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做在的位置: 中国投资 > 区域城镇 > 长株潭都市圈的特色、发展方向与对策

长株潭都市圈的特色、发展方向与对策

文|陶然婷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导读

《长株潭都市圈发展规划》对进一步提高长株潭同城化水平,推进长株潭一体化发展,提升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支撑能力,助推长江经济带和中部地区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长株潭都市圈的现状与特色

长株潭都市圈在中部地区和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地位

长株潭都市圈的发展重点

建设现代化长株潭都市圈的对策

 


【内容提要】
长株潭都市圈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区位优势显著,是处于成长期的都市圈。长株潭都市圈具有较强的产业竞争力,各城市重点产业差异大;中心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有待提高,城市之间规模差距比较大;城市之间经济联系强度层次明显;各城市公共资源分布不均衡;“一江两岸”的湖湘地域特色明显。长株潭都市圈要发挥中心城市的引领带动作用,共同打造先进产业集群,不断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共同建设科技创新高地,实现基础实施互联互通,建设具有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在中部地区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
● 长株潭都市圈
● 发展重点
● 高质量发展


长株潭都市圈位于我国京广经济带、珠三角经济区、长江经济带的结合部,承东启西、连接南北,是湖南省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建设长株潭都市圈是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建设长江经济带,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根据安树伟和黄艳(2021)对我国都市圈的识别,长株潭都市圈是以长沙、株洲和湘潭为中心,包括紧密联系的益阳、岳阳和萍乡共同组成的处于成长期的都市圈(Ⅱ型),总面积5.9万平方公里,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24410.1亿元、常住人口2738.51万人。*下文在对长株潭都市圈的现状与特色分析的基础上,阐述长株潭都市圈在中部地区和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地位,明确未来发展方向,并提出相应对策。

 

长株潭都市圈的现状与特色

(一)具有较强的产业竞争力,各城市产业差异大
长株潭都市圈不同城市之间的产业定位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形成了不同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向,差异化和多样性的产业结构增强了产业竞争力,工程机械、轨道交通和航空航天三大产业具有较强优势和竞争力,工程机械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轨道交通装备产业规模位列全国首位,航空航天产业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现出较强的创新活力,形成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但是,都市圈各城市产业结构差异较大,尚未形成高关联度的产业体系。2020年,从三次产业结构看,长沙、岳阳和萍乡第三产业占主导,株洲、湘潭和益阳第二产业占主导(图1)。从主导产业看,长沙更偏重于生产性服务业,株洲更偏重于资本密集型制造业,湘潭更偏重于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岳阳、益阳和萍乡更偏重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从第二产业来看,长沙、株洲和湘潭的处于制造业的较高价值段,长沙主要以技术密集型为主,株洲以资金密集型为主,湘潭在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上均具有优势,而益阳、岳阳和萍乡则处于低价值段,以劳动密集型为主,都市圈尚未形成城市之间关联度高的产业网络体系。

截屏2023-04-27 上午10.44.50

长株潭都市圈各城市工业企业发展规模差距较大,对外资吸引力不足。长沙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远高于其余城市,株洲和岳阳、湘潭和益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大体相当,湘潭和益阳同株洲和岳阳仍有较大差距;萍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最少,仅有湘潭市的1/2。长株潭都市圈地处内陆,对外资吸引力不足。2020年,株洲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780个,其中内资企业1747个,占98.1%;湘潭有1217个,其中内资企业1184个,占97.3%;益阳和萍乡分别有1290个和609个,内资企业分别占92.5%和96.1%(表1)。

(二)中心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有待提高,城市之间规模差距比较大
长株潭都市圈中的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沿湘江呈“品”字形分布,市中心两两相距不足50km。核心城市长沙西连益阳,北抵岳阳,南接株洲市、湘潭市与上海、北京、广州和深圳等成熟期都市圈核心城市相比,长株潭都市圈核心城市长沙在地区生产总值、货物进出口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方面仍有较大差距(图2)。

截屏2023-04-27 上午10.45.01

长株潭都市圈的城市规模与经济规模存在较大差异。按照城市的位序-规模原理(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1997),2010-2020年,长株潭都市圈的2城市指数均高于理论值2,4城市指数围均高于理论值1,且2城市指数和4城市指数走势大致相同(图3)。这说明首位城市长沙有较强的集聚作用,首位城市和第2位城市的规模存在较大差距。次中心株洲较为明显,但湘潭作为长株潭都市圈的重要节点所起到的支撑作用不足。从主要经济指标看,中心城市长沙均远远高于其他城市(表2)。这说明,一方面都市圈核心城市长沙的核心地位突出,另一方面都市圈内城市之间经济势能差别过大,并不利于产业合作与产业链构建。

截屏2023-04-27 上午10.45.08

截屏2023-04-27 上午10.45.13

(三)城市之间经济联系强度层次明显
根据修正过的经济相互作用模型(顾朝林,庞海峰,2008),对长株潭都市圈内各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进行计算:

截屏2023-04-27 上午10.49.56
式(1)中,Rij是城市i和j的经济联系强度;Gi和Gj是i城市和j城市的地区生产总值;Di是i城市和j城市的空间距离。

根据测算,2020年长株潭都市圈的经济强度联系分为三个层级:长沙-株洲、长沙-湘潭以及株洲-湘潭为Ⅰ级经济联系,即强经济联系;长沙-益阳、长沙-岳阳及株洲-萍乡为Ⅱ级经济联系,即中等经济联系;其余城市之间为Ⅲ级经济联系,即弱经济联系(表3)。这说明,长株潭都市圈的经济联系强度体现为以长沙为中心,逐渐向外层递减的规律,尤其是长沙、株洲、湘潭三市组成的核心区联系最为紧密,外围城市与三市联系度大,但彼此之间联系强度小(贺欢欢,吕斌,2014)。由于地理距离、行政壁垒等因素,萍乡与除株洲外的各市联系度均较弱。

 

(四)各城市公共资源分布不均衡
长株潭都市圈优质的教育、文化、医疗等公共资源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市,周边城市资源分布较少。无论是教育、文化,还医疗资源,除长沙市外长株潭都市圈内的城市占所在省份的比例均低于10%,与中心城市长沙存在明显差距(表4)。

(五)“一江两岸”的湖湘地域特色明显
依托湘江黄金水道和区域内重大交通干线,以长株潭生态绿心为核心,长株潭都市圈基本形成了“一轴三带一绿心”的空间结构。一轴,指湘江发展轴,构成了创新与产业融合发展走廊、现代服务业发展走廊和高品质人居家园三大功能的湘江发展轴,形成了湘江风光带和产业融合的长株潭“百里滨水走廊”;三带,分别是长株潭中部(京广)发展带、北部(渝长厦)发展带和南部(沪昆)发展带。一绿心,指长株潭生态绿心,形成了全国都市圈独一无二的城市绿心和生态安全屏障。长株潭都市圈的生态绿心和绿色湘江具有品牌效应,结合生态环境现状,发展绿色产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体现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方式,实现“两型”示范向生态文明示范建设的转型,为全国生态文明区的建设树立了示范。

这些问题的产生,既与区域间行政壁垒、以政府为主导的发展模式有关,也与区域间利益共享机制尚不完善有关(安树伟,肖金成,2016),阻碍长株潭一体化发展层级向纵深推进的因素依然存在。在管理架构上,长株潭区域性问题的协商与解决主要通过市级政府部门领导联席会议、行业经济技术协调会、区域合作框架协议,以及更为严格的区域立法的方式向前推进(张佶,2019),并未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长株潭都市圈在中部地区和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地位 

(一)长株潭都市圈是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
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实施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内陆开放水平有待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有待增强。中部地区北有京津冀,南有粤港澳,东有长三角,西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尚缺强有力的增长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加快武汉、长株潭都市圈建设,打造全国重要增长极”。长株潭都市圈具有产业、科技、金融、创新、综合交通区位等优势资源,具有构建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和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良好基础,通过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建设长株潭现代化都市圈,使之发展成为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

(二)长株潭都市圈是支撑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核心支点
长株潭都市圈是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中强调,要强化都市圈带动作用,优化城市群空间格局。促进都市圈同城化发展,加快武汉与鄂州、孝感、咸宁、黄冈、黄石等同城化进程,着力打造武汉都市圈。进一步提升长沙、株洲、湘潭同城化质量,加快建设长株潭都市圈。加强南昌与周边市县联动对接,有序培育南昌都市圈。长株潭都市圈是长江中游城市群重要的都市圈之一,推进以长沙、株洲和湘潭为中心,以岳阳、益阳和萍乡为支撑的长株潭都市圈建设,有利于发挥省会城市长沙的引领带动功能和辐射延伸作用,是长江中游城市群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长株潭都市圈的发展重点 

(一)发挥中心城市的引领带动作用
长沙具有较高的首位度,强化长沙对长株潭都市圈的辐射带动能力对于推动长株潭都市圈建设具有重要影响。一是拓展湘江新区功能。向北以对接长江经济带为重点,向南以长株潭一体化为重点,向西以对接长(沙)吉(首)高速发展带为重点,向东以打造湘江中轴生态景观带为重点,引领长株潭跨越发展,发挥带动效应。二是扩大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长沙片区辐射能级。深化制度创新,对标国际规则,在外商投资准入、国际贸易便利化、中非经贸合作、金融衍生工具等方面形成自由贸易试验区长沙片区创新成果和发展经验,通过信息开放平台,向株洲、岳阳、湘潭进行成果推广和经验复制,以联动周边城市发展。

(二)共同打造先进产业集群,不断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1.共同打造先进产业集群,持续增强产业竞争力
第一,要不断提升自身综合实力,完善服务功能。借助城市间的交通运输网络,如沪昆高铁、湘沪快线,加强同长三角地区的经济联系,瞄准上海和苏州,承接东部沿海发达城市的产业转移。第二,壮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围绕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航空动力三大产业,打造世界级高端装备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在工程机械方面,发展特种工程机械,实现工程机械制造高端化智能化发展,强化关键零部件的技术攻关和配套能力,打造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在轨道交通方面,加快新一代轨道交通整车及控制系统和关键部件研发,打造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在航空动力方面,扩大发动机和地面燃气轮机生产能力,壮大民用飞机起降系统、通用飞机制造、无人机产业,打造通用航空发动机及航空关键零部件产业集群。

2.培育各市的优势产业,形成差异化产业布局
第一,培育优势产业,建设产业基地。依托湘电集团等企业,构建舰船综合电力系统、电力驱动等全球创新领先优势,培育电机电磁驱动产业集群;长沙着眼于先进储能材料和碳基材料、株洲着眼于硬质材料和高性能复合材料、湘潭着眼于精品钢材结构性材料和先进储能功能型材料,建设高科技新材料产业集群。围绕新型影视、数字出版、文化科技、动漫游戏、新兴演艺、设计会展等产业,建设文化创意产业集群。聚焦5G应用、人工智能、新型生物传感器等前沿产业,以及集成电路、机器人、大数据、云计算等优势产业,打造全国一流的数字产业集群和全球智能终端生产基地。以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为引领,推动传统燃油产能电动化、智能化升级,打造国内重要的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基地。依托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浏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湘潭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国内重要的创新药品和特色医疗器械生产基地。第二,形成差异化产业布局。充分发挥长沙的龙头地位、集聚功能和创新作用,重点发展工程机械、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文化创意等产业,增强极化带动效应;发挥株洲、湘潭比较优势,协同打造湘江湾智能制造产业走廊和科创走廊,提升区域协同发展水平和效率;岳阳、益阳、萍乡等城市与都市圈中心区的协同发展,促进区域间产业链条各环节的相互融通补充(表5)。

截屏2023-04-27 上午10.45.37

(三)共同建设科技创新高地
在重大科学问题和前沿关键问题领域超前布局,充分利用科技创新平台,聚焦核心技术研发,培育原始创新成果。长沙创建国家高端装备制造、文创产业创新中心,株洲创建功率半导体国家级产业创新中心,湘潭创建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岳阳创建绿色低碳产业创新中心,益阳和萍乡创建相关配套产业中心(湖南省人民政府,2020)。依托区域内高等院校和科技创新园,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优化人才发展生态,合理配置优质公共资源,出台落实配套政策,提升对高层次和创新型人才的吸引力。推进都市圈内城市人才引进互通、人才培养共育、人才评价互认、人才待遇同享。

(四)实现基础实施互联互通
1.建设国家综合交通枢纽
第一,统筹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在铁路方面,打造横贯东西,连接南北的“米”字型高铁枢纽;在高速公路方面,强化对外和过境通道建设,构建长株潭高速公路网,扩容京港澳、沪昆高速公路,以高速为主构成长株潭外环线,构建“长沙-株洲-湘潭金三角”带动周边城市组团联动发展的“一小时经济圈”;在航空方面,发挥长沙的引领作用,强化长沙与北京、上海等城市的航空网络的互联互通,构建长沙国际客货运航线网络;在水运方面,打造长沙、株洲、湘潭、岳阳组合港。第二,加密长株潭都市圈城市之间的轨道交通网,建设轨道上的长株潭。第三,打造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协调联动客运枢纽站、城际铁路、市域轨道及机场门户枢纽,实现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各组成部分在功能上有效衔接。

2.建设国家综合物流枢纽
第一,以长沙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为依托,通过整合利用货运站、物流园等资源,建设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和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第二,通过整合利用湖南一力物流园、湘潭九华一力公路港、株洲中车物流、株洲电力物流等资源,建设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第三,通过整合利用长沙空港物流园、快递物流园、湘潭综合保税区、株洲综合保税物流中心等资源,建设空港型国际物流枢纽。第四,通过整合利用中非非资源性产品集散交易中心、中国(长沙)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荷塘现代综合物流园、京东(湘潭)产业基地、株洲芦淞服饰物流中心等资源,建设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湖南省人民政府,2020)。

 

建设现代化长株潭都市圈的对策 

(一)提升开放合作水平
聚焦国际标准水平,吸纳国内先进经验,统筹协同发展。提高公共服务领域国际化水平,布局国际化高端社区,建设国际化窗口学校和医院,打造国际人才聚集区;营造国际化营商和消费环境,升级消费水平,支持长沙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提升长沙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完善对内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吸收借鉴上海都市圈、广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以及武汉都市圈的先进经验,建立健全与武汉、成渝、上海和苏州等城市的产业协同联动、市场互联互通、创新驱动支撑的发展模式,提高资源配置能力、创新策源能力和协同发展带动能力。

(二)提高区域合作效率
在资本、土地、人才、技术要素方面,形成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建设标准规则统一、要素自由流动、高效有序运转的开放市场,实现要素配置市场化。在长株潭都市圈内长沙、株洲、湘潭、益阳、岳阳、萍乡六市制定统一协同的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监管标准和监管机制,实现市场信息互通,标准体系互认、市场发展互融,实现市场治理标准化。围绕产业园区、生态景区等重点区域,按照“成本共担、成果共享”,建立区域战略协作机制,形成发展共同体。

(三)实现公共资源共建共享
以人民为中心,推进长株潭都市圈生活服务、公共服务、政务服务同城化,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标准化,发展成果共享化,使得人民群众有更高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在同城化方面,全面实现事项跨区域同办,待遇跨区域同享,实现“一网通”“一卡通”全覆盖;推广“异地受理、内部流转、属地办理、限时反馈”的办理模式和“零收费、零接触、零跑路”的服务模式,打造极简审批、极优服务的长株潭样板。在公共服务资源优化配置方面,打造“两高地两中心”,即建设先进文化旅游高地、中部地区教育高地以及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

(四)推进都市圈一体化建设
统筹推进规划一体化,明确长沙、株洲、湘潭、益阳、岳阳和萍乡的城市功能定位;推进开放平台、招商引资和营商环境一体化,破除地域分割、市场壁垒和行业垄断;推进金融市场、技术市场、土地市场、人力资源市场、社会信用体系、发展评估体系、公共事务协同治理机制一体化,提升区域合作水平,完善区域合作机制,为要素的自由流动提供有利环境。推进大气复合污染、水污染、土壤破坏的联防联控联治一体化,共建绿色长株潭都市圈。

 

注:
2022年2月24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同意长株潭都市圈发展规划的复函》,正式批复《长株潭都市圈发展规划》。将长株潭都市圈的范围确定为长沙市全域、株洲市中心城区及醴陵市、湘潭市中心城区及韶山市和湘潭县,面积1.89万平方公里,2021年常住人口1484万人,经济总量1.79万亿元。本文从学术角度研究的长株潭都市圈的空间范围与国家规划界定的范围不一致。本文主要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 黄艳,安树伟.我国都市圈的空间格局和发展方向[J].开放导报,2021(4):15-23.
2. 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165.
3. 顾朝林,庞海峰.基于重力模型的中国城市体系空间联系与层域划分[J].地理研究,2008(1):1-12.
4. 贺欢欢,吕斌.长株潭城市群经济联系测度研究[J].经济地理,2014,34(7):67-74.
5. 安树伟,肖金成.区域发展新空间的逻辑演进[J].改革,2016(8):45-53.
6. 张佶.政府主导的城镇群一体化发展实效研究——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J].城市规划,2019,43(9):69-77.
7. 湖南省人民政府.长株潭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Z].2020.
8. 湖南省人民政府.长株潭都市圈发展规划[Z].湘政〔2022〕6号,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