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伟才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 图片提供|刘伟才
导读
●钻石矿区的兼并
● “金山”崛起
● 结语
钻石矿业的兴起和发展在短期内给南非带来了繁荣,但这种繁荣不久就遭遇了挑战。尽管以塞西尔·罗得斯(Cecil Rhodes)为代表的矿业巨头通过兼并、技术革新、营销等手段稳住了钻石矿业,但单靠这一项产业显然是无法支持南非的长远发展,那些被钻石吸引而至的殖民者如果只能在钻石矿业里兜转,最终也可能会因为矿藏量萎缩、白人人口增加等因素而出现尖锐的经济和政治矛盾。就在这关键时刻,金矿业的曙光出现了。
⬆ 1886年的一处金矿场
钻石矿区的兼并
钻石矿业初兴时,矿地所在的内陆可称一片冒险家的乐园。但并不是所有的冒险家都是幸运儿。矿区被划分成小块份地出售,有的人能在买得的地上找到足以覆盖投入成本并能赚到钱的钻石,有的人却找不到或者找不到那么多;矿井都是人工挖掘,挖得越深,所需的成本越高,同时又越容易出现塌方问题;短时间内大量钻石的产出会造成价格下跌,还有一些矿主会因为资金等方面的压力而抛售,也造成了钻石市场的混乱。在这些因素推动下,钻石矿区开始出现兼并整合。
到1885年底时,金伯利四个矿区的3600块份地已集中到了98个所有者手中。但即便是这样,混乱和困难也仍然存在。98家公司在一块总共只有约70公顷的土地上开工挖掘,重复建设和重复投入导致的浪费非常惊人。新引入的地下作业也带来了新的混乱,每个公司都要挖自己的竖井,竖井挖下去后的地下通行和采掘很容易出现冲突和争议。一个矿主如果有能力挖得更深,他就可以在地下进行横向采掘,这相当于是在偷采邻地的钻石,但更要命的是这可能会破坏邻地的支撑结构,导致塌方。在这种情况下,兼并整合的进程开始加速。
罗得斯是矿区兼并整合中的第一个成功者。到1887年时,罗得斯已经买下德比尔斯所有的份地,他创立的德比尔斯矿业公司(De Beers Mining Company)1880年的资本是200000英镑,到1885年已增加到841550英镑。在这一过程中,他完成了自有份地的整合,降低了公司生产经营的成本,进而也可以将更多资金投入人力资源和技术方面的提升。在此基础上,罗得斯开始着手更大范围的兼并工作,为此他还专门在英国开展活动,筹集资金和争取支持。
与此同时,一个叫巴尼·巴纳托(Barney Barnato)的人也在从事与罗得斯一样的工作,并且也做得很成功。除了属于自己的矿外,巴纳托还在金伯利的其他矿上有参股,并且他还从事收购钻石的活动,与市场端有紧密联系。当罗得斯在德比尔斯矿区完成兼并整合时,巴纳托的公司也成为金伯利矿区的最强者。不同的是,巴纳托还有一些对手,其中最大的一个对手是一家法国公司。如果巴纳托能够合并这家法国公司,那他就会变得比罗得斯强大。
罗得斯希望成立一个巨大的合股企业来解决成本浪费、产量和价格控制、不合理竞争等问题,但巴纳托认为可以通过企业间达成合作协议来实现,或者打掉竞争对手。1887年,双方开始在矿区、南非政界、欧洲金融圈和股票市场展开争夺。罗得斯先是与巴纳托竞逐法国公司,但随即以“让出”法国公司为代价参股了巴纳托的公司,然后双方在股票市场上对决,最终罗得斯取得了胜利。两大公司以相互持股等方式融合,形成德比尔斯统一矿业公司(De Beers Consolidated Mines),罗得斯成为南非钻石矿业的主导者。
钻石矿区的兼并带来了一些好处,比如在生产和价格控制、采矿安全、“土著”劳工管理等方面。但由此而来的垄断也带来了一些麻烦,一些小矿主破产,一些人失业,私人钻石收购生意难以为继,公司对“土著”劳工实施圈禁管理并向其出售商品也使以往那些专做矿工生意的店铺陷入困境。反对罗得斯垄断的人展开抗争,称钻石矿区经济失去了活力,而这是因为 “一个巨大的垄断者、巨大的公司存在并占据支配地位”,还有“一个豪富、浮夸、令人失望的政治家的傲慢、贪婪和野心”。
⬆ 德比尔斯董事会成员,前排左三、左四为罗得斯、巴纳托
“金山”崛起
在钻石矿业兴起、发展与调整的同时,一些冒险家和投资者也在寻找金矿。钻石是在偶然的机会下“忽然”发现的,但关于南非乃至整个东南部非洲有黄金的传说已流传了数百年。
在金矿大发现之前,南非等地存在黄金已为人所知,19世纪中期的探险家时有报告。1867年,一家英国公司开始在今博茨瓦纳东北地区采金。数年后,有消息说在德兰士瓦也发现了黄金。以罗得斯为代表的钻石矿业巨头当然不会忽视这些信息,他们密切关注着黄金勘探的局势,随时准备投身其中。19世纪80年代上半期,德兰士瓦的采金活动快速发展。1886年,有人在瓦尔河和林波波河分水岭地带找到了含金的岩石层——这个分水岭地带就是后来被一些人称作“金山”的威特沃特斯兰德(Witwatersrand),而那含金的岩石层后来被证明是在一条巨型的矿脉上。
罗得斯等人迅速携巨资进入,他们从那些过着拮据而平静生活的布尔人农场主手中大手笔买地,然后迅速成立公司进行勘探和开发。与此同时,专门针对威特沃特斯兰德金矿矿石的冶炼技术发展起来,临近地区更是发现了冶炼所需的煤矿。另一方面,钻石矿业发展积累起来的管理经验也很容易移植。总而言之,金矿业的发展很快就进入了“万事俱备”的阶段。罗得斯当时表示,威特沃特斯兰德“将会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金矿”,因为那里“有宜人的气候,有各种开采冶炼的便利,有巨大的储藏量”,只要有辛勤的工作,就会有“无数的好事情”发生。
事实确实是如此。在约一年的时间里,采矿者的营地催生了一个城市——约翰内斯堡,它至今仍是非洲最大城市之一。整个南非的黄金生产额也快速增长。1885—1887年三年间,南非黄金生产额不到50万英镑,但到了1892年,南非一年的黄金生产额就是450万英镑,其中5/6来自威特沃特斯兰德。
在金矿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罗得斯仍然是高歌猛进。1887年,罗得斯将早前成立的多家公司进行整合,成立资本为125000英镑的南非金矿有限公司(The Gold Fields of South Africa, Limited)。1892年,公司更名为南非统一金矿公司(The Consolidated Gold Fields of South Africa),资本达到1250000英镑,是1887年的10倍。但这个时候公司实际上已不再进行开采生产,而是成为金矿区的一个巨大的控股型托拉斯企业。
金矿业的发展给威特沃特斯兰德所在的德兰士瓦共和国——一个本来差点要破产的国家——带来了巨额财富,也带来了诸多挑战。德兰士瓦总统保罗·克鲁格(Paul Kruger)对突然大量涌入的采矿者和投机者既反感又警惕,过惯了保守平静生活的布尔人不喜欢这些“大手大脚”但又“诡计多端”的“外国人”(Uitlanders),也预感到这些人会给德兰士瓦的独立带来威胁,因为他们会要求权利,会要求德兰士瓦政府担负某些责任。如果可以,保罗·克鲁格当然是希望德兰士瓦共和国能够控制金矿,但事实是他和他的国家当时并没有这个能力。
⬆ 1896年的约翰内斯堡市中心
结语
钻石矿业和金矿业在短时期内的兴起和发展开启了所谓的“矿业革命”。这场“革命”首先是为南非经济的“起飞”提供了动力,也给南非社会带来了复杂影响;其次是推动了白人殖民者向北的扩张,因为如果林波波河以南地区有如此多的钻石和黄金,又因为如此多的钻石和黄金引入了如此多的白人,那林波波河以北自然就会进入殖民扩张主义的视线,于是有人喊出了“从开普到开罗”的口号,而罗得斯正是这一口号的狂热践行者;再次是极大地激化了英国人与布尔人之间的矛盾,在矿业统一的“战场”上所向披靡的罗得斯开始着手推动南非的“统一”,但布尔人所想的仍然是避开英国统治。在“矿业革命”推动下,南非进入了一个风云激荡的时期,整个南部非洲也在暗流涌动中。