

关于粮食安全内涵,我认为,粮食安全不仅限于粮食还包括食物在内。包括数量、质量、生态、科技、经济、社会六个方面的安全。

首先是数量安全。也就是说,粮食买得到,也买得起。第二是既要保证数量的安全也要保证质量的安全。我们吃的食物要安全,不能有太多的农药残留,引起一些因为食物导致的疾病。第三是生态安全。主要的问题是种完粮食后,不能对土地、河流以及农村的生态环境造成污染。第四是科技安全。就是种子的安全和核心的技术不能依赖别人,要完全能够自主可控。第五是经济安全。价格要合理。价格不能由别人主导。我们要有价格的适应和调控能力。第六是社会安全。是指从大的社会环境来讲,不能让有些国家发动粮食战,我们要有应对的能力。

谈到对当前粮食安全的评价,就是两句话:吃饱没有问题,吃好还要依赖于进口。

首先,吃饱的标准是什么?国际粮农组织推荐的标准是每人每年400公斤粮食能保证吃饱,我国去年人均粮食472公斤,比400公斤超出近20%,因此,中国人吃饱没有问题。同时,因为国外的粮食价格较低,而国内大约有1亿多亩土地没有被利用。这些土地如果在危机的时候种起来,人均粮食产量要超过472公斤,因此我国口粮上看,我们的数量安全没有问题。

第二,什么是吃好?国际上没有统一的标准。根据对世界一些发达国家人均粮食消费的研究发现,他们每人每年粮食平均800公斤左右。如果把400公斤称为吃饱线,那么,我们将800公斤称为吃好回归线。而我们目前只达到800公斤吃好回归线的约50%,缺口比较大,要依赖进口。我国粮食增幅每年只增加1%左右,有的时候还不到1%。未来二十年,大致要增加20%,即达到人均600公斤左右。很多人都觉得偏高,我们经过测算认为,这是未来吃好的基本要求,也是经过努力能达到的标准。

粮食消费水平随着人口数量、收入水平、粮食产量和进口量等因素变化。按发达国家吃好的标准,人年均消费粮食达800公斤。那么,当人口达到14.5亿时,我国每年将消费粮食11.6亿吨。考虑到我国的粮食生产能力和进口水平,在人口达到高峰期时,我国人均粮食消费量应在650公斤左右,全国粮食总消费将为9.7亿吨,其中进口1亿吨。

推动新一轮农业经济体制改革

《中国投资》:保障粮食安全和三农问题、乡村振兴问题是紧密相连的,那您怎么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协调?

王宏广:我认为,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核心的问题就是农民充分就业和提高收入的问题。2019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农民增收是全面小康的基本要求。能不能实现全面小康,关键看农民的收入是否得到提高。历次的农村工作会议,都把农民增收作为一个核心问题。我国实现小康最短的短板就是农民工收入太低,这不仅影响全面小康的实现,实际上也是制约着经济双循环和国内大循环的形成。因为农民收入水平不高,消费能力弱,将导致国内大市场开发面临困难。要增加农民收入,一方面应继续推进城镇化建设让一部分人进城。另一方面要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特别把农产品加工的红利留给农民。

农业问题,其核心是农业比较效益低,年轻人不愿意从事农业,导致农业萎缩。为什么出现经济增长6%左右粮食增产只有1%呢?因为种粮不值钱,没有人种粮了。导致农业比较效益低的核心就是规模小、技术水平低。如果把土地集中种植,又会有一部分人没事干,导致只能在保证农民就业和提高农业效益之间寻找平衡。

因此,下一步要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如小麦、玉米种植,一亩地收入只有两三百元,如果加上劳动力成本则收益为负。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考虑引进新的作物—藜麦,每亩单产300-400公斤,每公斤售价40元,按400公斤计算,每亩收益可达1600元,这样的收益,农民就愿意种,农民的收入就会增加。另外,还可以通过农业技术进步解决农业效益低的问题。

农村的问题实际上是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差的问题。解决的目标就是要把7亿人居住的农村建设好,农村建的好不好,已经成为未来有没有年轻的农民、发达的农业的基础,这就是三农的关系。农民都没有了谁去种粮。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就要推动第四次农业经济体制改革。第一次改革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打土豪分田地,用一个字表达就是“分”,第二次是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变了一个字“合”—成立合作社。1978年第三次改革,发现“合”了以后影响农民积极性,又变成了“分”,现在“分”了四十年以后发现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太小,效益低,加之一部分农民进城打工,耕地出现摞荒等问题,因此需要再一次“合”。这次“合”不是简单的行政范畴的“合”,而是用市场机制“融合”。

新一轮农业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从“土地承包权再分配”转向“农业收益再分配”,通过土地流转等多种途径,“保障”种粮者“(种粮专业户、粮食合作社、种粮公司等)有收益、有利润,进而保障其生产积极性,同时,扩大农业规模,向规模要效益,这是必然的趋势。

而改革的根据途径是促进“三产融合”,创建集粮食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企业,让农民成为企业职工,白天在农村开着拖拉机干活,晚上回到城里去生活。这样既保证了土地有人耕种,也保证了生活水平不下降,这将成为新的农业经济模式。

改革应从政策保障、技术保障、投入保障,新组织机构形成等方面先行试点,形成成熟经验后,再逐步推广。

八管齐下化解粮食安全挑战

《中国投资》:目前,我国粮食安全面临哪些挑战?其根本问题是什么?应该如何解决?

王宏广:在讲挑战之前,一定要明确新中国成立72年,创造了中华民族农业史上的四个里程碑。一是彻底告别饥饿。二是我们彻底告别交皇粮的历史。三是基本实现机械化。四是告别了“绝对贫困”。

当下,我们面临在高水平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我认为,中国的粮食安全有困难也有办法。当前,我们面临的挑战和根本的问题:第一进口量偏大,是历史最高水平。我国大豆对外依存度高达85%。第二进口的来源国太集中。从美国和巴西进口大豆占达高达85%,大豆进口对单一国家的高度依赖无疑增加了中国粮食安全的潜在风险。

为应对粮食安全风险,我们的对策是,八管齐下(要粮于技、生粮于地、产粮于海、存粮于山、取粮于改、储粮于友、节粮于用、稳于共同体),实施两大工程:实施8亿吨粮食安全工程、大豆进口替代工程。

其中,要粮于技的核心是突破三大技术:一是通过袁隆平团队研发的超级杂交水稻,大幅度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减少对粮食进口的依赖。二是盐碱地和荒地改良与利用技术。通过种植耐盐碱水稻、藜麦等作物,每亩盐碱地和荒地可产粮300公斤左右,1亿亩盐碱地和荒地相当于多出来一个产粮大省的产量。三是耐盐碱的水稻种技术及藜麦种植技术。把一部分盐碱、滩涂、荒地利用起来种水稻,利用冬天闲置土地种藜麦,藜麦的蛋白含量是水稻、玉米的三倍,种了藜麦就减少了大豆的进口。

生产高端品牌食品

《中国投资》:在双循环经济发展背景下,如何看待和实现粮食安全战略?

王宏广:近期,中央提出要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重点是促进国内消费,特别是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消费能力。

从粮食安全角度来看,就是让种粮者参与国内大循环,增加收入,提高消费能力。而收益的增加,又提高了种粮积极性,从而粮食安全的问题得以解决,经济大循环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另外,生产粮食、肉类、果蔬等品牌食品,是未来投资的方向。我国第二产业相对消费过剩,第一产业相对消费不足。一是进口数量不足,二是缺少高端消费品牌。因此,食品及食品加工产业向高端发展将是 “十四五”、“十五五”发展的重点。目前,许多国外的品牌占据我国高端消费市场,因此,我认为,创建更多我们自己的高端农产品品牌抢占国内市场,带动高收入群体消费,也将促进国内循环。

填平世界粮食鸿沟要靠文明

《中国投资》:如何看待全球和粮食安全状况?解决之道?

王宏广:对于全球粮食安全问题,我们的判断是当今世界存在粮食鸿沟,而且将长期存在。

究其原因,一是在拥有先进技术和丰富自然资源的发达国家,不愿免费转让技术,更不可能长期、大量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粮食援助。二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因受技术落后,农业资源紧缺等诸多因素制约,本国粮食自给问题和压力很大。因此,导致世界粮食鸿沟将长期存在,对此,我们认为填平粮食鸿沟要靠文明。吃饱是人类最基本的人权,现在世界有近7亿人面临饥饿问题,这次疫情又造成全球约1.3亿人陷入饥饿危机。

我们在《中国粮食安全战略与对策》一书中提到一个概念-“人类粮食的共同体”,即缺粮的国家联合起来,共同规划,技术共享、政策共享、土地资源相互调配,摆脱饥饿危机。

填平世界粮食鸿沟不仅需要技术、政策、投入,还需要人类文明的升华,需要土地、技术、资金丰富的国家或地区对粮食短缺、经济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无私、长期的支持与帮助否则人类彻底告别饥饿将是永远的梦!


编辑 | 张梅

设计 | 大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