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做在的位置: 中国投资 > 封面故事 > 如何向非洲讲好 中国的治国理政经验

如何向非洲讲好 中国的治国理政经验

治国理政经验交流是当前中非合作的亮点,是中非关系大有可为的新的着力点。如果说21世纪以来中非关系正在全面升级,那么中非治国理政经验交流则是这种转型升级的重要体现

文I 罗建波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中国外交研究室主任 教授

从埃塞俄比亚说起

中国模式的优长

中非治国理政经验交流需要坚持的原则

在2017年10月18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上千名外国记者汇聚北京,其中包括来自多个非洲国家的记者。这些非洲记者们,不仅希望从十九大报告中更多分享中国发展机遇,也希望能够更好解读中国发展“密码”,更好传递中国发展经验。在他们眼里,十九大报告是中国共产党如何治理国家的一份经验总结,是给世界上的一堂“超级公开课”。

 

从埃塞俄比亚说起

这让我想起自己最近的一次埃塞之行。2017年9月,中央党校代表团赴埃塞调研并与梅莱斯领导力学院签署合作备忘录。梅莱斯领导力学院成立于2014年,是经埃塞执政党“埃革阵”提议、由埃塞联邦政府正式设立的干部培训学校,任务是提升埃塞党和政府各级领导干部的责任心和领导力,推动国家实现民族复兴和可持续发展。在同埃革阵及梅莱斯领导力学院的交流中,对方高度肯定中埃友谊和中埃合作,真诚感谢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各方面给予的支持和帮助。他们特别赞赏中国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上取得的巨大成就,表示埃塞正在积极学习和借鉴中国的发展和治理经验。

每次去埃塞,我都能感到它的变化和发展。正在扩建的机场大楼,亚的斯亚贝巴不断涌现的高楼,公路铁路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推进,以及全国多个地方开始建设的产业园或工业园,都显示出这个国家蓬勃的发展朝气。近十年来,埃塞的经济增长基本保持在10%以上,成为非洲大陆发展的“明星”。2016年,埃塞的经济规模已经超过肯尼亚,一跃成为东非第一大经济体。难怪埃塞人自信地认为,中国的今天,就是埃塞的明天。

在今天的非洲,对中国发展模式的青睐正在成为一种潮流。2016年10月,非洲知名民调机构“非洲晴雨表”(Afrobarometer)发布民调显示,绝大部分受访者积极肯定中国对非洲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包括津巴布韦、莫桑比克、苏丹、赞比亚、南非和坦桑尼亚等国的受访民众积极推崇中国发展模式。2017年8月,尼日利亚编辑协会主席、《新电讯报》总编凡克·埃贝默德(Funke

Egbemode)在访问中国后,撰文《中国如此美丽,尼日利亚何去何从》的系列文章,盛赞中国发展的巨大成就,认为中国展现出的坚强领导力以及务实的发展经验值得认真研究和学习。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非洲国家政府官员、技术专家、智库学者及NGO人员来华交流和学习。中国政府也加大了对非洲人力资源发展的重视,积极帮助非洲国家提升治理能力和技术水平。中国人常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对非人力资源培训,中国真诚希望帮助非洲国家提升自主发展能力,这是非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如今,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每年都有上万名非洲朋友得以来华进行研修。据我的观察,他们的中国之行不仅有助于他们获得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或许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能够切身体会到中国发展的巨大成就和中国人迸发出的积极创业精神,进而增加他们从事非洲发展的信心、勇气和激情。因为他们知道,中国在改革开放前还与非洲国家一样贫穷,而如今,中国早已成为一个有着重要国际影响力的世界大国。

 

中国模式的优长

从一般意义上讲,中国过去近40年的发展其实是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追求现代化的历程。在过去很长时期里,发展中国家要么效仿西方模式,要么效仿苏联模式,然而真正成功者寥寥无几,一些国家甚至陷入经济停滞和政治动荡的恶性循环。中国发展的成功,让众多非洲国家看到了独立自主实现国家发展的希望,看到了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另一条路径,看到了与西方经验有很大不同的中国经验和智慧。如果中国的发展能够为非洲国家提供一些新的启示,在它们探寻发展道路的进程中多一份参考,进而提升非洲国家的治理能力,助推非洲国家的发展和复兴进程,这将是中国发展之于非洲、之于世界的一个重要贡献。

那么,中国发展和治理模式到底有何优长?中国又该如何向非洲讲好中国的治国理政经验?

中国发展模式的最根本之处,在于对独立自主和自力更生的深刻理解和一贯坚持。中国从开国领袖毛泽东开始,就始终强调独立自主和自力更生。在中国人看来,独立自主不仅是身体上的自由,更是思想和灵魂上的自由。其实质,就是要自己决定自己民族、国家的命运和前途。因此,在探索发展道路时,中国也注重学习国外的成功经验,但始终强调基于自身国情基础上进行选择和借鉴。在追求经济发展时,中国也曾大量利用外来援助,但始终强调外来援助必须有助于提升自主发展能力。吸引外来援助,是为了从根本上不要援助。

中国模式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拥有一个有意愿也有能力致力于发展的政府。从中国、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发展经历来看,后发国家要实现经济起飞和快速发展,一个能够有效调动和整合资源以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政府尤为重要,在发展初期甚至必不可少。一些学者因此把东亚国家称为“发展型国家”(developmental
state)。一些非洲国家已经看到了这一点,埃塞就明确倡导要建设一个“民主发展型国家”(democratic developmental
state),其中重要方面就是要借鉴东亚“发展型国家”的发展经验。

与经济发展相关的是,中国采取了一种“发展导向”的问题解决路径,也是中国发展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发展中国家的改革与发展进程,由于基础较差起步较晚,难以避免出现利益失衡,也容易引发各种潜在的问题和矛盾。中国坚信“发展才是硬道理”,通过发展来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事实证明,通过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不断增强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特别是再分配能力,不断增强民众的获得感和对政府认同,是预防甚至彻底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的前提。而如果仅仅以“民主”为导向,试图通过一揽子的政治变革来解决各种利益矛盾或社会问题,导致各大族群、政党和利益集团深陷政治纠纷而无暇顾及国家发展,其结果可能恰恰适得其反。

相较于其他多数发展中国家,中国还拥有有效的国家治理能力。中国不仅建立了一整套成熟的国家机构和治理体系,而且通过不断的改革创新较为成功地处理了政府与市场、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从而在充分激发社会发展活力的同时,能够较好地保持国家大政方针的稳定性和延续性,确保国家行动的有效性和高效率。当前中国正在积极推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探讨如何深化改革、如何完善社会治理、如何从严治党,其目的,就在于根据国情民情社情来创新治理体系,不断提高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发展较多数发展中国家更快、更好,其重要原因不在于中国的政党体制的某些特殊性,而在于中国的国家基本制度更为完善,以及政府治理能力相对更高。

中国对“社会共识”的塑造和强调,也是中国实现成功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发展模式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中国在很大程度上有着举国一致的“社会共识”、“全民共识”,即以全国之力、上下一心来推动国家的改革和发展并在这一进程中维护国家的基本稳定,由此实现国家的统一与繁荣。这种超越不同民族、不同党派、不同行业、不同阶层的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得以率领全国人民不断克服困难、砥砺前行的重要原因。我们需要民主,也需要共识。

⬆2017年10月20日,北京,十九大新闻发布会上非洲喀麦隆国家电台记者提问

 

中非治国理政经验交流需要坚持的原则

相互平等、相互尊重一直是中非友好合作的重要基础。同非洲国家开展治国理政经验交流,我们也需要坚持平等的原则,尊重非洲国家的自主选择。当年西方国家和苏联走进非洲,往往以“导师爷”自居,试图按照自己的模式去“改造”非洲,这些外来的设计和规划可能有着某种善意,但它们主要是基于西方或苏联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而设计,因而难以满足非洲的实际发展需要。作为外来者,我们不要试图代替非洲人发现非洲,不要试图代替非洲人治理非洲。非洲的未来发展有赖于非洲人民自主探寻适合自身发展的“本土方案”,而外来经验的意义在于,去帮助非洲更好地思考非洲的发展道路,帮助非洲更顺利地找到解决非洲问题的“非洲方式”。非洲不需要“救世主”,它需要的是合作伙伴。

我们要看到,非洲国家的历史文化与中国有着很大的不同,政党政治制度也与中国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中非治国理政经验交流就不宜过多争论双方在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孰优孰劣,不能强求非洲方面完全认同我方的政治制度和政治价值观,而应是在“存异”中“求同”,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分享彼此的发展和治理经验。

我们还要看到,非洲国家也有值得中国认真研究和汲取的经验教训,诸如对公民社会的培育,对社会多元的包容,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尊重,等等。即便是非洲国家在追求发展和民主进程中的一些教训,也值得我们加以研究,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更为深入地了解非洲,也有助于我们在发展进程中规避某些风险而少走弯路,也能够为我们完善中国发展模式提供一些新的思考和启示。所以,我们应当自信地去推动中非治国理政经验交流,但也需要保持谦虚的态度,秉持互学互鉴的原则而非中国经验的简单复制或单方面介绍。

最后我想说的是,非洲是一个拥有54个国家的大陆且各国在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方面的差异十分巨大,因此中非治国理政经验交流还应注重因地制宜、因国而异。中国学者也应更为细致地去研究非洲的洲情、区情、国情、民情和社情,更为深入地提炼中国发展的经验和智慧,从而为正在开展的中非治国理政经验交流贡献更大力量。(编辑:杨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