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福建蔬菜产业现状和潜力
●福建蔬菜产业发展难点
●福建蔬菜产业发展优势
●利农实践的启示
福建蔬菜产业现状和潜力
蔬菜是我们千家万户餐桌上不可或缺的民生产品,而冬春季节蔬菜产业正是福建省的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截止2021年,福建省蔬菜种植面积近900万亩,其中,出产蔬菜有40%调供省外。根据福建“十四五”农业发展规划,到2025年,全省蔬菜播种面积将达到930万亩,蔬菜产量达到1550万吨。福建省政府将发挥因势利导作用,积极布局产业园区,拟建设7个现代农业蔬菜产业园。政策利好之下,福建蔬菜产业大有可为,相关企业的投资决策具备更大的战略意义。
虽然福建省的蔬菜产业已占据领先地位,但仍有着可为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发展潜力。蔬菜产业的三大发展阶段分别是吃得饱、吃得安全、吃得有口感,时至今日,第一阶段对中国人来说已成历史,而第二阶段则成为主要的努力方向。“吃得安全”的需求尚未被完全满足,原因在于小农户非标准化种植的广泛存在,而福建正是一大例证。福建省蔬菜农户的碎片化分布,使得政府无法收集所有农户信息,进而难以在农户种植和售卖环节做到集中、精准监管,最终导致了部分食品安全隐患难以排除。要优化蔬菜产业格局,就需要推进蔬菜市场的结构调整,鼓励设施化、规模化生产逐渐取代散户非标种植。根据专家估计,这一情况在未来十年可能出现拐点,而70%的设施化率可作为拐点到来的指标。
⬆ 采访调研团队与利农管理人员座谈交流
福建蔬菜产业发展难点
目前,福建蔬菜产业的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难点。
首先,为了促进某个产业发展,政府通常会将产业链的各环节分开,通过不同环节的龙头企业带动其所在的环节,最终,各环节为了保证自己的商业模式顺利运行并实现盈利,会对其他上下游环节产生自然的促进作用,进而推动整个产业链发展。然而因为蔬菜产业的产业链较短,可延伸的空间不多,蔬菜较短的保质期排除了仓单质押等物流金融属性在该产业内存在的可能性,且蔬菜产品品种繁多,业内企业之间难以形成明确的分工,难以将效率最大化。
其次,蔬菜具有“民生产品”的性质,除去部分年轻一代的消费者,目前大部分传统消费者对蔬菜的心理预期价位基本固定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准,导致产品难以产生溢价。此外,除去酒店、学校等批量购买的消费群体,有相当一部分消费群体是以个人或家庭为单位的居民,他们的单次消费能力较低,且蔬菜不属于粮食、油等刚需农产品,个体消费者对蔬菜的重视程度、偏爱的品类各不相同,这导致了蔬菜消费的碎片化。碎片化消费与蔬菜相对有限的保质期导致生产者无法完全实现个性化生产、选品与销售,只能事先预估销量,生产后通过超市的平台向个体消费者出售,该现状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蔬菜行业的盈利能力。
另外,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蔬菜产业的全面数字化也将面临一定的困难。目前的蔬菜市场仍然有数目繁多的小企业和个体户,他们的生产方式、品控标准与销售渠道各不相同。蔬菜的生产与销售情况、蔬菜的品质与合规情况难以统计,农业市场大数据系统无法建立。若要在蔬菜市场建立成熟的农业大数据系统,需要待蔬菜市场实现进一步结构调整,大规模、标准化、集约化的生产形式逐步取代零散、非标准化的个体生产形式。
⬆ 利农产品
福建蔬菜产业发展优势
在蔬菜产业发展方面,福建目前具有一定的优势。福建地理位置优越,地处我国东南沿海低纬度地带,气候宜人,在蔬菜生产方面具有良好的自然禀赋。在福建省生产蔬菜,需要克服的不利自然条件较少,尤其是在反季节蔬菜上市的季节,福建的产能显著领先。在气候方面,福建相较于我国北方地区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有望成为国内主流的反季节蔬菜产地。
身为福建蔬菜产业已有的龙头企业,利农集团深耕设施蔬菜生产领域,有望对蔬菜集约化生产和上下游环节产生带动效应。福建省拥有包括利农集团在内的多家蔬菜龙头企业,在建立产业平台时可以更好地对蔬菜生产环节赋能。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蔬菜产业中的龙头企业各自具有不同的优势和特点,彼此之间不够了解,也不够协作,因此蔬菜产业中难以形成产业联盟,这也对蔬菜产业的发展前景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利农实践的启示
设施蔬菜是福建省政府在蔬菜产业中高度重视的板块,因为设施蔬菜可以通过设备在一定范围内整体控制蔬菜的生长环境,有利于培育出农药含量更低、更标准化、更健康的蔬菜产品,这与“吃得安全”这一目标的实现息息相关。相比之下,传统的个体户土培种植模式很难有效控制农药、除草剂等有害成分在蔬菜中的含量,而部分以“纯天然无公害”为卖点的有机蔬菜价格又过于高昂。通过多年的实践和积累,利农集团在设施蔬菜生产方面产能极高,且能根据不同品种的特性严格控制蔬菜产品的培养环境和各项关键指标,最终生产出价格具有竞争力的优质设施蔬菜。利农从不打“无公害”旗号卖高价,其蔬菜价格和普通蔬菜相差无几,且在食用安全程度上具有很大的优势,这样的设施蔬菜产品在市场上非常受欢迎。对于设施蔬菜的推广而言,利农集团具有代表性意义,有望成为福建省以及各省市蔬菜产业的发展典范。若利农模式能够进一步推广,该模式下的大批设施蔬菜有望凭借自身的高质量和亲民价格逐步占据蔬菜市场,促进蔬菜市场达到规模化与标准化产品占据主流。正如前文所说,当70%设施化这一指标实现时,我们很大程度上可以认为蔬菜市场已经完成了一个里程碑式的转变,而利农集团有望在这一过程中提供极大的助力。
利农模式的核心优势是有效平衡了设施蔬菜的成本。一方面,设施蔬菜的发展已是大势所趋。设施蔬菜既能大幅度提高能源和土地等资源利用率,又能保障蔬菜的常年均衡供应,呈现出巨大的发展能效。根据福建省 “十四五”特色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到2025年,全省设施蔬菜种植面积将达到150万亩。但另一方面,设施蔬菜的成本门槛成为了推广的阻碍。我国蔬菜价位偏低,农民和中小企业投资能力弱,难以承担价格昂贵的设施品类,最终阻碍了设施蔬菜的普及和可持续运营。面对成本和效益的两难困境,利农通过精简有效的设施组合,既发挥了设施蔬菜高效的优势,又控制了投资成本。利农不照搬欧美和日本的整组设备,而是结合福建的气候、种植流程和劳动力的特征,设计并反复优化设施组合,最终形成目前运行的设备组合。利农不迷信投资,从实践出发,秉持“适合工人的让工人上,适合设备的让设备上”的发展理念,让设备设施专门解决蔬菜种植的难点痛点。这样的投资方式降低了设施蔬菜成本,利农对于价格波动具备更好的承受能力,提高了在蔬菜市场上的竞争力,转而又保障了自身持续增长的投资能力,使得利农的发展进入了良性循环。
设施蔬菜的发展方向同样能惠及千家万户的农民,设施蔬菜从三个方面助力农民持续增收,第一个方面是高效增产。设施蔬菜的单位面积产值是大田作物的25倍以上,是露天蔬菜的10倍以上,投入产出比可高达1:4.5,因此从事设施蔬菜生产的农民人均年收入显著提高。第二个方面是促进就业。据统计,每个劳动力可经营0.10-0.13公顷设施蔬菜,全国近370万公顷设施蔬菜可直接解决2700多万人就业,同时还可带动农资、建材、温室制造和商业物流等相关产业创造1500多万个就业岗位,为各地妥善缓解城乡就业压力起到重要作用。第三个方面是土地集约化。设施蔬菜的发展要求连片土地,由此驱动企业与更多农民合作、盘活土地,而农民在此过程中也能得到经济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