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撰|黎文涛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
导读
●经济技术开发区
●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 工业园区
开发区是指以城市为依托、以实行一定开放性政策为特征的特定区域,旨在吸引生产要素集聚与产业发展。其主要特征包括核心城市依赖性、政策驱动性与空间边界明确性。根据政策优惠类型与程度可分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园区等。
经济技术开发区
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经开区)是指经政府依程序批准设立的,以创办工业项目为核心,以加强境内外经济技术合作,引进境内外资金、先进技术、人才和科学管理经验,兴办外商投资、出口创汇和第三产业等外向型经济为主的,有明确的地域界限,具备相应的基础设施,执行某些类似于中国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的相对独立的经济区域。中国的经开区按审批层级可分为国家级和省级两类:国家级经开区由国务院批准设立,享有最高级别的政策支持,初期主要分布在沿海开放城市,其后逐步向沿江、沿边和内陆省会城市、区域中心城市拓展;省级经开区则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批准设立,借鉴国家级经开区模式推动本地产业升级和对外开放发展。
中国经开区的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1984年,国务院在12个沿海开放城市批复设立了首批14个国家级经开区,作为借鉴经济特区经验、吸引外资和发展出口的试点。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进一步激发了各地兴办开发区的热情,全国各地开发区数量迅猛增长,从沿海扩展到内陆,一度出现了“开发区热”现象。然而,过度扩张也带来了土地利用低效等问题。2003年起,国家对各类开发区进行了清理整顿,严格控制新设园区、规范审批程序。截至2024年底,全国国家级经开区已经达到232个,遍布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经开区的主要特征:1.产业集聚性。经开区以主导产业为核心,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入驻,形成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显著的产业集群。2.外向主导性。在发展初期,经开区通过利用外资和发展出口导向型产业,连接国内与国际市场。
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经开区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首先,经开区作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和现代管理经验的核心载体,为国内经济注入了关键的资本和技术要素。其次,经开区被允许在特定区域内率先突破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探索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创建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营商环境、试行新型的行政管理模式,为国家层面的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宝贵的、可复制的实践经验。最后,通过政策优惠和基础设施建设,经开区能够高效地集聚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快速形成产业集群和强大的工业制造能力,推动所在城市的经济增长。同时,其成功经验、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会向周边地区扩散,产生强大的辐射带动效应。经过四十余年的发展,经开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以国家级经开区为例,2024年,经开区创造地区生产总值达16.9万亿元人民币,占国内生产总值12.5%;实现外贸进出口10.7万亿元人民币,占全国外贸总额24.5%;实际使用外资272亿美元,占全国实际使用外资23.4%,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区域协调发展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尽管取得了上述成绩,经开区在新阶段也面临诸多挑战。许多园区缺乏差异化定位,“千园一面”的同质化竞争十分突出,园区间为争夺项目甚至出现了恶性竞争,削弱了整体效益;各地一哄而上导致园区布局分散,不少园区规模偏小,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也有的圈占了大量土地却招商不足,造成土地闲置浪费。一些开发区尤其是地方经开区的管理体制逐渐僵化,管委会机构臃肿、审批流程复杂化,原有“一站式”高效服务的优势减弱;园区财政过度依赖土地出让收入、投融资渠道单一,难以支撑长远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高新区”)是指政府批准设立的,以促进高新技术以及其他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实施科研成果转化,创办高新技术企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速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推进高新技术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执行国家赋予高新区的优惠政策的经济区域。中国高新区按审批层级可分为国家级和省级两类:国家级高新区由国务院批准设立,享有国家赋予的一揽子优惠政策和先行先试权利,代表了高新区发展的最高层级;省级高新区则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批准设立,其规模和影响力逊于国家级高新区。1988年,国务院批准建立了第一个国家级高新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1999年更名为中关村科技园区,2009年成为中国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高新区的创办源于中国对高新技术研究及其产业发展的需要。1988年“火炬计划”开始实施,创办高新区成为火炬计划的重要内容。1991年,《国务院关于批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有关政策规定的通知》颁布,标志着高新区“一次创业”的开始。该阶段主要目标是集聚生产要素,优化生产条件,实现规模经济。随着传统竞争优势的弱化以及科技创新在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加强,国家高新区由外延粗放式发展向集约内涵式发展转变。2001~2010年,是高新区的“二次创业”阶段。该阶段主要目标是发展知识经济,促进内生增长,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2013年,《国家高新区率先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共同宣言》的发布,标志着高新区进入“三次创业”阶段。该阶段主要目标是营造创新创业生态,形成创新支撑发展、产城高度融合的创新经济体。2020年,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为新时期国家高新区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截至2024年底,全国共有178家国家级高新区,遍布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高新区的主要特征:1.创新资源集聚性。高新区汇聚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等创新要素,培育活跃的创新创业生态。高新区企业研发投入和专利产出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成为科技型企业的集聚地和栖息地。2.产业高端性。高新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高附加值的产业集群。
高新区在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以国家级高新区为例,2024年,高新区聚集了全国33%的高新技术企业、46%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67%的独角兽企业;聚集70%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80%的全国重点实验室,区内企业研发经费投入、拥有发明专利数均占全国的50%左右,为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和提升地区竞争力作出了积极贡献。
尽管高新区在聚集创新要素、推动科技创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面临深层次的挑战。首先,许多园区的原始创新能力不足,更偏重于技术应用与产业化,对于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投入与产出相对较少,导致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扭转。其次,科技成果转化的链条仍不顺畅,概念验证、中试基地和第三方检验检测平台普遍缺位,大量科研成果滞留于实验室,且社会资本更青睐模式创新与短期回报,使得创新企业的融资尤为艰难。最后,由于对关键环节、核心设备与软件的掌控力不足,产业链在应对国际环境剧烈波动时表现出安全性与韧性的不足,存在结构短板与风险隐患。
工业园区
工业园区是指政府根据自身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通过行政手段划出一块区域,聚集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科学整合,提高工业化的集约强度,形成适应市场竞争和产业升级的现代化产业分工协作生产区。按照工业企业群的生产性质,可分为专业性工业园区和综合性工业园区两类。其中,中小城市由于工业企业数量少,多建立综合性工业园区。工业园区的兴起,可追溯到195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创办的斯坦福研究园(即硅谷的前身)。此后,工业园区作为疏解中心区压力的一种工具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迅速发展并普遍推行。20世纪60年代起,为促进地区发展,发展中国家通过设立工业园区作为其吸引外资、促进出口的主要工具。与国外相比,中国工业园区的发展历程较短。1979年蛇口工业园成立标志着中国工业园区实践的开始。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工业园区纷纷设立,成为数量最多的一种开发区。
工业园区以制造业和加工业为主导产业,功能体系主要集中于工业生产与加工环节,旨在实现产业集聚与规模化发展。工业园区在推动地区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工业园区通过提供相对低廉的土地资源、完善的基础设施条件以及较为优越的营商环境,有效降低了工业企业的生产与交易成本,为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其次,工业园区内的产业集聚效应使相关企业能够在空间上实现高度集中,从而降低生产要素的搜寻成本,并通过共享劳动力市场与人力资源配置,提升整体生产效率。最后,产业在工业园区内集聚不仅促进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与知识扩散,也为跨企业的技术合作和产业链协同创造了条件,从而进一步推动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与技术进步。
经过四十余年的发展,中国工业园区在新阶段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是“先圈地、后招商”的路径依赖导致部分园区在缺乏产业研究和市场论证的情况下盲目设立,出现选址偏远、功能重叠与土地闲置等问题,不仅推升地方债务,也削弱要素配置效率。二是受制于以GDP增长和招商引资为导向的政绩激励,园区招商长期依赖低端制造业,缺乏研发和人才支撑,产业链短、附加值低,关键环节依赖进口,全球供应链波动更加剧了其脆弱性。三是高耗能、高排放产业集聚使部分园区成为污染源和碳排高地,在环保与能耗约束执行不足的背景下,生态风险与社会矛盾加剧,“双碳”目标则进一步迫使园区承担高昂的绿色转型成本。
参考文献:
[1] 何兴刚.城市开发区的理论与实践[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
[2] 刘会武.国家高新区30年:三次创业引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8-07-23(004).
[3] 皮黔生,王恺.走出孤岛:中国经济技术开发区概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4] 王兴平,赵虎.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EB/OL].(2025-05-30). https://www.zgbk.com/ecph/words?SiteID=1&ID=494814&Type=bkzyb&Preview=false
[5] 张艳.国家经开区与高新区的政策渊源探究及反思[J].城市规划学刊, 2011(3):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