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做在的位置: 中国投资 > 封面故事 > 以发展新理念推动农业现代化 农民奔小康

以发展新理念推动农业现代化 农民奔小康

文/ 国家发改委农经司司长吴晓

从全局看农业仍是“四化”中的短腿,农村仍是全面小康的短板,“十三五”时期要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小康建设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5年来,“三农”工作取得显著成绩,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亮点。但从全局看,农业仍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仍是全面小康的短板,“十三五”时期要落实发展新理念,破解发展新难题,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小康建设。

 

“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亮点纷呈

农业生产能力实现新跨越。全国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增”,连续跃升两个千亿斤台阶,连续3年稳定在12000亿斤以上,基本摆脱了“两丰一平一歉”的历史周期,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6%,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3%,标志着我国农业生产能力和现代化水平跨上了一个新台阶。

农民收入增长取得新突破。在农产品产量增加、价格提高,农民工数量增加、工资提高,农业补贴增加、社保水平提高“三增加、三提高”因素带动下,“十二五”时期农民收入增速连续5年高于经济增速和城镇居民收入增速。2015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22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降至2.73:1,相对差距拉大势头得到初步扭转。

水利工程建设迈出新步伐。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方针,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全面提速,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持续加强,水旱灾害损失明显减少,民生水利发展惠及亿万群众。经济社会发展的水资源支撑能力明显增强。截至2015年底,172项重大水利工程已开工85项,在建项目投资总规模超过8000亿元。

生态文明推进取得新成效。林业生态重大工程建设继续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森林、草原、湿地、河湖等保护得到加强,水土流失、沙化土地、石漠化面积有所减少,全国森林覆盖率由“十一五”末的20.36%提高到22.08%。编制实施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总体规划,开展耕地重金属污染、地下水超采、农业面源污染等治理,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

新农村建设呈现新气象。以水电路气信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农民、国有农林场职工危房改造和游牧民、以船为家渔民安居工程全面实施,以教卫文就保为重点的农村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重点的美丽乡村建设全面展开,全面解决了3亿多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圆满完成了全部273万无电人口通电任务。

农村改革取得新进展。“十二五”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构建,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试点稳步开展,林业、水利、供销社、农垦改革有序推开,农业支持保护、农村社会保障、农村社会治理制度逐步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初步形成。

 

准确把握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当前,“三农”工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重农抓粮、强基固本成为全党全国人民共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体制机制逐步完善,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纵深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消费结构升级加快推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农村综合改革蓄势待发,将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但也要看到,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在动因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保持农业农村良好发展态势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难度增加。从近期看,虽然目前我国粮食供求总量基本平衡,但品种矛盾和地区结构矛盾比较突出,粮食产量、进口、库存“三量”齐增,财政负担沉重,改革完善粮食价格和市场调控政策面临两难选择。从长远看,粮食生产基础设施薄弱,耕地和水资源资源约束日益趋紧,种粮农民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促进粮食持续增产的困难较多,与此同时,人口刚性增长,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粮食消费需求仍将持续增长,供求偏紧的格局不会发生改变,保障粮食有效供给的难度增加。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难题较多。粮油等重要农产品库存量过大,农业生产区域布局不合理和结构同质化问题突出,亟待推进种植结构调整,加快消化过大的农产品库存量。农业生产成本持续攀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弱化,农业比较效益下降,亟待促进农业降成本,提高农业效益和农产品竞争力。农业防灾减灾能力不强,物质装备和科技水平仍然不高,从业人员素质下降,亟待推进农业补短板,进一步筑牢发展基础。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任务艰巨。我国光温水土资源匹配总体不佳,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农业资源过度开发利用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显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加剧。由于陡坡种植、草原开垦、湿地围垦、围湖造田、地表水过度利用和地下水超采等原因,水土流失、草原退化、湿地萎缩、江河断流、地下水位下降等问题仍然突出。由于过度施用化肥农药、农业废弃物随意排放等原因,农业面源污染仍然严重。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压力加大。国际农产品市场价格下跌,国内农产品价格下行压力增大,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增长空间受限。经济增长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外出农民工数量、工资收入增速回落,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速放缓。财政收入增速减缓,农业“黄箱”支持面临上限制约,农民转移性收入增长后劲不足。继续保持农民收入增速“两个高于”的势头,存在较多困难,面临严峻挑战。

推动城乡协调发展任重道远。农村建设欠账过多,基础薄弱,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城乡二元结构突出仍是我国最大的结构性问题,如何健全体制机制,促进新农村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互惠一体,既是当前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项关系全局、关系长远的战略任务。

全面做好“十三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改革工作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三农”工作肩负的使命极其重大。要适应新常态,落实新理念,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要求,以创新发展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以协调发展补上农业农村发展短板,以绿色发展引领农业农村发展方向,以开放发展拓展农业农村发展空间,以共享发展增进农民福祉,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奔小康。

着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把农业农村作为中央预算内投资和专项建设基金支持的重点领域,集中资金用于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的重大工程,确保农业农村投入力度不减弱、总量有增加、重点建设任务不打折扣。加快推进水利工程建设,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重大水利工程等建设运营,力争到2020年172项重大水利工程全面开工建设。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保口粮、保主产区、保耕地、保产能、保大户为重点,着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力争到2020年建成高标准农田10亿亩。加快现代种业发展,力争到2020年建成区域性粮食良种繁育基地100个。

加快推进农业调结构转方式。围绕市场需求发展生产,推动农业由“生产导向”向“市场和消费导向”转变,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研究制定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推动农产品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引导非优势区退出生产。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发挥其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不断完善农产品价格和市场调控制度。更加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和保护农民利益并重,“分品种施策,渐进式推进”,不断改革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制度。继续实行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合理确定最低收购价格水平。加快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合理安排消化库存,引导多元市场主体入市。深入推进新疆棉花、东北地区大豆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及时总结试点经验,完善补贴发放方式。完善农产品信息统计发布制度,稳定市场预期。

加大农业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力度。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加快编制出台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规划。实施并完善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总体规划,扩大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农牧交错带已垦草原治理、东北黑土地保护试点范围,启动地表水过度开发治理试点,探索农业资源合理利用、保护修复的新模式和运行机制。推进国土绿化行动,加快防护林体系、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加强京津风沙源区、青海湖等重点区域生态综合治理。

深入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尽快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抵押、担保试点。改革农村土地征收制度,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在符合规划、用途管制的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加快建立产权流转和增值收益分配制度。在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基础上,探索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和自愿有偿退出机制,探索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的有效途径。推进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明晰经营性资产产权归属,将资产折股量化到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更多权能,健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监督和收益分配制度。

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继续加强农村水电路气信和农村教育、卫生、养老、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建设,研究制定创新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机制的意见,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按照“五个一批”的总体部署,实施产业扶持、转移就业、易地搬迁、生态保护、教育医疗等扶贫工程,对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现社保政策兜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