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撰|李博雅 朱旭东 北京物资学院
导读
●区域差距
● 共同富裕
● 两个大局
区域差距
区域差距一般多用于经济总量规模和区域发展水平的比较,是一个区域与另一个区域在资源、经济、社会、人文以及体制环境等方面经过量化后的差别和不同。与区域差距相似的另一概念是区域差异,区域差异是指两个或多个区域在经济、社会、文化、资源、环境以及制度等方面存在的不同之处。区域差距反映两个或多个区域之间的某一发展指标或指数之间的差距,是区域差异的数量表现。
区域差距主要包括绝对差距、相对差距和综合差距三种,测度方法可分为三类:一是单指标测度,如使用标准差、变异系数等;二是综合指标测度,如泰尔指数、基尼系数等;三是空间统计方法,如莫兰指数、地理加权回归等。衡量区域差距的指标通常反映区域社会经济综合实力及其各方面构成要素的比较,主要包括资源状况、基础设施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等。首先,区域差距不是某一要素的单方面比较,是多种要素的综合比较;其次,区域差距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比较的是一定时期内一个区域与另一个区域相对产出结果。
区域差距是经济发展中客观存在的经济现象,区域差距的形成和演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涉及自然禀赋、区域战略与政策、要素流动、交通条件与市场化水平等多个维度。第一,自然禀赋是影响中国区域差距的初始因素,如东西部的区位差异、南北方的资源差异等。导致中国经济的东西部差距和南北方差距始终存在,但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自然禀赋对区域差距的影响正逐渐降低。第二,区域战略与政策是影响中国区域差距的关键因素。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针对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政策目标所制定和实施的各种区域战略,相继使得沿海省份、中西部部分地区、中心城市等地区经济快速发展,这也间接导致区域差距有所扩大。第三,要素流动和市场需求是影响中国区域经济差距的叠加因素。基于市场需求的资本、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生产要素的流动方向亦是中国区域差距的重要表现。第四,市场化水平、交通条件和文化传统是影响中国区域差距的环境因素,在促进要素流动、推动产业升级等方面对区域发展产生综合影响。
在上述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国的区域差距既有表现在三大地带、四大区域、省际间、省域内部等,近年来又呈现出东西差距相对缩小与南北差距进一步拉大的新特征。
共同富裕
通过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早在1955年,毛泽东就指出,“使全体农村人民共同富裕起来”①,1978年12月,邓小平提出了“先富带后富、共同富裕”的理论。在经济政策上,“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②。并在1992年南方谈话时提出,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进一步丰富了共同富裕的内涵。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提出:“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③。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对共同富裕从本质上做出重要论断,“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④,深刻阐明了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为实现共同富裕指明方向。
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共同富裕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生产力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共同”体现了生产关系的公有制性质,即人民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富裕”则标志着生产力高度发展所带来的物质资料极大丰富,即人民实现富裕生活。第二,共同富裕不是平均主义,更不是“杀富济贫”。共同富裕允许存在先富带动后富的情况,不是同时富裕或平等富裕。关键在于不能让收入差距无限扩大,形成贫富之间的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第三,共同富裕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富裕,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总的来说,共同富裕是一个总体概念,是对全社会而言,不是局部化的。不同地区的富裕程度有差异,时间有先后,是一个在动态中向前发展的过程。
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特征与本质要求, 2020年中国实现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在现行标准下全面脱贫,通过建立防止返贫动态监测机制等长效措施,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关键一步。
两个大局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普遍现象,如何在地区经济发展条件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实现协调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以前近30年的时间里,中国实施区域均衡发展战略,在基本建设投资和新项目建设安排对内地实行政策倾斜,目的是缩小沿海与内地的差距。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渐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促进了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区域发展战略由均衡发展战略转为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同时,邓小平多次强调:“我们的政策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先进地区帮助落后地区是一个义务”⑤。1988年9月,邓小平首次系统阐释了“两个大局”重要思想:“第一个大局是要使东部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率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第二个大局是当沿海发展到一定时候,要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⑥。
“两个大局”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其思想与共同富裕的目标相一致,目的是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以不均衡发展推动经济增长,这是对传统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大突破。第一个大局的着力点是让条件较好的地区先富起来,以便示范、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第二个大局的着力点是要逐步缩小地区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两者包含着部分先富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辩证统一,贯穿着合理差距与缩小差距的辩证统一。
在“两个大局”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对区域非均衡发展进行了一系列实践与尝试。从“九五”计划开始,中国东部地区加快了对中部、西部地区在科技和项目上的支持,国家也因为东部经济发展较快而增加了财政收入和支援落后地区的经济能力。20世纪末,党中央、国务院作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标志着第一个大局在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向第二个大局的顺利转变。
注:
① 《毛泽东文集》第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37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52页。
③ 江泽民:《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5月。
④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二十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24年8月。
⑤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60页。
⑥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77~278页。
参考文献:
[1] 张可云.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EB/OL].(2024-01-16). https://www.zgbk.com/ecph/words?SiteID=1&ID=222225&Type=bkzyb&SubID=147793
[2] 隋妍,朱孔来.区域差距衡量指标体系及定量化测算方法[J].统计研究,2000(10):52-56.
[3] 安树伟,李瑞鹏.东西差距还是南北差距?——1978年以来中国区域差距的演变与机理分析[J].中国软科学,2023,(04):109-120.
[4] 陈栋生,王新.论邓小平“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J].求是,2001(23):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