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做在的位置: 中国投资 > 封面故事 > 构建西南经济区的思路与对策

构建西南经济区的思路与对策


封面
文章

构建优势互补的国土空间体系
● 以城市群为依托设立经济区 构建优势互补国土空间体系——专访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理事长肖金成 / 郭梦玲
● 构建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思路与对策 / 覃成林
● 构建海峡经济区的思路与对策 / 叶翀  肖金成  陈雨虹
● 构建泛长三角经济区的思路与对策 / 黄宝连  魏郁倩
● 构建泛渤海经济区的思路与对策 / 李博雅  郭世凡
● 构建东北经济区的思路与对策 / 洪晗  肖金成
● 构建中部经济区的思路与对策 / 张晋晋
● 构建西北经济区的思路与对策 / 李军培
● 构建西南经济区的思路与对策 / 马燕坤

文|马燕坤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导读

要顺应城市群、都市圈、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区域相互耦合形成经济区的发展趋势,进一步增强和充分发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贵阳都市圈、昆明都市圈和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辐射力和带动力,促进他们的辐射带动区域相互耦合发展,强化彼此间的经济社会联系,从而发展形成西南经济区 

西南地区发展的现状特征

构建西南经济区面临的瓶颈问题

构建西南经济区的基本思路

构建西南经济区的对策建议

 


西南地区由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和西藏自治区组成,土地面积234.48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面积的24.43%。西南地区地形结构复杂,主要以高原、山地为主,主要包括四川盆地、云贵高原、青藏高原南部等地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西南地区人口最稠密、交通最便捷、经济最发达、发展潜力最大的区域,也是引领西部地区加快发展、提升内陆开放水平、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支撑,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国际合作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2022年,西南地区常住人口2.05亿人,地区生产总值13.71万亿元,分别占全国的14.54%和11.3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6885元,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78.05%。要顺应城市群、都市圈、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区域相互耦合形成经济区的发展趋势,进一步增强和充分发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贵阳都市圈、昆明都市圈和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辐射力和带动力,促进他们的辐射带动区域相互耦合发展,强化彼此间的经济社会联系,从而发展形成西南经济区。要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工作,切实采取措施推进石漠化治理,维护长江上游流域生态安全。

 

西南地区发展的现状特征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南地区在国家政策的重点支持下快速发展,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整体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南地区整体经济快速发展,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占全国经济的比重明显提高。2012-2022年,西南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由5.41万亿元增长到13.71万亿元,年均增速达9.7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32个百分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2年的9.96%连年提高到2020年的11.67%,之后连续两年降低到2022年的11.39%,总体上提高1.43个百分点。

 

截屏2023-05-22 下午12.08.52

随着区域经济快速发展,西南地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服务化趋势明显。2012-2022年,西南地区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由12.21%降低到10.96%,降幅1.2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由44.28%降低到37.37%,降幅6.9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由43.51%提高到51.67%,提高8.16个百分点。分地区看,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五省市区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都达50%以上,但只有重庆市、西藏自治区的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降低到10%以下。

 


(二)人口集中于川渝地区,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

西南地区的常住人口主要分布在川渝地区。2012-2022年,四川、重庆两省市常住人口由1.11亿人增加到1.16亿人,占西南地区常住人口的比重一直稳定在56%以上,且提高0.1个百分点,而川渝地区土地面积仅占西南地区的24.39%。川渝地区常住人口占比提高主要因为重庆市常住人口占西南地区的比重连年提高,十年间提高0.50个百分点,而四川省则降低0.40个百分点。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省常住人口占西南地区的比重连年提高,但十年间仅提高0.51个百分点;云南省常住人口占西南地区的比重呈现连年降低的趋势,十年间下降0.74个百分点;西藏自治区常住人口占西南地区的比重呈现连年提高趋势,但十年间仅提高0.18个百分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南地区人口向城市和城镇快速集中,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2012-2022年,西南地区城镇化率由42.60%提高到57.76%,年均提高1.52个百分点。分地区看,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五省市区的城镇化率都呈现快速提高态势,年均增幅分别为1.43、1.50、1.85、1.32和1.38个百分点。除西藏自治区外,2022年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四省市的城镇化率都超过50%,其中重庆市高达70.96%。

 

(三)经济发展水平大幅提高,居民收入快速增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大幅提高,总体增幅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2-2022年,西南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2.76万元增长到6.69万元,翻一番以上,年均增速9.2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8个百分点。分地区看,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五省市区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分别高0.77、0.65、2.71、1.93、1.91个百分点,只有贵州、云南和西藏三省区高于西南地区平均水平,贵州省高达10.69%。

从相对差距看,西南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占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2年的69.39%提高到2022年的78.05%,增幅8.66个百分点;只有重庆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由2012年的98.51%跃升到2022年的105.79%,增幅7.28个百分点;四川、贵州、云南、西藏四省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占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由2012年的74.49%、47.64%、60.33%和57.23%提高到2022年的79.09%、61.05%、72.02%和68.19%,增幅分别为4.59、13.41、11.69、10.96个百分点,尤其是贵州省由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2提高到60%以上。

 

与此同时,西南地区快速发展带动居民收入大幅增加。2012-2022年,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五省市区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1.39、1.41、1.59、1.40和2.11倍,分别比同期全国平均水平增幅高0.16、0.17、0.36、0.17和0.88个倍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1.17、1.14、1.21、1.07和1.66倍,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同期增幅高0.13、0.10、0.17、 0.03和0.62个倍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1.57、1.51、1.66、1.55和2.20倍,分别比同期全国平均水平增幅高0.17、0.11、0.26、0.15和0.80个倍数。从相对差距看,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五省市区全体、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都明显缩小,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重分别由2012年的90.39%、77.24%、59.66%、68.04%和51.90%提高到2022年的96.70%、83.18%、69.16%、73.03%和72.32%,增幅分别为6.31、5.94、9.50、4.98和20.42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重分别由2012年的87.05%、83.64%、77.13%、84.43%和76.11%提高到2022年的92.34%、87.72%、83.37%、85.56%和98.92%,增幅分别为5.29、4.08、6.24、1.13和22.8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重分别由2012年的89.71%、88.59%、61.50%、70.69%和67.92%提高到2022年的95.93%、92.74%、68.08%、75.23%和90.44%,增幅分别为6.22、4.15、6.58、4.54和22.52个百分点。

 

(四)基础设施条件大幅改善,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提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南地区铁路、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内外通达条件明显改善。2012-2021年,西南地区铁路营业里程由1.02万公里增加到1.78万公里,增幅74.51%,高全国平均水平20多个百分点;公路里程由86.3万公里增加到121.12万公里,增幅40.35%,高全国平均水平近16个百分点;高速公路里程由1.17万公里增加到3.07万公里,增幅高达1.62倍,高全国平均水平0.87倍。分地区看,五省市区铁路营业里程增幅都在60%以上,尤其是西藏自治区高达1.40倍;公路里程增幅都在25%以上,尤其是西藏自治区最高,达84.20%;高速公路里程增幅都超过1倍,其中贵州、云南两省都在两倍以上,特别是西藏自治区,2021年结束了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2013年10月31日,墨脱公路全线贯通,结束了全国最后一个县不通公路的历史。此外,中老铁路、昆玉河铁路等开行动车,西部陆海新通道、成渝中线高铁、川藏铁路、渝昆高铁、丽香铁路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相继开工建设。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内外通达条件改善,西南地区对外开放程度显著提升。2012-2021年,西南地区进出口额由1434.17亿美元增加到3306.80亿美元,年均增幅9.73%,高全国平均水平4.63个百分点;占全国进出口额的比重由3.71%提高到5.47%,增幅1.76个百分点。分地区看,重庆、四川、云南三省市进出口额年均增速都在9%以上,2021年重庆市、四川省的进出口额都超过1000亿美元。

 

 

构建西南经济区面临的瓶颈问题     

西南地区地形地貌复杂,生态环境普遍较为脆弱,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发展受限,整体上经济社会发展仍较为滞后。

(一)经济发展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的绝对差距仍在扩大
尽管西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的相对差距在不断缩小,但是绝对差距却仍在扩大。2012-2022年,西南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差值由12176元增加到18813元,增幅超过50%。分地区看,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四省区经济发展水平与全国的绝对差距都在明显扩大,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差值分别由10144、20824、15779、17009元增加到17921、33377、23982、27260元,增幅都在50%以上。

 

(二)居民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的绝对差距仍在扩大
除重庆市外,其他四省区的居民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的绝对差距都出现扩大。2012-2022年,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四省区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值分别由3757、6660、5277、7942元增加到6204、11375、9946、10208元,增幅都在20%以上,特别是云南省高达88.48%;重庆、四川、贵州和云南四省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值分别由3124、3947、5519、3756元增加到3774、6050、8197、7115元,增幅都在20%以上,特别是云南省高达89.43%;四川、贵州和云南三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值分别由975、3230、2459元增加到1461、6426、4986元,增幅都在50%以上,特别是云南省翻一番,贵州省也几近翻番。

(三)城市规模普遍较小
受限于自然地理条件和发展水平,西南地区城市规模普遍不大。2021年,西南地区共有县级及以上城市(不包括县城)86个,百万人口以上城市仅有11个。其中,重庆和成都都是城区常住人口千万以上的超大城市;Ⅰ型大城市1个,即昆明;Ⅱ型大城市8个,即贵阳、宜宾、泸州、南充、遵义、绵阳、达州和自贡,除贵阳和遵义外,其他Ⅱ型大城市集中分布于四川盆地。城市是区域发展的辐射核,促进形成区域内紧密的经济社会联系。城市规模越大,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功能越强,也越有利于经济区的形成和发展。西南地区城市规模普遍较小,对构建西南经济区形成不利因素。

(四)地区分割和行政壁垒问题依然存在
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强化,但是阻碍要素跨地区流动实现优化配置的地区分割和行政壁垒问题在西南地区依然或多或少地存在,尽管产业不断向一些重点地区集聚,但人口同向集中速度却相对较弱,总体上呈现产业集聚快于人口集聚的总体态势。受发展阶段、观念和体制等因素影响,西南地区地方各自为政、相互封锁、无序竞争的状况仍然存在,生产力布局与人口资源环境不相匹配的矛盾仍很突出。有些地区争相上马同类项目,发展同类产业,造成产业结构趋同化;有些地方盲目追求发展速度,采取税收减免、土地优惠、财政补贴甚至不惜放宽环境、社保标准等条件招商引资,助推重复投资和产能扩张,造成产能严重过剩。优化空间布局、促进要素流动、引导人口有序转移集中,形成合理分工等面临着不少行政壁垒和经济障碍。

(五)发展与保护的矛盾较为突出
西南地区不仅是我国南方几乎所有大江大河的上游和水源地,而且是我国南方乃至全国的生态屏障。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和清洁能源基地,也是中国有史以来建设最大型的工程项目——三峡水电站就位于该地区。世界自然遗产、我国国宝大熊猫的栖息地——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也位于该地区,生活着全世界30%以上的野生大熊猫,是全球最大最完整的大熊猫栖息地,也是全球除热带雨林以外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区域之一,被自然保护国际选定为全球25个生物多样性热点之一,被全球环境保护组织确定为全球200个生态区之一。2021年11月,大熊猫国家公园成为我国第一批5个国家公园之一。构建西南经济区,需要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

 

构建西南经济区的基本思路  

经济区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基于资源要素禀赋优势互补形成的横向经济联系紧密的区域经济共同体。要顺应城市群、都市圈、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区域相互耦合形成经济区的发展趋势,进一步增强和充分发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贵阳都市圈、昆明都市圈和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辐射力和带动力,促进他们的辐射带动区域相互耦合发展,强化彼此间的经济社会联系,从而发展形成西南经济区。

(一)充分发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辐射力和带动力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由重庆和成都两个超大城市辐射带动形成。目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辐射带动区域还没有明显突破川渝地区的地域范围。未来,要进一步强化重庆和成都作为强大辐射核的功能,强化两个辐射核之间及其与周边城市之间的功能整合,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提升其作为西南地区唯一城市群的经济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增强其向川西、黔北、滇北、藏东等地区发展的辐射力和带动力,加快推动其辐射带动区域向川渝周边地区不断拓展。

(二)加快增强贵阳都市圈和昆明都市圈的辐射力和带动力
贵阳都市圈和昆明都市圈分别由贵阳、昆明作为核心城市辐射带动形成。目前,贵阳的城区常住人口几近300万人,对贵阳都市圈的辐射力和带动力仍比较弱;昆明的城区常住人口超过400万人,是名副其实的都市。要正确认识和高度重视贵安新区作为国家级新区在贵州省的地位和作用,举全省之力推进贵安新区发展,强化产业集聚,吸引人口集中,加快壮大贵阳的人口规模,进一步强化其辐射力和带动力,逐步拓展贵阳都市圈地域范围;推动昆明产业结构进一步转型升级,促进产业链向周边地区拓展和不适宜发展的产业向周边地区转移,与周边地区共建共享产业园区,不断增强昆明的辐射力和带动力,促进昆明的辐射距离逐渐延长。

(三)培育壮大城市群和都市圈之外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西南地区地域广阔,地形复杂,仅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贵阳都市圈、昆明都市圈的辐射带动是远远不够的,在城市群和都市圈之外要着力培育壮大区域性中心城市。根据资源环境现实承载力,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贵阳都市圈和昆明都市圈以外,合理布局和重点选择相结合,通过特殊政策和资金支持着力培育壮大一批地级城市或地区、自治州政府驻地城市,推动他们加快产业集聚和人口集中,加快增强它们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力和带动力,突破行政区边界,对周边地区发展形成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扩展以他们各自为中心的城市圈,甚至进一步发展形成都市和都市圈。

 

构建西南经济区的对策建议 

按照“中心城市辐射都市圈,都市圈支撑城市群,城市群引领经济区发展”的思路,切实强化战略谋划和政策引导,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为指引,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为引领,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向西南经济区合作发展延伸拓展,提升西南经济区整体发展水平和质量。

(一)研究编制新时代西南经济区合作发展战略规划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内外环境已经且仍在发生深刻变化,西南经济区合作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也发生巨大变化,构建新发展格局对西南经济区合作发展提出新的要求。研究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背景下,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为指引,启动编制促进西南经济区合作发展战略规划,为促进西部大开发新格局形成、构建全国新发展格局等提供新的战略支撑。开展战略规划前期重大课题研究,总结西南地区合作发展的成效及经验做法,客观评价存在的短板、问题和不足,分析构建新发展格局背景下促进西南经济区合作发展的思路和任务。

(二)构建西南经济区多层次区域合作机制
国家以西南经济区为单元编制空间规划。构建推动西南经济区合作发展渝川黔滇藏五省区市党政联席会议机制,研究推动重大战略部署、重大改革任务先行先试、重大工程项目布局等,压茬推进各项任务。建立交通、产业、创新、市场、资源环境、公共服务等行业领域主管部门合作机制,分领域策划和推进具体合作事项及项目。培育合作文化,鼓励五省区市地方建立合作协同机制。切实从区域协调机制层面发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促进西南经济区合作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提升西南经济区在国家层面的战略地位和功能。深化省际区域合作机制,强化改革创新试验,推进省际交界区域合作发展。

(三)夯实西南经济区重点发展轴带
要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作用,吸引要素在沿江布局,加快港口城市发展。依托综合交通运输通道和对外开放合作通道,以重庆、成都、贵阳、昆明、拉萨为中心,向外拓展延伸,紧密联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贵阳都市圈、昆明都市圈、藏中地区等重点区域,有序有效引导人口和经济要素向成渝发展轴、长江发展轴、渝贵发展轴、贵昆发展轴、成昆发展轴和西南沿边经济带集聚,切实发挥发展轴带对西南经济区合作发展的引导作用。遵循人口和经济要素向点、轴集聚的规律和趋势,优先在发展轴带上布局发展重点产业园区、开发开放平台和建设节点支点城市,疏密有致地推进西南经济区开发和发展。

(四)推进西南经济区重点领域深度合作
在西南经济区合作发展五省区市党政联席会议决策部署下,推进西南经济区重点领域深度合作。一是率先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着眼于支撑区域合作发展、引导要素畅通流动,统筹发展和安全,优化跨地区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重大基础设施布局建设,解决公路、铁路、港口、机场“最后一公里”问题,有机高效衔接融入全国基础设施网络,构建西南经济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二是加强生态环境联防联治。要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工作,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握长江经济带建设“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导向,切实采取措施推进石漠化治理,切实提升区域生态功能和环境保护质量,维护长江上游流域生态安全,共筑南方地区生态安全屏障。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促进西南经济区绿色发展。三是推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协作。发挥西部科学城对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积极面向贵州、云南和西藏加强产业对接合作,协同建设西南经济区重大科技创新合作平台,强化重庆、成都、昆明等科技创新优势地区科技成果向外围地区转移转化,建设国家级、区域级和省级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建立健全科技创新协作体系。充分发挥各地资源能源优势,围绕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深化产业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共同发展新兴产业、未来产业。

(五)推动西南经济区统一大市场建设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明确提出,要优先推进区域协作,结合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鼓励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区域在维护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前提下,优先开展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工作,建立健全区域合作机制,积极总结并复制推广典型经验和做法。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市场一体化建设为引领,积极推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能源和生态环境等要素市场一体化进程,坚决破除地方保护和行政壁垒,让要素顺畅流动与高效配置。

(六)协同推动西南经济区对内对外开放合作
加强西南经济区国内区域合作和国际区域次区域合作,通过国内区域合作支撑国际区域次区域合作,通过国际合作次区域合作拉动或引领国内区域合作,以开放促合作,以合作促发展。以泛珠江三角洲框架为基础,以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为依托,推动云南、贵州与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加强合作。以长江经济带为依托,与长江三角洲、长江中游等区域加强合作。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为契机,强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北部湾陆海联动合作。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为纽带,强化与关中、天山北坡等西北地区的合作。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引领,发挥对外开放大通道大平台的门户作用,与东盟、中亚、欧盟等区域加强合作,深化澜沧江-湄公河国际次区域合作,把长江经济带与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连接起来,把云南建成向南开放的桥头堡。以推动自由贸易试验区、临空经济区、边境口岸、边境经济合作区等平台能级提升为重点,深化外向型经济体制改革,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推进制度型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