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做在的位置: 中国投资 > 封面故事 > 完善政策 实现增收保供

完善政策 实现增收保供

把调结构、补短板、转方式作为重点,努力推动农业结构调整有新进展,农村产业融合有新成效,农业农村改革有新突破,美丽乡村建设有新风貌,农民收入增长有新提高

 

文|吴晓 国家发改委农村经济司司长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撑。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与结构性供给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

近几年,我国在农业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为进一步推进农业转型升级打下了一定基础,但农产品供求结构失衡、质量安全水平不适应消费升级需要、市场竞争力下降、资源环境约束增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乏力等问题仍很突出。针对这些问题和矛盾,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必须顺应新形势新要求,坚持问题导向,调整工作重心,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开创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局面。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央确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一环,必须直面困难挑战,坚定不移深入推进。2017年,国家发改委农村经济司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切实聚焦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增收保供为主要目标,以提质增效为主攻方向,以改革创新为根本途径,在持续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确保粮食生产不滑坡的基础上,把调结构、补短板、转方式作为重点,努力推动农业结构调整有新进展,农村产业融合有新成效,农业农村改革有新突破,美丽乡村建设有新风貌,农民收入增长有新提高,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召开。

 

促进农业提质增效

调好调顺调优农业结构,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任务。要适应农产品需求升级的新形势,统筹调整种养结构和生产力布局,在发挥优势、创新科技、提高品质、提升效益上下功夫,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化发展。一是按照稳粮、优经、扩饲的要求,积极引导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推动出台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意见,启动划定和建设试点工作。围绕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粮食安全战略,优先将水土资源匹配较好、相对集中连片的稻谷小麦主产区划定为粮食生产功能区,稳定水稻和小麦生产,确保口粮种植面积。优化饲料作物品种结构,科学合理划定玉米生产功能区,适当调减非优势区玉米种植,因地制宜发展饲用玉米、青贮玉米和优质牧草,大力促进玉米与大豆、花生等作物轮作。优化经济作物品种品质和区域布局,稳定发展棉油糖生产,率先在优势产区划定大豆、棉花、油料、糖料生产保护区,巩固新疆棉花、广西和云南甘蔗、长江流域油菜等传统优势区域生产能力,确保一定的自给水平,积极扩大大豆、杂粮、薯类等其他作物生产面积。推动制定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规划,支持各地创建园艺产品、畜产品、水产品、林特产品等特色产品优势区。二是促进畜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升畜产品品质。稳定生猪养殖规模,调整生猪生产布局,引导生猪养殖向玉米主产区和环境容量大的地区转移。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支持奶牛、肉牛、肉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着力促进奶业提质增效,切实提高国产乳品质量安全水平。实施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工程,优先支持养殖量大、配套饲草料地有空间、循环发展有潜力的区域开展整建制推进,提高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三是推动渔业发展向减量提质增效转变,合理调整水产养殖布局结构,减少湖泊、水库和近海网箱养殖密度,压减近海和内陆捕捞产能,提高远洋渔业国际竞争力。

 

壮大新产业新业态

以产业融合为主要特征的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是农村发展的新动能,也是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抓手。要按照中央部署,切实把产业融合发展作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同步发展的重要途径,作为新形势下改善农业供给、拓展农业功能、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关键招数,按照“大动作、硬措施、破瓶颈、见实效”的思路,建平台抓机制,创新工作方式,着力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取得更大成效。一是扎实抓好“百县千乡万村”试点示范工程,以137个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为重要平台,结合新型城镇化试点和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因地制宜推进多种形式的产城融合,打造一批农字号的特色小镇。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各地的首创精神,鼓励各地依托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因地制宜找出路,在特色上做文章,围绕产业融合模式、主体培育、政策创新和投融资机制,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道路,抓紧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并加快推广。二是健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协同推进机制,建立更为紧密的沟通协商平台,及时研究重大问题,统筹协调重要事项,切实督促落实政策,健全横向联合、上下联动的协同推进机制。三是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扶持政策,研究创新投融资政策工具,探索通过贴息方式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园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研究通过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发行企业债、创设定制式金融产品等方式,着力破解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融资难的问题。研究提出保障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用地的政策意见,完善用地供给机制,努力解决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用地难的问题。四是加强宣传引导和督促评估,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召开专题现场会、组织媒体宣传报道等形式,加强对各地典型经验做法的宣传推介,为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为各地提供看得见、听得到的经验借鉴。充分利用调研督导、第三方评估、大数据等手段,继续加强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情况的跟踪评估,加强对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切实督促地方认真做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相关工作,确保取得更多经验、更大成效。

 

2016年6月15日,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县贾寨镇邢胡刘村蔬菜大棚航拍片(新华社)

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夯实农村共享发展基础,是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要牢固树立补短板意识,努力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一是继续加快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抓好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和《水利改革发展“十三五”规划》实施,推动规划确定的水利相关重点任务、重大工程项目、重大改革措施尽快落地。加快推进项目前期工作,力争今年再开工一批重大水利工程。抓紧实施灾后水利薄弱环节补短板行动方案,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工作机制,加快补齐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区域排涝能力建设等短板。统筹加强大中型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中型水库及其他重点水利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增强城乡防洪和供水保障能力。二是积极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动出台并实施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意见,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田间工程、糖料蔗生产基地建设投入力度,优先在粮食主产区建设高标准农田,深入推进广西、云南糖料蔗生产基地建设,启动油料基地建设,巩固新疆优质棉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成果。推进海南、甘肃、四川国家级育种制种基地建设,不断提升种业自主创新能力和良种供应能力,全面保障国家种业安全。促进高端农机装备及关键核心零部件的研发与推广,重点突破油菜、棉花、甘蔗等作业瓶颈,提升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三是继续加强农村民生工程建设,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优先安排解决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促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继续加强国有林区棚户区和国有农林场危房改造,改善职工住房条件。继续支持气象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气象卫星、天气雷达、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保障等工程。

 

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转变过度消耗资源的粗放型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要抓住当前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求关系相对宽松的有利条件和难得机遇,采取有力措施,推行绿色发展方式,把该退的坚决退下来,把超载的果断减下来,把该治理的切实治理到位。一是推进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通过轮作、休耕、退耕、替代种植等多种方式,对地下水漏斗区、重金属污染区、生态严重退化地区开展综合治理。全面推进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继续实施退牧还草工程,巩固草原禁牧、轮牧、休牧制度。推进重点河湖治理与修复,保障河湖生态用水,保护和合理退还河湖生态空间。加快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步伐,扩大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农牧交错带已垦草原治理、东北黑土地保护试点范围,针对试点区域存在的突出问题综合施策。二是全面开展山水林田湖综合治理,围绕“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在京津风沙源区、岩溶石漠化区、黄土高原、青藏高原等重点区域开展综合治理,大力实施林草植被保护与恢复、水土流失治理、草食畜牧业发展等工程,逐步遏制生态退化趋势,积极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研究启动长江经济带重大生态修复工程,进一步扩大森林面积,精准提升森林质量,推进重点湿地保护与恢复,实施退田还湖还湿试点,整体提升长江经济带森林、湿地生态功能。积极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继续推进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积极推进国际重要湿地、国家重要湿地保护与修复重大工程,切实加强天然湿地保护,有计划推进退耕还湿、退养还滩,积极扩大湿地面积。通过生态补水、湿地植被恢复、有害生物防控等措施,开展湿地综合治理。加强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水平。启动实施《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总体方案》,建设永定河绿色生态廊道,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在生态领域尽快取得突破。

 

深化农业农村改革 激活内生发展动力

完善体制机制是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途径。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全面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入强大动力。积极推动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继续支持国有林区和国有林场、农垦、供销社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落实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三权分置”办法,做好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和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工作办法。改革财政支农投入使用机制,以规划为统领,深入推进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试点,加快总结黑龙江“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有关省、地市、县涉农资金整合试点经验,研究建立完善的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深入推进农业领域投融资体制改革,制定操作指南推进水利工程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启动实施农业、林业领域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试点,研究提出引导规范工商资本投资农业农村的意见。加快完善国家支持农业节水的政策体系,全面推进水价综合改革。推动实施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加快完善重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促进水权流转交易,培育和规范水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