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冯理达 本刊研究部 图片提供|魏新民
导读
●扎根宁夏 艰辛创业
● 一二三产融合:农业现代化的探索实践
● 政府支持与企业责任
● 未来展望
⬆ 魏新民 宁夏兴耘田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
扎根宁夏 艰辛创业
《中国投资》:当初是什么机缘让您决定在宁夏从事蔬菜种植和出口业务的?
魏新民答:宁夏兴耘田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兴耘田”)成立于2017年11月22日。但在此之前,我已经在蔬菜这个行当里面摸爬滚打了很多年了。其实我与宁夏结缘挺早,1996年我从河南老家过来,当时才20岁,就是来看同学。到了这儿一看,蔬菜生意还挺不错,就想着试一把,结果这一试就留下了。我从市场卖菜起步,慢慢做到批发,再后来自己种菜。2017年成立公司,是因为我做了20多年蔬菜买卖,积累了不少经验,也看到了宁夏蔬菜的潜力。那时候有个朋友建议我说:“你干脆成立个公司吧,干得更大点。”我就觉得机会来了,加上自己也想把蔬菜标准化、规模化做起来,就注册了公司。至于出口,比如到迪拜,那是2024年才开始的,算是水到渠成,政府带着我们走出去,我也想让宁夏蔬菜打出名堂。
⬆ 兴耘田的蔬菜种植基地
问:从初创到现在,企业经历了哪些关键的发展阶段?
答:这一路走得挺曲折,但回头看有几个大节点。第一步是1996年到2003年,那时候是打基础,摸索市场。20岁的时候,我从河南来到宁夏,年轻气盛,看到市场上生意红火,我就想着试试看,结果这一试就扎根了下来。我最开始是从市场里租了个档口做起,天天在市场里叫卖,从早到晚守着货。后来慢慢地自己买了车,扩大了业务,开始走村串乡,从农户手里直接收蔬菜,然后运到市场去卖。那时候可以说是摸爬滚打,起早贪黑,靠着一步步积累经验,把渠道一点点铺开了。
到了2003年,我开始做“蔬菜经纪人”,帮周边城市,比如西安、兰州、青海、包头等代发宁夏的蔬菜,也就是帮客户从宁夏收购,然后发货到全国各地。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大问题,就是农户的蔬菜品控不稳定,质量参差不齐。经常是货发过去了,客户打电话来投诉,说这批西红柿不行、那批茄子不够新鲜。那个时候宁夏的农业还比较落后,蔬菜都是大铁笼装的,根本谈不上什么标准化。2008年,我就开始琢磨,怎么才能提升蔬菜的标准,怎么能把产业做得更规范。但当时条件有限,改革也很难。
2013年,我萌生了自己种地的想法,想试试能不能从源头上提升品质。但家里人,尤其是我爱人,强烈反对。她觉得我在市场做生意虽然辛苦,但起码稳当,每天都有收入,而种地风险太大,周期长,不确定因素多。这个想法我压了两年,直到2015年,我还是决定试试。我跟爱人商量说:“你继续守着市场,我先去试试种地,看能不能行。”结果那一年我种了90亩地,第一年亏了20万,但反而坚定了我的信心。我跟我爱人说:“你看,才亏20万,这说明我没走错路,90亩地才亏这么点,等我摸索好了,肯定能赚回来!”从那之后,我就一头扎进了农业。
2017年,我成立了宁夏兴耘田,想着要改变传统农业模式,把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真正落地。但真正让我下定决心做出口,其实是2019年。当时我们被上海市商委和农委评为了上海市外延蔬菜生产基地,这让我意识到,宁夏的蔬菜不仅在国内市场有竞争力,甚至可以走得更远。后来我们一步步拿到了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港澳蔬菜供应基地等认证,拓展销售渠道。去年我们的蔬菜首次通过空运出口到了迪拜,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意味着我们的蔬菜真正走向了国际市场。
其实一路走过来,真的挺不容易的,尤其是最开始转型种植的时候,面对的不仅仅是市场的不确定性,还有行业的质疑。但我一直相信,农业不是靠拼命,而是要靠标准化、品牌化、科技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产业做大做强。现在回头看,当初那个20岁的河南小伙子,怀着一腔热血来到宁夏,没想到一待就是快 30年,而且不仅把自己的事业做了起来,还把宁夏蔬菜带到了世界各地。
⬆ 贺兰县蔬菜产业试点项目规划
一二三产融合:农业现代化的探索实践
问:宁夏蔬菜的特色与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宁夏蔬菜最大的特色就是它是“冷凉蔬菜”。咱们这儿干旱少雨,昼夜温差大,病虫害少,所以蔬菜品质特别好,绿色健康。比如角瓜,在宁夏几毛钱一斤,到迪拜能卖三十多块一公斤;上海青这种家常菜,到那儿也能卖六七十块一公斤,说明口感和品质真不赖。还有地理优势,宁夏是塞上江南,土地肥沃,像硒砂瓜(石头瓜)、枸杞这些地理标志产品全国有名。加上我们现在标准化种出来的菜,能满足上海、大湾区甚至国外的高要求。政府也推咱们的冷凉蔬菜,这是个大招牌。
⬆ 村民在蔬菜基地进行栽种
问:公司的客户群体是哪些?如何解决这些客户的核心需求或“痛点”?
答:我们的客户主要是连锁餐饮企业、大型商超、生鲜供应链公司,以及国际市场的批发商。他们的核心需求是稳定的供应、高标准的产品、透明的价格以及高效的供应链管理。
首先,供应的稳定性是最大的痛点。过去,餐饮企业要从多个供应商采购不同品类的蔬菜,品控不稳定,采购流程复杂。比如,有一家上海的连锁餐饮企业,旗下有370家店,每年最头疼的就是夏季高温高湿的情况下,部分蔬菜品种短缺。他们曾经依赖传统农贸市场采购,但遇到极端天气或者产区波动,菜品供应就跟不上,影响餐厅运营。我们现在提供一站式供应链解决方案,客户可以直接从我们这里拿到所有所需的品类,所有蔬菜统一规格、统一包装、统一品控,减少了采购难度,提高了运营效率。
其次,采购端的腐败和价格不透明问题。很多客户过去在市场上采购,发现同样的蔬菜在不同市场的价格可能完全不一样,而且市场采购还容易出现采购人员“吃回扣”的情况,导致成本不可控。我们的解决方案是全程透明报价,客户可以看到生产成本,包括地租、种苗、农资、人工成本,然后我们加上固定利润,给出全年均价,让客户心里有底,不用每天去市场博弈价格。
此外,在国际市场上,中东客户最关心的是物流时效和食品安全。比如,我们的迪拜客户最初对中国蔬菜存有疑虑,担心运输时间长导致损耗大,食品安全标准达不到要求。我们通过空运冷链8小时直达模式,确保蔬菜在最短时间内送到客户手中,同时所有产品带有可追溯标签,符合中东市场食品安全标准,最终让客户建立了信任,并签下了长期采购订单。
⬆ 基地的宁夏硒砂瓜丰收了
问:蔬菜市场的供需波动大,价格不稳定,如何确保生产的蔬菜能够紧跟市场需求,同时确保企业和农户能够稳定收益?
答:蔬菜这个行业,说到底就是“种得出来,卖得出去,才能赚得到”。但问题是,市场每天都在变,今天这个品种畅销,明天可能就滞销了,种出来的菜能不能卖上好价钱?会不会出现积压?农户能不能赚到钱?这些都不是拍脑袋就能解决的。企业这些年能稳步发展,靠的不是运气,而是一套完整的“提前布局,精准匹配市场,稳住价格,锁定销路”的打法,确保蔬菜不仅能种出来,而且能卖得出去、卖得稳、卖得值钱。
现在做农业,光靠经验不行,得靠数据、靠分析,不能像过去那样,看邻居种什么就跟着种。我们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香港等大市场都有销售端口,和各大批发市场、供应链公司、大型超市长期合作,市场行情的变化,我们第一时间就能掌握。比如,哪个品种今年供大于求?哪个品种价格好?哪些地方对某种蔬菜需求量最大?这些信息对种植规划至关重要。像南方市场特别喜欢西兰花、黄瓜、辣椒这些冷凉蔬菜,我们就会提前规划,在种植面积上往这些品种倾斜,确保种出来的菜是市场真正需要的。
光是看市场还不够,关键是让蔬菜“有主家”再种,别把农户的收入赌在市场波动上。过去,农户种菜靠天吃饭,行情好了就多挣点,行情不好可能连本都收不回。我们现在推行订单农业,也就是说,先找到买家,再安排种植,确保蔬菜种出来就有销路。跟超市、餐饮供应链公司、批发市场都提前签好订单,农户种之前就知道这批菜会卖给谁,什么价格,心里更踏实。像我们供给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市场的蔬菜,都是提前一年规划好的,收获季一到,直接发货,不用被动等行情。
稳住价格,是我们对农户最大的保障。市场是变动的,价格忽高忽低,但农民的收入不能跟着大起大落。刚才我多次提到了“锁量锁价”模式,这种模式不仅对客户好,对我们农户也好,不管市场涨跌,我们都按合同价供货。这样一来,农民不用担心行情暴跌,企业的收益也能更稳定。比如去年西红柿的市场波动特别大,很多地方的种植户因为价格暴跌亏惨了,但我们的合作农户收益稳定,因为他们的菜是提前锁价的,根本不受市场影响。当然,如果市场行情特别好,我们也会让农民分点红利,保证大家都有赚头,种植积极性才会更高。
最后,种出来的菜不仅要卖,还得想办法“吃干榨净”,让它的价值最大化。过去,农民最怕菜卖不出去,眼看着烂在地里,一年白忙活。现在,我们投资了冷库、加工厂、制冰厂、制箱厂,让蔬菜不仅能卖鲜品,还能做深加工,即使市场短期内需求波动,也能找到别的销路。像菠菜可以做成菠菜球、菠菜段,西兰花可以漂烫锁鲜,玉米可以加工成玉米粒,这些产品不仅附加值更高,也更耐储存,避免了滞销的风险。这样一来,即使市场行情波动,我们也可以把多余的蔬菜存起来或者加工成别的形式,再找机会卖出去,确保农户不吃亏,企业也能稳住盈利。
⬆ 基地种植的辣椒
问:您们在宁夏的生产规模如何?是如何把控产品质量的?
答:我们公司在宁夏的生产规模已经发展到了相当可观的程度,尤其是近年来不断扩张种植基地,完善产业链,采用多种合作模式,以实现高效、稳定的农业生产。目前,我们在贺兰县的隆源村、铁东村、四十里店村、张亮村、兰丰村、旭光村、金凤区永丰村等地建立了7个种植基地,共流转土地8229亩,其中设施农业温棚12栋占地50亩,连体拱棚50亩,合计100亩。此外,还带动周边农户种植5.2万亩蔬菜。这一规模不仅让我们具备了较强的市场供应能力,也让我们能够与国内外大市场进行直接对接。
产品质量是我们企业的生命线。传统的种植方式往往品质参差不齐,为此我们建立了多层次的把控体系。首先,在种植环节,我们提供统一优质种苗和技术指导,采用生物菌肥和菌药,确保绿色生产。对于合作农户和下游种植户,我们同样要求按此标准执行,并由公司技术团队全程监督。
在采收与加工环节,我们实施三道检测关卡。第一道是采摘前的抽检,由公司和政府检测人员联合进行,杜绝农残超标;第二道是入库前的必检,所有产品进入加工园区后须再次检测;第三道是出库前的最终检测,附带公司检验报告及宁夏食品安全合格证,确保产品达标后方可发运。
现在是科技时代了,我们也开始逐渐引入数字化管理,通过实时监控记录土壤、气候、病虫害及农药使用情况,消费者扫描二维码即可追溯全过程。这种透明化、可视化的生产方式,不仅提升了产品安全性,也增强了市场信任度。
⬆ 基地种植的苦瓜
问:您提到了建设产业链的问题,这是否是一种一二三产融合呢?您怎样看待以农业为核心的一二三产融合道路?
答:对,我们现在做的其实就是一二三产融合,把种植(第一产业)、加工(第二产业)、销售和市场服务(第三产业)结合在一起,让农业成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以前传统农业,种植和销售是分开的,农民种出来就交给经销商,中间经过多个环节,利润大部分被流通端拿走,农民赚不到钱,农业的附加值也低。现在,我们的目标就是把产业链整合起来,从种植到加工,再到市场终端销售,甚至是农业观光、农产品品牌打造,每个环节都做深做透,让农业变成一个真正有竞争力的产业。
我认为,以农业为核心的一二三产融合,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方向,也是解决传统农业困境的关键。如果农业能够和加工、销售、体验经济结合在一起,就可以有效对冲来自市场波动、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方面的风险,提高整体的抗风险能力。正因如此,我们才向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不仅仅种蔬菜,还在建设冷链仓储、加工厂、预制菜产业链,把新鲜蔬菜加工成速冻蔬菜、蔬菜汁、净菜,这样即使市场上某种蔬菜滞销,我们也能通过加工把产品储存起来,延长销售周期,避免农产品贱卖。
农业的未来不是单打独斗,而是要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把种植、加工、销售、品牌、体验经济整合到一起,形成真正的现代农业体系。 这样,农业才能变成一个可持续的、高附加值的产业,农民的收入才能提高,农业企业也才能走得更远。我们现在做的,就是把这条路一步步铺出来,让农业不仅仅是“种地”,而是变成一个真正的高效产业。
⬆ 农民正在整理刚收割的蔬菜
问:建立一二三产融合需要多方产业链配套,您是怎么规划和建设起来的,效果如何?
答:最初,我们在开展产业链配套建设时,并没有一套完善的规划,而是一步步摸索出来的。其中经历了从传统批发到现代化冷链物流、标准化包装的转型,可以说是市场需求倒逼我们去升级产业链。
在刚开始做蔬菜流通时,我们采用的还是最传统的批发模式,也就是农户自己收割,简单包装后直接送到市场进行批发。这种方式效率低下,问题也很明显。首先是质量不稳定,农户的打包方式各不相同,包装粗放,导致蔬菜在运输过程中极易受损,很多货到了市场后已经出现损耗。其次,传统的运输模式完全依赖敞篷货车,蔬菜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水分流失快,影响口感和保鲜期。更严重的是,由于缺乏标准化管理,不同批次的蔬菜品质参差不齐。这让我意识到,如果不从储存、包装、运输等环节着手优化,光靠批发是走不远的。
2008年,我开始尝试改进包装,希望能提升蔬菜的标准化程度。但当时宁夏的农业产业链非常不完善,比如我们连买个泡沫箱都要从山东、河南订购,价格高、周期长,稍有不慎就会影响整个供应链。我当时去了西安、成都、上海、无锡等地考察,发现长三角、珠三角的农业供应链已经相当成熟,特别是标准件装箱模式很先进,比如黄瓜、辣椒等蔬菜都用泡沫箱或纸箱固定包装,每箱规格一致,确保流通环节的稳定性。这让我大受触动,也坚定了一定要把宁夏农业的标准化体系建立起来的信念。
2015年开始,我们逐步投入建设冷链设施和标准化包装体系。最开始,我只能在市场上租用一些冷库,自己摸索打包方式。但很快我意识到,仅靠租赁无法满足需求。2018年,我们开始建立自己的制冰厂、制箱厂,以降低物流成本。当时市场上一个500克的冰瓶成本高达六毛多,而我们自己来做,就能把成本降到四毛三。随后,我们又在贺兰县投资建立了宁夏蔬菜现代集配中心,配套建设了冷链仓储服务区、分拣加工区、交易集散区、产业配套区等,确保蔬菜从采摘、冷藏、加工到销售的全过程可控。2024年,我们进一步投资建设了低温速冻库、恒温车间、保鲜库,实现了更高级别的冷链运输体系。
这些产业链配套的建设,让产品质量得到了极大提升,标准化包装和冷链储存大幅降低了运输损耗,确保蔬菜到达市场时仍然保持最佳状态,并且供应链也更加稳定了。原来很多南方客户不敢从宁夏采购蔬菜,因为担心品质不稳定、物流跟不上,而现在,我们可以提供一站式服务,从田间到市场全程可控,客户信任度大幅提升。
⬆ 农民正在采摘辣椒
问:宁夏兴耘田种植蔬菜的土地、工人是以何种形式组织的?
答:急在土地和工人组织方面,我们采用了多层次的利益联结模式,既有企业自营基地,也与合作社、农户形成紧密合作,同时结合订单农业模式,使整个生产体系更加高效稳定。
第一种模式是在核心种植基地采用公司自营模式,也就是我们企业直接流转土地,雇佣专业管理团队进行标准化种植。这样,我们能够直接掌控产品质量,确保种植过程符合国际食品安全标准。例如,我们采用绿色农业种植方式,减少农药化肥使用,严格执行农残检测,以满足粤港澳大湾区和国际市场的要求。
第二种模式是与合作社和种植大户合作,将大量中小农户纳入产业链。具体来说,我们与农户签订订单农业合同,为他们提供优质种苗、种植技术、田间管理支持、标准化培训,并确保他们的产品能够进入我们公司的冷链物流体系,最终销往全国各大城市甚至海外市场。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一方面农户减少了市场销售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我们也能确保采购到符合公司标准的优质农产品,减少品质波动。
此外,我们还采用了农田承包和雇佣工人相结合的方式。在部分基地,我们让农户承包土地进行种植,由公司提供种植指导和管理支持,收获后统一收购并进入我们的供应链。而在种植、采摘、加工等环节,我们则直接雇用短期和长期工人,保证生产的稳定性。
⬆ 蔬菜进入冷库保鲜
问:“企业”和“小农”似乎是一个相对的关系,您在和农户合作的过程中,是否存在一个磨合适应的过程?
答:合作过程中,最大的难题就是农户的种植习惯、市场意识和标准化执行问题。西北地区的农户大多是处于40~60岁的人群,很多人一辈子就在本地种地,连宁夏都没出去过,对市场的标准、需求缺乏认知。最典型的就是收货问题,我们的老百姓和我们有“干不完的仗,吵不完的架”:当我们告诉他们,蔬菜出口或者进入一线城市的超市需要严格的规格、农残检测、标准化管理时,他们会觉得我们要求太苛刻,甚至不愿意配合。比如,在西红柿收购过程中,农户认为“我的西红柿明明是好西红柿,为什么你们公司不收?”但实际上,市场对尺寸、成熟度、农残等都有严格的要求,如果不达标,超市和终端客户根本不会要。这种观念上的差距,是我们推动标准化种植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阻力。
为了让农户逐步接受市场标准,我们采取了“种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的方式。我们不是光讲理论,而是让农民看到,按照标准种出来的菜,真的能卖上更好的价格,赚更多的钱。同时,我们建立了田间数据管理体系,制定种植标准,并通过产业联盟,把标准向整个供应链推广。我们现在所有的产品,在采摘前必须抽检,出库时必须附带合格证和检测报告,才能进入市场,这些标准一旦形成,就能倒逼农民去适应市场,而不是按照过去的习惯随意种植。
⬆ 蔬菜进入加工环节
政府支持与企业责任
问:当地政府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给予了哪些支持?
答:政府真是我们企业的靠山。先说土地流转,都是乡镇政府跑前跑后。宁夏的土地以前大多是零散分布的,农户自己种一点,规模上不去。政府在土地流转这块给予了政策支持,帮我们对接村集体和农户,推动土地集中流转,让企业能成片开发,提高种植效率。政府也给予了我们很多补贴。比如2019年建“四区四中心”,我个人花费了4000多万,政府补了400万。在市场拓展和品牌建设方面,政府积极帮我们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等外地市场,让我们的蔬菜能进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港澳蔬菜供应基地。这些年,我们的蔬菜已经进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香港等一线城市。
我们之所以能够出口迪拜,背后也是政府在市场推广、企业资质认定、品牌认证、出口对接等方面都给予的莫大帮助,这让我们的产品能更顺利地走向更大的市场。以前,农产品出口手续复杂,门槛高,很多企业不敢尝试。政府在这方面给予了专业指导,帮助我们取得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海关进出口收发货人备案、原产地认证备案等多个出口资质,并在出口报关、市场对接等方面提供了支持。我记得2025年3月7日那天晚上,某厅长还连夜开会聊外贸。我跟他说:“您这么拼,是真想让宁夏菜出去。”没政府,我一个卖菜的哪有今天?这份支持也让我更想为中国农业干出点名堂。
⬆ 蔬菜清洗分拣加工
问:您认为,作为一个农业企业,企业的责任和企业家的担当是什么?
答:最重要的是我们要让农民能赚钱,不能让他们白忙活。以前,农民种菜是靠天吃饭,现在我们把农民整合到产业链之中,帮助他们提前和市场对接,把价格、销路、种植品种都规划好,让农户种之前就知道菜能卖给谁,卖多少钱,心里踏实。很多农民跟着我们干,每季度每亩平均收入都能比以前增加1000多块钱,比自己单干省心得多。现在,每天下班时间看到我们农民成群结队地回家,像小学生一起放学一样,心里特别欣慰。
另外,我多次强调,企业的责任就是要把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放在第一位,要做百年企业、品牌企业、良心企业、坚持品质的企业。市场竞争再激烈,我们也不能靠降低成本牺牲质量,质量是企业的生命,食品安全是底线,这一点谁也不能碰。我常对员工说:“咱们的菜供大湾区、长三角,甚至海外,关系到千家万户的餐桌安全,必须用良心做事。”这种责任感源于我对中国农业品牌的信念,希望为民族产业树立标杆。
最后,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把菜卖出去,还要让宁夏的农产品真正“走出去”。宁夏的冷凉蔬菜品质好,但以前缺品牌、缺市场、缺流通渠道,很多人不知道。现在,我们不仅把蔬菜送进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香港等一线城市,2024年还首次出口迪拜,真正打开了国际市场。未来,我们还要继续扩大出口,把宁夏的农产品推向更多国家,让世界看到宁夏的农业实力。
⬆兴耘驿站
未来展望
问:对这些年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您有什么感受?
答:这几年农业的变化可以说是翻天覆地的,特别是现代农业的发展,让种地这件事不再是靠天吃饭,而是越来越科学、越来越有保障。我们用数字化、标准化的方式在做农业,种植的每个环节都有科学指导,施肥、灌溉、采收全部按照标准执行,最终的品质能达到市场要求,销路更稳定,农民的收入也更可控。
过去,农业更多是粗放式管理,讲究的是产量,但现在大家越来越关注食品安全、生态环境、土地的可持续利用,这些都促使我们必须走绿色发展之路。种地不是一年两年,要想农业能长期发展下去,必须考虑土地的健康、环境的可持续性,不能光想着短期效益。现在市场对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消费者买菜更关注是不是绿色种植?农残超不超标?能不能追溯到源头?如果不提前做好绿色农业,未来产品很难进入高端市场,更别说走向国际了。
这些市场变化也时时刻刻提醒我们,企业要发展,就要坚持走绿色农业道路。我们坚持绿色种植,就是要从源头上保证食品安全,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也让土地资源得到更好的保护。比如,现在我们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精准控制施肥量,减少土壤污染;推广生物农药和绿色防控措施,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建立数字农业监测系统,实时监控土壤、水分、温度,确保作物健康生长。这些措施不仅让我们的蔬菜更安全、更符合市场需求,也能保护生态环境,让土地能持续高效利用。坚持绿色发展,不仅仅是市场的需求,更是农业企业的责任。农业不是短期生意,而是关乎未来的产业。
⬆ 包装好的蔬菜装入冷链物流车
问:您对公司未来的愿景是怎样的?会继续深耕宁夏,还是有更大的国际化计划?
答:要想农业做大做强,就不能只盯着眼前的市场,要有全球视野,把宁夏的好产品带到更广阔的市场。农业企业如果只是想着自己赚钱,那发展空间是有限的,我们想做的是一个可持续、规模化、国际化的农业产业体系,让更多的农民受益,让宁夏的农业在全国乃至全球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我们肯定会继续深耕宁夏,把冷凉蔬菜产业做大做强。宁夏的自然条件特别适合冷凉蔬菜,我们的种植规模还可以再扩大。我们希望继续扩大流转土地,带动更多农户种植,让宁夏真正成为全国冷凉蔬菜的核心产区。另外,我们不仅要巩固国内市场,还要坚定地走国际化道路。我们会继续拓展中东、东南亚等海外市场,把宁夏的冷凉蔬菜推广到更多国家。同时,我们也会加快在海外农业基地的布局,比如在适合种植的“一带一路”国家投资农业项目,把我们在宁夏的种植和产业链经验复制到海外。目前我们在和中亚一些国家洽谈,未来肯定会有好消息。我设想,从2025年到2027年,我们一定随着国家的“一带一路”倡议,让咱们中国的技术“走出去”,凭借我们现在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生产技术到海外去投资,我们一定要这么去做,中国的影响力才会更大。
今年2月份,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指出“民营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大显身手正当其时”,这真的给了我们莫大的鼓舞。农业不能靠小打小闹,必须有体系、有标准、有市场,这样才能真正做大做强。我们希望未来提到冷凉蔬菜,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宁夏兴耘田”,提到高标准农业,大家知道宁夏的模式可以复制到全球。
未来10年,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把公司做大,而是要把整个农业产业链做得更完善,把宁夏的农业做成一个真正现代化、品牌化、国际化的产业,推动整个宁夏农业产业升级,把宁夏蔬菜真正打造成为世界级的农产品品牌。
⬆ 正在销售附有可溯源二维码的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