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做在的位置: 中国投资 > 封面故事 > 基层党组织“为群众” 创新增加“组织力”——中江县通过以工代赈村民自建项目聚民心感党恩

基层党组织“为群众” 创新增加“组织力”——中江县通过以工代赈村民自建项目聚民心感党恩


8月封面
文章

以工代赈  振兴乡村
四川以工代赈工作探索创新启示

文|李铁    中江县发展和改革局机关党委书记      蒋希    中江县发展和改革局国民经济股副股长

导读

四川以工代赈坚持“组织工作千万不能放手”理念。项目建设涉及资金、物资和人员事项都必须经基层党组织举手表决通过,事关项目质量、项目监督必须由基层党组织指派的人员负责,通过对群众的“好”,增强党的凝聚力、向心力、号召力

就业技能再提升,劳动增收感党恩

共同参与谋振兴,干群一心铭党情

争当先锋做表率,脚踏实地跟党走

 


近年来,中江县高质量推进以工代赈村民自建项目建设,有效发挥以工代赈在促进群众就业增收、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助力乡村基层治理的“星火燎原”作用。


就业技能再提升,劳动增收感党恩

(一)务工就业得报酬。按照“群众是根本,项目是载体,组织工作千万不能放手”原则,村“两委”以群众务工最大化为准则,优先吸纳脱贫不稳定户、易地搬迁户等低收入群体,针对特殊群众设置特殊岗位。在提出参加务工群众建议名单的基础上,组织召开当地代表会议,通过举手表决或不记名投票方式民主确定务工群众、务工岗位、务工报酬,做到人岗相适。积极协调项目理事会采用轮流上岗、动态调整机制的方式,做到人人有岗位、人人得报酬。

(二)技能培训促提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项目实施中,村“两委”督促项目理事会结合项目用工需求,利用施工场地、机械设备、建筑材料等,采取“一对一”“老带新”手把手教学等方式组织务工群众开展实操培训,实现小工变大工、普工变技工。项目完工后,村“两委”协调当地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开展种养殖技术培训,吸纳富余劳动力,实现当地群众在本地长期就业增收。

(三)产业发展促增收。村“两委”充分利用以工代赈项目后期效益,坚持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群众生产需求与业主经营方向相结合,实现基础设施提升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兼顾并重,围绕当地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带领当地群众拓宽就业增收渠道。

 

共同参与谋振兴,干群一心铭党情  

(一)基础设施完善提升。村“两委”充分发挥以工代赈在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生产生活水平的功能作用,坚持在项目谋划时将群众最需要、最认可的内容作为实施对象。在项目实施时积极发挥监督指导作用,全面化、全过程参与项目质量、务工组织、报酬发放、技能培训等环节,确保项目建设为了群众,项目效益由群众共享。

(二)以人为本服务群众。村“两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原则,着重照顾项目村困难群众,针对特殊困难群体,因人设岗、因岗定人,为弱劳力、半劳力设计材料管理、工地勤杂等特殊岗位。指导项目理事会在当地农忙、高温酷暑时候,自主灵活安排施工时段,确保群众利益最大化。

(三)议事决策群众参与。坚持群众事群众议,村“两委”召开党员代表会议或村民代表大会,采用举手表决或不记名投票方式民主确定务工群众、项目理事会人选,及时公开项目建设、材料采购、务工人员、劳务报酬等核心信息和监督举报渠道,动员群众参与管理实施项目,提升主人翁意识,切实体现群众主体地位。

 

争当先锋做表率,脚踏实地跟党走   

(一)争当建言献策的“智囊团”。以工代赈项目的实施激发了群众的主人翁意识,更加配合支持镇村工作,极大调动了村民参事议事的积极性。不少村民在以工代赈项目实施后,一改以前“旁观者”、“拌嘴皮”的行事风格,转而主动参与村级事务管理,为镇村干部在实施重大项目、研究重要事项时提供合理的意见和建议。

(二)争做村级事务的“急先锋”。越来越多的村民自愿参与到承担村级事务中,加入民兵应急队伍,参与抗洪抢险、森林防灭火等重点工作。担任村级网格员,从事矛盾纠纷调解、道路养护、交通劝导等工作,并协助村两委做好群众解释工作,成为国家政策的“宣传员”。

(三)争为农业产业的“领头羊”。在农业产业发展中,部分群众通过项目历练,积累较为丰富的管理经验,干事创业激情高涨,瞄准市场需求,摸索发展蔬菜、水果、蚕桑、芍药等特色产业,吸纳当地群众就业,实现长效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